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锑污染对桑树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盆栽实验和实验分析方法,研究了土壤锑(Sb)污染对桑叶品质的影响,揭示了桑树对土壤锑的耐性机制。在土壤中分别添加三价锑15mg/kg、40mg/kg、80mg/kg、120mg/kg、160mg/kg和300mg/kg,以植物生长指标及生理指标为测试指标,实验周期60d。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Sb处理(<40mg/kg)对桑树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土壤Sb浓度增高(40—300mg/kg),它对桑树产生抑制效应。但当土壤锑浓度不超过160mg/kg时,桑树对土壤锑污染有一定的耐性,其耐性指数>0.8。土壤锑污染对桑叶叶绿素含量、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显著,桑叶中的锑含量随土壤锑含量的增加而增多。  相似文献   

2.
为了客观分析土壤中硒形态分布特征及硒有效性影响因素,依据硒不同形态下的溶解度不同,采用四步五态连续浸提取技术,由弱到强的选择顺序提取僰王山镇水田土壤中硒的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质结合态、硫化物/硒化物态、残渣态这5种形态,并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和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土壤样品中5种形态硒和总硒的含量。初步总结了研究区水田土壤硒含量特征和硒形态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僰王山镇水田土壤总硒含量变化范围为0.51~0.93 mg/kg,平均值0.714 mg/kg,远远超过全国土壤总硒平均值0.290 mg/kg,且超过了目前认为的富硒土壤的标准值0.4 mg/kg。从土壤中5种形态分析结果所占比例来看,有机质结合态和硫化物/硒化物态硒是硒元素的主要赋存形态,两者占土壤总硒含量的54.63%,反应了研究区土壤中硒富集与有机质结合态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依托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平台采集南极协和半岛陆域表层土壤样本44个,并运用电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和原子荧光普法测定表层土壤样本中的7种重金属含量:Cr(42.20~75.00 mg/kg),Ni(16.70~34.90 mg/kg),Cu(17.70~37.00 mg/kg),Zn(40.40~97.80 mg/kg),As(6.08~11.60 mg/kg),Hg(0.002~0.016 mg/kg),Pb(11.00~33.00 mg/kg)。依据相对累计频率分析7种重金属元素的化学基线值为:Cr(45.2mg/kg),Ni(22.6mg/kg)、Cu(21.8mg/kg),Zn(56.2mg/kg),As(8.1mg/kg),Hg(0.006mg/kg),Pb(14.3mg/kg)。运用富集因子判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特征,表明协和半岛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Hg、Pb存在中度富集点,受到人为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南充农村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四川省南充市某农村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对土壤中有机氯农药(HCH,DDT)残留情况进行了定点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试区土壤HCHs在2011年基本未检出。两年的DDTs的检出率均为100%。OCPs主要残留物为p,p’-DDE,占残留总量75%以上。不同利用类型土壤中有机氯残留总量排序为:菜地>重点污染场地>基本农田>居民聚集区。所有土壤样品中的HCHs含量均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一级标准(<0.05mg/kg),DDTs含量均达到二级标准(<0.50mg/kg)。残留污染较轻。  相似文献   

5.
采取Tessie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荒漠与农牧区交错带土壤中Cu,Pb的化学形态分布。结果表明,荒漠与农牧区交错带土壤中Cu、Pb主要以残渣晶格态为主,可交换态比例较低。Cu(荒漠土壤样品除外)的各形态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残渣态>有机物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荒漠土壤样品中重金属Cu各形态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残渣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重金属Pb各形态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残渣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有机物结合态。重金属Pb的活性态较高,高于重金属Cu的活性态。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乐山市“城中之林”绿心公园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对绿心公园的土壤重金属铬、锌、铜、镍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利用统计分析、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等对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乐山绿心公园土壤各项重金属Cr、Cu、Ni、Zn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1.33mg/kg、45.07mg/kg、26.82mg/kg、135.31mg/kg,Cr、Ni的平均值均小于土壤环境背景值,Cu和Zn的平均值大于当地土壤环境背景值,分别是其参比值的1.4和1.5倍。Cr、Cu和Ni含量的最大值都小于国家土壤环境标准;Zn含量的最大值大于国家土壤环境标准,是标准的1.38倍。土壤中各监测点的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大部分<1,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2,各采样点都属于轻微生态危害。以上说明Cu和Zn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集情况,Zn属于轻度污染,需采取及时有效措施以加强污染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7.
为合理布局种植规划,保障土壤环境质量及农产品安全,采集区内表层土壤(0~20 cm),分析检测Cd、Se、有效镉、有效硒含量及pH值,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区内土壤中Cd、Se元素含量水平进行评价,探讨其有效性特征。区内土壤中Cd元素含量范围为0.21~1.22 mg/kg,均未超过“管控值”,92.19%的样品超过“筛选值”,可能存在生态环境风险,土壤pH≤6.5条件下Cd元素平均含量(0.44 mg/kg)低于其在pH>6.5条件下平均含量(0.72 mg/kg),Cd元素有效度与土壤pH值均呈负相关,表现为Cd元素有效性随土壤pH值升高呈明显下降趋势;Se元素平均含量(0.63 mg/kg)达到富硒土壤要求(大于0.40 mg/kg),其含量、有效度与土壤pH值关系较弱,含量基本稳定。区内分布大片高镉富硒土地属自然背景继承,酸性土壤环境下Cd元素活性程度较大,随pH值升高Cd元素活性程度下降趋势明显,表明农作物吸收土壤中Cd元素水平呈下降趋势亦明显,同时Se元素活性程度受土壤pH值影响较弱。可通过控制土壤pH值,合理布局种植规划,为规避或降低土壤中高镉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8.
以广西河池某矿区公路沿线的土壤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中Cu、Cr、Pb、Zn、Ni、Cd 6种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采用潜在危险生态指数法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周边沿线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平均含量普遍较高,Cu、Cr、Pb、Zn、Ni、Cd平均含量分别为41.97mg/kg、58.67mg/kg、98.52mg/kg、589.06 mg/kg、24.06mg/kg、5.09 mg/kg,均高出了当地的背景值;用Hakanson潜在危险生态指数法研究表明,6种重金属对对该地区的生态风险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为:CdPbZnCuNiCr,说明该区的主要生态风险因素是Cd。  相似文献   

9.
采用土壤随机布点法,采集某钢铁工业区周边34个土壤样品,利用美国TCLP法对钢铁工业区周边土壤重金属(Cu、 Zn、 Pb、 Cd)有效态进行实验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 Cu、 Zn、 Pb、 Cd有效态含量分别在0.87~57.7 mg/kg、5.20~1338 mg/kg、1.09~379 mg/kg、1.15×10-3~69.9×10-3 mg/kg之间,钢铁工业区土壤不同程度地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其中以Zn污染最为严重。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中,处于安全水平的点位仅占17.6%,受到污染的点位占55.9%。其中,轻污染占20.6%,中污染占2.9%,重污染占32.4%。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间歇平衡震荡法研究pH值对二氯喹啉酸在红土、黑土、潮土三种供试土壤中吸附特征。结果表明:二氯喹啉酸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特征存在差异,土壤的pH值影响二氯喹啉酸的吸附特征,当pH值趋近于二氯喹啉酸的pKa(4.35)时,容易被土壤吸附;pH值在较高情况下(pH=7.4),二氯喹啉酸大多呈离子状态,不易被土壤吸附;有机质含量降低将导致土壤对二氯喹啉酸的吸附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用CdCl2将盆栽土壤Cd浓度处理为1mg/kg、5mg/kg、10mg/kg、20mg,/kg、30mg/kg种植棉花,研究棉花对镉的吸收及镉在棉花体内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当土壤镉浓度小于30mg/kg时,镉在棉花体内的分布呈现不同的规律。当土壤镉浓度小于5mg/kg时,镉主要分布在棉花的地上部;当土壤镉浓度大于20mg/kg时,镉主要分布在棉花的叶片、根、茎中,其中叶片的镉含量最高,棉絮镉含量最低。不同镉污染水平下,棉花的镉富集系数均小于1。当土壤镉污染浓度为5mg/kg时,棉花叶片的镉富集系数为0.76。在同一镉污染水平下,棉花叶片的镉转运系数最高。当土壤镉含量小于20mg/kg时,棉花茎、叶、棉絮的转运系数平均为4.63。  相似文献   

12.
土壤铅污染对桑树生长及桑叶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盆栽试验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不同浓度铅污染对桑树生长及桑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铅(≤200mg/kg干土)处理使桑树的株高呈现上升趋势,中、高浓度铅(≥300mg/kg干土)处理使桑树的株高呈现下降趋势;而桑叶中叶绿素总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均随着外加铅浓度梯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转折点为200mg/kg干土(土壤一级标准).土壤中的铅浓度超过200mg/kg干土后,桑树生长及桑叶品质开始受到明显胁迫.  相似文献   

13.
对多年利用矿山废水灌溉的水稻土中Pb的化学形态、植物有效态和动物/人有效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Pb的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有机结合态和Fe-Mn氧化物结合态含量分别是363、338、185和155mg/kg,其总和占总Pb含量的72.70%,表明其较高的环境敏感性;动物/人有效态Pb含量为1085mg/kg。土壤有机态Pb与植物中Pb含量相关性最高,表明用有机态表征土壤Pb的植物有效态比惯常使用的DTPA态要好。植物有效态与动物/人有效态含量相比,前者为后者的17.05%,表明土壤Pb污染对当地动物/人的潜在生态危害远远大于水稻等农作物;Fe-Mn氧化物结合态Pb与植物有效态(即有机结合态)及动物/人有效态Pb相关性最好,表明该形态对土壤Pb的生物有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ArcGIS 9.3和GPS技术对仁寿县龙泉山南端202个土壤样点耕层(0—20cm)的Mn、B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泉山脉南端土壤中Mn含量由西向东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平均含量为(169.70+62.99)mg/kg;B含量由西向东呈逐渐减少趋势,平均含量为(0.51±0.39)mg/kg;在pH各分级之间的Mn、B含量差异性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且Mn含量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有机质含量各分级之间的Mn、B含量差异性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且B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攀西地区铬污染土壤和正常土壤铬含量分布及其石榴样品铬污染情况。结果表明攀枝花大田石榴基地土壤铬含量在23.1—504mg/kg,平均值高达184mg/kg,超标率为26%,而对该基地的石榴果实进行两年连续监测结果表明,铬含量在0.0012—0.067mg/kg之间,平均为0.016mg/kg,大大低于相应产品标准(0.5mg/kg),超标率为0%;会理石榴基地土壤铬含量在34.5—99.1mg/kg,平均值为69.0mg/kg,超标率为0%,该基地的石榴果实铬含量在0.0075—0.104mg/kg之间,平均为0.024mg/kg,大大低于相应产品标准(0.5mg/kg),超标率为0%。形态分析表明土壤中铬99%以上都是以不被植物利用的残渣态存在,因此土壤总铬再高,其被植物可吸收部分却很少,这就导致了受铬污染的土壤却不一定能生产出污染石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铁尾矿路用对道路沿线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对铁尾矿化学成分及有害物质进行测定,以秦巴山区的山地黄棕壤作为道路建设的耕土环境,把铁尾矿按70%~90%的推荐比例掺入,铁尾矿中的重金属按照最不利的全浸入式扩散进行分析,对黄棕壤中重金属含量超过限制要求的重金属进行安全修复,使铁尾矿道路沿线黄棕壤的重金属含量满足限制要求。结果表明:铁尾矿硫化物含量高达到2.89%,不满足配制混凝土的硫化物限量要求;铁尾矿路用的土壤中重金属Cr最大含量103.24 mg/kg、Cu最大含量116.4 mg/kg,国评标准污染等级均为Ⅱ级,其余重金属元素含量都在国家标准正常范围以内;高生物量的非超富集植物、细菌微生物、城市的污泥、工业粉煤灰(5%粉煤灰+50%尾矿砂+45%黄褐土)能够很好修复重金属Cr、Cu污染的土壤;含钙类物质的钝化剂处置重金属Cr、Cu污染效果好,腐殖酸、凹凸棒土、膨润土可以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Cu;高生物量非超富集植物、微生物钝化剂联合使用,具有更好的修复效果;当控制铁尾矿掺加比例不超过73%时,铁尾矿道路沿线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能够满足国家标准限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对宝鸡千河河道11个监测点底泥的OM(总有机质)、TN(总氮)、TP(总磷)和重金属(Pb、Zn、Cu、Cr、Cd)含量进行了监测,评价了该河道底泥营养盐和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底泥中OM浓度为1.25~8.48g/kg,TN浓度为0.14~1.92g/kg,TP浓度为0.41~1.02g/kg;营养盐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该河段底泥有机指数总体上处于清洁水平,但部分监测点有机氮污染相对严重,应注意对外源氮的控制;重金属Pb浓度为15.1~49.1mg/kg,Zn浓度为51.1~171.9 mg/kg,Cr浓度为7.86~43.5 mg/kg,Cd浓度为0.09~0.88 mg/kg,Cu浓度为3.64~19.5mg/kg;底泥中Pb、Zn、Cd的平均含量高于陕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底泥潜在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146.1,存在轻微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底泥中Cd的潜在生态危害风险高,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8.
直播稻田渗漏水磷素动态变化及渗漏流失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佳  葛云 《四川环境》2010,29(6):28-32
通过田间实验,对太湖流域丹阳地区直播水稻田不同施磷水平下渗漏水磷素动态变化特征及流失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磷能明显提高地下60cm以上深度土层渗漏水磷的含量。各土层渗漏液总磷浓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稻田渗漏水磷素含量也会随之增加。土壤磷素发生渗漏流失的土壤表层Olsen-P含量的"突变点"change-Point为25.17 mg/kg。当土壤中的Olsen-P浓度小于25.17mg/kg时,20~40cm土层渗漏水中TP浓度基本上不随土壤Olsen-P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当土壤中Olsen-P大于25.17mg/kg时,20~40cm土层渗漏水中TP浓度会大量增加,且土壤中的Olsen-P每增加10 mg/kg,渗漏水TP将增加0.21 mg/L。稻田当季累计土壤磷素渗漏流失负荷为1.02 kg/ha,占当季施磷量的2.80%。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从重庆市某铬污染场地土壤中采集54份样本检测分析了其Cr、Cu、Zn和Pb元素含量。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样品中的重金属Cr、Cu、Zn、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 370.8,58.0,36.1,112.4 mg/kg。该场地土壤属于重度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处于很强危害程度,各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大小顺序为:CrPbCuZn。其中,Cr的影响占绝对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可为该废弃场地的治理修复和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纳米羟基磷灰石修复镉锌复合污染紫色土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安宁河谷平原矿区周边受Cd和Zn复合污染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采用老化试验,探索添加羟基磷灰石对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以及形态分布的影响,羟基磷灰石添加比例(w/w)设置为0%(CK)、1%(P1)、3%(P3)和5%(P5)。结果表明:①添加羟基磷灰石能够显著提高土壤p H值,P1、P3和P5的p H值分别比CK升高了0. 13、0. 18、0. 21个p H单位;②添加羟基磷灰石能够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和Zn (0. 025 M HCl提取),相较于CK,P1、P3和P5的有效态Cd含量可分别降低36. 0%、78. 8%、90. 2%,有效态Zn含量可分别降低25. 4%、67. 4%、84. 5%;③添加羟基磷灰石能够明显降低土壤中活性较高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Cd和Zn的比例(P 0. 05),明显升高了活性较低的铁锰结合态、有机结合态以及残渣态Cd和Zn的比例(P 0. 05),从而促进Cd和Zn向非活性态转化。本研究证明了羟基磷灰石在安宁河谷平原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