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灾害学》2019,(3)
采用医院疗养方法恢复灾害环境下青少年的应激障碍与心理重建时,仅能使用药物治疗未能采用合适方法实行心理治疗,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治愈效果较差。为此,研究一种新的灾害环境下青少年应激障碍与心理重建方法,采用基于信息熵的应激障碍与心理疾病挖掘方法,挖掘具有应激障碍与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阅读疗法的灾后青少年应激障碍恢复模型,根据青少年的兴趣点通过阅读疗法恢复青少年应激障碍;采用基于体育干预的灾区青少年心理重建方法,将拓展训练的方法运用到校园体育教学里,以拓展训练的方式提高青少年抗挫折的意志力,实现灾区青少年心理重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灾区青少年进行应激障碍恢复以及心理重建的恢复率高达100%,P值小于0. 01,具有显著差异性,青少年、家长以及政府三方面的整体满意率高达90%,具有一定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晓同 《灾害学》2019,(4):181-184
重大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命财产安全都存在严重的影响,而灾区人们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反应,与社会整体的抗灾救灾效果都具有较大的关联性。该文探讨重大灾害后心理干预行为教育对策,针对灾害对灾区人们产生的心理应激障碍问题,采用叙事疗法按照构建契约、故事重建、制图、探险、结束和复查五步骤,将灾区受灾人群从不良的生活模式中唤醒,并通过体育干预从主体、个体、群体三个角度指引灾区人群,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采用阅读疗法优化灾区人群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3.
《灾害学》2019,(4)
评估灾区人群的灾害可承受风险时,可以先从灾区患病人群挖掘、心理风险源因素识别两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基于信息熵的灾后患有心理疾病人群挖掘算法,挖掘灾区患有心理疾病人群,减少评估范围;面向挖掘出的心理疾病患者采用改进ISR压力模型,判断心理风险源因素,提高评估结果准确性;最后通过建立的灾害可承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心理承压的灾害可承受风险评估模型,评估灾区中患有心理疾病人群的灾害风险承受能力。为验证基于心理承压的灾害可承受风险评估模型有效性和性能优势,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有效评估灾区人群基于心理承压的灾害可承受风险,评估复杂度低于5%。  相似文献   

4.
赵亮  王伟  孔锋  张磊 《灾害学》2024,(2):185-191
积极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区旅游项目评价对提升灾后重建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对汶川地震重灾区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旅游项目开展评价,结合“重建得更好”理念提出灾害多发地区旅游业韧性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结合灾区实际和数据局限性,灾区恢复重建项目后评价可依据恢复重建项目完工情况与投资完成情况来综合确定。评价得出绵阳市城乡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评价等级为良好,其中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景名胜区项目恢复重建实施情况相对较差;(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通过制定政策保障,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创新营销模式等途径振兴旅游产业,但由于特色旅游资源多处于复杂地质环境区域、灾后救援资源局限以及次生灾害影响促使恢复重建的效果降低。(3)结合“重建得更好”理念提出从旅游规划、结构韧性、防灾减灾、经济与生计、社会与心理、体制机制、法律规章、监测评估八个方面构建旅游业韧性发展路径。为实现灾害多发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分析不同产业间的内在联系,以便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振兴带动灾区社会经济的改善,提升灾后重建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5.
徐选华  洪享 《灾害学》2015,(2):32-40
以受灾后的农村为背景,并考虑个人灾害心理资源,以322名洪涝灾区农民的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农民灾后心理健康在个人和集体层面的影响因素,以及集体社会资本对个人心理资源和灾后心理健康关联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年龄在44~56周岁、收入在1 001~3 000元的灾区农民,在应对灾害方面付出的努力较多,获得社会支持较少的农民更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体社会资本中的信任和互动对农民创后压力有显著影响;集体信任水平会削弱灾害应对努力和创后压力之间的正向关系,集体互动水平会削弱灾害支持和创后压力之间的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汶川8.0级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共用作用下,地震灾区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灾后3年灾区重建任务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方面,对生态环境重建的投入不足,以及灾区高碳化产业结构,造成灾区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灾区生态系统出现弱均衡现象,严重影响灾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灾区生态弱均衡可防可控,通过在灾区树立低碳均衡发展思想,制定灾区生态低碳发展路径;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调整灾区产业结构;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发展林木产业,推进生态农业低碳建设;构建森林碳汇示范基地,实施低碳生态战略,推动灾区生态系统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灾害学》2020,(1)
为帮助受灾群众减轻重大灾害发生时的心理危机,对公众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心理危机干预进行分析。设计了公众心理干预支撑服务体系,通过认知模式、心理转变模式、支持资源整合模式以及平衡模式识别公众心理危机。采用宣传教育、提出心理危机干预议题、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和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组织的方法完成公众心理危机干预。针对我国人口与重大灾害发生特点建议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法律法规、科学构建重大灾害发生后相关制度、重视发生次生灾难对公众心理产生的叠加冲击,以减轻受灾对象心理危机,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科学支撑,帮助受灾群众减轻重大灾害发生时的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8.
微型无人机遥感系统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微型无人机遥感系统具有运行成本低、执行任务灵活性高等优点,是遥感数据获取的重要工具之一。首先介绍了微型无人机遥感系统的组成,并设计了微型无人机遥感监测的技术流程,最后应用微型无人机遥感系统对"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北川县城进行了航拍,获得了107张高清晰的航空照片。通过图像拼接和几何校正,对比震前的卫星影像,对灾区的受灾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后评价研究是将后评价理论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相结合的研究。在各国灾后重建经验基础上,提出灾后重建后评价的框架体系。该框架包括工程项目后评价、经济效益后评价、社会效果后评价、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后评价、人文建设后评价和应急能力后评价等6个方面,这6个方面相互关联且涉及的评价内容错综复杂,因此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对其进行定量结构分析,并加以定性的描述。研究结果表明,震灾重建要以人为本,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长远目标,通过对工程项目投资拉动灾区经济的增长,重建效果直接表现为社会和谐和应急能力加强。  相似文献   

10.
地震灾后重建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是中央政府和受灾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而这些资金是通过政府调整财政资金支出结构来实现的,调整后的重建资金主要投向了非经营性项目(GNIP)。因此,利用相关经济学模型,论证了非经营性项目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正相关性,说明了GNIP支出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GNIP支出进行了分类分析。将GNIP支出分成3部分: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和税费支出,并分别说明了这3部分支出对GDP的影响程度;通过对影响程度的分析,提出了如何进行支出结构优化,从而使有限重建资金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灾区开放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论述了在我国实行灾区开放政策的重要意义,并以我国唐山、澜沧-耿马地震、原苏联亚美尼亚地震的震后救灾活动为例,以实行不同对外开放政策的效果对比,说明实行灾区开放政策的必要性;用通讯调查的结果和国际救灾组织及主要援助国对外救援情况,反映实行灾区开放政策的可行性。最后,提出灾情开放、救灾开放、灾害的考察研究开放和灾区重建开放的四项灾区开放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灾害学》2020,(1)
传统系统在进行火灾后损毁建筑空间结构虚拟重建时,未进行虚拟受力模拟,重建效果不佳,并行处理效果差。为此,该文结合三维扫描技术,构建灾后建筑空间的草图,设计出一个性能更佳的系统完成火灾后建筑空间结构虚拟重建。三维激光扫描仪直接连接计算机实现对灾后损毁建筑数据采集,提高数据是准确性;对系统软件功能架构进行设计,通过单片测图功能进行灾后建筑空间草图生成,根据坐标转换对灾后建筑的三维模型重建,实现火灾后建筑空间结构虚拟重建系统的设计。为验证系统性能,设计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建筑重建时间短,运行速率块,仅为传统系统处理时间的十四分之一,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灾害学》2016,(1)
为给我国震后灾区恢复重建的民用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评价标准,首先采用文献数据库和问卷调查法选取5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来构建质量评价层次结构模型,然后运用区间特征根法求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选择四川省芦山县某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小区作为评价对象,采用灰色相对欧几里德方法进行工程质量评价分析,计算出与不同评估等级相对应的灰色Euclid加权关联度,根据该模型虽然得出该小区重建质量为优,但是还存在一些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该结论与恢复重建实践过程相符,说明了该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该模型存在一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付建  李晓明  张茜 《灾害学》2021,(2):155-158
为了提高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民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效果,设计一个基于AHP法的灾后恢复重建民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模型。从抗震能力、节能等方面进行考虑,建立了灾后恢复重建民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对施工质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需要控制项目的优先级,从而对具体对象进行质量控制,以此完成基于AHP法的灾后恢复重建民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模型的设计。并通过实例分析证明了此次研究的控制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灾后恢复重建民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骆文冠  于小兵 《灾害学》2023,(2):206-212
无人机可以在灾后救援中分析灾情,搜寻人员,提高救援的效率。为保证无人机在受灾区域的飞行安全,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路径模型并提出了高效的求解算法:考虑路径长度、风险成本、高度成本和平滑程度四个指标,建立应急无人机路径规划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布谷鸟搜索算法对模型求解。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和算法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应急场景下的无人机路径规划问题,提升无人机在受灾区域飞行的安全性,为应急管理决策者规划出高质量的无人机救援路线。  相似文献   

16.
《灾害学》2020,(3)
针对灾区建筑施工噪声,常规的噪声污染控制方法设置的约束指标收敛速度过慢,导致污染范围的控制效果不佳,因此设计灾区建筑施工噪音污染控制模型,实现对灾区建筑施工噪音污染的有效控制。首先根据噪声状态函数,设置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污染控制博弈规则;然后分析噪声传播状态,确定噪音污染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分解建筑施工场地的空间结构,通过收敛程度数值,实现对灾区建筑施工噪音污染的有效控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引言提到的三种传统控制手段相比,所设计的噪音污染控制模型,将建筑施工噪音控制在一个最小范围内,减轻噪声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降雨型泥石流是影响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灾害类型,震后几年已经给灾区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白沙河流域为例,对比研究了汶川地震前后泥石流临界雨量条件,震后临界雨量比震前日雨量降低约36.0%~48.8%,小时雨强降低约20.3~52.2%;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5种雨量数据组合条件下的泥石流预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与气象部门紧密结合的当日降雨量泥石流预报等级,对于震后泥石流预测预报研究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供水系统在给定地震烈度下受灾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给出了地震后生命线工程系统受灾程度的一个定义。文中利用不同地震烈度下地下管道的统计震害率,并通过经验判断,确定各供水节点之间管道破坏的数量.根据震后各地下管段接头或管体本身对三种不同破坏状态的隶属度,判断管道破坏的位置和破坏的状态。在进行供水系统流量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各供水节点的服务状态。最后根据系统受灾程度的定义,计算供水系统的受灾程度。本文既利用了震害统计资料,又综合应用了理论分析得到的对三种不同破坏状态的隶属度。较科学地给出了供水系统地震后受灾程度的分析方法。同时还给出了生命线工程抗震设计准则.  相似文献   

19.
《灾害学》2020,(1)
为改善重大灾害后受灾人员的心理应激状态,提出一种个体面视角下重大灾害后心理干预行为教育对策,分析重大灾害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可知:重大灾害后受灾个体的认知会出现混乱,并且对自己心理异常问题会具有逃避心理。而我国重大灾害后心理干预起步较晚、认识存在误区、心理咨询医生专业水平较低、心理干预的持续性较差,并且灾害教育缺少法律保障;因此需要遵循正常性、协作与互动、区别对待的心理干预行为教育基本原则,基于阶段形式、整合形式以及特殊发展形式,构建心理干预服务体系,采用构建与使用灾害教育场地、心理倾听、疏导、宣泄、放松方法对个体进行心理干预,增强个体灾害意识;通过日常灾害教育媒体宣传与集中宣传,向个体实行有关的灾害教育知识和技能普及。  相似文献   

20.
根据汶川8.0级地震震害评估工作的具体实践,探讨了地震灾区分级和灾害程度排序的方法。通过房屋震害系数、强震加速度观测记录、发震构造、地震地质灾害和场地条件、人口分布及伤亡情况等影响因素来确定受灾程度,以烈度区、统计学方法、速报灾情等来确定灾区分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