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环境污染投诉是单位和个人环境维权的一种法定形式和参与体现,其“控告”类投诉属于法律范畴的环境纠纷,可按环境行政调解处理。环境行政调解是环保主管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应当事人请求处理污染纠纷的职能行为。环境行政调解无固定程序和时效要求,也无法律强制性质,因此在当前法律、法规有待健全、群众维权意识有待提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环境行政调解的效能,对处理当前大量环境污染投诉的纠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环境污染投诉是单位和个人环境维权的一种法定形式和参与体现,其“控告“类投诉属于法律范畴的环境纠纷,可按环境行政调解处理.环境行政调解是环保主管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应当事人请求处理污染纠纷的职能行为.环境行政调解无固定程序和时效要求,也无法律强制性质,因此在当前法律、法规有待健全、群众维权意识有待提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环境行政调解的效能,对处理当前大量环境污染投诉的纠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百姓对待放射性污染问题往往有两种较极端的态度值得关注.一种是“无畏”.无畏者是因为放射性污染不像水、气、声、渣污染能直接为人感知,不见、不觉、不闻.长时间生活在此环境中并未让人觉得不适.故此觉得不值一提。一种是“谈核色变”,只要听到“放射性”三个字.立即使他们联想到那个令人恐怖的有点像骷髅形状的警示标记,以及诸如脱发、癌症、白血病等所谓的放射病。  相似文献   

4.
烧烤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释放规律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餐高峰期和非高峰期分别对大型烧烤店、中型烧烤店和小型路边烧烤摊排放的烟气进行检测,发现TVOC浓度高峰期达到环境本底值的2~3倍,小型室外烧烤摊>中型烧烤店>大型烧烤店;苯与二甲苯变化规律呈现一定差异性,苯高峰期后浓度呈下降趋势,而二甲苯由于自由基反应减弱浓度缓慢升高,但仍低于高峰期浓度;苯、二甲苯的暴露剂量高峰期大于非高峰期;室外烧烤摊的暴露剂量明显大于大型烧烤店,与中型烧烤店相差不大;整个采样环境下苯不存在较高致癌风险,但仍然存在致癌风险;二甲苯不会对暴露人群造成明显的非致癌健康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文会 《环境》2004,(3):50-51
千百年来,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大西国”的传说,像幽灵一样,在地中海、大西洋西岸乃至世界回荡着。它牵动多少人一次又一次地去大洋深处寻觅它的踪迹;它吸引了多少人写出成千上万本书来论证它的兴衰。它是当今世界留在海底最大的谜。  相似文献   

6.
经济建设进入“黄金发展期”的同时,生态环境却面临着巨大压力和安全隐患,环境矛盾目益凸显,污染扰民投诉逐年上升,环境信访呈现“热点问题多、遗留问题多、突发事件多”的特点。据统计2008年鹿泉市环保局受理群众投诉环境污染举报案件1—9月份同比增长29.8%,环境污染案件成倍增长,纠纷量相对增加,而且环境问题也呈现向多元化、复杂化转变。新的环境形式增加了信访工作的难度,同时也对做好环境信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赵静 《广州环境科学》2006,21(1):42-44,48
虽然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重视“洋垃圾”问题,并从法律、法规层面和政府环境管理中对境外废弃物加以控制,但“洋垃圾”问题仍得不到根本解决,仍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洋垃圾”问题是指一国通过各种渠道向另一国输出废弃物,甚至有害危险废弃物的现象。据报道,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垃圾倾倒国,这不能不让每个中国人担忧。文章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法制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室内空气污梁引起的建 筑物综合症已经被广泛关注,国际互联网上可以检索到00万个以“室内空气污染”为主题的网址,而我国仅在去年就召开了3次关于室内空气污染防治的全国性会议。 也就是两三年的工夫,有装修经历的人都知道了甲醛、氨、苯是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人们才刚刚明白“甲醛来自大芯板,装修要少做木工活”,专家又告诉我们要提防氨的危害。 无色、无味给氨穿上了隐形外衣,不像刺鼻的甲醛和氨那样容易被发现。“中天宅吉大厦”本是贵州省贵阳币最旺的楼盘,可是一场关于“氨”的纠纷却让楼孟开发商伤透了脑筋。住户确信他…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与经济的矛盾空前突出: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每年节能4%,减排2%”。结果是,2006年主要污染物排放不降反升;平均每两天发生—起突发性环境事故,群众环境投诉增加了三成。环境资源问题已经对建设“和谐社会”构或了严重挑战,环境问题早已超越了专业层次,成为影响经济、制约社会、涉及政治的大问题。本文就2007年我国的环境政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鞠静 《环境》2009,(10):22-23
我是四不像,像教师不是教师,像专家不是专家,像作家不是作家,像导游不是导游。 “关键在拯救人心”。通过教育来提高更多人的意识,在保护动物的同时加强宣传教育,让动物保护成为—种大众文化,动物们的幸福明天也就指日可待了。  相似文献   

11.
沈崇华 《福建环境》2000,17(1):19-20
开通“环保110”,及时查处群众投诉,维护社会的安全团结,在环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国兴 《沿海环境》2003,(10):28-29
所谓耐,就是“受得住,禁得起”。耐读,即指新闻的信息含量丰富,吸引受众的兴奋点多,得以让人集中注意力细致地看下去。环境新闻不像其他社会新闻、文娱新闻那样其内容本身就非常吸引读者,这就对环境新闻的写作的选材、拟题等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题目的筛选。由于环境新闻的特征使然,许多环境新闻在做题目时往往比较呆板,像诉说一个人人皆知的大道理,或者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或者离我们生活很近但也没有任何新意。这就很难抓住读者。一篇报道的成功与否,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让读者想去读,这是第一步。一篇报道写得内容再丰富,见…  相似文献   

13.
如何强化“三同时”环境管理山东省环保局李文然,彭程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制度,是我国现行的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中最早实施的一项制度,也是一项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制度。它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为我国环境管理制度所独创,是防治开发建设活动对环境产生污染与破坏,...  相似文献   

14.
4月5日河源市环保局依法对“九三轧钢厂”轧钢产生振动和噪声扰民一事作出处罚决定,从而妥善地解决了居民马桂来等77人联名投诉的环境纠纷。经查“九三轧钢厂”有生产加工用的轧钢机、马达、鼓风机、反射炉等机械设备,轧钢时由于振动产生噪声在投诉方处高达79分贝,超标达19分贝,对该范围的居民的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5.
新西兰《资源管理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可持续”思想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被联合国众多决议确立为各国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指导思想,但正式将它写入国家法律,把它明确为国家基本法律原则的,可以说新西兰是第一个。《资源管理法》是新西兰在“可持续资源管理”的原则指导下制定的,是涵盖土地、大气、水、海岸、地热和污染的综合性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的框架法。本文从考察新西兰资源环境状况出发,对《资源管理法》的政治基础、哲理基础、主要内容和实施等情况作一综述和短评。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沈阳市环境信访投诉案件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分布特征,阐述了夏季是信访投诉高峰期,近八成信访与投诉发生在城市7个中心区的特点。其中,春、秋两个季节多发扬尘、烟尘投诉;夏季是噪声、油烟投诉的高峰期;冬季主要是采暖引发的烟尘问题、噪声问题,以及建筑工地夜间施工扰民问题投诉。对2006年查处的重点环境案件进行了剖析,针对沈阳市环境信访与投诉案件的形式和特点,提出了部门联合、污染治理技术筛选、源头治理、专项整治的措施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岳 《世界环境》2005,(1):10-21
2004年,金秋时节的北京,“环境发展与合作-绿色中国第五届(国际)论坛,汇集了300余位热心环保的中外各界人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在会上所作的“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演讲,成为论坛上热议的话题。与会人士认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生态与体现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公平,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而污染防治投资的城乡不公平、东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与享用的不公平、富裕人群与贫困人群选择生活环境的不公平等,正日益成为发展中国环保事业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阻碍。  相似文献   

18.
夏光 《环境》2008,(1):47-47
环境优先是指环境质量应作为区域内各项工作的基本衡量标准,在其他工作与环境要求有冲突的时候,要服从环境保护的要求。“环境优先”的提法是在日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公害防治立法实践中出现的,1970年日本修改了《公害对策基本法》等项法律,删除了“维护生活环境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条款,实际上是否定了“经济优先”原则,确定了“环境优先”原则。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内部发展不平衡的地区,非常需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环境优先可以威为推动这一转变的有效力量。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风险的定义是“机会损失”,有一定的道理。安全总是与风险并存的,对安全的新认识:“安全必须根据它的各个影响因素实施对‘客体预测’和对‘风险主观判断的可承受力’。”安全管理理论专家劳伦斯指出:“一种事物,如果它的险情是可以接受的,那么它是安全的。”此说法中的可接受性就是承担能力,也就是根据该事物所处状况和影响它的各种因素,识别危害性、损失性,估计出损失机率及潜在的严重性,在保证符合法律规定标准的前提下,把危害人的健康和安全的因素摆在首位考虑,排除风险。让职工群众参与制定风险管理对策,这是一种很…  相似文献   

20.
环境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客观存在物,广义上讲,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的是物。人们常把它称为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象资源,动物及植物资源等。社会环境为人提供的是文化方面的条件,主要指人的交往关系,以及表现、规范、指导人的交往关系的习俗、道德、法律等准则。自然环境使人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社会环境则为人提供了作为“群”而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条件。是上述两者而不是其中之一保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