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钱程  穆文平  邢渊  武雄 《环境工程》2016,34(4):68-72
为研究气田建设项目对地下水产生的石油类污染,以西北某气田开发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在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和地下水污染源与污染途径分析的基础上,采用GMS软件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流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模拟预测了凝析油储罐破裂泄漏情景下石油类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及自然净化过程。结果表明:模拟期内地下水中的石油类浓度小于标准值,地下水未超标但受到轻微污染;污染晕中心浓度随时间减小,污染场地及下游位置污染物浓度先增大后减小,距离污染源越远的位置峰值浓度越小。  相似文献   

2.
某化工场地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浅层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规律,给场地地下水调查与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湖北某化工厂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GMS软件对厂区内不同情景下油库储油罐发生泄漏后石油类污染物和厂区危险废物堆埋区重金属Zn在浅层地下水中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运移规律进行了模拟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类污染物沿地下水流方向运移明显,污染羽大致呈椭圆形;油库储油罐发生泄漏后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浓度迅速上升,泄漏停止后由于自净作用其浓度缓慢下降,直至污染消失,有效的防渗措施可以大大减少油库泄漏带来的地下水污染;在厂区危险废物堆埋区,随着污染源强的减小,重金属Zn在相同时间节点污染程度相应降低,但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运移趋势大体一致;厂区第三层土壤渗透系数较低,Zn很难向下运移,模拟期(6 000d)内Zn没有到达细砂层,不会对汉江水质造成污染,进一步说明渗透系数较低的黏土层使污染物很难向下运移,这可为场地调查中污染物运移范围的预估和采样深度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 本文对目前关于干洛根热分解生成油、气的概念作了评述。原生石油运移机制需要大量的水作为载体以把石油从生油岩运到贮油层,本文对这些机制作了讨论。过去的研究者把成岩作用期间由于转变而从蒙脱石和蒙脱石-伊利石混合层矿物中排出的层间水看作是载体水(carrier water)的最重要来源。 根据蒙脱石粘土的压实实验研究结果、层间和间隙水的排出机制的研究结果以及在这些阶段所观察到  相似文献   

4.
对石油沉积盆地进行定量评价已成为石油勘探中的基本要求,这种评价包括估计石油生成与运移的时间和数量。要了解区域石油地质情况,必须把所有的地质作用相互联系起来,并采用系统的方法对从每种地质作用获得的信息加以综合研究。模式模拟是实现这种想法的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为了模拟流体流压密作用、热传递、有机质成熟度和烃的生成,建立了一种演绎正向模式。本文主要介绍该模式的理论问题。 此外,该模式已应用于新(?)盆地的油田之一,该油田的烃类从七谷泥岩到最低的地层成员绿色凝灰岩一直在向下运移。通过应用这种模式揭示,在绝大部分的地质时期烷类都在向下运移,这主要是由于毛细管效应而不是由于区域水动压梯度的缘故。对于浅部浊积岩储集层来说,该模式实验表明,砂岩的几何形态对烃类运移通道极为敏感。这表明,毛细管效应对局部迁移模式再次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上述推测的关于烃类运移的毛细管效应理论,应该用地质资料重新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5.
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运移的数值模拟初探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针对大庆石油管理局宋芳屯油田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运移的规律,并建立了非饱和带污染物迁移和地下水运动模型。通过求有限元数值解,利用该模型对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情况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显示了石油污染物可能对土壤造成污染的范围和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6.
固体石油沥青(“运移沥青”)常呈分散状产于岩石中。与大多数煤的原生显微组分不同的是,这种沥青是次生显微组分,并且是无定形的;其形态取决于它们所占有的空腔的形状。 运移沥青可划分为如下几种:地蜡、地沥青、硬沥青、辉沥青、脆沥青、韧沥青、黑沥青、浅变质英普逊焦沥青、中变质英普逊焦沥青和深变质英普逊焦沥青。用于进行运移沥青光性分析的参数有反射率、荧光强度和显微溶解度。 颜色、反射率、荧光强度、显微溶解度、各向同性/各向异性、溶解度、软化点和密度,在一定程度上是表征运移沥青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分析的重要参数;化学参数是挥发物含量、元素含量和烃类型。 运移沥青的演化,开始于镜质组反射率约为0.35—0.60%的生油窗的顶部。微生物,如藻类,是微石油脑(micronaphtha)的可能生油物质。地沥青与韧沥青的某些性质均表明,歧化作用在运移沥青的演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温度是运移沥青在成岩作用、退化作用和浅层变质作用期间转变的最重要的参数。反射率大于~0.7%的脆沥青和黑沥青转变为浅变质、中变质和深变质英普逊焦沥青。 运移沥青可能因风化作用而改变,尤其是氧含量会增加。运移沥青,尤其是英普逊焦沥青受到严重风化时可能会产生典型的风化裂隙。严重风化的运移沥青(“含沥青岩”),已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的运移与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古生界烃源岩天然气排气史、天然气运移方向和沉积相带的展布等综合分析 ,可将上古生界天然气的运移聚集分为三叠纪—早白垩世和早白垩世后两个阶段。在三叠纪—早白垩世阶段 ,天然气运移方向主要是向北 ,而在早白垩世后阶段 ,天然气主要是就近运移聚集而成藏 ,这一阶段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重要的运移与聚集期 ,故上古生界煤成气藏的成藏期较晚。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和中部的靖边古三角洲是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具有较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正> 据文献报道,造成原油和生油岩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有母质的类型、热成熟作用和原油的初次运移作用。研究是何种因素(或以何种因素为主)导致出现组分差异,对油气成因理论和盆地油源对比及资源评价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地质情况的复杂性造成了上述参量组合的多样化,给直接从野外地质剖面进行研究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为了有意识地简化一些可变参量,本研究采用以同一种生油岩在外加温加压的条件下进行系统的生油和排烃模拟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在含煤地层分布地区进行石油和天然气地球化学普查时,鉴于煤具有高的生气能力和强的吸附特性,研究气态烃的扩散和渗透运移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本项研究的目的,旨在在含煤地层的上覆地层中查明剖面不同部位特有的天然气地球化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污染场地地下水中砷(As)的运移规律,选取我国西南某机械制造厂污染场地为研究区,根据场地调查和污染物检测结果,利用GMS软件建立了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模型,分析了不确定性因素补给量、含水层渗透系数和抽水量对污染场地地下水中砷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染场地中部地下水中砷污染羽呈辐射状递减分布;砷的运移分布范围与补给量...  相似文献   

11.
岩溶地下河污染物运移模型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区模型(TRM)和暂时存储模型(TSM)为两种常用的岩溶地下河(管道)污染物运移模型,为了更好表征岩溶地下河污染物运移过程,开展模型对比研究.采用两种模型拟合室内管道示踪实验穿透曲线,从概念模型框架、模型优缺点、参数校正过程和物理意义、参数敏感性等方面对比分析两种模型的异同.结果表明,OTIS软件提供TSM的数值解,而CXTFIT软件提供TRM的解析解,但两者均能通过下游不同位置的穿透曲线分段表征地下河不同阶段的污染物运移过程.两种模型的物理意义相近,均可近似描述岩溶地下河中溶质的暂时性存储现象,较好地拟合溶质运移曲线.采用TSM可校正得到暂时存储区的横截面积,但采用TRM只能获得非流动区所占的比例.两种模型中弥散系数和传质/交换系数的敏感度较低,并且弥散系数的变化对穿透曲线拖尾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为岩溶地下河污染物运移模型的选取与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工艺问题,还是石油的成因,运移,变质程度以及成矿条件的地球化学问题,都需要了解石油的组成和结构。以前主要注意烃,对于沥青质-胶质组分的兴趣是近年来的事。  相似文献   

13.
单裂隙介质中水流和溶质运移特性问题是裂隙地下水污染的研究基础,其水流和溶质运移规律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以Izbash和指数变化的地下水流速方程为基础,建立了变流速条件下单裂隙介质非达西流溶质运移模型,通过积分变换方法得到了模型的解析解,并模拟分析了非达西流和指数变化的地下水流速下裂隙介质中的溶质运移特征。结果表明:变流速条件下,非达西参数n越大,则溶质运移速度越快;在非达西流作用下,地下水流速衰减指数λ越大,地下水流速衰减得也越快,溶质运移速度越慢;此外,随着渐进流速增大,对流作用增强,从而导致溶质穿透曲线(BTC)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该模拟结果不仅探讨了存在变流速、非达西流下裂隙介质中溶质运移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也为该条件下地下水污染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 有机地球化学领域中有许多课题的新进展对勘探产生了重大影响。按石油的生成、成熟、运移、演变和地质分布,依次评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最近,从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获悉,我国近海石油蕴藏量不少于陆上蕴藏量,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 这是中国海洋石油平台工程公司副总经理何志刚在会议报告中透露的,在我国浅海大陆架上已先后发现七个油、气盆地。这七个盆地分别在渤海、南黄海、东海、台湾浅滩、珠江口、茑歌海和北部湾。这些盆地均有较厚的新生代沉积,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条件。  相似文献   

16.
<正> 目前,人们对岩浆从发生熔融的地球内部某一点运移到地表的机制还了解得很肤浅。本文就这个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岩浆之所以能向上运移是由于结晶颗粒大小不同使浮力发生差异或大的底劈体所致。岩浆运移是热运移的一种有效手段。速度以0.15厘米/年运移的岩浆则相当于一股热量为10~(-6)卡/厘米~2·秒的热流。如果岩浆遇到一种低熔点的围岩,原岩  相似文献   

17.
土壤的石油污染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对其进行修复治理是恢复土壤环境功能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以微生物强化修复为特点的生物堆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土壤石油污染的修复,对生物堆关键技术及微观机理的探索也成为环境污染生物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就国内外运用生物堆法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行综述,从生物堆技术的发展及其结构、修复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子、生物堆修复机理和修复成本4个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并对生物堆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旨在推动生物堆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的应用。在探讨修复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子时,主要针对石油降解功能菌、电子受体、土壤环境参数和营养物质4个重要指标进行了介绍;同时对生物堆中物质的运移传输和微生物作用2个重要修复机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对于经济油藏只是形成于深部热解成因的一般假设,依然存在着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来源于许多指示油早期进入圈闭的地质标准,此外还来源于不能解决石油从固结沉积物中通过和运移出来的问题。 石油早期就位的证据有;古构造的优先填充,储集石油对成岩作用和压实作用的抑制以及表明巨型重油矿床未成熟性的证据。 阿萨巴斯卡“焦油砂”的未胶结、未压实性质,其中木化石的完整保存以及阿萨巴斯卡、皮斯里弗和冷湖油藏的倾斜的油-水界面都支持石油非常早期就位的地质推论和石油未成熟的地球化学标准。 如果这样巨大体积的石油是未成熟的,那么这与地质观测资料一致。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得出结论:成熟油藏很可能是早期排出的,生物成因的重油和甲烷经储层内成熟作用形成的。 生油岩中保留的烃在埋藏过程中成熟,但由于逐渐失去有效的渗透性而变得不活动。  相似文献   

19.
<正> 诺顿盆地主体下面的基岩在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发生了变形并受到热力烘烤,以致在白垩纪最晚期或早第三纪早期盆地形成时,这些岩石已不能产生烃类。所以,石油的源岩(假如它们存在的话)很可能是在盆地充填物中。假如诺顿盆地在65百万年前开始形成,并大致按恒定的速率沉陷,且平均地温梯度为35—45℃/公里,那么像上渐新统这样年轻的岩石也处于生油窗(镜质组反射率在0.65—1.30%之间)内。所  相似文献   

20.
氧化石墨烯凭借其优异物化性质和独特结构而被广泛应用,但氧化石墨烯具有生物毒性和环境危害性,存在于水环境中的氧化石墨烯具有极强的迁移性能,因此,研究其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是一个热点。论文从迁移模型和实验条件两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展,模型方面,目前已经提出CFT模型、双点位迁移模型和离子追踪模型;实验方面,主要考虑了悬浮液离子强度、p H值、温度、有机物等对氧化石墨烯在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影响。最后,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相关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