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崇尚绿色,融入自然,正成为现代人们生活、思想的一种新追求。也许是工业文明带给了我们过多的失落,人们开始厌烦城市喧闹,走向山野,寻觅绿色。  相似文献   

2.
范恒杏 《环境》2005,(4):16-20
拨通“自然之友”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梁从诫的笑声,爽朗的笑声传递的是一种坚定。“人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有一点追求。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梁从诫就是选择了另一种生活,也就是之后十年多的“自然之友”的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3.
我的心,又灿烂起来。 那火焰般燃烧的,是龙泉 山下的桃林吗?在青翠的群山之中, 这是怎样一片令人陶醉的光华波涌 的桃林哪! 泪花迷离中,我仰望一那不是 我理想天地的闪光吗? 寒冬和荒凉,都随云朵飞走了。 三月,迸发出浪漫的豪情。 那桃树枝头烂漫开放的春天,使我 顿时把对生活最纯美、最深沉的感情融 了进去…… 在锦城生活多年了,不知 怎的,对一年一度的龙泉桃花会 总懒得去挤一挤。也许是忙,也 许是杜少陵那句“轻薄桃花逐 水流”对我有影响。近日,翻读 宋诗,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 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和汪藻“桃花嫣然…  相似文献   

4.
有关部门目前“盘点” “五·一”旅游市场,发现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比去年有大帐增长,可谓财源滚滚,大发利市。确实,每年的“五·一”和“十·一”两个旅游黄金周着实极大刺激了国人的旅游欲望。从游客流向看,今年出现了明显的“东西南北大对流”现象,北方人南下避寒,南方人北上赏雪,东部人到西部探险,西部人到江南游玩。 通过旅游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感受一番全新的风光,这是人们热衷于旅游的根本原因。比如,北方冰天雪地,自然条件本来恶劣,可经过旅游部门的一番产品化设计,白雪变白金,还就吸引了不少南方人到此…  相似文献   

5.
“平衡”是世间万物之本,而生态健康却与自然、社会、政治以及人体平衡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健康已成为现代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生活。本文提出了“平衡”是生态健康之本,从一个新颖的视角一“平衡”,简明地论述了平衡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与生态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文章中阐述的观点值得思考,对如何理解和审视“生态健康”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咸潮来了     
三勇 《环境》2005,(2):62-65
如果没有今年1月10日至14日的特大咸潮,也许人们对成潮的体验不会如此深刻。因为在本刊此前关于成潮的随机采访中,多数受访人不知咸潮为何物,而听说过成潮的个别受访者,也是最近刚从媒体得知的居多。这一随机采访,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成潮以前离人们的生活很远——如同叶圣陶的《多收三五斗》所说,洋米、洋面、外国大轮船,那是遥远的事了,仿佛可以不管。  相似文献   

7.
邹晶  赵林 《世界环境》2006,(4):F0003-F0003
几年前,一提起沈阳人,人们自然就会把她与世界10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联系在一起。然而,近年来,沈阳市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干净了,河流清澈了,空气清新了。由于在环境方面的突出表现,沈阳市今年2月获得了中华环境奖,沈阳市环保局宣教中心还在今年“地球日”获得了“地球奖”的称号。  相似文献   

8.
资源环境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和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条件,传统价值观念认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具有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要求的性质,即具有使用价值,这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人们历来对于资源环境有无价值的问题却有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是“无价值无价格”;另一种认为是“无价值有价格”;还有一种认为“有价值有价格”。一般持“无价值”论的理由,一是认为:地球资源无限丰富,人们依靠消耗和使用自然资源来满足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不需要人们付出劳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就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自然资源和自然 环境测定价值;二是认为环境资源不是商品,所以没有价值。但这一观念面对人类受到的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冲击,日益受到人们的质疑,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了资源环境价值论,即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价值,这对于转变观念,纠正错误认识,缓解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和冲突,建立高层次的生态平衡,树立全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态环境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学习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要在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工作中,抓好落实。1把思想统一到“三个代表”上来,充分认识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江总书记在讲到继续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而奋斗中指出:“要推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发展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不少城市都将治理“黑狗”作为建设“文明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内容,狗粪、狂犬病、恶狗伤人被视为是一种“城市病”。尽管各大城市均已制定了严厉的“限养法规”,但是“狗污染”的情况却似乎有增无减。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城市管理、生活方式、动物保护等方面要进一步与世界文明接轨,关于养狗的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这也许是一种“文化的冲突”。然而中国的“狗文化”并不都是外来的。中国人养狗的历史久远,打狗的文化也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有人说,打狗运动起源于战争时期。当年的抗日游击队转战于“高…  相似文献   

11.
宋人欧阳修在《删正黄庭经序》里倡导:“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在20世纪末的今天,已日益受到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的推崇和实践。一场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即走“自然之道”的热潮,开始席卷现代都市人生活各个领域,并对人们的健康、长寿,即“养自然之身”,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发挥奇特功效。  相似文献   

12.
温以才 《环境》2000,(9):23-23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状态,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美。老子曰:“道法自然”,人们应向自然学习,与自然和谐。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风景画(我国称之为“山水画”)这种直接讴歌“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样式首先根植于画家热爱和赞美自然的环境文  相似文献   

13.
重要启事     
在第4期《环境经济》杂志上,有一篇题为“中国的水问题:转型、治理与创新”的文章给我印象颇深,也许因为水是基础自然资源,与生活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曲辰 《环境导报》2003,(20):20-20
20环境导报·在喧闹的都市,在车流、人流、物流交织的紧张空间里,整日与繁忙的工作打交道,下班后还得应付各种各样的应酬……不少长期处在“快节奏”生活中的都市人,身心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和复原,从而产生了种种由于身心失衡而引起的不适,专家们称之为“心理综合征”。事实扫描“早上6∶30起床,7∶00出门赶公交,8∶00到公司,上午做文案,中午外出搞市场调研,晚上回公司加班,9∶00以后和同事一起到茶座,11∶00以后才回家休息。”这是一位都市上班族一天的生活内容。由于在外资企业上班,徐先生工作起来特别卖力,生活节奏自然比别人快了许多。刚…  相似文献   

15.
罗桂元 《沿海环境》2001,(10):10-12
进入21世纪,回顾以往的经济增长观,不得不使人类震惊与愕然: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破坏得已是千疮百孔,这种危机使地球村的人们面临着难以长期忍受的趋势。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面临着付出巨大货币资源代价的严峻挑战。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成本消耗的“最适关系”,以求再生的、持续的效率动力是摆在新世纪人们面前必须研究解决的燃眉之急了。 触目惊心:人们以超“阈值线”消耗自然环境成本以换取经济增长,给当代与后代“生命支持系统”破坏所付出了沉重的历史代价 在过去的漫长历史岁月中,人类在做自然主人之后将…  相似文献   

16.
提起“仿生学”,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神奇的“电子蛙眼”、“人造海豚皮鱼雷”以及模仿鲸鱼制造的核潜艇等。其实,人类自古与各种生物生活于同一天地,不自觉地借鉴、模仿动物之长,因而在人类的生活空间,仿生痕迹处处有。文化仿生  相似文献   

17.
秋云 《沿海环境》2000,(6):24-24
混凝立为人类构筑了大量舒适的生活环境,便利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和生产设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现代人的自下而上空间,特别是由混凝土建造的都市,不仅摩天大楼、立交桥、大跨度桥、电线杆子、城市街道是用混凝土建造的,而且,人们崇尚自然、呼唤自然、城市居民唯一能与大自然接触的公园、花园、鱼池等全是庄混凝土铺设的。可见,混凝工在现代人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传统的混凝立,由于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等弊病,给人类的环境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在环源日益恶化的…  相似文献   

18.
自然与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先达 《沿海环境》2001,(11):26-27
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站在荀子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场看,这个批评是中肯的。的确,庄子在天与人的相互关系上过分向自然倾斜。在庄子看来,人“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弟米之在大仓”、“似毫末之在马体”(《庄子。秋水》)。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相比,不足道哉,人应该远离人世而回归自然。我对片面宣扬天人合一总是存有疑虑,如果人类不改造自然,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始的平衡,我们大概还处在草莽未开的原始状态。其实,在原始时代人与自然并不和谐,自然并没有现在那么多温情。人,时…  相似文献   

19.
张红华 《环境工程》2022,(2):257-258
<正>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伦理观,如以仁爱为出发点的儒家生态观,以“四大皆贵”为导向的道家生态观,再如“物土之宜、而布其利”、“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如山林”多种形式环境保护措施的推行,《伐崇令》《野禁》《田律》等不同内容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无不将自然生态与幸福内在关联,反映出入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逐渐从“求生存”“盼温饱”朝着“求生态”方向转变。而绿水青山本身就是资源,它们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幸福追求存在着关联,其中既蕴藏着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相似文献   

20.
我们怀柔县是首都饮用水源保护区,怀柔水库是供首都“两盆饮用水”之一.因此,县委、县政府发展经济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始终坚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如今的怀柔山清水秀,丽日蓝天,成为北京市的旅游盛地,全国的会议中心.同时吸引了几百个投资项目前来落户,经济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环境效益带来的经济效益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保护环境确是一种财富积累,造福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千秋大计.“两个轮子”一起转,“两副担子”一肩挑发展经济的目的,在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改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搞好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是一种财富的积累.因此,我县始终着眼于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使“两个轮子”一起转,“两副担子”一肩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