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综述了纳米材料在设备防腐、监测预警、消防灭火和溢油控制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对研究纳米材料应用于储运安全领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几种海上溢油监测技术的应用状况及优缺点,分析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企业在溢油监测方面所做的工作,通过对应用情况的比较和分析,展望了未来海上溢油遥感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企业溢油监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固定点油膜监测的溢油监测报警系统构建原理和思路,并分别针对石油库/石油储备库、炼化企业、长输管道提出了布点方案。  相似文献   

4.
首先阐述了航海雷达海杂波图像溢油提取分析的工作原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SPx、OpenCV、Matlab等软件技术和HPx航海雷达信号采集卡,提出溢油数据采集分析工作流程和软硬件架构体系,实现航海雷达溢油信息采集分析模型,并结合大连716溢油事件的实际案例进行验证。该模型在保证航海雷达原有导航避碰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原始信号转换,同步实现海上溢油监测,为海上溢油监测预警、溢油轨迹回推、溢油应急处置等工作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5.
溢油环境预警软件(OSEA)是采用基于ArcGIS Engine的软件开发技术,开发的能够应用于溢油事故预警领域的业务化应用软件,该软件的开发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水上溢油预测预警技术开发"的研究任务之一。在介绍溢油环境预警软件开发背景、溢油环境预警基本理论及采用基于ArcGIS Engine二次开发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优势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溢油环境预警软件(OSEA)的功能组成及其主要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鉴于许多溢油监测技术都缺少量化指标,为了评价溢油监测方法,提出一种基于数学统计模型的评价指数——可分离性指数SI,通过对TM影像的处理,验证了利用油膜光谱曲线确定溢油监测通道的可行性,评价了几种图像增强的方法,得出高斯拉伸与直方图均衡化增强处理较佳,并经过反复试验建立数学描述性评价指标。结果证明该指数能够有效评价溢油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及时预警和监测蓝藻水华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建立有效的预警监测技术体系势在必行。本文旨在探讨太湖蓝藻水华预警监测技术体系的现状、问题及相应策略。首先,对现有监测网络与设备建设、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预警标准与指标统一性进行分析,揭示存在的不足。随后,提出加强监测手段和设备建设、优化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制定统一的预警标准和指标等策略,以期为解决太湖蓝藻水华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组网式雷达溢油监测系统研发思路,构建了以组网式技术为支撑的新时期海上固定式雷达溢油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石膏矿产资源丰富,历史开采遗留下大面积采空区,地面塌陷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开展有效的石膏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监测预警工作对防灾减灾救灾至关重要。传统的石膏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监测方法,如大地形变测量法、遥感测量法等,因其时效性有限难以提前预警。以荆门市A石膏矿为研究对象,引入微震自动监测技术用于该矿采空区地面塌陷预警,通过对微震信号分析,发出地面塌陷的预警信息。结果表明:2021年2月16日22:00—23:00时间段利用微震自动监测技术监测到大量的震动、微震事件,而地面塌陷于次日10:00才表现出来,即采空区地下塌陷源开始时间比地面塌陷显现早10 h,说明通过对微震事件和微震波形的分析和判断,可以提前发布采空区地面塌陷的预警信息,为救灾工作赢得充足的时间。微震自动监测技术在湖北省A石膏矿采空区地面塌陷预警中的成功应用,对我国其他石膏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的预警具有示范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环境中的应用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科学》2015,(5):103-107
随着水环境污染状况的日益加剧,对水体环境的监测以及水体安全的及时预警响应要求极为迫切,水生生物环境监测技术作为有效的水质环境监测评估和预警手段得到快速发展。文章介绍了水环境中生物监测的方法及特点,对近年来生物监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综述,对生物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总结,最后对生物监测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究了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策略。首先介绍了水质自动监测技术的定义和原理,以及目前常见的水质自动监测技术。接着阐述了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对于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后分别从排污口水质监测、地表水监测和水库监测3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用策略。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水质自动监测技术,能够实现对水体污染和变化的实时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促进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溢油业务化监测精度和效率,基于海面油膜成像机理和检测难点,设计了海洋溢油业务化监测流程。研发了溢油SAR卫星遥感业务化监测系统,系统集成了SAR图像处理算法和暗区特征打分法,实现了SAR影像处理、溢油信息提取和溢油监测报告制作等功能。系统已应用到业务化监测中,可为溢油应急处置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压电网输变电设备的大气腐蚀问题,研究了几种典型的大气腐蚀监测技术。基于文献分析,探讨了电偶腐蚀电池、电化学阻抗谱、薄膜电阻传感器、石英晶体微天平以及交流导纳等腐蚀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比分析了各种监测技术在电力设备中应用的优缺点。采用薄膜电阻探针和交流导纳技术可以实现高压输变电塔、架空地线以及变压设备大气腐蚀的在线监测。对输变电设备的大气腐蚀实施自动化在线监测,可以为设备安全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与大数据分析结合,还可以为故障诊断与寿命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的海洋溢油监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及其产品大量进入海洋将对生态和经济产生严重危害。现代遥感技术可实时获取溢油相关信息,在溢油应急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以遥感平台及手段为切入点,介绍和分析遥感溢油监测现状,在遥感溢油监测向着多平台、多传感器、多源数据综合观测的方向发展的前提下,除依靠传统遥感(可见光/近红外,微波)外,需加强紫外遥感溢油监测研究,并注重高光谱和偏振溢油遥感。  相似文献   

15.
提高对水污染事件的监测能力与预警能力是当前水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重点。在众多的监测技术中,生物监测是一项基于生物之间相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上实施的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由此成为当前水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工业源VOCs的产排特性,归纳了VOCs在线监测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VOCs治理“三率”低,有组织排放在线监测仍处于起步阶段;无组织排放严重,暂未有明确的监测分析方法和设备;VOCs在线监测监管体系不健全,存在监管漏洞。通过详细介绍目前国内主流的几类VOCs在线监测仪器,包括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TR-MS)、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仪(GCFID)、光离子化检测器(PID)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传感器等,为开展智能化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载体,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环境中污染因子的监测也越来越重要.而生物监测是一种新型的监测技术,被认为是未来监测技术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其方法本身、技术的原因, 限制了其应用..随着水环境污染状况的日益加剧,对水体环境的监测以及水体安全的及时预警响应要求极为迫切,水环境生物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对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环境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并从技术、方法、应用等角度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应用技术进行了总结.最后对生物监测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石化装置异常工况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石化装置的工艺生产特点,以生产过程的"数据"与"知识"为基础,进行多源信息融合,研究了用于信号处理的基于提升格式的数据滤波技术、基于灰色时序模型的参数预警技术、基于平行坐标的报警优化技术;用于异常工况监测预警的基于专家系统与人工神经网络的异常工况识别技术、基于机理模型的装置物料与能量平衡分析技术、基于状态空间分析的运行状态监测预警技术;搭建了异常工况分析测试与试验平台,用于异常工况监测预警系统的可靠性与完备性分析.工业应用表明,该系统对减少误操作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海上石油平台"跑、冒、滴、漏"现象,采用光学图像采集设备进行无人值守连续监视,并且配合有效的溢油识别算法开展海面溢油监测识别。本文针对海面溢油监视应用环境和技术需求,对系统的硬件模块进行了选型与集成,构建了基于PC/104-Plus总线结构、高图像分辨率、15帧/秒的采集速率、低功耗的嵌入式溢油图像采集系统。  相似文献   

20.
溢油来源和风化作用的有机地球化学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原油需求和消耗的增加,生产和运输环节的溢油污染事故日趋严重。溢油源的准确鉴定可为溢油事故的调查和处理提供科学的证据。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从溢油源到溢油样品的整个溢油环节对表征溢油组成特征及变化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进行了阐述,为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在溢油源鉴别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合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提出油指纹分子级水平上的定量化(包括油指纹的数字化、诊断指标的分子化、混源的定量化和鉴定结果的多元统计分析等)是今后溢油源鉴别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