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序言 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是瞬时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和变形的型式和关系过去已有研究;但是相互作用力的详细性质却远不了解。 应力的最好标志之一是地震的发生,如果承认板块刚性这个基本前题,那末同一板块边界之间的相互动力作用也可以传播到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构造沉积学资料为依据,论述了中国东南部的古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并根据基底构造格局和板块运动方式,提出了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大陆碰撞有内在联系的成因机制论,并认为岩浆活动的时空演化及岩浆系列与板块碰撞的方式和时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前,地震、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集中在板块边缘附近。这种情况在大多数地质时期就可能如此。板块内部的大陆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普遍认为与大陆断裂有关,不过只有当断裂发展到横贯大陆断裂时,它们与板块边缘的关系才是明显的。本文有三个目的:第一,我们强调岩浆、构造和变质作用在大陆板块内部过去和现在都在活动,这些作用决不是只集中于板  相似文献   

4.
康西瓦构造带位于新疆西昆仑地区,是青藏高原西北缘一条重要的构造带。新藏公路沿线地质考察发现:构造带由多条长期活动的断裂带构成,沿断裂有糜棱岩带、角砾岩带和片理化带分布,同时发育韧性、脆性变形;构造带两侧的地层时代与沉积建造、变质程度、岩浆活动以及遥感图像和地貌形态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糜棱岩定向标本研究表明,构造带中韧性变形具有右行剪切特征;运动矢量及应力场模拟计算证实。构造带中脆性变形的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方式为主。综合这些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康西瓦构造带是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在板块边界形成的一条右行走滑构造带。  相似文献   

5.
江南复合混杂岩带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江南复合混杂岩带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长期活动所致,构造极为复杂。江南大地构造重新划分为三个1级构造单元:扬子板块、江南复合混杂岩带及华夏板块。江南复合混杂岩带又可进一步划分II级构造单元5个(宜丰一景德镇一歙县构造混杂岩亚带、万年构造单元、赣东北蛇绿混杂岩亚带、怀玉构造单元及丰城一鹰潭一龙游构造混杂岩亚带);各构造单元之间以构造(蛇绿)混杂岩亚带或韧性剪切带相拼接。沿宜丰一景德镇一歙县发育一条构造花岗岩浆带;而沿赣东北断裂带形成了该区重要的燕山期构造岩浆带及Cu、Au、Ag、Pb、zn及金刚石等成矿带。  相似文献   

6.
<正> 前言自晚古生代以来,西藏高原曾是岛弧或大陆碎块向北增生于欧亚大陆的场所。这一过程直到始新世,当印度与欧亚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碰撞、南部特提斯闭合时告终。西藏地壳厚度极大(70km),其高原迅速上升,可能是由于印度陆块俯冲在西藏地壳底下,或是西藏地壳内部的缩短和增厚。西藏高原地震上是活跃的,而且断层面解表明,除喜马拉雅山以下南部的低角度逆断层以外,西藏高原的活动构造以东西向拉伸占优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泉州市区域地壳结构、地质构造、构造应力场和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在第四纪中更新世之前位于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中,地壳运动频繁而又强烈,地质构造复杂;现代处于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挤压形成的"台湾动力触角"影响区,但区内的断裂不具全新世活动性,新构造运动不强烈,有史以来未见≥5.0级地震记载,属于地壳相对稳定区,未来遭遇6.0级地震的危险性不大,其地震破坏性影响主要来自周边孕震区,特别是东部海域,与"台湾动力触角"的作用和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 一、前言 按照传统的板块构造观点,大陆边缘分为两种主要的类型:被动的和主动的。被动边缘是由于洋脊分裂和扩张的结果而产生的,单个板块内以出现张性的和随机的横推构造为特征。主动边缘是由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或岛弧之下发育起来的,因而,沿两个板块的边界往往存在着压性的和横推的构造。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是理解中亚构造格局变化的主要机制。随着其远程效应的北移,位于中亚腹地的准噶尔盆地在周边山脉抬升的影响下,南北缘发生构造活动。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将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概括如下:古新世,因基底断裂复活,盆地北部开始发生逆冲推覆活动;渐新世末期,博格达山脉恢复隆升,古牧地背斜发生构造变形;中新世以来,盆地南缘逐渐形成了三排构造带;上新世末期—更新世以来,北部基底断裂活动,南缘西段和东段分别形成浅层背斜和断裂。目前,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传播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需要更多的地质证据来证实它在不同阶段的传播方式以及使盆地发生构造变形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峨眉山玄武岩、峨眉地裂运动与幔热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幔热柱和板块构造理论,本文提出了晚古生代扬子板块西缘-构造活动新模式,认为幔热社活动与扬子板块在二叠纪的顺时针旋转共同造成了峨眉山玄武岩的时空分布特点,该观点也解释了攀西裂谷为何提前“夭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江南古陆中元古代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南古陆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长期活动拼贴而成,构造极为复杂,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也是众说纷纭.通过对江南古陆的变质岩的研究,认为江南古陆大地构造可划分三个Ⅰ级构造地层区:扬子地层区、江南古陆地层区及华夏地层区.江南古陆地层区又可进一步划分Ⅱ级构造地层区5个(宜丰-景德镇-歙县构造地层分区、万年构造地层分区、赣东北构造地层分区、怀玉构造地层分区及丰城-鹰潭-龙游构造地层分区);各构造地层分区之间以构造(蛇绿)混杂岩亚带或韧性剪切带相拼接.双桥山群及周潭岩群仅分别分布在扬子地层区修水-祁门分区及华夏地层区北武夷地层分区内,而且是一套史密斯地层.而江南古陆内则发育非史密斯地层.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处世界三个巨型银成矿带中两个成矿带的文汇部位,西伯利亚板块、准噶尔-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以及伊犁微板块碰任产生的三条碰撞带都经过北疆地区,因而,该区火山-侵入活动强烈,断裂构造发育,银的区域背景值高,这些对银成矿均有利。近几年发现了一批银矿点和矿化带,构成数个银矿化密集区。这些密集区与火山-侵入活动密切相关。表明北疆地区有很好的银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在研编《江西省区域地质志》、《江西省矿产地质志》与《江西省环境地质志》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研究江西省及邻区滨太平洋构造活动及其与地质资源环境的关系。研究认为:燕山运动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并相对强烈左行扭动,东亚陆区处于活化造山环境,形成的新华夏构造体系是滨西太平洋构造活动至今的主体构造。在华南,燕山运动启动于中侏罗世,呈偏心状核幔式扩展。由于岩石圈活化与物质大规模调整,发生了岩浆成矿大爆发,并导致地壳热胀蠕散,形成了复杂的复合动力机制。晚白垩世进入燕山期造山后与喜马拉雅期强烈的伸展成山成盆时期,至古近纪末转变为弱造山活动,地壳趋于相对稳定,构成优越生态地质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绪言 岩石圈板块或外壳的理论已成功地解释同板块边界相伴的构造现象。然而,某些地震和地壳变形,却发生于板块内部,与板块的边界并无明显关系。从地球重力势的谐函数能很近似地计算地幔对流所引起的壳下应力。作者(1977)利用地球势能场的卫星探测和重力测量,证明板块内的构造是由地幔对流产生的。地幔对流所产生的壳下压性和  相似文献   

15.
位于贝加尔裂谷带中部的滨奥里洪地区主要包括3个大地构造单元:西部滨海山脉、滨奥里洪高原和小海地堑.笔者着重对该地区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活动特征,特别是对第四纪夷平面的变化、断层的发育、河流的变迁、河流阶地的发育等进行了研究,表明该地区在中新世以来具有强烈的拉张运动与升降运动特征,是贝加尔裂谷带新构造运动表现最强烈的地区.新生代贝加尔裂谷带的发育受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西太平洋俯冲引起弧后扩张作用的影响;中部滨奥里洪地区受到NW-SE向拉张作用,发育了强烈的新构造.  相似文献   

16.
华南板块的构造格局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共同作用相关.华南板块中,由于绍兴-鹰潭-藤县-北海断裂带内中元古代蛇绿混杂岩的确认并恢复为消减的大洋,其两侧古老的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及其演化历史的追溯也日见清晰.它们是在两个克拉通地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8年在浙江省龙游首次发现的原生金刚石,产于这条深断裂旁侧白垩纪盆地中的似金伯利岩岩管内,含矿岩管生成深度大,构造部位有利;金刚石呈八面体外形、纯度高;类似的岩管有100多个,但研究程度较低,因而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北缘银石山地区差异隆升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青藏高原北缘银石山地区晚新生代区域构造体制总体为南北向挤压,其主要构造表现有EW向断裂发育及其逆冲活动导致断块的差异抬升、渐新世阿克塔什组中两期挤压褶皱构造、新构造平移断裂发育及其形成多种类型的走滑成因型湖泊等。该地区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未发现晚新生代伸展构造形迹。其新构造特征的形成机制可解释为:晚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拆沉及软流圈地幔的上隆使上部岩石圈破裂和抬升,同时印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持续的南北向挤压作用使测区总体处于强烈的区域挤压应力场中,从而使表壳地块沿破裂面产生逆冲运动,并造成差异隆升。  相似文献   

18.
华东地区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地层分区与板块构造关系的分析,依据华东地区前寒武纪地质事件主要特点及划分原则.在充分了解现代构造观和基本地质事实基础上,建议将华东地区“晋宁运动二幕”改为“休宁上升‘”;“栏杆运动”和“霍丘运动”改为“栏杆上升”和“霍丘上升”.因为它们不具备造山运动性质。通过对新太古代末蚌埠运动、古元古代末龙川运动、迪口运动,中元古代末凤阳运动、青白田纪内部神功运动的特点分析,认为区内经历了新太古代陆核的生成;占元占代褶皱变质和混合岩化;凤阳运动和神功运动造成了华北古板块、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古板块的拼合等演化阶段;并发生了四次造山运动和三次裂陷运动。  相似文献   

19.
在对西藏雅鲁藏布板块缝合线西段北亚带达机翁蛇绿岩的地质构造、岩石组合等进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首次对该蛇绿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REE及Sr、Pb、Nd同位素进行了较系统的测试分析和综合研究,并由此探讨了该蛇绿岩的构造环境。提出该蛇绿岩为新特提斯东段岛海格局中的岛派成国,为已消亡的中生代新特提斯洋岩石圈的残片。  相似文献   

20.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3,(4):249-256
西藏打加错南北向地堑系处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地堑系总体延伸方向(175190°),延伸长度>50km,延伸宽度5190°),延伸长度>50km,延伸宽度515km。根据该地堑构造带内发育的鱼鳞山组(N2Qy)玄武岩测年结果以及地堑构造带内发育的活动温泉,判断该地堑构造活动时期早于13.43Ma,现今仍在强烈活动。在打加错地堑系东西两侧的地垒中共发现5处金属矿(化)点,各矿(化)点与中酸性岩体活动及近SN断裂构造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近南北向展布的中酸性小岩体更易形成斑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