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地震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体系,是对一个区域地震灾害管理水平最直观的判断依据。影响地震应急管理能力的因素有若干个,这些因素组合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估体系的有效性。首先从应急管理时间轴的角度明确了地震应急管理能力的三方面16个影响因素;引入了解释结构模型(ISM),构建了因素间的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进行了区域划分和层级划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地震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体系结构,保证了同层次指标之间的独立性。结果表明,与震前准备能力有关的大部分因素作为体系中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影响着地震应对能力和震后恢复能力中的表层因素;最后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并以汶川地震为例对评估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县(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成效。我国有2000多个县(市),其面临的地震危害性程度、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具有的资源环境条件等存在明显的差异,短期内不可能也没必要在全国所有县(市)都以大致相同的标准开展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因此需要各县(市)确立不同的建设需求类型及其相应的建设内容,实现分类指导、适度建设的目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我国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基于县(市)地震灾害背景数据和防震减灾能力数据,对县(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需求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县(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需求类型分类方案,给出了各类型县(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内容和建设项目选择的宏观建议,为各县(市)开展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灾害性天气频发,地质灾害已成为我国山区城镇建设和发展中的一大突出问题.缺乏系统、有效的灾害防范及应对措施是目前我国山区城镇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对 .山区城镇现有的防灾减灾水平进行评价,对今后制订有效的减灾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山区城镇地质灾害的危害特征及减灾现状,筛选出了能反映灾害应急响应能力的指标,建立起城镇地质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以四川省泸定县城为例,用该模型评价了泸定县城在泥石流灾害威胁下的应急响应能力,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2022 年 9 月 5 日 12 时 57 分,四川省泸定县发生 6.8 级地震。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次地震对灾区公路交通网络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破坏,给震后应急救援工作带来了较大阻碍,极大地考验了灾区交通网络的应急服务能力。本文介绍了灾区交通网络的概况及其地震破坏情况,建立了路网应急服务能力评价方法,并将单位时间到达重点救援目标的最大交通量作为其评价指标。以本次地震灾区的交通网络为例,结合交通网络应急抢通过程的考察数据,对交通网络应急服务能力的下降及其恢复过程进行了分析,对灾区交通网络地震韧性进行了定性讨论,以期为交通网络的地震韧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林  黄宏生 《灾害学》2014,(4):159-162
通过对福建省61类行业用户关于地震预警信息的认知情况、评价、需求和对地震预警信息存在风险性的接受程度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行业用户对地震预警信息的认知度、评价和需求都很高,但由于目前尚缺乏地震预警信息相关的科普教育和应急响应及紧急处置的专业培训,因此多数行业用户表现为应急能力较差,对地震部门和政府的依赖度较高等,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及应对措施,希望能对行业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救灾物资代储点优化布局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优化国家救灾物资代储点布局的目标是要提高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和救灾时效性.构建了自然灾害发生过程中交通应急响应能力的评价指标和模型,包括陆地综合通行能力指数、空运通达时间和陆地交通通达时间,编制了相应的数字地图.结果表明:全国陆地交通综合通行能力在地域上是不平衡的,东南地区远远大于西北地区,其中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最大;从通达时间来看,要以现有的10个代储点为中心来覆盖全国,空运至少需要7h,陆地交通运输至少需要48h,这使得许多地区的交通应急响应能力因运输时间过长而降低.最后,提出了国家救灾物资代储点的优化布局方案,建议新增6个代储点,以此实现灾中空运3h,全国各地均可送达救灾物资;陆运6h,全国近90%的地区可送达救灾物资.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个地震多发但应对能力不强的国家,汶川地震再次暴露了中国专业地震应急救援力量不足的弊端。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应急志愿者队伍,以提高我国的地震应急能力。根据仿真原理结合人力资源规模的确定方法,设计了地震应急救援系统仿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计算了高校志愿者队伍的人数。该研究不但有助于丰富志愿者管理理论,同时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提升我国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3,他引:25  
铁永波  唐川  周春花 《灾害学》2006,21(1):8-12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是城市灾害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对增强城市灾害管理能力和提高政府部门对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词查法合理地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起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模型。该方法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城市应急能力的定量评价问题,同时,还可以克服主观随意性,从而提高对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为城市安全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王志  袁志祥  吴艳杰 《灾害学》2010,25(3):104-109
分析了国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经验,建立了汶川8.0级地震农村受灾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评价模型。调研了汶川8.0级地震农村受灾地区,综合评价了地震灾区灾前预警能力、灾中应急能力、灾后恢复能力,分析了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钟德燕  郭欣  李佳  郭银应  蒋璀 《灾害学》2023,(1):161-168+199
山地城市网红景点游客量大,一旦发生地震极易引发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摸清景点地震应急能力非常重要。以网红景点重庆洪崖洞作为研究对象,以景点周围10 km作为研究区域,选取区域内地形起伏度、应急避难场所、派出所、医院、消防队、危险源等6个基本因子和统计人口密度、热力人口密度2个对比因子,综合运用GIS的网络分析、缓冲区分析、重分类、加权叠加等空间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评价研究区域的地震应急能力。结果显示:洪崖洞周边的地震应急能力基本处于中等水平,高分段地震应急能力区域未见分布;以人口密度为变量计算得到的两版地震应急能力,不论是空间分布还是面积比例上,区别都比较大,而热力人口密度版的地震应急能力水平更符合实际情况;受道路支撑的影响,地形起伏度严重影响区域地震应急能力。评价结果不但以表格形式量化地震应急能力,更以专题图的形式展示景点的地震应急能力空间分布情况,同时直观展现网红景点的地震应急能力因网红游客量而引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应急响应措施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现场调查、访谈结果和甘肃省各级政府提供的资料,对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中,当地政府开展的各项应急响应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此次地震应急响应工作的特色之处,包括各级指挥部的权责明晰、重灾区及时有效的交通管制、科学的志愿者管理、新闻媒体的积极应对、基层干部组织有序的自救互救等,深入剖析了地震应急响应的"甘肃模式",对今后地方政府开展高效的震后应急响应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镇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张勤  高亦飞  高娜  郭建素  王宝坤 《灾害学》2009,24(3):133-136
城镇社区是构成城镇的基本单元,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主要依托,也是城镇防灾减灾的基本单元.城镇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是地震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社区地震应急能力、建设地震安全社区和促进城镇地震应急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要军  陈安 《灾害学》2007,22(4):124-127,142
通过对我国地震应急组织体系及财政应对地震类灾害的流程分析,结合国外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公共财政应对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建立了5个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财政应急机制,分别是公共财政日常运行机制、震前预警防范机制、震时响应机制、震后恢复重建机制和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相似文献   

14.
《灾害学》2016,(3)
自然灾害频发给中国带来了巨大损失,而减灾关键在于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该文提出了政府应急能力与应急绩效的理论框架,以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为例进行问卷调查,首次对两地县级政府应急能力对应急管理绩效的贡献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信息处理能力在两个地震模型中对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绩效均具有显著性且贡献较高,而应急准备能力在两个模型中的贡献都最小;资源整合能力在汶川地震数据模型中具有显著性并且贡献最大,而在芦山地震数据模型中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高效整合应急能力,开展综合防灾规划是我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以潜在的灾害情景作为应急准备的目标来开展防灾任务规划,是当前国外在进行综合应急能力建设过程中的最佳策略。基于情景构建的思路给出了一种适合我国应急体制的地震巨灾准备计划框架,该框架将潜在风险具体化为定量的地震灾害情景模型,在分析灾害情景的基础上梳理应急任务、评估应急能力,最终给出应急防御规划和工作建议,这对我国地震应急准备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灾害学》2016,(3)
在理论分析、文献查阅和救灾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地震应急救援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然后采取问卷调查的手段,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原理,设计了影响因素指标重要性的调查问卷,并在全国10省28个县(市)的地震、民政、应急办等部门开展了贡献率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认知的角度,在4个一级指标中,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加强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在基础设施方面,建筑物抗震能力是最重要的二级指标;在应急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专业救援队伍和基础医疗能力是最重要的二级指标;在专项能力和专项经验方面,民众自救互救能力、抗震救灾指挥协调机构、现场灾情获取能力、应急通讯设备、地震应急预案覆盖度、地震应急演练与培训等比较突出;在基础环境背景方面,人口密度、岩性条件、地形起伏度影响比较大。在综合排序中,建筑物抗震能力、危险源控制水平、疏散场地面积、公路密度、手机普及率、人口密度、岩性条件、专业救援队伍、是否通铁路和基础医疗能力是最重要的10个影响因素,应当作为应急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龚亚丽  王平  赵霞  谭瑾  任毅 《灾害学》2008,23(1):43-46
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构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旱灾评价系统模式,表明灾情是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综合作用的产物。以锡林郭勒盟的旱灾程度、救灾等级、备灾能力(经济水平与社会状况)、应急能力(物资储备及物流通达水平)、恢复能力(恢复与重建)等重要指标为核心,对锡林郭勒盟的旱灾灾前、灾中、灾后三个阶段的响应能力进行评价与地域划分,并与锡林郭勒盟的旱灾等级区划相结合,构建了灾害-响应程度模型。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在聚集财富的同时也在聚集风险,因此,各种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城市应急避难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设施,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危险地区的安全场所。为了提高应急避难所的应急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必要对应急避难所的应急适应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为加强应急避难所应急能力的建设提供定量依据。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根据应急避难所的功能特点,从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内部硬件设施、外部软件环境三个方面出发,选定18个评价指标;构造了突发事件应急避难所应急能力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求出了各指标的合成权重;利用线性加权模型得出综合应急适应能力评价结果,并确定改进的工作重点:对评价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以北京市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所作为实例,计算表明,这种方法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陈文涛  葛世友 《灾害学》2015,(2):167-171
在化工园区事故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以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为对象,从化工企业、园区自身、外部援助3个责任主体方面分析应急救援能力需求,针对性构建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量化处理,建立风险和应急救援能力之间的联系;基于三角模糊数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上述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从而达到对化工园区事故应急救援能力综合评价的目的。某化工园区应用实例评估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及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乔波  郭建兴  贾宁  汪伟明 《灾害学》2024,(2):172-177
随着地震监测中心站深化改革,地震应急已经成为中心站的重要工作之一。面对复杂的震情形势,如何提升中心站应急能力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基于中心站职责职能,提取应急各阶段核心要素,运用层次分析法(AHP),通过调研统计确定指标权重,构建由组织治理能力、资源保障能力、行动执行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组成的可量化中心站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发现中心站在应急培训和演练、实践经验、专业装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结合近三年地震应急事件进行分析讨论。该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中心站应急能力建设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