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地质构造块体的不同,将安徽及其周边地区分为华北、黄海和华南三个地震区.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三个地震区的中小地震活动水平进行统计预测,结果显示,一年之内华北地震区一般会发生Ms≥3.0级地震,有可能发生Ms≥3.5级地震,而发生Ms≥4.0级地震的可能性却不大.黄海地震区一年内一般会发生Ms≥3.5级地震,有可能发生Ms≥4.0级地震,发生Ms≥4.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华南地震区一年内一般会发生Ms≥2.5级地震,有可能发生Ms≥3.0级地震,但发生Ms≥3.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电磁波观测台的实测资料,对宁蒗Ms5.1级、会泽Ms4.4级地震前电磁波异常信号特征、干扰排除、异常判别进行研究,分析了震前电磁波信号图象和异常时空特征,得出电磁波主信号异常出现在主震前20天左右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韦布尔(Weibull)分布λ_(t)=λ_0t~(P-1)出发,推导了表示地震时间序列特征的W参数,并对华北地区1966年邢台(Ms)6.8级,1975年海城(Ms)7.3级和1976年唐山(Ms)7.8级地震的序列资料进行了处理:当W值低于平均水平时可认为是强余震前兆信息的开始;当W值接近或低于警界线σ_时,很可能有强余震发生。W-t曲线与强余震对应结果较好。邢台、海城及唐山强余震的对应结果监定评分分别为:R=0.680,R=0.517及R=0.532,表明用W参数预测华北几次大震的强余震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灰色系统理论,试对江苏地区及其邻近海域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预测,认为黄海海域下一次Ms≥4.5级地震将在1990年前后发生;江苏地区及其近海下一次Ms≥5.0级地震将在1992年前后发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江苏省连云港台电磁信息观测在江苏及邻近地区发生的Ms≥3.0级地震前出现的电磁辐射异常信号为例,通过对信息出现的时间及波形特征的分析,认为距震中300km左右,Ms≥3.0级的地震,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电磁信息观测可能成为一种有较好应用前景的短临预报手段。  相似文献   

6.
<正> 为探索强震前的气侯规律,我们分析了1951年到1979年我国大陆Ms≥7.0级地震前后的年温度场。由于年气温及其波动随不同纬距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运用能反映区域性增、降温现象的年气温距平值作为分析基础,即:  相似文献   

7.
<正> 1970年10月29日14时32分49秒,金湖县卞塘乡一带(北纬32°54’,东经119°06’),发生了(Ms)4.2级地震,震源深度15公里,震中区位于金湖凹陷南部,这是苏中地区现代发生的一次较大地震。时隔20年,为弥补这次地震有关资料的空白,笔者组织了对这次地震的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8.
甘青地震区强烈而频发的地震活动信息,反映出NWW向和NNW向活动性构造现今活动的特点.NWW向和NNW向两组构造组成本区现代条-块状地貌和构造格局.由它们构成的复合构造类型主要有:一是条-块构造;二是弧型弯曲构造.野外与实验证实,在NE-NEE向挤压力作用下,条-块钝角区内侧或弧型构造中反S型断裂弯曲段内侧,是孕震与发震的特殊构造部位.Ms≥6级地震活动均系该特殊构造部位的应力应变积累(孕震)与快速释放(发震)的地壳动态调整的结果,受统一的强震构造系统控制.  相似文献   

9.
赣南及邻区,历史上曾发生过 M≥4.8级地震19次,尤其是1987年8月寻乌 Ms 5.5级震群型地震,对赣南及邻区影响极大,造成经济损失达3700万元,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收集整理了1971年以来地震台网观测和地震调查等有关资料,并将近期发生的5次影响面较大的地震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10.
对香泉水氡1976年以来资料的处理分析,发现在华东地区发生Ms≥5.0地震前该水氡有较清晰的前兆异常显示。本文通过震例剖析,对该测点水氡的映震能力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新疆乌恰县城为例,对1985年8月23日乌恰7.4级(Ms)地震后,当地政府和各级地震部门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对策及其效果进行了论述。并对地震中反映出来的几个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研究了1974年以来华北地区9次Ms≥5.0级大震前,小震时空分布参数R(t)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9次Ms≥5.0级大震前小震时空分布参数R(t)值均出现了先上升,然后下降直至主震发生的异常图象。根据R(t)值异常可能对未来发生的大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文中对R(t)值异常变化的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对1991年11月5日射阳Ms4.7、1992年1月23日黄海Ms5.3级两次地震在震前江苏省及邻近地区统一观测仪器后的,高密度电磁信息观测台网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认为在今后几年内实现对4级以上地震进行短临跟踪预报和对地震电磁辐射源进行定位研究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应用强震应力降和视应力进行震后趋势快速判定的可能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收集整理了中国大陆107次M≥5.0地震的震型、发震断层性质等资料,分不同发震断层性质和不同震型两种情况,比较了不同地震视应力的大小关系。结果显示,地震视应力的高低和发震断层性质有关,也和地震类型有关。走滑型地震的视应力高于非走滑型地震的视应力,走滑断层中孤立型地震视应力低于多震型地震视应力。非走滑型地震情况则复杂得多,既有视应力很高的孤立型地震,也有视应力很低的多震型地震。为了进一步探索利用强震本身的信息快速判定震型的方法,还通过视应力计算了18例强震的静态应力降与动态应力降之比值Y,得到当Y>0.2时,强震可能为孤立型或近孤立型的主震—余震型地震,当Y<0.2时,强震可能为多震型或强余震丰富的主震—余震型地震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选用月球运动的18.613年和8.85年周期,计算出与之相应的“地震韵律系列”,据此及利用鲜水河地震带1725—1986年度(每年3月至下年2月)期间各年度 M≥5级最大地震资料,计算了1927—2000年度地震活动等级“Ⅰ”。分析1927—1986年度Ⅰ与 M≥6或 M≥5.6级地震的关系,确定3<Ⅰ≤4的强活动年度及其前一年,后二年为划分该带强震活跃时段的定量指标据此预测该带本世纪内下一个强震活跃时段。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常熟地震台的地倾斜连续四年的观测资料,经分析发现:在两次南黄海地震前(1984年5月21日Ms=6.2级地震和1987年2月17日 Ms=5.1级地震)存在着明显的中、短期趋势性异常和短临突变性异常.最后讨论了地倾斜异常特征与地震之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直达波传播的走时公式出发,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对丹江水库地震网内记到的直达波到时资料作直线拟合,求出波速比的变化及其范围,并对其精度进行了估算和评定。同时对直达波和虚波的速度及震源深度的精度问题也作了评定。在扣除了观测误差影响以后,从中滤取波速比异常信息,对丹江水库波速比值的正常与异常的可信范围作了估算,说明该区蓄水以来,最大一次Ms=4.7级—宋湾震群型地震和李官桥Ms=3.8级地震发生前存在波速比异常现象,并结合该区的应力状态与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发现波速比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最后本文结合该区地形变资料,讨论了水库诱发地震的膨胀(扩容)—流体扩散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前言我们曾对孕震区地震波传播的一些理论问题作过探讨。其初步结果表明,当地震波通过用两相介质模型所模拟的孕震区时,不仅传播速度要发生变化,而且波的振幅与形态(频潜或周期)都可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将讨论孕震区地震波动力学特性变化的一个实例:1979年7月9日江苏省溧阳6级(Ms)地震。文中利用溧阳台记到的安徽省马鞍山铁矿近几年内上百次爆破的地震图记录资料对溧阳6级(Ms)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1939年1月8日山东省乳山县发生一次破坏性地震.1980年宏观考察后定为Ms5.5级.本文根据近几年搜集到的当时的仪器记录图纸的实测资料、辅以震害和宏观调查情况,经理论计算,将其地震的震级修正为Ms5.2级,震源深度10km,金牛山断裂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20.
<正> 1980年8月2日03时10分42秒,在河南省林县境内发生了一次4.7级(Ms)地震。根据河南省地震台网,以及山西,河北、山东等部分测震资料,测定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在北纬36°03′,东经113°57.2′。一地震烈度及宏观现象这次地震有感范围北自邯郸,南到新乡卫河,西从山西长治,东到安阳及汤阴以西的庙口、黄洞一带。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长约150公里左右。震中区烈度六度弱,宏观震中位于南采桑公社所在地附近。总的破坏情况:倒塌房屋8间,损坏房屋154间,断椽塌顶12间,塌坏石堰共计100多丈,震中区无人畜伤亡。地震烈度如图1所示,其中六度弱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