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在1950年以前,该地区的人们都轻视了地震的危险性。然而在圣盖兹(1950)、圣鲁西亚(1953)和特立尼达(1954)附近发生的几次中强震,以及晚些时候在多米尼加(1969)和安的瓜(1974)附近相继发生了一些中强地震后,才使人们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有了新的认识。Robson(1964)编制了始于16世纪欧洲殖民地时期的该地区有感地震目录。该目录表明,在过去的历史时期里,几乎所有岛屿都至少经受过一次大地震的影响。Key等(1970,1972)采用该目录资料,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结构抗震设计方面的建议。主要建议是整个加勒比海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水平等价于加利福尼亚结构工程联合会建筑规范中的最高危险带(SEAOC规范)。  相似文献   

2.
张杰  王行舟 《灾害学》1998,13(4):17-22
建立了安徽79个市、县历史地震影响烈度目录,并利用其统计特征进行烈度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强度地震区及所利用的烈度资料分布区间相对较窄的情况下,仍可用历史地震影响烈度分析方法进行烈度区划。与“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安徽部分对比,两者概貌大致相同,但也有所差异,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最早从事地震危险性评定研究的是Ahorner等所做的工作,他们编制了德国西北部、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最大烈度区划图。Van Gils和Eaczek对比利时作了更详细的研究,但遗憾的是它有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只采用了宏观地震资料;第二,地震目录不均一,而且1900年以前的目录是由其他著者们所汇编的。1983年,开始修订比利时的地震目录,仪器记录前的资料由历史学家所掌握(Alexabdre,1985)。研究了所有1600年之前的地震,目录中只包括有原始资料的那些地震,发现了许多错误。对仪器记录的地震资料进行了重新分析以获得资料的均一性。  相似文献   

4.
按照文献 [1]提出的分析方法 ,对华东地区地震发生率进行了统计修补 ,由此得到华东地区地震发生的概率密度分布。其结果对地震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区的划分具有一定意义。在地震目录分段分析研究中 ,引入了Fisher的时序分割法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数字地震台网从 1999年 6月至 9月记录到的自动触发和人工截取的 4 13条事件中 ,编报出 94个地震事件 ,其中 ,可用于数字网和模拟网进行地震三要素对比的地震事件有 35个。最终产出一份完整的地震目录和台网观测报告。进而从地震编目角度对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和模拟台网资料确定地震三要素的可衔接性进行了尽可能的对比论证。  相似文献   

6.
李怡文  刘水  吴迪  张藜莉  刘阳  杨月巧 《灾害学》2023,(2):19-24+30
医疗救援物资保障是开展地震救援行动的基石,因此,为提高中国救援队(医疗)在救援任务中的保障效率,按照药品模块化管理建立符合地震救援药品保障目录和物资目录。在相关数据库中查阅地震灾害医学救援相关文献1 053篇,根据文献结果统计分析地震灾害疾病种类和发生率;根据地震不同时期发病情况建立符合地震特色的专业医疗队,以外科医生为主力,内科医生为辅,其中骨科医生、消化科、呼吸科、皮肤科为技术骨干的组队模式,符合100名伤员建制;参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的目录,采用决策分析法,建立医疗物资准备目录和符合地震特色的药品保障目录,基于通用药品模块增补地震灾害专科药品,以100名伤员10 d用量为单位计算带药量;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物资与药品的建立,提高了中国救援队应对地震灾害的救援速率及能力,以期为医疗机构应对地震灾害保障任务时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黄永林  高俊锁 《灾害学》2009,24(3):103-108
历史地震资料的整理出版为研究地震的发生与预防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我国的地震科技工作者通过分析与利用这些资料进行地震科研与应用工作,得到不同地区的地震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统计得到用于地震区划和地震预测的许多基础数据以及地震衰减和地震灾害的规律,为我国的抗震设防提供了依据.本文以江苏及邻近地区为例,综述了中国历史地震研究的现状与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地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葆德 《灾害学》1993,8(4):86-91
为开发和利用地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本文探讨了地震旅游的内容、特点、意义和功能;列出了震迹旅游资源和震记旅游资源的主要景点目录;提出了开发地震旅游活动应作好的几项工作;以期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贺明静 《灾害学》2007,22(2):141-141
这是笔者在实地考察时收集的地震碑文。一则是记述1303年山西洪洞-赵城8级地震在陕西省蒲城县震情的《重修蒲城县廨宇记》,过去在《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和《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中,这次地震在陕西省的地震灾害只有朝邑县(今大荔县朝邑镇)“县厅倾圯”一则。这则碑文证明蒲城于当时“屋宇垣牖倾倒尤甚”,所受破坏不低于朝邑;同时也提示我们,至少在蒲城以东的韩城、合阳、澄城、大荔等地也有可能找到这次地震破坏的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10.
在处理了部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从发震断层旋性、历史地震类比、地震活动图像变化和地震序列特征等多方面对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的余震活动趋势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 :本次 8.1级地震的最大余震震级可能为 6级左右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目前地震学方法开发利用资料的概况及台站观测能力与资料的精度,从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地震学方法本身对观测资料的要求出发,提出了优化和改进台站布局与观测的建议。认为,地震台站记录的原始资料基本满足中长期预报或全国大形势判定与研究的需要,但作为短临预报工作的要求和综合预报方法效能的提高,尚需进一步优化和改进地震台站的观测。  相似文献   

12.
甘青地震区震源优势分布在10-30公里深处的中地壳.NWW,NNW,近E-W和NE向四组地震条带交织成网,以前二者为主,呈菱形格局.NWW向地震条带受深断裂和地壳深度变异带控制;NNW向地震条带受壳内新构造断裂活动控制.它们构成的菱形网络与现代隆起和盆地构成的条-块状构造和地貌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13.
麻水歧  王莉 《灾害学》1990,(3):38-43
本文给出了企事业单位的震害预测方法。其特点是:与当地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场地地震动参数相结合;把结构的整体动力计算与薄弱部位抗震构件验算和普查结果相结合;把建筑物的震害预测与震害调查和试验研究结果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震荷载对黄土动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同地震荷载对黄土的动力特性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微机与我们组装的DSD160型电磁式振动三轴仪组成的一个可对试样施加任意波轴向荷载的动三轴试验系统,对黄土在不同地震荷载下的动模量和阻尼比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初步得到了不同地震荷载对一组黄土的动模量及阻尼比影响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地震应急救灾与人员伤亡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讨论了近十年来城市型地震顺应急救灾和减少人员伤亡方面的新经验与新启示;和者们给出的地震人员伤亡旨烤和伤亡状态函数的概念,研究了应急救灾害行动与伤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震害预测中的场地因素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刚  易学发 《灾害学》1994,9(4):23-29
本文针对震害预测中的普通场地,讨论了与之有关的震害影响问题。基于GBJ11—89规范所给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这里讨论并得到了不同场地的地震抗力调整系数。它们与一些经验或统计的系数相近,但与之比较,场地因素的调整作用增强。初步应用表明,这个结果更接近实际,且对工程选址和勘探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摘要地震是一种对人类生存威胁极大的自然灾害,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探寻抗御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无疑,对地震造成的损失予以及时、充分的经济补偿,不失为一项重要的对策,其中,推进地震保险,通过社会经济杠杆原理,可以实现这种经济补偿。本文就推进地震保险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实施方法和步骤,论述了作者的认识。作者认为,推进并普及地震保险,是目前增强社会防震减灾和实现自救、互救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但实现地震保险,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地震部门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8.
黄土地震灾害区划指标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通过对国内外黄土地震灾害现场考察资料的分析,室内土动力学试验研究和黄型在实例的反演分析计算,根据不同需要,提出了黄土震滑坡,震陷和液化3级区划的指标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中长期地震趋势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志祥 《灾害学》1992,7(3):32-37
本文基于一定的地震资料,分别应用最大熵原理、贝努里概型以及计算地震复发周期的经验关系式,对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进行了中强地震的中长期地震趋势估计。  相似文献   

20.
师亚芹  王晓军 《灾害学》1998,13(4):76-80
对房屋建筑震害预测的“评分法”作了一些改进,并根据陕西耀县县城建筑物的特点,对群体建筑物、重要建筑物和古建筑物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震害预测,得出了合理的结论,本文的工作方法对其它小城镇的震害预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