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在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从污染控制管理发展为生态环境综合管理的情况下,厘清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并加以完善十分必要。通过对中国环境监测和管理发展的梳理得出,中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在生态环境、污染和损害等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研究国内外环境监测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发现,中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在河口区域、生态恢复力、风险源、灾害、海域使用影响、湿地损害、生物入侵、环境风险源方面需要不断完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面也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国\"十二五\"期间近岸海域环境形势和管理需求,在分析国内外监测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路线应以优化布点、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浮标自动监测和卫星遥感为基本手段,重点针对河口、海湾区域富营养化和生态效应问题,依托国家、省/分站、地(市)和县(区)四级监测运行模式,完善近岸海域质量、海岸带环境、陆源输入通量、监控预警和事故应急监测方法,构建基于生态目标的近岸海域环境综合监测和评价体系,并对各类监测点位、监测指标和监测频次进行了优化筛选。  相似文献   

3.
4.
于2022和2023年6月份,在江苏南通海门东灶港码头附近均发现约60头伪虎鲸(Pseudorca crassidens)活动,现场发现至少8对母子鲸,伪虎鲸在此活动时间约4个月,此地是中国近岸海域少有的大型鲸豚类重要栖息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现通过连续2年(2022—2023年)的监测记录,初步发现伪虎鲸群集几十头的大群活动,可能是追随洄游产卵的鱼类而来。伪虎鲸频现南通近岸海域的原因包括:海门东灶港航道足够的水深、周边海域生态环境优良、人为干扰较小、水生生物资源较丰富等。目前该伪虎鲸种群也面临一定风险,2023年已发现有2头搁浅死亡的伪虎鲸,建议对该区域伪虎鲸种群及其栖息地进行更深入的监测研究,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站位的布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质自动监测将是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一个发展趋势。通过分析现有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站在站点布设过程中的经验,对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系统站位的设置原则、技术要求、基本条件及注意事项等进行阐述,为后续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规范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基于近岸海域水质监测要求和质控要求、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特点和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运行的经验,开展了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规范化研究,编制了《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 731—2014),规范了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设备选择、系统验收、日常管理、维护和校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数据有效性和上报、监测报告等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在标准方法基础上,使中国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可比,有利于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在日常监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建设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前,需要明确建设自动监测系统的目的性;从人员、经费、技术性能等方面综合分析开展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可行性分析;同时考虑监测子站建成后仪器设备的安全问题,以保证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认识天津近岸海域水质主要污染指标及污染物随年份的演变规律,根据1996年—2007年天津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数据,对天津近岸海域水污染状况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天津近岸海域水质总体呈恶化趋势,劣Ⅳ类海域面积比例呈增加趋势,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提出,应确立治海先治陆的思想理念,建立陆源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海上作业的管理,加强保护开发海域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8年广西近岸海域入海污染源的监测调查结果,找出污染物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广西近岸海域入海污染物以有机物和营养盐为主,入海河流携带的有机物和营养盐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市政混合排污口及海水养殖向近岸海域排放了较多有机物及营养盐。  相似文献   

10.
葫芦岛市近岸海域水生动物重金属污染状况的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参考国内外有关生物残毒研究理论 ,对葫芦岛市沿岸海区 ,包括东起笊笠码头 ,西至绥中芷锚湾海滨海水中现存动物体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从技术监督,网络建立,技术研究,执法程序及自身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加强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首要措施是改革现行的环境监测管理模式,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即;人,财,物管理以条为主,党群活动以块为主,业务开展兼顾条块。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环境监测仪器环境技术评估的含义和目标,对比加拿大、美国以及我国目前有关环境技术评估的相关技术路线,结合环境监测仪器技术检测工作实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仪器环境技术评估管理体系,评估程序和相关规章制度,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辐射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监管基础,提出了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评估体系以及评估指标,并对全国省级环保系统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的能力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为提高我国辐射环境监测能力,掌握目前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和核与辐射应急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技术监督、网络建设、技术研究、执法程序及自身建设等方面,论述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首要措施是改革现行的环境监测管理模式,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即人、财、物管理以条为主,党群活动以块为主,业务开展兼顾条块。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监测结果的科学性、监测方法的系统性及应急技术的实用性角度,提出了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指出应通过科学监测,反映真实的环境质量,研究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并使其标准化,加强突发污染事故的快速监测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与仪器支撑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和仪器发展的基础上,从\"十二五\"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需要,阐明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和监测仪器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近些年的调查和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了我国地下水环境质量基本状况及主要超标指标的地区分布情况。指出,当前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主要由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分别组织开展,存在地下水监测信息共享与整合难度较大、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双源”地下水监测现状尚未摸清、地下水监测能力明显不足、地下水监测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尚未体现等问题。提出,进一步推动部门资源共享与整〖JP2〗合、统一全国地下水监测体系、优化完善考核机制、尽快摸清地下水监测现状和逐步提升监测能力等工作建议,以期为下一阶段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环境监测项目的一般性要求,系统地提出环境监测边界和监测参数的设计方法。将环境监测边界划分为空间地理边界、空间生态边界、动力空间边界、项目空间边界和时间期限,并阐述了这5种划分的具体内容。同时,介绍了监测参数设计的一般流程、环境质量监测参数选择原则及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按信息分类编码的方式对环境标准分类管理的方法,根据惟一性、合理性、可扩充性、简单性、适用性和规范性原则,采用复合码的形式,将环境标准代码分为分类部分和标识部分,其中分类部分由环境标准分类号和环境要素代码组成,标识部分为该标准在此类环境标准中的登记顺序号。建议建立环境标准基本信息数据库和环境标准图片库,实现环境标准计算机检索与网上查询。结合实验室认可工作,提出了环境标准在环境监测部门的受控程序,明确了各职能科室、业务科室在该受控程序中的职责。  相似文献   

20.
环境监测点位的管理与调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环境监测点位的重要性,分析了存在的实际问题,从业务流程管理、业务模式创新和信息化等角度进行思考、设计,旨在探讨环境监测点位精细化管理以及高效地调度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