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随着我国相关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的出台,为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这也使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由于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还没有相关的文件进行具体的、明确的说明,这非常不利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范围之内加强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界定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界定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此促进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从2003年《环境影响评价法》确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2009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在煤炭矿区、城市轨道交通、港口、区域开发等领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众多实践  相似文献   

3.
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处于边探索边实践的阶段,需要不断的从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2005年6月到8月期间,我国举行了两个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四个大纲的审查会。这里主要针对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工作中难以把握或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几个问题,总结介绍评审会中专家与学者达成的共识,为完善我国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添砖加瓦,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颁布实施,分析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指导意义,尤其是生态工业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例,探讨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思路,进而论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战略意义,给出其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和延伸方向。  相似文献   

5.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政策工具,文章指出目前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提出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研究,构建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评估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发挥的障碍进行探讨,并从理念、构建、法律等多个方面为提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及应用,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港口规划的特点,对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技术路线和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港口规划的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为我国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输变电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思路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电源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经开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于电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还没有很深入地进行。以《南京电网"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环评》电网规划环评为案例,对如何组织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思路、评价体系和内容框架等内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我国实施能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综合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中国能源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及管理政策研究报告的基础上,针对“十一五”我国各种能源规划可能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探讨了不同类型能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我国实施能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综合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12月13日“第一届环境影响评价国际论坛”在博鳌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环境影响评价未来十年”,议题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综合决策机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发展与障碍;规划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规划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技术与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论坛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内外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与技术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使参会人员及时了解国际环境影响评价前沿成果,展示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的最新进展,宣传并促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本刊全文发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在开幕式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中国能源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及管理政策研究报告的基础上,针对“十一五”我国各种能源规划可能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探讨了不同类型能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我国实施能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综合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忠言 《环境》2002,(12):5-5
决策失误是导致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主要的原因。环保界一位资深人士如是说。国外经验表明,对政策、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即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避免决策失误。 10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因环境影响评价法》,并将于2003年9月1日起实施。该法规定,发展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标志着我国环保界呼唤已久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被正式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定地位的确立,不仅是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而且将有力地推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的建立,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成为经济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通过规划的落实贯彻到所有开发建设活动中。  相似文献   

12.
张弼  李巍  李天威 《环境保护》2012,(11):36-38
战略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准则在政策、计划和规划等决策过程中的应用,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是支撑可持续发展决策的重要工具.我国目前实施的是主要针对各种规划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规划环评”).自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相继实施以来,规划环评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已经成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潘岳 《环境保护》2005,(2):14-15,23
2004年12月13日“第一届环境影响评价国际论坛”在博鳌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环境影响评价未来十年”,议题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纳人综合决策机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发展与障碍;规划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规划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技术与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论坛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内外从事环境影评价的管理与技术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使参会人员及时了解国际环境影响评价前沿成果,展示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的最新进展,宣传并促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本刊全文发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在开幕式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1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出台,为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传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促进《环境影响、平价法》的实施,笔者认为充分认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局限性,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创新研究和实践,是当前应着手准备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传统环境影响评价局限性的基础上,研究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期能对国内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提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并针对我国规划环境评价提出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6.
蔡毅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0):129+131-129,131
本文从我国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促进土地利用规划领域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好地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7.
<正>立法是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保障。2002年,《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包括规划和建设项目。2009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对规划环评的范围、程序和法律责任等作了更加具体的规定。可以说,在预防项目和规划实施可能造成  相似文献   

18.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优化资源利用、促进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遇到一些问题,阻碍了其发展,本文就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步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对于环境污染整治、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采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就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推进我国规划环评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并明确“十二五”期间要开工建设1.2亿千瓦水电的目标,我国需要加强水电开发管理,促进水电健康发展。2009年10月实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要求在发展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影响,以实现具有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的目的。在我国各种社会经济建设领域中,水利水电建设是最早开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领域之一。本文分析了现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框架下解决水电开发生态问题的五大难点,认为尚难破解水电规划开发生态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机制以解决水电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以期为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