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贵州省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10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监测的地闪资料,分析贵州省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省以负极性闪电为主,占96%左右,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全年的3~10月、全天的13~04时,而正极性闪电频数比例却集中在总闪低发月、时段,分别占同期总闪数的32.5%、11.5%,远高于年均比例4.02%;不同季节、时段闪电密度均存在地域性差异,整体呈现西部高于东部;春季多发生在全省西南至东北一线,夏秋季节向北部移动,集中分布贵州西北部,后冬季移至中部至东北一线;上午闪电活动分散在全省,随后下午到前半夜多发生在西部区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ADTD闪电定位系统2007-2011年在贵州地区监测到的2631725次闪电资料,统计分析了贵州地区地闪特征及其直击雷防护效率,为该地区的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电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贵州地区年均地闪次数526345次;正地闪和负地闪的次数分别占总地闪数的3.6%、96.4%;平均地闪强度为38.0kA,平均负地闪强度为37.4kA,平均正地闪强度为54.2kA。正地闪的高频发生时段主要在18时至次日05时,负地闪集中出现在15时至次日02时,发现正地闪频次明显落后于负地闪3个小时的现象。闪电频次最高是毕节市,可达93479次/a,地闪密度最高是六盘水市,达到5.3次/(a.km2)。贵州地区按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设计安装时,直击雷保护范围绕击率分别为0.02%、0.47%和6.86%,反击率分别为0.45%、1.08%和3.17%。  相似文献   

3.
运用2011—2020年闪电定位系统探测到的闪电发生位置、雷电流强度等数据,对大型化工园区的雷击大地密度、雷电流强度、雷暴来向等雷电孕灾环境进行分析,得到区域内建(构)筑物遭受雷电灾害的风险点。分析雷电的损害机理与大型化工园区内的各类建(构)筑物及设施的安全相关性,评估大型化工园区承灾体的雷击易损性,提出具体的雷电防护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土地覆盖类型与雷电特征的相关性,利用长沙市2009-2018年地闪定位资料和欧空局300 m精度土地覆盖类型数据,通过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雷电活动在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分布特征,分析地闪频次和平均电流强度与各土地覆盖类型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地闪频数与各土地覆盖类型占地面积成正比,其中耕地上地闪频数最多,草地最少;除草地上地闪活动月变化具有"双峰单谷"特征外,其他类型上均呈"单峰"型;各土地覆盖类型上的地闪活动日变化呈单峰型变化特征,水体和草地上的地闪活动午后波动较为剧烈;地闪活动最活跃区域位于城镇建设用地上,平均闪电密度值较高的土地覆盖类型其雷电流强度却相对较弱;耕地占地面积与地闪频次和平均电流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缩小比例为25:1的双ZBS2型酒杯塔输电线路模型,对其进行长间隙放电,研究了塔头、避雷线保护角、地面倾斜度等因素对雷击绕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杆塔对雷电先导具有吸引作用,雷击杆塔附近时,线路绕击率较低,从杆塔到档距中央,绕击率呈现一种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避雷线保护角由正到负变化,绕击概率随之降低;线路绕击概率随地面倾斜角增大,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本研究结果可指导企业输配电线路的雷电防护工作,为线路绕击防护装置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气象资料的分析从总体上认识大连市雷电的强度和频度分布特征,寻找影响大连市雷击风险的因子,首次提出雷击风险指数理论,建立大连市雷击风险评价模型。结果将雷击风险指数划分为I、II、III、IV级,结合各风险因子利用模糊综合算法对大连市的雷击风险指数进行计算得出相对应的雷电风险等级。最后通过具体的实例验证,该方法将雷击风险的确定由定性变为定量,能够更加直观、客观地体现项目所处区域的雷击风险,该方法具有实用性,能够提高大连市雷电灾害抵御能力,同时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跨步电压是接地装置特性参数中一个重要的参数。近年来因雷击产生跨步电压导致人身伤亡的事故逐渐增多。针对贵阳特殊地质条件,选取处于不同土壤模型下的接地装置,采用贵州省雷电监测网资料和现场土壤勘测数据,通过恒定电流场原理和CDEGS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计算雷击状态下接地装置周边跨步电压值及其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雷击时不同土壤模型下跨步电压值不同;同时在建筑物地网引下线处出现跨步电压峰值可能性较大,地电位升由地网中心地带向地网边缘地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雷击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时,处于杆塔接地网3m范围内的人员存在人身伤亡风险。在建筑物和杆塔防雷工程设计时应该对这些地方加强雷电防护措施,减少因雷击建筑物时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7年5-8月全国雷电监测定位系统ADTD探测到的闪电定位数据,根据标准IEC-62793中对雷电预警系统预警效率评估的定义,对海南地区部分雷电预警站点的预警效率进行了统计分析。海南地区新型雷电预警系统的平均有效预警率(MPOD)约为85%,高于大部分雷电预警系统的有效预警率;对闪电事件的预警率平均可达到95%,表明可以对发生在预警站点有效覆盖范围内95>的闪电提供有效预警;平均错误预警率(MFAR)约为73%,与各类预警系统相比,错误预警率偏高;预警提前期的平均值和中值分别为13.9min和9.6min。  相似文献   

9.
在石化重点防护区布设雷电预警设备,相临预警点自动组网,实现小区域雷电临近预警,同时可预判雷电运动趋势。根据预警等级执行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到及时管控雷电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关键作业,并通过雷电运动趋势提前告知雷电运动下游企业采取必要应急措施,从而防止发生雷击引起的燃爆和人身伤亡事故,促进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为提升中国石化海南省石油分公司雷电应急响应及预防能力,减少因雷灾引起的伤亡事故,组建了覆盖海南省的新型蜂窝布局雷电预警网,对海南地区的雷电活动进行实时预警。使用地闪定位数据对蜂窝布局雷电预警系统的预警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有效预警可达到85. 5%,错误预警率约为73%,初步认为错误预警率偏高主要是由于预警系统对云闪造成的电场变化探测灵敏,而用来作为对比分析的闪电定位资料对云闪的探测效率较低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2006—2015年贵州省ADTD闪电定位资料,应用Matlab软件中的曲线拟合工具箱对数据进行对数正态分布拟合,利用非参数正态分布检验中的Kolmogorov—Smirnov检验方法(简称K-S检验方法)分析各区间拟合效果,最终确定贵州省闪电定位系统资料的"小幅值地闪"干扰区间为-10~2k A,该结论为贵州省闪电资料修正提供理论依据,在使用ADTD闪电定位资料时可先将此区间误差数据剔除。该研究为利用闪电定位资料确定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220 kV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安全防护距离,首先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提出的电磁影响预测模型进行参数率定、验证。运用验证后的预测模型,以220 kV东枣线为例,对其电磁环境安全防护距离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220 kV东枣线距离线路中心越远,其电磁环境影响越小;(2)220 kV输电线路经过非居民区时,将边导线外6.5 m以内区域设置为电磁环境影响安全防护范围;在经过居民区时,将边导线外5 m以内区域设置为电磁环境影响安全防护距离。根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减缓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利用海南省儋州市自动气象站近60年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和近13年雷电灾害资料,分析了儋州雷暴活动和雷电灾害的年际变化和月分布特征以及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征。结果表明:儋州市近60年平均年雷暴日数为112天,儋州年雷暴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儋州雷暴日主要集中在4至10月,盛发期为5至9月;儋州雷电灾害也主要发生在5至9月;儋州雷击人员伤亡绝大多数发生在农村,雷灾及其造成的财产损失最频繁发生在电子系统。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山东雷暴天气中地面定位系统地闪及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区雷电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山地及丘陵地区发生的地闪多于平原地区,危害较强的正地闪主要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山东西南及中南部地区.地闪与降水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着较好的对应性;特别是在鲁西南和鲁西北平原地区地闪与降水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在这些区域可以利用地闪资料反演雷暴天气中的降水.  相似文献   

15.
高压远距离输电需跨越地理环境较复杂的区域,本文选取福建地区110k V某架空输电线路,通过实测结果表明不同档距的架空输电线路的电场强度不同,档距为600m时达到最大;相同工况及气象条件下,福建山区相比沿海地区最大电场强度降低了56.4%。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汞矿区的非点源污染(NSP)问题,本研究基于土壤侵蚀模型(RUSLE)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汞矿区NSP风险评价模型(MPRAM),并应用于贵州铜仁翁曼河流域的汞矿区.土壤的检测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壤汞含量为0.13~2365.79 mg·kg-1,高于0.07mg·kg-1的区域背景值,超过50%的区域汞含量高于33 mg·kg-1,高于建筑用地的管制标准;土壤可侵蚀性平均值为0.042 t·h·MJ-1·mm-1,表明研究区的土壤具有较强的侵蚀风险,容易发生侵蚀现象. MPRAM的结果表明,NSP污染的低风险地区的占比最高(50.24%),低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中度及以上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中上游地区,靠近尾矿库及汞矿废弃厂地,面临的汞污染风险更大;流域内大部分人类活动位于中高风险区域,而在人类活动中,水稻种植是主要的日常活动,一定程度影响了NSP污染的发展.模型的评价结果可为决策者对流域内的人类活动和尾矿问题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并为汞矿区的非点...  相似文献   

17.
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雷击火已成为引发我区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兴安岭地区地处高纬,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每年4~7月都有雷击闪电发生.来自极地大陆性冷气团或变形的冷气团.通过大兴安岭林区易产生雷暴天气,引发雷击火出现.实践证明,大兴安岭林区是雷击多发区,雷击火已引发多起重特大森林火灾.内蒙大兴安岭地区的雷击火占该区总火源的18%,最多年份可达38%.喜桂图旗、鄂伦春旗和额尔古纳左旗等地的雷击火,在有的年份可占这些地区总火灾的76%.  相似文献   

18.
石化企业突发环境风险评价与分级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了降低环境污染事故发生频率,急需建立科学高效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而环境风险评估与分级技术是进行环境风险分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在对石化企业环境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危险物质、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企业管理、企业布局的石化企业突发环境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风险评价模型.同时,提出了4级风险分级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以长江下游某化工园区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园区30家石化企业中,存在特大环境风险的企业有1家,重大环境风险的企业2家,占企业总数的10%.本研究提出的石化企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分级方法科学可行,能够为石化企业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区域生产和消费CO2排放的时空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浩  陈操操  潘涛  刘春兰  陈龙  孙莉 《环境科学》2014,35(9):3619-3631
区分消费和生产二氧化碳排放是对开放的经济区域进行排放责任划分的基础,日渐受到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利用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分析模型,对京津冀区域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消费和生产二氧化碳排放时空特征及二氧化碳排放平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消费和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呈约4%的年均增长;贸易隐含二氧化碳排放比例为30%~83%,并以国内贸易隐含二氧化碳排放为主;河北的消费和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占区域主导,增速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于北京和天津;京津冀区域为二氧化碳排放净流入区域,存在部分排放责任转移;京津为二氧化碳排放净转入地区,冀为二氧化碳排放净转出地区;京津冀三地二氧化碳排放关键部门分布集中且相似度较高,可以考虑区域联合控制.其中,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依赖性最大,承担较大的其他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责任.投入产出分析解析了地区生产和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有利于区域减排的精细化管理和制定相应对策,并促进区域减排合作.  相似文献   

20.
为调查评价珠江河网区域鱼塘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来源、迁移转化趋势,作者采用序贯提取法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并采用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富集系数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r未超评价值,Cu、Zn、Cd和Pb超海洋沉积物重金属Ⅰ类标准,超标率为60.86%、17.39%、91.30%和26.08%。Cr和Ni主要赋存于残渣态,占沉积物比例为68.99%和77.24%,As、Zn和Pb以铁锰氧化物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60.88%、45.29%和46.18%,Cd以碳酸酸盐态为主,所占比例为31.92%,Cu为有机态为主,所占比例为47.36%;沉积物中Ni,Cr和Zn处于无风险到低风险级,As和Cu处于低风险到中等风险,Pb为高风险,Cd为很高风险级别,不同重金属RAC的平均值依次为Cd(61.9%)>Pb(34.35%)>Cu(12.46%)>As(10.28%)>Zn(3.58%)>Cr(3.34%)>Ni(0.76%);采用富集因子污染程度进行评价,显示As、Cr和Ni为未富集,Cu、Pb和Zn为未富集或未污染,Cd为中度污染,且上游河段相关鱼塘污染层度高于河口鱼塘。镉是造成沉积物毒性的主要金属,对该地区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平均贡献率为83.7%,RAC评价结果一致,为区域养殖环境中迁移风险最大元素,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