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巢湖是中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境内,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长江下游左岸水系,水域面积约820km2。湖水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入湖河流共33条,其中主要有6条。南淝河、派河、杭埠-丰乐河、白石山河由西部汇入湖区;柘皋河、兆河由东部汇入湖区。1956~1969年间兆河闸、巢湖闸和裕溪闸相继建成之后,多年平均水深2.69m。1987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湖泊年接纳的总氮、总磷负荷总量分别为8417.16t和587.38t,其中由入湖径流输入的总氮6712.00吨/年,总磷367.00吨/年,由底泥中每年释放的总氮705.16吨/年,总磷220.38吨/年。过…  相似文献   

2.
对洞庭湖表层底泥样进行了Cd、Pb、Cu、Zn、As、Hg和Cr等7种元素含量分析,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首次对各河流入湖口和各子湖区(段)表层底泥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洞庭湖各子湖区(段)表层底泥中以Cd污染最为严重,所有样点Cd含量均超过国家土壤质量三级标准限值;其次为Pb、Cu和Zn,各子湖区该三种金属含量均属于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再次为As和Hg,东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等湖区As、Hg均属于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而Cr对洞庭湖表层底泥的污染最轻。主要河流入湖口中,湘江和资江入湖口表层底泥的Cd、Pb、Zn和As污染最为严重,沅江入湖口表层底泥的Hg污染最为严重,资江和汨罗江表层底泥的Cu和Cr污染最为严重。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西洞庭湖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对生态潜在危害极高,南洞庭湖、东洞庭湖、城陵矶和大通湖的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级为高。根据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RI)值大小,洞庭湖各子湖区(段)重金属复合污染程度由重到轻次序为:西洞庭湖大通湖城陵矶东洞庭湖南洞庭湖。  相似文献   

3.
正从2014年起,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启动,据安徽省财政厅、省环境保护厅印发的《安徽省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规定,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承担"的原则,在合肥市、六安市和岳西县启动实施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旨在加快推进大别山流域水污染防治,保护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办法明确,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以保护水质为目的,以水质监测  相似文献   

4.
根据湖泊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质量守恒原理,提出浅水湖泊污染物浓度场稳定判别方法。根据湖泊浓度场稳定后水质控制点污染物浓度与各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的响应关系,构建多入湖河流水质响应系数矩阵,并采用线性规划法求解浅水湖泊各入湖河道水环境容量。与常规方法相比,该方法充分考虑了多入湖河流入湖污染物通量的叠加影响,提高了湖泊水环境容量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5.
庞红璐  游薇  马旭 《四川环境》2023,(3):140-146
为改善濛阳河流域(成都段)水环境现状,提出合理有效的水环境治理措施,根据实测数据对流域水质现状进行分析,并参照《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指南》中规定的计算方法,对流域主要入河污染物的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濛阳河流域彭州出境断面水质不稳定达标,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总磷,COD、氨氮不稳定达标。流域内COD、氨氮、总磷总入河量分别为805.41t/a、129.96t/a、31.17t/a。按污染源分类,生活污染源对COD、氨氮、总磷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60.60%、48.82%、43.27%,其次是农田面源。按区县分类,濛阳镇和九尺镇对流域污染负荷贡献较大。根据污染源解析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污染治理对策,为濛阳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红枫湖流域主要入湖污染物情况,采用现场调查、资料收集等方法计算红枫湖流域主要入湖污染物,并分析各污染物的各类型污染源贡献率、各支流贡献率、内源和外源比值等情况。结果表明:在各种降水情景下,入湖的各污染物总量大小顺序均为COD总氮氨氮总磷;各污染物(COD、氨氮、总磷、总氮)入湖量贡献率均是羊昌河最大、麦包河最小,其贡献率范围分别为46.33%~76.6%和0.4%~0.6%;入湖主要污染物(COD、总氮、总磷)主要以外源为主,氨氮则以内源污染为主;研究为红枫湖水环境质量改善、治理方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正从2014年起,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启动,据安徽省财政厅、省环境保护厅印发的《安徽省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规定,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承担"的原则,在合肥市、六安市和岳西县启动实施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旨在加快推进大别山流域水污染防治,保护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办法明确,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以保护水质为目的,以水质监测结果为依据,通过设立补偿资金,对流域上下游地区经济利益关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日益恶化的农村水环境,本文从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当前农村水环境现状和生态补偿机制在农村水环境中的应用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健全法制、资金多元化、协调补偿者与受益者利益、建立补偿标准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破坏对洪涝造成的影响,指出流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主要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破坏森林植被、盲目围湖造田、生产及建设性破坏河道及湖滩所致。文章还就根治洞庭水患的关键性措施——搞好生态恢复,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0.
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在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的同时区域利益冲突却不断加剧。基于水环境治理的太湖流域生态补偿在很大程度上是水环境问题倒逼作用的结果,其激励作用表现不明显,存在补偿主体权利义务责任不统一、补偿标准不科学、监管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以利益平衡的视角探讨如何对太湖流域生态补偿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配置,平衡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减少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问题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建林 《四川环境》2001,20(2):55-58
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措施的实施对鸟类多类性的影响,本文分析比较了东洞庭湖自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后,在1992-1996年间世界濒危鸟类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自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后,尽管对洞庭湖湿地及其内栖息的生物采取了诸多保护措施,但仍发现世界濒危鸟类多样性的值并未如人们所期望迅速有所回升,而是呈弱递减趋势。东洞庭湖湿地的世界濒危鸟类多样性大小状况为:1992-1993>1993-1994>1994-1995>1995-1996。因为湿地环境的客观改善勿容质疑,为此得出结论:鸟类多样性的恢复存在滞缓期。并且作者对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途径进行了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1)应该根据湿地演替的规律进行认为辅助演替。(2)保证湿地环境的稳定性,增加净生产力,使鸟类的基础饵料丰富充足。  相似文献   

13.
以艾里克湖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了艾里克湖生态补水前后区域生态环境演变,并对生态补水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及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说明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八大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关于生态补偿机制顶层设计文件密集出台,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呈现出八大趋势:一是从狭义补偿拓展到广义补偿;二是从区内补偿拓展到区际补偿;三是从林水补偿拓展到土地补偿;四是从陆上补偿拓展到海洋补偿;五是从政府补偿拓展到市场补偿;六是从补偿政府拓展到补偿居民;七是从模糊补偿过渡到精准补偿;八是从单一制度演变到制度组合。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需要扫除生态环境产权界定、生态环境价值评价等技术性障碍和绩效评价不够科学、实施机制没有落地等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5.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促进流域水生态环境资源资产增值、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的长效政策手段。在借鉴全国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长江经济带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提出了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框架,建议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重点处理好八大关系,本文可为长江流域可持续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近年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频发,使洪泽湖湿地生态脆弱带区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分析了生态脆弱性的内涵、机理、特征以及其脆弱性的成因,主要表现在地貌基底的脆弱性、过渡带界面的脆弱性、旱涝灾害交替波动的脆弱性、水质污染的介入性脆弱,以及人类活动综合影响的干扰性脆弱.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区是中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湿地分布区,又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分析洞庭湖区湿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对洞庭湖区17个县市进行了湿地生态脆弱度的量化评价,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流域生态补偿的经济学原理,以成本效益分析(CBA)为基本框架,通过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对黄山市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成效比E1以及外部效应内部化程度指数E2进行计算,进而科学合理地衡量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2010—2013年,黄山市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工作中的成本总计189.06亿元,黄山市环境效益增加33.52亿元,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工作成效比E1为0.24,外部效应内部化程度指数E2为0.81,说明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黄山市环境效益预测结果表明,流域生态补偿的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明显。由此提出建议,现阶段黄山市应继续以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为重心,同时注重流域生态补偿工作的落实。  相似文献   

19.
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资源综合规划和管理是实现水环境改善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太湖流域第二大省界湖泊—淀山湖为例,在综合分析流域水环境质量基础上,利用GIS 分析工具划分流域治理片区并制定分区管控策略。根据流域所含骨干河流流向、骨干河流与淀山湖交汇特点、上中下游不同河段及镇域行政边界,将淀山湖流域分为吴淞江流域、千灯浦- 淀山湖流域、昆南湖荡流域、元荡湖荡流域、太浦河流域五大片区138 个子评价单元。通过水环境容量与压力两类空间叠加分析,构建形成污染重点减排区、污染综合治理区、产业绿色化提升区、生态环境保育区等四个类型区域,并提出差异化的产业准入和环境治理措施。本研究不仅为以流域为治理单元的水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了较为可行的技术体系,而且为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思路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