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反硝化、厌氧氨氧化(ANAMMOX)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DNRA)是重要的硝酸盐异化还原途径。内源硫作为黑臭河道的主要"致黑"和"致臭"因子,其对硝酸盐异化还原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底泥内源硫对反硝化、ANAMMOX以及DNRA影响研究现状基础上,结合当前黑臭河道"总氮去除率低"的技术瓶颈,系统分析了加强沉积物内源硫与硝酸盐异化还原过程耦合机制研究的必要性,并对氮循环与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耦合过程研究提出展望,为解决黑臭河道治理过程中氮难以去除难题和改善黑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1986至1988年在我国两广地区进行了三年的春季降水集中观测,根据所测得的大气硝酸、硝酸盐气溶胶和雨水硝酸盐浓度,计算了硝酸和硝酸盐的清除比,其平均值分别为1.7×106和5.6×105。利用连续降雨样品的硝酸盐沉降量计算了硝酸盐的清除系数λ,λ值约在10-4-10-5S-1之间。   相似文献   

3.
多种方法识别青岛大沽河平原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来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硝酸盐是地下水中最常见的一种污染物,其来源的确定对于硝酸盐污染的治理非常重要.大沽河是山东半岛主要河流之一,其地下水含水层是重要的饮用水来源,但近年硝酸盐含量普遍很高,除了少数位置外,都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有必要对其污染来源进行研究.采用N同位素、N-O同位素和卤化物比率3种方法综合确定了硝酸盐污染来源.研究发现:该区地下水的N同位素比率值表明76%的取样点的硝酸盐来源与粪肥、污水、大气沉降、化肥和土壤N有关;氮氧同位素的结果显示80%的硝酸盐污染源为粪便或污水;卤化物比率也证明了这一来源.这和该区蔬菜生产大量施用粪肥和化肥进行农业种植是一致的,两者的混合施用使同位素比率和卤化物比率偏高,硝酸盐的主要污染来源是化肥和粪肥.多种方法相结合能够更准确地确定地下水硝酸盐的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4.
一、地下水去除硝酸盐的现状目前,许多国家的供水中,都出现了硝酸盐含量增加的趋势。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各国对水质要求的提高,使饮水中硝酸盐的含量问题更为突出。在荷兰(用水的2/3为地下水),有25%左右的地下水,其硝酸盐含量过高。在我  相似文献   

5.
硝酸盐氮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地下水硝酸盐氮的来源及其危害,综述了硝酸盐氮污染地下水的物理化学、化学及生物去除技术的原理及研究现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硝酸盐是水体中重要的污染物之一,硝酸盐中的稳定氮氧同位素组成可用于有效识别其污染来源,而水体中硝酸盐的高效提取是其氮氧同位素测试的前提和关键步骤。阴离子树脂交换法提取硝酸盐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对于提取效率的影响因素还缺乏深入研究。文章通过室内实验,探讨了国产717型阴离子树脂对硝酸盐的吸附效率,以及不同洗脱剂的洗脱效率,系统研究了水体中硝酸盐高效提取过程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56 mL体积的国产717型树脂对NO3-的吸附量高达200 mg以上;40 mL 4 mol/L的KCl溶液对4 cm长的吸附树脂柱(直径2 cm)的洗脱效率可达95%以上;SO42-的对NO3-的吸附和洗脱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黑河中游张掖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硝酸盐污染。选取了黑河中游河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带中典型剖面,研究了河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对硝酸盐污染物迁移过程的影响,分析了控制硝酸盐从地下水向地表水迁移的因素及途径。结果表明:河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带中物理混合过程对硝酸盐浓度分布的影响明显,氧化还原过程等化学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河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及其强度控制着硝酸盐的迁移过程。基于该研究结果,选用二元混合模型计算了河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带中不同位置处的混合比例,定量分析了河水混合作用对地下水中硝酸盐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河流氮污染一直是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识别水体硝酸盐来源、端元贡献比例及其在水体中存在生物转化(硝化、反硝化)过程,仍旧是氮循环研究的难点问题。本研究选取流经西安市的两条河流——浐河和灞河,测定其河水溶解态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组成,并结合Bayesian同位素混合模型,有效识别了两条河流从源头到汇入渭河河口处,氮素来源的变化,同时,定量分析了其贡献比例的变化。结果显示,河流源头附近,土壤有机氮是河流硝酸盐主要来源,其贡献比例接近30%;河流中游,由于沿河农业活动的增加,同位素指示河流硝酸盐主要来源转化为化学肥料,其贡献比例接近25%;河流下游,由于城市用水的汇入,硝酸盐氮、氧同位素值偏正,主要位于污水及粪肥区间,指示硝酸盐含量较高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输入,其贡献比例能达到30%以上。通过本研究,研究者定性及半定量的区分和浐河、灞河氮素来源,为今后有效控制氮污染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热晶化法合成了具有大比表面积的SBA-15介孔分子筛,通过液相还原法,将铁纳米粒子均匀地负嵌在SBA-15载体上,得到了三种Fe负载量不同的Fe-SBA-15介孔分子筛材料。在N_2保护下,研究了三种Fe负载量不同的FeSBA-15在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20mgML的硝酸盐配水水样中的脱氮性能,发现Fe负载量为10%的Fe-SBA-15(A)的硝酸盐氮去除性能最好,在反应90min后,水样中硝酸盐氮的去除率为98.8%,反应最终产物主要为氨氮。研究了Fe负载量为10%的Fe-SBA-15(A)在硝酸盐氮初始浓度不同的硝酸盐配水水样中的脱氛性能,并初步探讨了其反应机理。此外,研完了Fe-SBA-15(A)介孔分子筛在从北京大兴区和海淀区采集的硝酸盐原水水样中的脱氮性能,可为北京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修复技术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球形海绵铁还原去除水中硝酸盐的静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铁精粉造球和直接还原工艺制备了粒径1~5mm的多孔性球形海绵铁,对该球形海绵铁处理模拟硝酸盐污染水体进行了静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溶液pH值和溶解氧对硝酸盐去除率影响显著,pH值<2时硝酸盐去除率较高,而pH值>3时硝酸盐去除率很低;水体溶解氧能够促进硝酸盐的去除,如果不能向水体供氧,海绵铁几乎不能去除水体中的硝酸盐;无论硝酸盐初始浓度高低,固液比为1:10时海绵铁对硝酸盐的去除率最高,过高或过低的固液比都影响硝酸盐的去除;此外,硝酸盐初始污染浓度对去除率也影响显著,硝酸盐浓度<20mg-N/L时,硝酸盐的残余量保持在0.5mg-N/L左右,硝酸盐浓度较高时,去除率随硝酸盐初始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作为生物除磷系统中的主要功能菌,对聚磷菌菌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深入理解生物除磷系统、提高除磷效率的必然趋势。目前常用于检测聚磷菌的方法主要有生物化学法和分子生物学法,文章主要阐述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以及多技术结合使用的特点及应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措施以及聚磷菌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燃煤锅炉烟气中汞的排放状况以及存在形态,综述了燃煤电站烟气中汞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常规烟气污染控制装置对燃煤烟气中汞的脱除能力,然后探讨了吸附法以及化学氧化法对汞的脱除效果;最后,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对燃煤汞排放控制技术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效生物脱氮新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生物脱氮领域最近开发的新技术,为高效生物脱氮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浅述工业废水除油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工业含油废水的来源、性质及危害,对比分析了常用的废水除油方法.提出了今后废水除油技术的发展方向,认为要重视源头控制、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处理及开发新型高效的废水除油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5.
MBR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日益严苛的废水排放标准,必须提高废水处理工艺脱氮除磷和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性能。膜生物反应器(MBR)作为膜分离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系统处理效果好、容积负荷高、占地面积小,节省空间等优点。文章梳理了MBR在废水脱氮除磷及难降解有机物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情况,介绍了MBR各种生物强化技术研究现状,为新型MBR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混凝工艺在饮用水除砷中研究进展,内容包括:常规混凝,强化混凝,电解-混凝和混凝-微滤。重点评价了各种混凝工艺的优缺点、应用范围及发展方向。砷一般以As(Ⅲ)与As(Ⅴ)形态存在,As(Ⅲ)比As(Ⅴ)更不稳定,毒性更大。常规混凝简单易行,但去除As(Ⅲ)的效果比As(Ⅴ)差,通常需要进行强化混凝,电解-混凝和混凝微滤作为新的混凝技术已展现出更多的优势。混凝工艺具有低能耗、易操作、高效率等优点,应成为今后饮用水除砷技术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7.
饮用水中溴酸盐控制方法和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溴酸盐是一种潜在致癌物,通常产生于含溴离子水源水的臭氧消毒过程中,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中规定溴酸盐的最高浓度为10μg/L。重点综述了近7年来溴酸盐生成的控制方法(如优化臭氧投加量、降低溶液pH值、加氨等)以及溴酸盐离子去除技术(如吸附法、还原法、离子交换法、生物法等)的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并总结分析了剩余污泥中重金属的治理技术,介绍了污泥重金属的稳定化技术(钝化作用、固化作用、微波固定化作用)以及重金属污染物的去除技术(化学方法、电动修复技术、生物浸滤、植物修复法)。对这些技术的原理以及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技术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为污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循环半干法脱硫除尘系统在焦作电厂#2机组(220MW)改造中的应用实践,比较了各种脱硫技术在改造中的适用情况,对脱硫除尘改造技术方案的选取、设计及调试要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阐述了阿特拉津的污染现状和危害基础上,探讨了国内外常规生物处理技术及深度处理:膜处理、高级氧化、催化还原、吸附等技术对阿特拉津的去除研究进展,并总结对比了各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