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X532(X) 200219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对磷的吸持与解吸特征/高超(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2田1,22(4)一67-72环图X一5 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水土界面磷的迁移能力有较大的差别。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太湖地区水稻土在早作时土壤固磷能力低于早地土壤,但由于其土壤磷索水平较后者低,在一定条件下磷由固相转人液相被淋溶或随径流流失的风险要低于早地土壤,水稻土在淹水还原条件下比早作时固磷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土壤中的磷向溶液中的释放量总体上较淹水前减少,这是因为在还原条件下形成的无定…  相似文献   

2.
添加有机物料对淹水土壤Cd活性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葛滢  黄丹丹  周权锁 《中国环境科学》2009,29(10):1093-1099
采用红壤(pH 4.46)和潮黄土(pH 7.10),在N2覆盖下淹水(25±0.5)℃培养60d,研究了淹水土壤加入有机物料(苜蓿、稻草粉)后Cd活性变化及其制约机理.结果表明,土壤淹水后,氧化铁的还原溶解作用带来Fe组分再分配和pe+pH下降,导致Cd组分向低活性组分转化.淹水土壤添加有机物料后,通过pe+pH下降效应和pH升降效应增强了对Cd活性转化的影响,其中,红壤有机物料处理较对照pe+pH降低和pH值升高,致使固相Exc-Cd含量和液相Cd浓度低于对照,土壤Cd活性降低;潮黄土有机物料处理pe+pH和pH值均低于对照,致使固相Exc-Cd含量和液相Cd浓度高于对照,土壤Cd活性增加.添加有机物料对固相Org-Cd再分配的影响小,但在液相中DOM与Cd的络合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3.
X53 9702885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吸持特性的影响/余国营…(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环境化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1997,16(1)一30~36环信X一87 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Cd、Pb、Cu、zn、As五种元素复合作用时土壤颗粒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供试元素的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方程,其吸持能力依次为Pb>As>Cu>zn>cd,而最大吸附量顺序正好相反。Cd、As为复合污染的主要因子,同时还显著地影响其它元素的吸附解吸过程。土壤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和解吸量不仅与平衡溶解液中元素浓度有关,而且还明显地受共存元素及其交互作…  相似文献   

4.
生物淋滤联合类Fenton反应去除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普雄  严勰  余震  王跃强  朱艺  周顺桂 《环境科学》2016,37(9):3575-3581
针对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存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广东韶关铅锌矿周边污染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利用生物淋滤方法与生物淋滤联合类Fenton反应对土壤Cu、Zn、Cd和Pb的去除效果,并采用序列化学提取(SEC)方法,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中4种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2 d生物淋滤Cu、Zn、Cd和Pb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6.5%、55.1%、72.8%和35.6%,其中无机结合态重金属去除效果最好,固相中剩余重金属主要以稳定的残渣态形式存在.2 d生物淋滤联合类Fenton反应在优化的H_2O_2浓度(5 g·L-1)下,对上述4种重金属的去除率分别为55.6%、50.6%、60.7%和30.5%,低于12 d生物淋滤处理,但显著高于H_2SO_4酸化、2 d生物淋滤、化学Fenton反应等对照处理.生物淋滤联合类Fenton反应可以实现原土壤中残渣态、有机结合态和无机结合态等较稳定态重金属的有效去除,使处理后土壤中4种重金属Cu、Zn、Cd和Pb的含量分别低于50、200、0.3和250 mg·kg~(-1)的标准限值.该方法兼具生物淋滤高去除效率和Fenton反应快速处理等优势,对于修复重金属Cu、Zn、Cd和Pb等复合污染的土壤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采用序批次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填埋年限(0、4~5、12a)垃圾渗滤液中的DOM对土壤吸持重金属Cd2 、Pb2 的影响.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中的DOM能促进土壤对重金属Cd2 、Pb2 的吸附.在有垃圾渗滤液DOM存在的条件下,Cd2 、Pb2 的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R2>0.94),土壤对Cd2 、Pb2 的吸附量比对照处理(无垃圾渗滤液DOM)分别高1.13~1.42倍和1.09~1.84倍,填埋年限长的垃圾渗滤液较之填埋年限短的渗滤液对土壤吸附Cd2 、Pb2 的影响强烈.在Cd2 、Pb2 初始浓度相同时,潮土较红壤具有更高的吸持能力,并且随体系pH的增高,其吸持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程度的简化数学模型。应用这一数学模型计算表明,在Cd一Zn复合污染发生的盆栽试验条件下土壤Cd和Zn的最大允许浓度分别依次为1.0和4。。mg八召,这可以作为棕壤性水稻土Cd和Zn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表5参11X53 9601598光降解地膜的农业效果与降解过程(l)一一土壤污染研究及环境评价/金维续…(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农业环境保护/中国农业生态环保协会一l〕95,14(5)一219~223 环信X一15 介绍了光降解地膜残片进入土壤耕层后,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农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另对光降解地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当光…  相似文献   

7.
马强  卫泽斌  吴启堂 《环境科学》2023,44(3):1668-1677
采用化学淋洗与电动技术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以明确其效果及其机制.试验选择了5种化学淋洗剂FeCl3、 Fe(NO3)3、 KCl、 KNO3和HCl溶液,分析比较Fe3+、 K+、 H+和Cl-对土壤中4种重金属(Cd、 Pb、 Cu和Zn)的去除效果,其后,对化学淋洗后的土壤进行垂直电动修复,研究化学淋洗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修复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e3+、 K+、 H+和Cl-对土壤中4种重金属的淋洗效果不同,对于Cd和Zn, H+去除效果最好,对于Pb和Cu, Fe3+去除效果最好.整体上比较,对于土壤中Cd、 Pb和Cu的去除,化学淋洗剂FeCl3和Fe(NO3)3去除效果最好.对于土壤中Zn的去除,...  相似文献   

8.
淹水条件下土壤还原作用对镉活性消长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红壤(pH=4.46)和潮黄土(pH=7.10)在氮气(N2)覆盖下进行淹水恒温((25.0±0.5)℃)培养.红壤在淹水60d后pH上升到5.92,潮黄土在淹水3d后pH降至6.62,然后再上升到6.89.2种土壤的pe+pH从14.16下降到5.38.pH和pe+pH的升降导致了土壤固相交换态(Exc-)、碳酸盐结合态(Carb-)、氧化物结合态(Oxide-)、有机质结合态(Org-)Fe再分配比例的增长,并使Exe-Cd向Carb-Cd、Oxide-Cd、Org-Cd转化.土壤Exc-Cd与Exc-Fe之间,Exc-Cd与(Carb-Cd+Oxide-Cd+Org-Cd)、(Caxb-Fe+Oxide-Fe+Org-Fe)之间均显著负相关,由此表明,Fe组分的再分配决定着Cd组分的再分配.Fe、Cd的形态分配还影响着液相中Fe、Cd的浓度.在红壤淹水的1~7d中,固相中Cd以Exc-Cd为主,液相中Cd的浓度随pe+pH的下降而增加;在红壤淹水的中后期及潮黄土的整个淹水期,固相中Cd以Carb-Cd和Oxide-Cd为主,液相中cd的浓度随pe+pH的下降而下降.淹水土壤中DOM对水溶性cd浓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黑曲霉产酸淋滤去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利用黑曲霉产酸淋滤去除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修复过程.在不同土壤和培养基比(w/v)5%, 10%, 20%情况下,添加黑曲霉的蔗糖和矿物盐培养基以产生有机酸,淋滤去除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结果表明,一步生物淋滤修复过程中,当固液比为5%、修复时间为7d 时,冶炼厂土壤中Cu、Cd、Pb 和Zn 去除率分别为25.2%, 98.3%, 30.2%, 15.7%;张士灌区污染土壤中Cu、Cd、Pb 和Zn 去除率分别为27.1%,36.8%, 0%, 7.6%.二步生物淋滤修复过程中,当固液比为10%、修复时间为9d 时,冶炼厂土壤中Cu、Cd、Pb 和Zn 的去除率分别为67.4%, 86%,23.3%和7.6%;张士灌区污染土壤中Cu、Cd、Pb 和Zn 的去除率分别为55.2%, 85.7%, 7.8%和18.1%.  相似文献   

10.
选取从重金属Mn、Zn、Cr和Cd污染土壤中收获的重金属污染植物龙葵为研究对象,在异丙醇/水体系中液化制备生物油,研究异丙醇对液化产物特性和水热液化过程中重金属(Mn、Zn、Cr和Cd)迁移转化的影响,以揭示溶剂在重金属污染植物水热液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通过元素分析、GC-MS、FT-IR、ICP-OES和XRD对液化产物进行分析,并评估异丙醇和水在水热过程中的协同效果。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300℃、V∶V异丙醇为5∶5体系中液化条件下,异丙醇和水的协同作用促进了生物油的形成,产率高达61.34%,而固相产率仅3.16%,且生物油成分主要以烃类物质为主;在纯异丙醇溶剂中液化后大部分重金属Mn、Zn、Cr和Cd富集在固相中。FT-IR和XRD分析表明,异丙醇的加入促进了固相中的含氧官能团与重金属络合,重金属主要以低价氧化态和单质形式存在于固相中。该研究可为重金属污染植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及生物油品质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南方稀土矿山水系环境中Pb、Cd、Cu、Zn的化学形态进行研究,探讨4种重金属在此水系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NH+4的存在容易引起CU、Zn、Cd再生污染,不利于Cu、Zn、Cd从水相向固相转化,而Pb受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重金属污染土壤水洗后细颗粒(粒径<75μm)的处理与处置是目前较为关注的问题。采用硫酸氢钾(KHSO4)对重金属Pb、Zn、Cd含量分别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限值0.2、1.6、43倍的土壤细颗粒进行淋洗去除实验,考查了淋洗时间、固液比、淋洗温度和淋洗剂浓度对土壤细颗粒中重金属淋洗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淋洗时间由5 min升高到720 min、固液比由1∶5 (g/mL)降低到1∶20 (g/mL)和温度由5℃升高到45℃,土壤细颗粒中Pb、Zn、Cd的去除率分别增加0.7、1.1、1.2倍,2.6、0.8、0.5倍和0.6、0.6、0.1倍;另外,随着KHSO4溶液浓度的提高,对土壤细颗粒中Zn和Cd的去除率均逐渐提高,Pb的去除率在KHSO4溶液浓度为0.5 mol/L时达到最大,而在KHSO4溶液浓度为0.5~1 mol/L时Pb的去除率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由于SO42-与Pb...  相似文献   

13.
罗会龙  陈娟  张云慧  袁贝  杨宾  张昊  杜平 《环境科学》2022,43(6):3315-3327
研究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化学组成和特征差异对理解改良剂对Cd的稳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改良剂被广泛应用于受污染农田以缓解重金属在农作物中的累积,但改良剂调控下土壤DOM的光谱特征却鲜见报道.采集南方典型Cd污染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投加三大类改良剂(有机类、无机类和石灰类,共11种)进行水稻种植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改良剂对土壤DOM的影响.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对比分析了不同改良剂调控下根际土壤DOM的光谱特征.结果表明,石灰类改良剂提高土壤pH,促进土壤固相中有机质的溶解,从而显著提高了土壤DOM的质量分数.与对照相比,有机类改良剂提高了土壤DOM的相对分子量和新生自生源贡献率,无机类改良剂提高了土壤DOM的芳香性和疏水性组分,石灰类改良剂提高了土壤DOM的显色组分和腐殖化程度.通过PARAFAC分析和OpenFluor数据库验证,解析出了4个荧光组分C1(255/465)、 C2(325/400)、 C3(275/390)和C4(240/460),均为类腐殖质.两种光谱相互印证,表明土壤DOM来源以陆源输入的类腐殖质为主.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生物表面活性剂皂角苷增效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研究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皂角苷对土壤中Cu、Zn、Pb和Cd的去除作用,并考察了皂角苷淋洗液pH值、浓度等对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皂角苷浓度和降低溶液pH值均有利于重金属的去除.当皂角苷浓度为50g·L-1、pH值为5.2时,土壤中Cd、Cu、Zn和Pb的去除率分别可达45.6%、24.4%、19.0%和17.6%.根据皂角苷处理前后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分析结果可知,皂角苷对土壤中不同形态重金属的去除能力存在差异,其中,以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金属的去除效果最为明显.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皂角苷与金属离子反应形成了配位化合物,并以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了配位稳定常数及配位物质的量比.皂角苷与各金属离子配位稳定常数K的大小顺序依次为:Cu2+Zn2+Cd2+Pb2+,lgK值在3.91~6.60之间.除Cu与皂角苷是以1:2(物质的量比)络合外,其他3种金属均与皂角苷生成1:1的络合物.此外,土壤中Cd的去除量与其他重金属(Cu、Zn、Pb)的去除量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金属离子可能是通过直接与皂角苷形成可溶性络合物或者通过与其他金属的架桥作用而被转移到皂角苷溶液相中,从而实现从土壤中去除.  相似文献   

15.
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对土壤重金属吸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垃圾渗滤液主要组分为重金属和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DOM). 选取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褐土,通过不同pH(5~9)和温度 (15,25和35 ℃)下的等温吸附试验,研究了垃圾渗滤液中DOM对Cu, Cd, Pb和Zn 4种重金属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DOM对Cu和Cd在土壤中的吸附促进作用较明显,对Pb有微弱的促进作用,对Zn的吸附影响不明显;改变pH,DOM对4种重金属在褐土中的吸附也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吸附平衡后土壤溶液pH变化差异明显;25 ℃下Cu在土壤中的吸附量高于15和35 ℃条件下;有DOM时,Cd, Zn和Pb在土壤中的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套种和化学淋洗联合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联合不同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可以弥补单一措施的不足,其中植物提取联合化学淋洗技术就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在东南景天和玉米套种情况下,用不同浓度和种类的混合试剂对土壤进行化学淋洗,测定淋洗液中重金属含量、植物的吸收量以及土壤重金属的剩余量.结果表明,第1季10 mmol.L-1的混合试剂对套种系统淋洗,Zn、Cd的总去除量(植物提取量和淋洗量)最高,两季合计对Zn、Cd的总去除率分别达到6.0%、40.46%,大于单一植物提取.土壤测定结果表明,通过两季(约9个月)套种植物联合淋洗技术处理后,土壤重金属Cd、Zn和Pb的降低率分别达到27.8%~44.6%、12.6%~16.5%和3.6%~5.7%.50 mmol.L-1的混合试剂对套种系统淋洗,会影响后季东南景天的生长,而且淋洗结束后用清水淋洗产生的淋出液浓度高于其他低浓度处理,风险较大.EDDS(乙二胺二琥珀酸)混合试剂亦能促进东南景天吸收Zn和Cd,但不能有效淋洗出土壤中的Pb.在该套种+淋洗联合技术中,Zn、Cd的去除主要靠植物提取,Pb的去除主要靠淋洗,套种+淋洗加快土壤修复,而且可能解决Zn/Cd/Pb复合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院环委会一1995,15(3)一289~293 环信X一9 研究了土壤对锌的缓冲性能。讨论了缓冲能力随土壤固相上的锌量以及溶液中锌离子浓度变化的规律;缓冲能力与土壤中几种主要组分(有机质、CaCOs和氧化物)的关系;温度和pH对土壤缓冲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固相上锌址增加,溶液中锌离子浓度的变大,土壤对锌的缓冲能力明显降低。温度和pH升高,都增加土壤对锌的缓冲能力。石灰性土壤中几种主要组分对锌的缓冲能力的影响顺序为:CaCO3>氧化物>有机质。图5表3参2X53 9600945光降解地膜的农业效果与降解过程(1)/金维续…(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  相似文献   

18.
垃圾渗滤液主要组分为重金属和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DOM).选取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褐土,通过不同pH(5~9)和温度(15,25和35℃)下的等温吸附试验,研究了垃圾渗滤液中DOM对Cu,Cd,Pb和Zn 4种重金属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DOM对Cu和Cd在土壤中的吸附促进作用较明显,对Pb有微弱的促进作用,对Zn的吸附影响不明显;改变pH,DOM对4种重金属在褐土中的吸附也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吸附平衡后土壤溶液pH变化差异明显;25℃下Cu在土壤中的吸附量高于15和35℃条件下;有DOM时,Cd,Zn和Pb在土壤中的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选取湖南省长沙市北山镇某中重度Cd污染稻田,研究了土壤调理剂(石灰石+偏高岭土+钙镁磷肥)对稻田土壤重金属Cd、Zn的钝化效果,以及对水稻各部位累积Cd和Zn的影响,并进行了Cd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使用土壤调理剂提高了稻田土壤p H值.Cd的CaCl_2提取态含量降低了0.9%~24.1%,Zn的CaCl_2提取态含量降低了22.5%~69.6%.土壤调理剂显著降低了水稻糙米中Cd与Zn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10.8%~47.3%、10.3%~17.5%;土壤调理剂对水稻糙米Cd的吸收和累积的影响要远大于Zn,水稻糙米中的Cd/Zn比随着土壤调理剂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研究区大米重金属Cd目标危害系数THQ值大于1,说明当地人群通过食用大米途径摄入重金属Cd存在健康风险.土壤调理剂有效地抑制了水稻植株对土壤中Cd的吸收,并降低了Cd/Zn比,使糙米中的Cd含量显著降低,从而降低了当地人群通过食用大米途径摄入重金属Cd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20.
麦饭石对复合污染土壤Cu、Cd的固持阻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黑麦草为指示生物,探讨天然/改性麦饭石(NM和MM)对冶炼厂周边复合污染土壤Cu、Cd的固持阻控效果。结果表明:施用天然/改性麦饭石后,土壤弱酸提取态Cu含量向残渣态发生转化,由原来的37.36%分别下降至23.07%和10.37%。天然/改性麦饭石对土壤Cd的固持阻控效果与土壤Cu一致。天然麦饭石经0.5 mol/L Na_2SO_4改性后,比表面积由0.515 cm~3/g增加至1.281 cm~3/g,因此改性麦饭石对土壤重金属的阻控效果更优。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土壤重金属的活性变化。黑麦草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等指标均能准确地指示天然/改性麦饭石对土壤Cu、Cd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