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银川市2013年的气溶胶和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分析银川市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PM10、PM2.5、PM1的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夏季浓度低变幅小、其他季节浓度高变幅大;PM1、PM2.5存在明显的7 d周期,PM10存在10~12 d的周期。PM1、PM2.5、PM103种粒径的气溶胶浓度具有高度相关性,PM1与PM2.5相关性最好,PM10浓度高、变率大,与细粒子相关性有所降低。PM1和PM2.5的时变化均呈双峰双谷型,PM10的时变化在非采暖期近似于双峰双谷型,采暖期呈单峰型。银川市气溶胶浓度与能见度相关性最好,细颗粒物对能见度影响比粗粒子更为严重。气温与气溶胶浓度呈一致的负相关。风速与细颗粒物PM1、PM2.5浓度呈负相关,与粗颗粒物PM10的相关性较差。银川市相对湿度与粗颗粒物浓度PM10呈较好的负相关,与PM1正相关,与PM2.5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南京地区PM2.5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利用2007年南京市草场门和迈皋桥采样点的PM2.5在线监测资料研究了南京地区PM2.5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对PM2.5质量浓度进行了月季变化、日变化特征分析。并利用同时期气象资料分析了PM2.5浓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市细颗粒物污染较严重,草场门采样点各月超标率均在55%以上,年超标率达72%;2采样点各季节霾天气下PM2.5质量浓度均大于非霾日下浓度均值,不管是霾天气还是非霾天气下,草场门采样点各季节PM2.5质量浓度均高于迈皋桥采样点(除秋季非霾天气)。2007年南京市PM2.5质量浓度呈现出春冬季节较高、夏秋季节较低的特点;日变化呈双峰分布。对PM2.5质量浓度与水平能见度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南京市大气能见度与细粒子质量浓度呈现很好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高达0.98。草场门采样点霾天气下平均能见度水平仅5.2km,最高能见度为13km,最低为1.7km。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1-2012年厦门市PM2.5监测资料和气象要素资料,分析PM2.5分布规律,及与海陆风、低能见度天气的关系;尝试分不同季节,在不同主导气象要素场背景下,建立PM2.5与能见度的关系式,试图用能见度推算PM2.5浓度,探索AQI预报中PM2.5浓度预报的技术方法。结果表明:厦门市低能见度天气与PM2.5浓度关系密切,通过相对湿度、降水概率、风向风速以及对应典型的天气形势等差异可清晰表现出来;区分季节性气象要素,计算PM2.5浓度与能见度的相关系数,并建立7个关系式,发现夏季PM2.5浓度与能见度显著负相关,夏季是用能见度推算PM2.5浓度相对最容易、最准确的季节;秋冬春三季PM2.5与能见度关系分别可建立两种关系式,主要为负相关关系,且春季预报PM2.5的难度最大。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与北京市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相对湿度(RH)和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于2008年12月11日~2009年8月27日和2008年7月14~2008年9月17日分别在广州和北京对能见度、RH、PM2.5和PM10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PM2.5和RH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在RH£70%和80%0.05mg/m3时,随着PM2.5降低,能见度变化不明显;当PM2.5<0.05 mg/m3时,随着PM2.5降低,能见度迅速改善.因此,在颗粒物治理的起始阶段,PM2.5下降对能见度的改善效果不很明显;但当PM2.5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能见度的改善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5.
济南市春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济南市2005年春季大气颗粒物中PM10、PM2.5和细颗粒物中的黑碳气溶胶的浓度水平、时间分布和日变化进行了观测,并结合气象资料对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PM10,PM2.5和黑碳的相对含量以及对能见度的影响等.研究结果表明,PM10和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242.5μg·m-3和109.4μg·m-3.与我国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10日均值150μg·m-3和美国国家空气质量PM2.5日均标准65μg·m-3相比,超标率分别达到80.77%和84.61%,污染较严重;监测期间PM2.5/PM10的平均值为0.456.在PM2.5中,黑碳气溶胶平均质量浓度为5.39μg·m-3,占PM2.5的5.06%,日浓度变化呈双峰型.在监测时间内,污染物浓度与温度无明显的相关性;与相对湿度呈弱正相关;与风速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降水对PM10、PM2.5和黑碳的清除作用较为显著.PM10、PM2.5和黑碳浓度与能见度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33、-0.695和-0.704,细颗粒物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南京城区夏秋季能见度与PM2.5化学成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南京细颗粒物PM2.5化学成分与能见度的关系,于2011年8月4~17日和2011年10月31日~11月11日在南京城区采集PM2.5样品并分析其化学成分,同时对能见度、PM2.5、相对湿度等进行了同步观测.结果表明:南京城区夏季采样期间的能见度高于秋季,分别约为10.9km、7.5km,低能见度天PM2.5质量浓度较高,能见度与PM2.5的相关系数为-0.75.水溶性离子和总碳分别占PM2.5质量浓度的38%和26%,其中与能见度相关性较显著的是NO3-、SO42-、NH4+、EC.总消光系数的主要贡献者是颗粒物,达98.2%.8月首要消光组分是硫酸铵(NH4)2SO4,占47.0%,有机碳OC和硝酸铵NH4NO3分别占19.2%和14.3%;而11月是NH4NO3、(NH4)2SO4和OC,分别占29.3%、28.7%、26.8%.对不同相对湿度下的能见度和PM2.5化学成分进行拟合.进一步根据WRF/Chem细颗粒物化学成分模拟结果,分别利用拟合关系式和美国IMPROVE关系式,对2011年8月和11月能见度进行计算,与观测对比发现,利用本文拟合关系式计算的能见度结果优于IMPROVE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9年7月和12月的气象资料(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空气污染物(PM2.5、SO2、NOx和O3)和能见度的监测数据,探讨了西安市夏冬两个季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夏季能见度平均值为11.12±5.78km变化范围在2.99~26.99km;冬季能见度明显低于夏季,其平均值为8.31±...  相似文献   

8.
张春辉  徐鹏 《环保科技》2022,28(1):23-26,36
利用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贵阳市能见度、相对湿度(RH)和PM2.5浓度逐时观测资料,分析了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及PM2.5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贵阳市相对湿度与PM2.5浓度较低,能见度较高,冬季则相反;能见度日变化为单峰型分布:06:00时左右最低,16:00时左右最高,与相对湿度呈反向变化.能见度与RH...  相似文献   

9.
西安城区大气PM_(2.5)中有机碳与元素碳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西安市夏、秋、冬3季大气细颗粒物中碳组分的污染变化规律,于2013年夏、秋、冬3季在西安市明城墙内采集大气中的PM2.5样品,测定了样品中的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含量。结果显示,PM2.5中OC和EC的季节平均浓度冬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OC/EC的比值在夏、秋、冬3季均超过2.0,说明采样期间夏、秋、冬3季均存在二次污染。OC/PM2.5的比值夏秋两季差异较小,冬季明显高于夏秋两季;EC/PM2.5的比值在夏、秋、冬3季的变化不大。OC和EC的相关性:夏季秋季冬季。OC与PM2.5的相关程度冬季秋季夏季,且随季节更替变化明显;EC与PM2.5的相关性:秋季夏季冬季。即随着季节变化PM2.5浓度水平整体升高、污染加重时,PM2.5中的OC所占比例明显升高,EC比较稳定,说明受人为影响的二次排放为主要成分的OC对PM2.5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10.
以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PM10)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采暖期和非采暖期不同监测点位PM10与PM2.5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采暖期和非采暖期不同高度PM10与PM2.5的相关性均相当明显,可吸入颗粒物中PM2.5占绝大比重;采暖期不同高度PM10与PM2.5的相关系数大于非采暖期,季节变化规律明显。  相似文献   

11.
利用均匀分布于烟台市区的10个空气自动监测点位2013年的数据研究了PM10和PM2.5浓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对PM10 、PM2.5质量浓度分别进行了月均值和季节性均值变化特征分析,研究了不同季节和雾霾天气情况下,PM2.5在PM10中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烟台市区细颗粒物污染较严重,各采样点各月均值中超过二级标准的比例达到88.3%;2013年烟台市区PM 10、PM2.5质量浓度均呈现出春冬季节较高、夏秋季节较低、采暖季明显高于非采暖季,PM10浓度风沙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的特点;PM2.5对PM10的贡献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在雾霾天气情况下明显偏高.  相似文献   

12.
灰霾试点城市PM2.5浓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1年PM2.5监测数据分析了灰霾试点城市PM2.5浓度特征,结果表明:灰霾试点城市PM2.5日超标比例范围为3.3%~42.9%,年均浓度超标严重;灰霾日PM2.5浓度和PM2.5/PM10较非灰霾日分别升高80.0%和4.1%。分析了北京总站点位在12月3-13日污染过程中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颗粒物浓度升高和气象条件差是导致能见度降低的两大重要因素,OC/EC变化范围是3.6~11.4,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粒子数浓度与能见度呈现负相关,污染日不同粒径段的粒子数浓度均高于清洁日,91.8%的粒子在1μm以下;地面气象条件和天气形势明显影响PM2.5浓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杭州市大气能见度与PM2.5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选取杭州市区2013年冬季至2014年春季期间PM2.5浓度、相对湿度以及能见度有效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能见度与PM2.5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线性关系,而是与大气湿度也有着密切关系。随着相对湿度和PM2.5浓度的增长,能见度水平逐渐降低。而进一步量化相对湿度与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将相对湿度分为40%~50%、50%~60%、60%~70%、70%~80%、80%~90%以及>90%共六个区间,对PM2.5与能见度的关系用非线性幂函数来拟合,拟合曲线的R2均大于0.9,表明拟合曲线与真实情况符合程度较好。另外,能见度与PM2.5的拟合曲线均在PM2.5浓度为50μg/m3左右出现拐点,说明在杭州市只有将PM2.5浓度控制在50μg/m3内,能见度才能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北京城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浓度水平与季节变化特征,2013年5月、8月、10月和2014年1月分季节在北京城区进行了PM2.5和PM2.5中OC、EC的连续监测。在监测期间,PM2.5质量浓度平均值为86.8μg/m3,PM2.5中OC的平均浓度为15.46μg/m3,占PM2.5的17.8%;EC的平均浓度为2.88μg/m3,占PM2.5的3.3%。北京城区的PM2.5和OC、EC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最高,秋季大于春季,夏季最低。其中秋、冬季的OC、EC浓度的日变化有着明显的白天低、傍晚前后逐渐升高、在午夜出现峰值的特点。通过一次重污染过程分析发现,静稳、高湿的气象条件使PM2.5、OC、EC的浓度都有着显著地增加。对OC、EC相关分析显示,冬季两者的相关性最高。而且OC/EC的比值都大于2.0,说明北京存在着一定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5.
杭州市区空气中PM_(2.5)细微粒监测及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用自行研制的中流量PM10~PM2.5大气采样仪,在2004~2005年期间,对杭州市区5个代表性采样点的细颗粒PM2.5污染程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PM2.5颗粒浓度有着季节性特征,冬季的颗粒浓度明显高于夏季;在繁华马路地区PM2.5污染较为严重,超标率达90%,而在城市绿化较好的地区PM2.5污染较小;PM2.5颗粒浓度与空气湿度呈正相关、与空气能见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且室内外PM2.5颗粒浓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M2.5/PM10的比值表明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的PM2.5占PM10的大部分,在0.50 ̄0.78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0~2013年逐时霾、能见度和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深圳霾天气的变化特征、霾与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深圳市霾日数总体呈现增多增强趋势,2009年开始明显下降;霾日数呈“V”型月变化:即秋冬季多、春夏季少,秋冬季多发持续时间长、影响严重的霾过程,春夏季多发持续时间短的霾过程; 霾常伴有污染发生(35%),污染以轻度污染为主;霾时首要污染物PM2.5最多、其次O3,这说明PM2.5是造成深圳霾的主因,且深圳光化学污染严重. 霾时PM2.5、PM10 和O3季节变化明显,冬春季首要污染物以PM2.5为主(75%以上),夏秋季O3和PM2.5为主;分析还发现,风、相对湿度与霾密切相关,风速越弱,湿度越大, 越利于霾出现和发展.约80%的中重度霾出现在风速<2m/s,相对湿度70%~90%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4年1月-12月青岛市李沧区大气自动监测点实时发布的监测数据,对PM10和PM2.5的达标情况、变化趋势及其两者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市李沧区PM10和PM2.5年均值分别为0.126mg/m3和0.062 mg/m3,均超过二级标准,全年达标天数比例分别为71.8%和72.1%;PM10和PM2.5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春季污染最重,污染日分别占全年的40.8%和44.1%.PM2.5占PM10比例较高,达到48.4%.PM2.5与PM10回归线性较好,y=0.571 2x-0.011 8,R2 =0.901 2;PM2.5和PM10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12;PM2.5和PM10日均值呈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亚青会期间南京地区气溶胶浓度变化及其与能见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袁亮  银燕  李琦  肖辉  李力 《环境科学》2014,35(11):4052-4060
为保障2014年青奥会空气质量和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支持,利用2013年8月南京市气溶胶的观测资料,结合气象要素,分析了南京地区气溶胶浓度变化特征,并深入研究了气溶胶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10和PM2.5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67.44μg·m-3和31.92μg·m-3,0.1~10μm粒径范围内的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和体积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466.25 cm-3和19.89μm3·cm-3;对数正态分布(log-normal)拟合平均谱分布得到两个模态的中值粒径分别为0.19μm和1.12μm;局地源强是影响南京气溶胶浓度的重要因子;PM10和PM2.5质量浓度日变化略有差异,PM10浓度日变化主要受交通和边界层活动影响,PM2.5浓度日变化则主要受交通排放和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的影响;对能见度的统计分析表明,能见度随PM2.5浓度和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相对湿度小于70%时,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较大,当相对湿度大于70%时,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2013年12月1-9日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化学组分外场观测,对2013年1月11-16日南京冬季一次持续重霾天气过程与颗粒物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重霾过程,南京地面相对湿度较高且伴随静小风,近地层的水平输送条件较差,污染物不易扩散;天气环流形势稳定,地面受高压控制且处于均压场内,垂直方向存在明显逆温,为霾的形成提供有利的气象条件;大气PM10和PM2.5的小时最大浓度分别高达433μg/m3和325μg/m3,水平能见度低于1 km。PM2.5平均占PM10的72.4%,PM1平均占PM2.5的50.6%,颗粒物以细粒子为主,且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减弱。水溶性离子SO42-、NO3-、NH4+是PM2.5中的主要成分,其占总浓度61%,同时SO2转化率(SOR)和NO2转化率(NOR)分别为0.35和0.31,表明霾天更有利于二次气溶胶转化。此外,PM2.5中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有(NH4)2SO4、NH4NO3以及少量NH4Cl。水溶性离子浓度与能见度呈现明显负相关性,说明PM2.5中水溶性离子对能见度的降低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青岛国家基本气象站2014年-2016年的气温资料,青岛大气成分站的2014年-2016年能见度、PM_(2.5)资料,针对PM_(2.5)与能见度、温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PM_(2.5)随季节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PM_(2.5)与能见度成强负相关性关系;温度与PM_(2.5)成强正相关性,并呈现出一定跟随性,这为以后定量计算PM_(2.5)的温度影响因子及预测PM_(2.5)浓度提供了依据;PM_(2.5)浓度分布与季节成规律性分布,冬春季节PM_(2.5)浓度高,能见度低;夏季高温多雨,PM_(2.5)浓度低,能见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