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烧结杯中试试验考察了配入酸碱泥后对烧结工况、产品质量与环保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入5.0‰的酸碱泥后,烧结矿的转鼓强度保持在79%以上,浸出毒性远远低于标准限值,烧结工序中的各种污染物含量无明显升高,表明烧结协同处置酸碱泥不会对烧结工序产生二次污染,并实现了固体废物资源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2.
阿司匹林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末状废弃活性炭,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提出了不外加活化气体的微波加热一步再生法再生废弃活性炭,使之循环利用。通过试验考察了再生温度、再生时间和物料厚度等因素对再生活性炭吸附性能和得率的影响。在再生温度700℃、再生时间10 min和物料厚度20 mm的优化条件下,亚甲基蓝吸附量为180 mg/g,再生活性炭的得率为40.875%,与常规方法再生药用活性炭相比,降低了再生温度,再生时间缩短了50%左右。此时再生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 296 m~2/g,平均孔径为3.016nm,适合于吸附亚甲基蓝,总孔体积为0.977 4 m L/g,其中微孔占47.81%,表明微孔和中孔都较为发达。扫描电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分析表明,活性炭孔隙和表面性质得到了有效的再生恢复。微波一步再生法避免了通入活化气体而导致大量粉末活性炭被带走的问题,并且该方法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烧结炼铁工艺环保处理铬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铬渣的产生、组成、特性,利用冶金生产中的烧结炼铁生产工艺对其进行解毒的机理、配加处理铬渣的工艺流程、配加比例和对烧结矿生产工艺参数的影响情况,利用该法对其解毒处理的优势,及解毒处理中防止二次污染和个人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黄元科 《安全》2015,36(10)
通过对某锅炉混烧黄磷尾气引起的炉膛爆炸事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管理疏忽、工作脱节,供气管道系统关闭不严造成黄磷尾气漏入炉膛发生爆炸。此事故的启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勿忘特种设备安全。  相似文献   

5.
硫精砂制酸排出的尾气中SO2含量一般为0.2%~0.5%(体积分数,下同),目前国内普遍采用一转一吸或两转两吸流程来吸收硫酸尾气,使SO2质量浓度达到低于860 mg/m3的国家二级排放标准。但随着国家颁布新的《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现有硫酸企业SO2排放质量浓度必须于2013年10月1日前全部低于400mg/m3,因此必须对尾气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本文结合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中东化工有限公司硫酸生产的实际情况,总结了采取三段氨吸法处理硫酸尾气的技术改造和资源化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6.
描述了橡胶行业硫化废气的特点,采用吸附/脱附-焚烧-脱硫净化工艺对其进行处理。该工艺利用蜂窝活性炭吸附,再由焚烧炉彻底燃烧降解污染物,所产生的SO_2由碱液吸收处理。工程运行结果表明,该处理工艺可使硫化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去除率达90%以上,排放尾气恶臭浓度300,SO_2质量浓度低于5 mg/m~3。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包钢干熄焦除尘灰代替部分高炉喷吹用煤,对干熄焦除尘灰进行了工业分析和微观形貌分析,采用热重分析仪对干熄焦除尘灰和高炉喷吹用煤的着火点、燃尽温度、燃尽时间、综合燃烧特性指数以及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干熄焦除尘灰配入量对高炉喷吹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活化能随干熄焦除尘灰配入量的增加而增大,燃烧性能降低,干馏烟煤、无烟煤、半焦和干熄焦除尘灰(配比为40%30%25%5%)搭配组成的混合煤燃烧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8.
<正>引言近年来,随着唐钢炼铁技术的进步,对烧结矿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为了提高吨铁效益,希望入炉烧结矿同时具备成本低、性能好的特点;另一方面,国内铁矿粉资源的缺乏和国外铁矿粉的大量进口,使得烧结原料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优化烧结配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探讨杨迪矿与唐钢现用主要矿种之间的烧结互补性,寻求其在唐钢原料条件下适宜的配比,为有效利用矿石资源  相似文献   

9.
采用以废弃桑枝制备的活性炭吸附水中Pb(Ⅱ)和Cr(Ⅵ)。考察了吸附时间、pH值、活性炭用量和Pb(Ⅱ)、Cr(Ⅵ)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对等温吸附规律和吸附动力学作了数学模拟。结果表明,活性炭对Pb(Ⅱ)和Cr(Ⅵ)的吸附性能良好,等温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在温度25℃、活性炭用量0.01 g/100 mL、Pb(Ⅱ)溶液pH值为6且初始质量浓度20 mg/L、Cr(Ⅵ)溶液pH值为2且初始质量浓度10 mg/L、以200 r/min的速率恒温振荡120 min的条件下,Pb(Ⅱ)和Cr(Ⅵ)的平衡吸附量分别可达136.3 mg/g和74.32 mg/g。  相似文献   

10.
采用热重分析(TG)、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合能分析和吸附-解吸过程的专性吸附研究活性炭对Cr(Ⅵ)的吸附稳定性,提出了热脱附活化能、化学结合能变化值和解吸率3种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商品活性炭(AC)、硝酸氧化改性活性炭(OAC)、氨改性活性炭(NAC)和硫改性活性炭(SAC)的热脱附活化能分别为17.75,5.09,25.47和3.93 kJ/mol,活性炭热脱附活化能与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热稳定性相关。计算活性炭吸附Cr(Ⅵ)前后结合能变化值,表明参与吸附的含氧、含硫官能团对Cr(Ⅵ)的化学结合作用较强。AC,OAC,NAC和SAC上Cr(Ⅵ)的解吸率分别为6.38%,0.71%,20.73%和2.13%,说明Cr(Ⅵ)大部分以专性吸附形式结合于活性炭上,含氧与含硫官能团的化学作用能有效增强对Cr(Ⅵ)吸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For lack of an extinguishing agent with high-efficiency, non-toxic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 new type of extinguishing agent was fabricated to solve such an urgent problem. In this study, the zinc borate (ZB) and ferrocene (Fe(Cp)2) were utilized as two additives for extinguishants to suppress combustion reaction and the toxicity of the tail gas was detected. The mass fraction of ZB corresponding to the optimal inhibitory effect was determined to be 0.5–1.5%, by contrast, the optimum interval of Fe(Cp)2 was detected as 0.5–1.0%. Similarly, with the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the two additives, the homologous inhibitory action was gradually weake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 ZB accelerated the pyrolysis process of the extinguishant, making its thermal decomposition process more thoroughly. Meanwhile, the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demonstrated that the decomposition efficiency was markedly improved when the amount of ZB was maintained at 0.5–1.5%. Besides, the tail gas tests were implemented to assess the extent of toxic and harmful properties. In terms of the carbon monoxide (CO) and carbon dioxide (CO2) generated, once the mass fraction of ZB and Fe(Cp)2 was less than 1.5% and 1.0% respectively, the concentration of CO and CO2 was distinctly lower than that without additives. Moreover, the inhibitory ability on nitrogen oxides (NOx) was enhanced when the mass fraction of the two additives was kept below 1.0%.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a more practical extinguishant was proposed and it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xtinguishants.  相似文献   

12.
烧结余热回收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烧结工序的特点和余热品位,提出了环冷机余热梯级利用、热电联产的优化用能方案,并在环冷机余热的低温段用废气源热泵来提高烟气温度,并对这部分热量回收利用,从而提高烧结余热的回收利用量。  相似文献   

13.
重点进行SO_2浓度、液气比、浆液浓度、pH值对脱硫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验证硫化矿活性矿浆脱硫技术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技术适用于低浓度烟气脱硫工艺,pH值在6.0~6.5,液气比在8~10 L/m3范围内,实现了高脱硫效率、低能耗、安全稳定运行,为行业内低浓度SO_2烟气脱硫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采用液相催化氧化NO_x的方法,通过磷矿浆中过渡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达到净化电厂烟气中NO的目的。考察了烟气含氧量、吸收温度、磷矿浆固液比及气体流量对磷矿浆湿法脱硝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最佳条件为NO进口质量浓度670 mg/m~3、磷矿浆吸收温度25℃、固液比500 g/L、流量0.3 L/min、含氧量20%;优化条件下的磷矿浆脱除效率最高可达88.9%。随着磷矿浆湿法催化氧化脱硝反应的进行,p H值不断下降,导致磷矿浆逐渐失效,需补入新鲜矿浆,维持吸收液的p H值以保证良好脱硝率。  相似文献   

15.
分别以柠檬酸溶胶法和浸渍法制备了两种三氧化二铝负载的铈锆复合氧化物(CZ/A),考察了它们对载Pd三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发现柠檬酸法样品催化氧化CO和C3H6的活性大大优于浸渍法样品,NO的转化活性二者接近.表征结果显示,在柠檬酸法样品中,CZ以紧密的片层状结构覆盖在氧化铝上,而在浸渍法样品中,CZ呈疏松的颗粒状,这就导致在柠檬酸法样品样品上CZ具有更大的分散度,近而具有更多的Pd-CZ活性位.而且,对于柠檬酸法样品,高温老化后铈锆晶相稳定,无晶相分离,比表面积下降较小,催化剂自身的氧化还原性能更好.这些都使其表现出了更好的催化活性,特别是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工业排放的大量有机废气,制备了一种新型吸收剂.首次以水和生物柴油为原料,经乳化形成稳定的乳液,可提高生物柴油的吸收性能.考察了油水比、乳化剂HLB值、乳化剂添加量、乳化时间和乳化温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将乳液作为甲苯废气的吸收剂,通过实验室模拟废气,考察了其对甲苯废气的去除率.结果表明,在油水比(质量比)为7:3,乳化剂HLB(亲水亲油平衡值)值为10,乳化剂质量分数为5%,乳化时间为0.5 h,乳化温度为室温时,乳液的稳定性最好,且对甲苯废气的去除率可达到90.3%.  相似文献   

17.
攀钢烧结机头烟气脱硫技术方案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介绍了攀钢烧结机头烟气现状 ,并分析了该烟气中硫元素的主要来源 ;目前国内部分已运用于生产和正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的大烟气量低浓度 SO2 脱硫技术 ;日本新日铁株式会社已运用于生产的利用活性炭吸附的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并对攀钢进行烧结烟气脱硫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布袋除尘器在烧结机机尾除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用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组成的二级串联除尘系统在小型烧结机机尾烟气除尘中的实际应用。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可靠,除尘效率高,系统出口含尘浓度达到了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灰渣熔融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灰渣熔融过程中CaO、SiO2、Al2O3等主要成分以及实验气氛对熔融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熔渣的物理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灰渣中CaO含量的高低决定了灰渣的酸碱度和灰渣的熔点.当CaO的质量分数占灰渣总量的33%左右,灰渣的熔融温度最低;而灰渣中总碱性氧化物的质量分数低于48%时,生活垃圾焚烧灰渣熔点随碱性氧化物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而当碱性氧化物质量分数大于48%时,碱性氧化物对生活垃圾焚烧灰渣熔点的影响则相反.以SiO2、Al2O3等氧化物为代表的酸性氧化物,其含量在生活垃圾焚烧灰渣中已经饱和,硅铝氧化物的添加,则会升高灰渣的熔点.为了降低灰渣的熔点,应将灰渣的酸碱度控制在1左右,并在弱还原性的气氛下进行熔融处理.熔融处理后的熔渣因具有性能稳定,重金属浸出量低,几乎不含有二噁英类毒性有机物,完全可以直接成为可利用再生资源.  相似文献   

20.
随着煤层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瓦斯含量不断增加,采空区瓦斯涌出量也随之上升,"U"型通风方式容易出现上隅角瓦斯超限等问题,影响煤矿安全生产,而"U+L"型通风方式中滞后横川和瓦斯抽放的运用对消除上隅角瓦斯超限和工作面瓦斯防治具有明显的作用。根据尾巷、横川及上隅角处瓦斯浓度符合规程且工作面横川间距最远时最经济合理的原则,针对平煤六矿戊8-22310工作面实际情况,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尾巷有、无抽放时采空区瓦斯分布规律,得出了尾巷有抽放时和无抽放时最远横川间距。研究成果对"U+L"型工作面横川间距确定及工作面瓦斯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