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勘探阶段要研究的环境地质问题,划分了地质环境研究与评价类型和阶段,总结了煤田勘探阶段环境地质研究的步骤、方法、内容和要求,分析了该阶段环境地质研究的特点,可为煤田勘探阶段环境地质研究和制定该阶段环境地质研究与评价的规定或规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3  
李本纲  陶澍 《环境科学》1998,19(3):87-90
结合国内外环境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实例,首先分析了GIS与环境模型研究结合的必要性和GIS在环境模型研究中潜在的应用范围,然后剖析了GIS与环境模型研究结合的三阶水平并介绍了GIS在环境模型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最后分析了GIS和环境模型研究结合的发展趋势并给出了GIS、RS、ES与环境模型理想的结合框架。  相似文献   

3.
环境风险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环境风险评价已经成为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环境风险评价的特点,以及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的必要性;回顾了国内外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论述了在我国开展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建筑环境中的风能特点出发,阐述了建筑环境中风能利用的可能性,介绍了建筑环境中风能利用的主要方式为自然通风排气和风力发电。针对风力发电形式,从建筑风环境的模拟、建筑强化和集结风能的性能研究、适宜建筑环境的风力机研究以及建筑环境中的风力发电效益评估四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建筑环境中风能利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实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为建筑环境中风能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环境信息科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科学、信息技术、测绘遥感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在分析环境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应用、环境遥感、环境数据挖掘、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数字环境等方向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环境信息流与数据处理方法构建了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与研究方法,最后对煤矿区采矿环境损害研究与环境管理中环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的综合应用进行了实例探讨。  相似文献   

6.
环境科学涉及到诸多领域,相关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环境科学研究日趋复杂,这种复杂性在大范围、长时间的环境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这类复杂的大区域的环境研究要从指导思想、研究方法、研究策略上进行改进,要从根本上寻求解决之道。笔者首先阐述了大区域环境研究的复杂性,探讨了研究的理论基础,最后以大徐州地区的环境问题为例,提出了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环境信息学的研究内容、环境信息的分类以及研究的几个领域,并呼吁加强环境信息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思想体现在她对环境社会学对象与方法、环境问题的历史与现状、环境运动的意义与价值等问题的分析中。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思想的价值在于它用社会学的视角观察环境问题,用社会学的方法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路径。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思想拓展了环境问题研究的空间,开辟了环境问题研究的领域,启发了人们对环境与社会、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思考,深化和升华了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受环境社会学研究现状和研究者个人志趣、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饭岛伸子的环境社会学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9.
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源于城市热压梯度及城市风压梯度的综合作用。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影响着城市"五岛"效应(城市热岛、湿岛、干岛、浑浊岛及雨岛),城市大气的自净能力和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是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区广义城市风环境(风场、温度场、湿度场)的参考因子。为了全面理解国内外针对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的研究进展,从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的监测、模拟及应用三个方面对目前国内外针对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结合环境物联网、无线传感技术等目前在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研究的相关技术及应用领域的新进展,对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的后续研究热点和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为城市环境中自然通风的相关技术及应用问题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10.
农业的发展与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它依赖于环境,又影响了环境。农业环境研究就是了解农业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的农业生产能力。虽然传统的农业科学已经研究了某些环境问题,例如作物栽培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土壤的侵蚀与盐渍  相似文献   

11.
正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成立于1989年,首任主任为曲格平先生。30年来,政研中心作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宏观决策和管理支持机构,始终坚守战略与政策研究初心,与中国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先后形成了环境经济研究、环境政策、环境法规、环境战略与理论、环境体制、环境与社会管理、国际环境政策、能源气候环境、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环境健康风险研究等优势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12.
GIS在环境健康信息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与健康研究已经由传统的疾病控制转变为对福利、生活质量、人体体能状态与环境关系的全面探讨.环境健康信息学是环境与健康研究的新学科.本文回顾了环境健康信息学的建立与发展,系统总结了其特点和主要应用领域、关键技术,提出了环境与健康研究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环境经济学     
魏正明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12):708-708
德国霍斯特·西伯特教授的新著《环境经济学》(第5版)是一部前沿的、高质量的著作。该书从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了自然和作为稀缺资源的环境,对环境配置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并且阐述了处理环境问题的不同政策方法,研究了环境配置问题的整个范围:静态关系中的环境使用、环境  相似文献   

14.
当今,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已经由保护环境不遭污染、保护优美的大自然转向积极创造舒适、安静、优美的环境及加强地区环境管理和采取综合环境对策。为服务于新的环境政策,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出了—些新的趋势,一是从过去的单项的、对不同介质或要素的分别研究向多项的、整体的研究发展,对人与环境系统开展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如对交叉介质——空气、水、土壤污染之相互作用的研究,及污染控制方面的生产技术、物质回收、污染整治和监督管理的配套研究。二是研究的范围日益扩大,全球性、跨国界的区域性环境问题成为环境科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有机锡化合物在国内外的生产与使用情况 ,综述了我国环境中有机锡化合物含量调查研究现状、环境行为研究及形态分析检测手段的进展 ,指出了关于有机锡化合物环境问题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环境诉讼与环境损害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使环境诉讼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环境公益诉讼法典化使环境损害鉴定成为环境诉讼中重要环节。从诉讼法学角度研究环境损害鉴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更为宽泛的环境法学界域下,以环境法学研究新模式,从理论层面阐释环境诉讼与环境损害鉴定,构建环境损害鉴定法律规范体系,以期为我国环境损害鉴定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表明,我国环境损害鉴定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存在着鉴定主体不明确、鉴定技术标准缺失、鉴定范围模糊、鉴定理论准备不充分等问题,因此其法理、法律、技术标准亟待研究和制定。尤其法学研究者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第一,构建环境损害鉴定的法律框架;第二,阐明环境损害损害鉴定法学理论基础;第三,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损害鉴定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7.
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承载力研究的新课题,目前国内外都鲜见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案例。建立较为实用、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则是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科学评价的前提。本文以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为理论依据,在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分析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以城市为研究背景,探讨了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建立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剩余率模型。该模型更科学地度量了区域人类活动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间的关系,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公众参与突发环境事件的研究是突发事件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突发环境事件概念出发,结合环境保护、环境评价等环境问题中公众参与现状的研究,从参与意识、参与行为、参与过程、参与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公众参与突发环境事件的现状及参与不足的原因。从突发环境事件过程的整个周期探讨了公众参与的具体行为和相对应的公众参与模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公众参与突发环境事件有序性逻辑框图,从而为突发环境事件的防控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9.
大气波导中的电波传播与环境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了开展大气波导环境特性、传播特性及其应用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大气波导中的环境特性研究、电波传播理论以及大气波导传播特性的应用研究等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开展大气波导中电波传播和环境特性研究重点、难点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区域环境风险事故时有发生,给人群、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等环境风险受体带来巨大的威胁。本文对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东部某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的环境风险脆弱性进行评估。分别对突发性和累积性环境风险受体中的人群、经济社会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关结论。为国内开展区域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