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烷基多苷(APG)生物降解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5种不同碳链的APG初级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链较短的APG能被完全降解,碳链为14~15的支链APG不能被完全降解;结构对APG可降解性的影响:疏水基的结构对其降解性有较大影响,直链醇APG的可降解性优于支链醇对APG的可降解性,碳链较短的降解性优于碳链长的,链支化度影响支链醇APG的降解性;研究还发现,C8~10直链APG,C12~14直链APG,C12~13支链APG和C14~15支链APG的降解曲线在某一区间出现降解度随时间下降的特殊现象.最后提出了APG可能的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2.
杨宁  李飞  杨志敏  曹威  苑宝玲 《中国环境科学》2021,40(11):4770-4778
研究了维生素B12(VB12)催化纳米零价铁(nFe0)仿生还原降解工业级全氟辛磺酸(PFOS).结果表明,VB12催化nFe0不仅能够降解支链PFOS,而且也能够同时降解直链PFOS,这是首次报道直链PFOS的仿生还原降解.PFOS降解过程可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模拟,且升高温度有利于PFOS的还原降解去除和脱氟.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定性分析表明,PFOS仿生降解产物包括4种全氟磺酸类(全氟碳链长度为C4~C7)、9种全氟羧酸类(全氟碳链长度为C2~C7、C10、C11和C13)和5种多氟代酸类(即H-全氟己酸、H-全氟庚酸、H-全氟辛酸、H2-全氟辛酸和H-全氟辛磺酸)化合物.全氟磺酸类和全氟羧酸类化合物首次在VB12仿生催化降解PFOS的产物之中检出,其中全氟十一烷酸(C10)、全氟十二烷酸(C11)和全氟十四烷酸(C13)等长链化合物第一次在降解PFOS过程中被发现.在降解样中检出的H-全氟烷烃(链长为C2~C7、C10、C11和C13)是否是PFOS的仿生降解产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3.
杨宁  李飞  杨志敏  曹威  苑宝玲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11):4770-4778
研究了维生素B12(VB12)催化纳米零价铁(nFe0)仿生还原降解工业级全氟辛磺酸(PFOS).结果表明,VB12催化nFe0不仅能够降解支链PFOS,而且也能够同时降解直链PFOS,这是首次报道直链PFOS的仿生还原降解.PFOS降解过程可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模拟,且升高温度有利于PFOS的还原降解去除和脱氟.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定性分析表明,PFOS仿生降解产物包括4种全氟磺酸类(全氟碳链长度为C4~C7)、9种全氟羧酸类(全氟碳链长度为C2~C7、C10、C11和C13)和5种多氟代酸类(即H-全氟己酸、H-全氟庚酸、H-全氟辛酸、H2-全氟辛酸和H-全氟辛磺酸)化合物.全氟磺酸类和全氟羧酸类化合物首次在VB12仿生催化降解PFOS的产物之中检出,其中全氟十一烷酸(C10)、全氟十二烷酸(C11)和全氟十四烷酸(C13)等长链化合物第一次在降解PFOS过程中被发现.在降解样中检出的H-全氟烷烃(链长为C2~C7、C10、C11和C13)是否是PFOS的仿生降解产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   

4.
刘清坤  王君  李国强  马挺  梁凤来  刘如林 《环境科学》2008,29(12):3554-3560
从油田地层水中分离到1株嗜热解烃菌(地芽孢杆菌DM-2),通过研究该菌株在不同条件下降解原油的性能以及在最适条件下降解烃的特性发现:地芽孢杆菌DM-2可在45~70℃、pH 4.0~10.0、 0.2%~3.0%的盐离子浓度缺氧条件下降解原油烃类,其降解原油烃的最适温度和pH值分别为60℃和7.0.在此条件下,该菌可乳化液体石蜡作为碳源进行生长;气相色谱和红外光谱进一步分析表明,其能降解原油中的C14~C30的直链烷烃、支链烷烃和芳香烃类,并能降解C16~C36的长链单烷烃,其中对C28的降解量最高,达88.95%.DM-2菌株代谢烷烃的产物之一为脂肪酸,经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代谢十六烷产生的脂肪酸为乙酸,5 d产量达0.312 g/L,说明其采用次末端氧化途径氧化烷烃,之后进入β-氧化途径代谢.DM-2菌株在高温缺氧的极端环境下对烃的乳化、降解和产酸特性使其在高温石油污水的生物处理和开采重质原油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水解酸化在工业废水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并且正逐步迈向城市污水.它主要针对于有机废水,特别是高浓度和难降解有机废水,水中有机物为复杂结构时,水解酸化菌利用H2O的电离将有机物分子中的C-C打开,将长链水解为短链、支链成直链、环状结构成直链或支链,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水中SS高时,水解菌通过胞外粘膜将其捕捉,用外酶水解成分子断片再进入胞内代谢,不完全的代谢可以使SS成为溶解性有机物,出水就变的清澈了.这其间水解菌是利用了水解断键的有机物中共价键能量完成了生命的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6.
来自楚雄盆地三叠系地层的三个沥青样品长直链烷基苯在C16~C20范围内具强烈的偶碳优势。正构烷烃和烷基环己烷与烷基苯分布的差异表明:偶碳数烷基苯不可能来自直链脂肪酸,也不可能来自一些细菌和某些藻类生物体中的环己基脂肪酸,它可能是成岩作用阶段,在矿物催化作用下偶数碳醇与生物体中简单的芳烃化合物进行烷基化反应抑或是在深成作用早期,长链偶碳数伯醇通过自由基反应与存在于干酪根中苯进行烷基化作用而形成。烷基苯这一分布特征与热演化没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碳链长度和官能团对高强UV/SO32-体系降解全氟有机酸的影响,选取典型全氟有机酸PFOA和PFOS,探明其降解机制.结果表明,高强UV/SO32-体系可高效降解5种全氟有机酸.全氟有机酸的降解速率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官能团对全氟有机酸的降解有重要影响,全氟羧酸在体系中的降解速率显著快于全氟磺酸.全氟羧酸是从与羧基相连的α碳上的氟原子开始,通过逐步脱CF2单元的形式生成短链全氟羧酸进行降解.全氟磺酸主要有三条降解路径:脱磺酸基、α位脱氟以及中心C—C键断裂.  相似文献   

8.
原油是由数千种不同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极其复杂的混合物,按产地而异。含有不同比例的直链和支链的烷烃和脂肪烃、芳香烃及多核芳烃。在常温下含C1~4的化合物是气体;C5~20的化合物为液体;C20以上的化合物为固体。含硫量在0.2~6%之间。有机氮化物占0.1~2%。此外也含一些脂肪酸和酚化合物。根据它含烃的性质通常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9.
以湖北省某砷-石油烃复合污染场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离纯化砷胁迫下石油烃降解菌,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进行菌种鉴定,分析降解菌的生长特性与降解特征,验证降解菌对复合污染土壤的实际修复效果。结果表明:从耐As高效石油烃降解菌株系列中筛选出菌株JYZ-03,其鉴定结果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菌株JYZ-03最佳生长和降解条件为pH=7、温度30℃、盐度0.1%和初始接种量2%;此条件下菌株JYZ-03对石油烃的降解效率为84.05%,对石油烃各组分降解能力存在差异,难易程度表现为长链烷(C26—C38)>多环芳烃>支链烷烃>中长碳链烷烃(C11—C25),石油烃降解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实际修复效果。该研究丰富了石油烃污染修复功能菌株库,可为复合污染场地修复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10.
壬基酚初级生物降解产物的辨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瑞霞  梁鹏  赵曼  周玉文 《环境科学》2008,29(4):1077-1081
为分析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壬基酚的去除机制,采用混合基质加标对照培养活性污泥、单一基质培养优势菌群2种生物降解实验,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谱图解析,从分子水平分析了壬基酚初级代谢产物和代谢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活性污泥降解壬基酚的初级代谢产物主要为C4-C6烷基取代苯酚,烷基链的结构差异与其母体壬基的异构方式有关,烷基上的支链主要为甲基;优势降解菌群代谢壬基酚的初级产物除烷基苯酚外,还有苯乙酸等.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壬基酚可能的初级生物代谢途径是壬基上的长支链断裂为短的甲基链,生成一系列带有不同分支结构的短链烷基酚类代谢产物,进一步的代谢产物有苯乙酸.根据烷基酚类物质的内分泌干扰特性,短链烷基酚仍然具有雌激素活性,因此在壬基酚污染防治过程中应给与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以柠檬酸为原料 ,分子内脱水生成乌头酸 ,与少量丙烯酸合成了乌头酸 丙烯酸共聚物 (AA AA) ,对反应的相关条件及共聚物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 ,反应的链转移剂质量分数 1 0 %时 ,产物性能最佳。共聚物AA AA具有优良的阻垢性能及生物降解性 ,30d的生物降解率可达 6 0 3%。  相似文献   

12.
现有污泥脱水技术仅使污泥含水率降到80%左右,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污泥处置要求.以污泥比阻(SRF)、脱水率为考察指标,比较了两大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EO型和烷基糖苷APG)对剩余污泥的脱水效果,并对原泥及调理后污泥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使污泥絮体粒径变小,不规则程度降低,改善了污泥的脱水性能,而且烷基糖苷APG脱水效果优于OPEO型.APG投加量为0.05%干固体时,污泥比阻即可降低到原泥的42%,脱水率可达到93%.以烷基糖苷APG为调理剂进行板框脱水实验,结果表明,当APG投加量为0.05%干固体时,脱水泥饼含水率比原泥脱水泥饼含水率低约10%,脱水率可达到97%.本研究为APG应用于污泥脱水,改善污泥脱水性能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天然河流水作为微生物源 ,采用碘量法测定了 2 0种苯甲酸类化合物的 5日生化需氧量 ,并以其占理论需氧量的百分数作为表征生物降解性的参数 ,得出各类取代苯甲酸类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能力为 :羟基 >氨基 >羧基 >甲氧基 >氯基 >硝基 ;对于同一种取代基 ,对位取代基化合物生物降解能力最大 ,而邻位、间位取代基化合物生物降解能力大体相同。计算了苯甲酸类化合物的分子连接性指数 ,并以 5日生化需氧量占理论需氧量的百分数为参数建立了 QSB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分子连接性指数5Xvpc、5Xp- 5Xvp 能较好地反映取代苯甲酸的生物降解性  相似文献   

14.
烷基糖苷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振荡分离实验研究了烷基糖苷(APG)对土壤中Cu、Zn、Pb和Cd的去除作用,考察了烷基糖苷淋洗液的pH值、浓度、离子强度等对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并对烷基糖苷处理前后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烷基糖苷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去除率受淋洗液pH值的影响且随淋洗液浓度的增加上升,当烷基糖苷淋洗液的pH为52、浓度...  相似文献   

15.
绿色表面活性剂微乳液膜处理含苯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APG1214-烷烃-戊醇-水(氢氧化钠水溶液)体系微乳液膜配方及其稳定性,APG1214-辛烷-戊醇-水(氢氧化钠水溶液)和APG1214-癸烷-戊醇-水(氢氧化钠水溶液)体系都有相当大的油包水微乳区,APG1214-癸烷-戊醇-水(氢氧化钠水溶液)体系更稳定。采用APG1214-癸烷-戊醇-水(氢氧化钠水溶液)液膜体系处理含苯酚的废水,探讨了氢氧化钠的浓度、接触时间、乳水比、油相的重复使用次数等对除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癸烷47%、水25%、APG+戊醇28%的微乳液,在静置120min时微乳液膜的破损率小于0.31%。采用APG1214-癸烷-戊醇-水(氢氧化钠水溶液)体系,接触时间为10min,乳水比为1:5,废水的pH值为4.5时,一次性除酚率不小于97%,而且油相重复使用十次,除酚率不会降低。  相似文献   

16.
针对饮料废水可生化性较好的特点,可采用气浮+A/O+接触氧化+转盘过滤组合工艺处理饮料废水。采用气浮工艺物化处理单元,可有效去除大部分不溶性有机物和悬浮物,实现大分子链断裂转化为小分子,采用A/O+生物接触氧化生化处理,可使水质达到一级B标,采用转盘过滤深度处理总氮和总磷,出水达到一级A标。通过云南某饮料企业的实践,该方法可高效处理饮料废水。  相似文献   

17.
电解-SBR法处理制药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解 SBR串联工艺处理化学合成制药废水 ,试验分别考察了电解电压、pH以及电解时间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不同电解时间对后续SBR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原水BOD5/COD仅为 0 .1 7,是难生物降解废水 ,经过电解法预处理后 ,出水BOD5/COD可达到 0 .51 ,可生化性大大提高 ,但电解时间过长反而有可能使废水可生化性下降。在进水COD在 2 0 0 0mg/L以下时 ,出水水质可达GB8978- 1 996的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