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加油加气站雷击静电事故分析及安全防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击主要损坏加油加气站电子系统设备并引发一系列危害,大都是雷电波侵入和雷电反击造成,静电易引发火灾和爆炸。结合近几年来,山东省淄博地区汽车加油加气站现有防雷防静电装置的检测(验收)情况,归纳出缺少防直击雷装置、缺失SPD防护、未共用同一地网等五个方面的重大安全隐患,并逐一给出整改措施。对大型加油加气站应依据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来确定其防雷类别,新建站的防雷防静电装置应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和验收"三同时"原则,建立雷击静电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和定期检测与维护防雷防静电装置是加油加气站安全生产的重要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刘锡麟 《安全》2002,23(6):19-21
为了保证CNG加气站的安全运行,本文就加气站中的安全防护措施中的重要环节--安全接地,即防电击接地、防雷接地和防静电接地技术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在借鉴其它危险环境条件下的安全接地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以及在对加气站设备实施安全接地时值得注意的事项,可供从事CNG加气站的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工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当前汽车加油加气站安全生产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安全监管工作基本原则。结合工作实践,从严格加油加气站安全准入条件、督促指导加油加气站搞好安全管理、技术创新提升加油加气站安全水平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监管措施和方法,对加油加气站安全生产监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编制贵州省地方标准《汽车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的起因进行了分析,简要介绍了该规范的主要内容,重点对规范的技术要点和特点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5.
阻隔防爆撬装式汽车加油(气)装置技术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保护》2006,(6):I0008-I0011
本标准对采用阻隔防爆技术的撬装式汽车加油(气)装置做出了技术要求规定,这种装置在采用撬装式加油(气)装置的汽车加油站和液化石油气汽车加气站使用,可有效预防因明火、静电、焊接、枪击和碰撞等意外事故引发爆炸,对于提高加油(气)站地面储罐安全性,保证人身及财产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汽车加油站消防设计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汽车加油站设计过程中,在消防方面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站址选择、总体布置、防雷防静电、电器设备安装等。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安全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加强危险场所电气安全检测,提高化工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来化工企业电气安全、防静电等事故多发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化工企业电气安全、防静电等安全设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化工企业电气安全、防静电设施存在的主要缺陷,强调了利用技术支撑手段对在用安全设施进行检测检验对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做好电气安全、防静电等安全设施的检测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劳动保护》2012,(3):I0008-I0014
注意防雷、防静电:厂(车间)内各类建、构筑物、露天装置、储罐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60087)的规定设置防雷设施。氯乙烯合成、精馏、聚合系统属第Ⅱ类防雷建、构筑物;防雷接地线与防静电接地线应分别设置,单独接地。防雷的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Ω,静电的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OΩ。  相似文献   

9.
谈液化石油气罐区运行的安全技术问题关文久,王梦虎液化石油气的接收、储存、气槽装卸、钢板灌装。残液回收及倒废等运行作业统称为能应运行。罐区运行是液化石油气储配站日常生产的主要行为。当我们解决了生产作业区的平面布置、工艺布置、防爆、防雷、防静电及消防设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浮顶罐雷击火灾致因分析,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浮顶罐防雷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可实现浮顶罐浮盘可靠接地、接地阻抗实时监测、预警报警和远程监控等功能,为保障外浮顶储罐的防雷防静电接地安全提供有效解决方法。系统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制动性能是机动车安全技术性能检验工作中的重要项目,多采用滚筒反力式制动试验台.该种台试检验方法的评价指标较多,重复性不好,且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各异,因此其检验能力的比对试验及评价困难.通过比对试验的实施,讨论确定了进行比对的检测参量,分析了车辆技术状况变化对比对的影响.然后,分别采用经典统计法和稳健统计Z比分数方法对滚筒台式制动性能比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就结果的评价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本研究有助于促进和提升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检验工作,对于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具有积极地意义.  相似文献   

12.
系统分析游乐设施当前的测试水平,指出游乐设施运行状态测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确定了加速度测试、速度测试、应力应变测试作为游乐设施运行状态测试系统的核心。结合游乐设施运行的特点,分别对以上3种核心测试技术从理论分析、设备选择、测试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测试案例表明:基于以上技术测试的游乐设施运行状态测试系统是可行的,并为游乐设施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张向倩 《安全》2020,(3):49-53
为评估并提高锂电池在使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锂电池安全检测的相关标准,对标准中测试项目异同作了重点分析和对比,并讨论了锂电池的安全风险及风险分级情况。同时,鉴于锂电池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起火、爆炸等危险,探讨了电池检测过程的安全防护技术,并从样品区和试验区两方面提出了安全防护要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压力阀试验液压系统 ,阐述了如何操作这个系统对溢流阀进行测试 ,以及对溢流阀的测试项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遗传-BP算法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测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煤矿监控系统的测试要求,提出了一种自动生成测试用例数据的方法用于煤矿监控系统的测试任务。该方法利用遗传算法和BP算法对要测试的功能模块和逻辑结构进行分析解读,通过全局寻优得出最佳测试路径和测试数据,对于提高测试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有很大优势,而且相对与人工测试更加安全。新的测试用例生成算法结合遗传算法和BP算法,能充分发挥遗传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和BP算法学习能力强的优势,使得数据生成更快捷可靠。选取煤矿监控系统的部分功能测试作为实验材料,与人工测试方法和利用遗传该算法生成测试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新方法能够更好的检测出煤矿监控系统中的错误,发现错误的数量和时间都较人工测试要好,对于提高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较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化学品危险性鉴别分类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从涉及化学品物理危险性的爆炸性测试技术、燃烧性测试技术、氧化性测试技术分析出发,全面深入地讨论化学品危险性测试技术的工作模式、测试程序及各种测试方法的相互关联性和适用性。针对化学品的健康、环境危险性,提出应采用非脊椎动物测试技术,并对涉及化学品危险性鉴别分类技术中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非测试技术进行归纳和分析,指出化学品危险性鉴别分类技术应重点开展清洁高效、智能探测、快速准确鉴别分类技术方面的研究,因此,如何灵活高效地运用现有的鉴别分类测试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特种劳动防护鞋的检测,对检测质量的保证因素和在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特种劳动防护鞋的质量问题是检测合格率低的主要因素,国家标准的采用及理解是检测工作的基础,规范的检测操作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连续钢构桥成桥荷载试验实施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建连续钢构桥的质量是保证桥梁安全运营的关键,因此,成桥后通过荷载试验对桥梁质量进行评定以评判桥梁的质量,确保桥梁安全运营,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对连续钢构桥成桥荷载试验实施方案进行研究,确定了此类桥梁的试验内容、提出了静载试验方案的加荷原则、控制截面、试验工况和测点布置原则以及动载试验方案的测试内容和脉冲试验、跑车试验、跳车试验、刹车试验的试验方法。运用这些原则和方法能够对新建桥梁的质量进行详细鉴定,以检验设计理论以及施工质量,为即将投入使用的桥梁的运营、养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电磁防护服装的性能要求,对电磁防护服装的特点及其防护性能的测试指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GB/T23463-2009标准和相关文献确定了服装屏蔽效能测试的试验方法和具体实验条件,并且搭建实验对不同面料的两件无袖电磁防护女上衣进行了屏蔽效能的测试。并分析比较了服装与其所使用织物的电磁屏蔽效能值,说明织物屏蔽效能的测试数据不能代替服装的屏蔽效能。关于服装电磁防护性能的测试分析既满足了电磁防护服装的发展要求,也为进一步制定电磁防护服装的测试及相关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Objective: Particular testing by functional decomposition of the automated driving function can potentially contribute to reducing the effort of validating highly automated driving functions. In this study, the required size of test suites for scenario-based testing and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it by functional decomposition are quant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Methods: The required size of test suites for scenario-based approval of a so-called Autobahn-Chauffeur (SAE Level 3) is analyzed for an exemplary set of scenarios. Based on studies of data from failure analyses in other domains, the possible range for the required test coverage is narrowed down and suitable discretization steps, as well as ranges for the influence parameters, are assumed. Based on those assumptions, the size of the test suites for testing the complete system is quantified. The effects that lead to a reduction in the parameter space for particular testing of the decomposed driving func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the validation effort is estimat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ing test suite sizes for both methods.

Results: The combination of all effects leads to a reduction in the test suites’ size by a factor between 20 and 130, depending on the required test coverage. This means that the size of the required test suite can be reduced by 95–99% by particular testing compared to scenario-based testing of the complete system.

Conclusions: The reduction potential is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overcome the parameter space explosion during the validation of highly automated driving. However, this study is based on assumptions and only a small set of exemplary scenarios. Thus, the findings have to be validated in further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