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作为我国西北部的生态屏障,在保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新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社会组织作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组织化载体,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疆地广人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加之民族和宗教信仰相互交织,突出的生态环境短板问题更迫切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  相似文献   

2.
对新疆西部大开发中环境保护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应与生态保护双管齐下,在西部大开发中应以保护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扬长避短,发展我区具有特色的产业。  相似文献   

3.
对垦区农业环境影响较突出的水污染状况,土壤次生盐渍化及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垦区农业环境生态保护要兼顾垦区内外,绿洲内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仍然是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土壤沙漠化问题,城市生态要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期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以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网数据为依据,较全面地研究了"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及社会经济与环境质量的关联性,总结归纳了尚存的环境问题。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好转,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水质由中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沙尘天气减少,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未出现酸雨现象。但与此同时,仍存在不少环境问题,后续改善难度加大,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还需进一步稳固,部分地表水存在污染较重的状况,生态环境仍较敏感。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相关指标基本呈负相关关系。总体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但当前生态环境质量与2035年远景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5.
新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正确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起关键的决定性作用。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应用RS和GIS技术,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全疆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排序及分级,由此得出符合实际的全疆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全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差,北疆生态环境质量优于南疆,北疆西部生态环境质量优于北疆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西部化学工业与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进程中,协调化学工业与西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兰州地处黄土高原西部,生态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繁.依据兰州具体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城市规划建设应采取“宜东不宜西、宜北不宜南、宜上不宜下、宜高不宜低”的原则,城市整体规划应向东部榆中塬发展和向北部秦王川开发.对地质灾害频发地带,城市建设应采取躲避政策.城市人口密度布局应采取低密度、多中心、多分散原则,对已有利的生态地质环境区应采取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资源合理利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现以河南省行政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遥感影像、水资源及环境统计数据,采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和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合对比分析河南省2014—2018年生态环境状况时空变化及其冷热点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2014—2018年河南省EI值变化范围为60.6~63.5,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呈现稳中趋好态势,除开封市和济源市外,16个省辖市的EI值均有所增加,位于西部山区丘陵地带的三门峡、洛阳和平顶山市EI值增加明显。(2)2014—2018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的G*i指数的高值区域位于西部地区的三门峡市和洛阳市,且5年内没有发生变化,较为稳定。G*i指数的高、低值区域与EI值的高值和低值区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黑河流域中上游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划分,以及各功能区特征,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论述了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的确立。  相似文献   

10.
目前,生态监测工作正在全国展开,许多省区都在进行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并已经基本明确了监测对象。其中,对环境变化敏感的指示植物已被列为监测对象之一。指示植物应是能够敏感反映环境变化的植物种,然而因生态环境变化相对较为缓慢,单靠某个植物种难以全面说明问题,故在考虑某种指示植物的同时,还应观察整个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1.
鉴于紫金山金矿开发项目的环境问题比较敏感,影响类型也比较复杂,既有生产废水对纳污河段的污染问题,又有生态环境破坏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采用污染源监测与生态环境影响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矿山环境工程竣工验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矿山开发项目环境工程竣工验收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2.
以广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为研究单元,对2015—2020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水平进行评估,通过权重赋值计算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综合判断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体量小,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县域社会经济总体呈正向发展态势,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低于全区平均县域水平;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呈现波动变化,部分县域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增长率为负值;15个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为协调,10个县域为基本协调,2个县域处于调和等级。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监测是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监测事业发展,将生态环境监测纳入生态文明改革的大局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改革持续深入,生态环境治理将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转变,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着全新的压力与挑战。因此,笔者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面向发展、服务公众、智慧监测、精准支撑"的原则,针对大气、地表水、土壤、地下水、生态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监测的重点目标任务,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西北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揭示了其产生的根源,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出了西北地区生态保护和重建应采取的六大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序言     
<正>环境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全球性、区域(流域)性乃至城市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重要手段,为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充分展示我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能力,紧跟学科研究的前沿,充分发挥遥感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环境监控与预警》期刊出版2019年"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专刊,该主题专刊在全国环境期刊中尚属首次,希望通过该专刊系统性、阶段性地总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河西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及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开发利用情况,针对各类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西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采煤矿区景观生态设计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入手,初步探讨了景观生态设计在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必要性和意义,矿区景观生态修复设计的内涵、特点及矿区景观生态修复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县域尺度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8年的县域数据,按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的方法和指标,评价了全国县域尺度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我国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以"良"和"一般"为主,占国土面积的72%;东部地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好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以"良"为主,西部地区则以"一般"为主;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各生态环境质量类型受气候、大的地形地貌影响明显,与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山脉分布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新疆生态功能区划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生态功能区划”参考了“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以《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为依据,充分考虑新疆独特的地理分布格局,将新疆分为5个生态区,18个生态亚区,79个生态功能区。“新疆生态功能区划”对科学有效地管理新疆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实施保护和治理策略,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塔里木河流域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局部地区生态退化问题突出,从景观生态学的干扰性质理论和恢复生态学的观点出发,选择水资源系统、土地资源系统及植被资源系统及其10个综合性敏感因子对流域生态的敏感性及恢复力进行分析,并确定敏感因子的定量指标,定性代码及其权重和阈值,通过算术对数插值对敏感因子实际值进行规范化处理,并构建生态胁迫度。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三源流阿克苏河流域、叶尔羌河流域、和田河流域及于流区的上、中、下游区生态胁迫度分别为0.13、0.25、0.30、0.31、0.57及0.84,在评价分级标准的限定下,其对应的生态脆弱性程度依次为轻微脆弱、一般脆弱、一般脆弱、一般脆弱、中等脆弱及严重脆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