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漆磊 《四川环境》2023,(5):25-30
为实现自养生物脱氮,采用膨胀颗粒污泥床小试反应器(R1~R3)培养全程自养脱氮工艺(Completely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Over Nitrite, CANON)颗粒污泥,考察了不同上升流速、水力剪切力和溶解氧浓度下CANON颗粒污泥浓度和粒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系统稳定后,污泥浓度呈现出R2>R1>R3,R1、R2成功实现CANON颗粒污泥启动,并且实现了颗粒化,而R3中较高的上升流速、水力剪切力导致系统内污泥易碎裂从而洗出系统,导致R3未能启动成功。  相似文献   

2.
取食品生产废水处理中试工程运行中现有的厌氧颗粒污泥进行活性抑制与恢复试验。通过慢性致毒与急性致毒作用的对比,分析酸性条件对颗粒污泥的抑制作用,研究颗粒污泥的耐酸性,并考察污泥活性恢复方法。结果表明:当进水pH=6.5,颗粒污泥活性受到轻微抑制,不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当pH值下降至4.5时,COD去除率和产甲烷量均趋于零。同时使用调节进水pH值、降低进水有机负荷、提高进水碱度以及调整水力停留时间等4种方法能有效恢复污泥活性,活性达到抑制前的80%左右。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经过高温堆肥的污泥肥料,采用硬颗粒加工机进行污泥肥料的精加工生产,试验规模350kg/h。  相似文献   

4.
污泥接种量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污泥接种体积分别为25%、50%和75%的反应器有效容积情况下的污泥颗粒化特征。结果发现,25%体积的污泥接种量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和成长,其颗粒化程度高、平均粒径大且粒径分布范围广,而50%和75%体积的污泥接种量只能形成少量细小的颗粒污泥。分析认为,悬浮分散污泥是颗粒化的一个较大障碍,较少的接种量能够提供较大的自由沉淀空间,使污泥能够实现重力分层,进而排除与颗粒污泥竞争底物的悬浮不沉降污泥,从而利于颗粒化。污泥颗粒化的直接影响因素不是沉淀时间而是自由沉淀空间。沉淀时间的缩短使自由沉淀空间增加,从而影响了污泥颗粒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UASB反应器处理石灰法制浆的草浆蒸煮黑液,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首育良好沉淀性能和较高活性的厌氧颗粒污泥。并对其形态、结构和化学组份及不同生理类群的厌氧微生物特性等进行了观察和测试,结果表明厌氧颗粒污泥高活性的原因。为进一步探索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协同焚烧干化市政污泥作为研究对象,对干化污泥造粒后的性状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了干化污泥造粒前后对垃圾库管理、锅炉效率、锅炉温度、烟气净化系统及飞灰产量的影响。对比结果表明:通过造粒粉状干化污泥生成直径5~8mm、长度30~50mm的污泥颗粒,有效的避免了运输及垃圾库的扬尘;其次,锅炉效率提高了7. 7%,锅炉升温速率减缓,锅炉的积灰结焦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烟气净化系统中消石灰的耗量降低了8. 9%,SO_2的排放浓度明显下降,飞灰产量由2. 8%降到2. 3%。研究结果显示污泥造粒后送入焚烧厂掺烧对焚烧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及经济性极其有利,为焚烧厂协同焚烧污泥提供了运行经验及合理化方案。  相似文献   

7.
溶解氧对好氧颗粒污泥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寰 《四川环境》2010,29(2):109-112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是一种新颖废水处理技术。溶解氧(DO)是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和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参数。好氧颗粒污泥需要的曝气量大,能耗高。高曝气量带来的高DO浓度不利于氨氮通过SND去除。当DO扩散在颗粒内部受到限制时,颗粒中心形成的厌氧层不利于颗粒污泥的长期稳定运行。本文系统分析了DO浓度对好氧颗粒污泥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好氧颗粒污泥中DO浓度这一重要参数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研究在低DO浓度下保持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采取合适的方法降低颗粒内部的扩散限制有利于增强颗粒的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竖式SBR作为反应器,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作为接种污泥,通过不间断运行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非限量曝气模式好氧颗粒污泥降解模拟污水的效果较好,其COD去除率可达98%以上。曝气量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当气速为26.5m/h时,好氧颗粒污泥的性状和处理有机废水效果最佳。同时好氧颗粒污泥对pH值的变化不明显,当pH为5—8范围内,其COD去除率都可达到85%以上。但是未经驯化的好氧颗粒污泥对对硝基苯酚和对氯苯酚两种芳香类有机物较敏感,而对硝基苯酚对其毒性更大。当对硝基苯酚和。对氯苯酚浓度为10mg/L时,其COD去除率仅为42.5%和52%。  相似文献   

9.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瑛  杨冠  董丽  魏戈 《四川环境》2008,27(6):77-80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废水处理技术,它能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COD、氨氮、难降解的有毒有机物、硫磷、重金属离子等。本文根据国内外对其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除污功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好氧颗粒污泥具有比传统活性污泥更加优越的性能,然而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限制了该技术的工业应用和推广。积累在颗粒表面的胞外聚合物(EPS)和好氧颗粒污泥系统长期运行的稳定性能有关。本文回顾了好氧颗粒污泥中EPS的成分、提取方法、在颗粒中的空间分布及EPS在颗粒化进程和稳定状态的作用,探讨了好氧颗粒污泥中EPS研究现状和不足,对亟待研究的内容提出了建议,以便为国内好氧颗粒污泥深入研究和工业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吴力斌 《四川环境》1993,12(1):70-71
本文荟萃了荷兰、美国、德国、法国许多学者对厌氧颗粒污泥培养的研究,强调了颗粒化的机理仍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尚存在许多未知数的领域,并介绍了颗粒污泥的贮存。  相似文献   

12.
针对含油污泥颗粒的特征,探索含油污泥颗粒堵剂在油藏孔隙中的运移规律,可用于注水井调剖,封堵水流通道,扩大注水波及体积,实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物理模拟压裂裂缝实验结果表明,颗粒堵剂在运移过程中提高注入压力能够突破孔道向深部运动。选用不同粒径的石英砂填制人造岩心,渗透率级别300~500μm2,注入过程中注入压力先平稳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突然下降,含油污泥在外力的推动下,逐步向地层深部运动,随着注入量的增加,含油污泥颗粒在地层孔隙中堆积,阻力增加,注入压力增加,这种现象说明含油污泥颗粒堵剂在孔隙中具有较好的运移性能,能够进入地层深部,实现深部封堵的目的。开展含油污泥与凝胶体系对比实验,含油污泥颗粒堵剂与常规应用调剖体系(0.2%聚合物+0.2%酚醛树脂交联剂)相比具有优势,颗粒堵剂的注入压力、提高采收率幅度优于凝胶体系,含油污泥堵剂注入压力达1.32 MPa,采收率达到50.9%,封堵强度对比提高了0.42 MPa(凝胶压力0.9 MPa,含油污泥堵剂压力1.32 MPa)。含油污泥颗粒堵剂在裂缝性油藏具有较好的注入性能,在油藏中能够实现深部运移,进入地层深部实现油...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啤酒废水处理工艺的重点在于厌氧中颗粒污泥的培养,并从UASB设计、接种污泥、进出水指标控制等方面,就如何培养UASB反应器颗粒污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产生大量含油污泥处理困难的问题,文章研究将含油污泥应用于注水井调剖。重点评价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及封堵率3项物模实验指标,通过实验初步确定含油污泥颗粒粒径与储 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500mD—0.02mm;1000mD—( 0.02~0.06mm);2000mD—(0.1~0.3mm),对储层 具有较好的封堵及耐冲刷性能;同时含油污泥在水驱油藏具有较好的注入性能,在地层条件下能够充分利用颗粒对孔隙结构进行封堵,含油污泥用于注水井调剖,不仅是含油污泥再利用的有效方法,也为油田综合治理、降 低生产成本提供了一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环保产业》2014,(12):70-70
由厦门绿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适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置.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利用污泥兼氧发酵复合菌剂的污泥处置工艺,实现污泥等有机废弃物的兼氧发酵,有效分解、破除污泥颗粒外的聚合物(EPS)。  相似文献   

16.
石油烃含量是含油污泥处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控制指标。文章分析了含油污泥中石油烃组成及主要污染控制要求,介绍了国内外含油污泥处置对石油烃含量的控制现状;依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的相关规定,以及对原油中芳香族化合物及其多环芳烃含量的研究成果,对采用石油烃指标进行危险废物鉴别做了推论计算。结果认为:含油污泥等固体废物及其处理残余物的石油烃含量≤0.25%,不属于危险废物或已实现无害化处理;石油烃含量介于0.25%~1.7%时,其是否属于危险废物,最终需要进行危险废物鉴别而确定;石油烃含量>1.7%,则属于危险废物或未实现无害化。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大量污泥,二次污染现象日益严重的状况,阐述了污泥的性质特点及主要处理处置方法,介绍并分析了污泥减量热解机热解焚烧技术的工作原理、工作流程、技术特点,以及污泥热解处理系统的主要设备。  相似文献   

18.
污泥停留时间对污泥减量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泥停留时间不但决定系统剩余污泥的排放量,还直接影响到污泥的絮凝沉降性能及活性等。由实验可知:污泥停留时间延长,可导致微生物缺乏营养,减少污泥产生量;从而导致SVI升高,污泥负荷降低。因此,延长污泥停留时间减少剩余污泥量,可以节省尿素和KH2PO4投入量,从经济上节省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环保产业》2014,(6):70-70
正由北京中科国通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生物沥浸污泥干化技术,适用于污泥的处理处置。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采用以自养型微生物为主并配合有少量特异的异养菌组成的微生物菌群,保证了后续污泥干化后有机质的含量,为污泥焚烧、污泥堆肥等处理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处理污泥过程中,此类微生物很快替代污泥中原有的持水能力较强的以异养型微生物为主的活性污泥菌体胶团,后者逐渐死亡,从而使更多的毛细管水释放成间隙水或自由水,使污泥脱水性能明显提高。污泥经菌群改性处理后进入二沉池进行固液分离,沉淀池出泥排入污泥均质池,用泵输送到综合处理车间内的污泥压滤机中进行压滤脱水,压出的泥饼含水率低于60%,呈固态饼状,且污泥有益成分(热值、有机质、  相似文献   

20.
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处理链霉素有机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厌氧中温发酵条件下,用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日处理200吨链霉素有机废水的工业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