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铯-137(~(137)Cs)是滨海核电站液态流出物中主要人工放射性核素和重要监控指标之一,易被水生生物累积,有关核电周边海域内海洋生物的核素富集状况备受关注。通过分析海洋生物富集放射性~(137)Cs的方式、生物富集系数的种群特征、人工放射性核素在生物体内的辐射剂量率状况,结果显示:1)滨海核电周边海域内~(137)Cs的放射性水平较低; 2)海洋生物对于~(137)Cs的富集未呈现显著的种群规律; 3)目前对放射性铯的富集能力较高的生物主要是底栖生物; 4)核电厂周边海域内海洋生物通常未达到可导致电离辐射损伤的辐射剂量率水平。随着滨海核电在我国的大力发展,对能够快速反映环境放射性状况的指示生物的筛选、生物放射性质量安全及其生态健康风险需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2.
为了调查田湾核电站运行后土壤环境中核素137Cs放射性水平的变化及评估其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风险,采用现场采样测定的方法,分析了田湾核电站装料2年后周边土壤及植物中137Cs的放射性水平,并与运行前的本底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利用放射性核素对人群内辐射风险评价模型结合田湾地区居民饮食情况对人群辐射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核电站运行2年后周边土壤中137Cs的放射性水平与运行前相比总体上没有明显变化,但个别村镇点位的137Cs放射性水平升高;核电站周边植物中137Cs的放射性水平均远低于我国相关国家标准(GB14882-1994)和运行前的本底值;田湾地区高公岛居民核素137Cs的年总摄入量为18.62Bq·a-1,远低于我国国标成人限值(GB14882-1994).通过摄入137Cs引起的人群内辐射总致癌风险较低,为1.51×10-7a-1,其中超过50%的风险来源于摄入鱼类海产品.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渤海北部海上油气区及周边近岸海域典型芳香烃类化合物污染状况,2015年5月现场采集了32个站位的海水样品,针对7种苯系物(BTEX)和17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测定,并采用商值法和毒性当量法对污染物开展单一和联合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研究海域海水中7种苯系物总含量范围为65.1~222.6 ng·L~(-1),以甲苯含量最高,表层含量略低于底层,油气区平均含量低于周边近岸,受到陆源污染输入的影响特征明显。表层海水中ΣPAHs含量范围为98.9~356.0 ng·L~(-1),平均值为184.5 ng·L~(-1),以低环芳烃占优势,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比值法判定该海域PAHs可能主要来源于石油及其加工产品。该海域海水中苯并(a)芘的风险商RQ值大于0.1,表现出低度风险,其余3种处于可接受水平。4种芳香烃类化合物联合生态风险等级为低度风险,对生态系统具有潜在的不利影响,但不同区域仍存在一定差异性,海上石油开采与陆源输入是影响该海域个别区域生态风险较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渤海某石油开采平台为中心,设立了11个调查站位.对平台周边表、底层海水及表层沉积物中可表征污染来源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和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显示,随着与平台距离的增加,平台周边海域PAHs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表层、底层海水中低分子量的PAHs占绝对优势,表明水体中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石油输入.沉积物中PAHs分析显示严重的多环芳烃生态风险在平台周边表层沉积物中不存在,但8处采样点的芴(Flu)超过效应区间低值(ERL),对海洋生物具有潜在的不利影响.因此需加强平台开采过程防漏措施,避免对海洋生态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电离辐射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为探讨电离辐射对沿海重要水产经济物种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幼鱼生长的影响,通过不同剂量(0, 4, 8, 16, 32 Gy)的~(60)Coγ射线外照射,分别从存活、体重体长、抗氧化能力和消化能力等几方面,观察分析了大黄鱼幼鱼生长的辐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γ射线照射对养殖期间的大黄鱼幼鱼体重、体长和器官指数的影响均不显著;对大黄鱼幼鱼抗氧化能力及消化能力的刺激/抑制表现状况差异明显,其中,低剂量组在照射后前期有显著促进作用,但随养殖时间增加趋于正常,中、高剂量组在养殖周期内均呈抑制状态,并造成鱼体不可逆的损伤。该实验结果为海洋生物的辐射效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为滨海核电周边海域环境放射性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近岸河口海域蟹类资源分布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2010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椒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椒江口蟹类资源密度的分布、优势种以及水团、水深等环境因子对蟹类数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椒江口海域春季和秋季蟹类平均重量密度分别为74.57 kg km-2和62.73 kg km-2,尾数密度均值分别为3.63×103 ind.km-2和5.07×103 ind.km-2;蟹类密度平面分布特征,春季在调查海域蟹资源密度中部高于两侧,高密度区出现在椒江河口北部区域,尤其是受椒江径流影响明显的北部岛礁海域;秋季则两侧明显高于中部,尤其是大陈岛东南部受台湾暖流和浙江上升流影响的海域以及受椒江径流影响明显的西北部海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椒江口温、盐度和水深与蟹类资源密度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春季和秋季,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对蟹类资源密度贡献率均最大,为两季节唯一的优势种.本研究表明,椒江口蟹类资源密度分布不均匀,水团交汇处是蟹类资源密度的高值区,主要环境因子对蟹类资源分布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香港海域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 L.)中多氯联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气相色谱 毛细管双柱 电子捕获检测器研究了香港海域翡翠贻贝中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翡翠贻贝体内PCBs的污染现状与香港周边污染状况相符 ,在香港某些海域中翡翠贻贝体内PCBs有较高的含量 ,特别是靠近香港陆地的海域 ,PCBs总浓度最高达 3 0 3ng·g- 1 (干样 ) .PCBs同系物的分布亦有明显的不同特征 .运用二恶英毒性当量 (TEQ)表征翡翠贻贝中PCBs的毒性 ,TEQ最高值达 4 96ng·kg- 1 ,低于美国FDA允许值  相似文献   

8.
自21世纪以来,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的环境问题一直受到科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PFASs具有难降解、生物富集和长距离迁移等特点,已在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介质及生物体中广泛检出.本研究以北部湾海域7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对象,对其中11种典型PFASs(PFHxA、PFHpA、PFOA、PFNA、PFDA、PFUnDA、PFDoDA、PFTrDA、PFTeDA、PFHxS、PFOS)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对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FASs污染水平进行分析,利用相关性分析对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FASs来源进行解析,并运用环境风险熵值法对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FASs污染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北部湾海域70个点位中,除全氟己烷磺酸(PFHxS)未被检出外,其余10种PFASs均被检出,全氟己酸(perfluorohextanoic acid,PFHxA)、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及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ce sulfo...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由于水域污染、过度捕捞以及栖息地破坏等原因,河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不断恶化。为研究河口健康状况,利用上海周边海域2016年春季仔、稚鱼DNA条形码鉴定结果,运用河口生物完整性指数(EBI),对上海周边海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为河口生态修复后评估、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提供技术支持。根据鱼类种类组成特征、可获得数据的类型,初步建立了适合上海周边海域的EBI体系。确定了鱼类浮游生物总种类数、底栖鱼种类数、水层鱼种类数、低耐污种数、高耐污种类数百分比、杂食性种类数百分比、虫食性种类数百分比、肉食性种类数百分比、鱼类取样个体数、外来或天然杂交种种类数百分比等10个作为评价指标。根据各站点数据之间的差距分3个层次赋值,采用1、3、5赋值法计算各采样点EBI值,并将河口生物完整性划分为9个等级对河口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通过DNA条形码的分析,本次调查获得仔、稚鱼样品有18个种,鉴定到属有1个属。由EBI计算所得,所有站点EBI均值为27.6,变化范围在0~41之间;根据EBI等级划分标准,上海周边海域健康状况处于一般到极差的水平。杭州湾北岸EBI值等级为一般,舟山附近海域EBI值等级为差,而长江口海域EBI值等级为差-极差。研究表明,EBI方法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为今后深入开展河口生态修复效果评估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了解江苏小洋口地区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污染状况,分析近岸生产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于2020年在小洋口近岸海域采集了10个点位的沉积物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测定其中的石油烃及多环芳烃总量,揭示了正构烷烃(n-Alkane)分布特征并探讨了石油烃来源.结果表明,小洋口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总量介于3.95—13.28μg·g-1之间,碳数分布为C11—C36;洋口港、洋口化学工业园附近海域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相对较低,港口和化工生产项目未对邻近海域中石油烃浓度产生明显影响.河口附近石油烃含量相对较高,可能受陆源输入影响较大.大部分点位沉积物中石油烃为陆海混合来源,个别点位沉积物中石油烃以陆源输入为主;数据显示该海域可能受到轻度石油污染.此外,小洋口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总量介于53.1—117.0 ng·g-1之间,与该海域其它研究浓度相当,在国内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以三环和四环芳烃为主,可能是燃烧与石油混合来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参与性访谈对苍南县214名调查对象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研究了公众对耕地保护及其多功能价值的认知与参与意愿,并根据受访者所从事行业将其分为非农和农业两组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政策的稳定性和长效性,以及农业收益高低是影响农户耕地保护和投资的主要因素.公众耕地保护意识较强,超过85%的受访者认为保护耕地很重要.但公众对于耕地保护的支付意愿不高,这点在农业受访者中表现尤为突出.公众对于耕地多功能性的认知存在较大的不足和误区,尤其是对耕地的生态功能方面的认识.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公众的文化程度、年龄和所从事的行业是影响他们对耕地保护及其多功能性认知与参与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将顶空平衡法和双通道气相色谱仪相结合,通过优化设计和实验调试,自组装集成建立了可同时测定海水中溶解态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新型气相色谱系统及分析方法.实验表明,该系统对CH4和N2O的测定精密度分别优于0.8%和1.0%,准确度分别优于1.5%和1.2%,满足海水中溶解态CH4和N2O浓度监测需求.实际应用表明,本系统运行稳定,数据获取效率更高,运行成本更低.基于本方法,对2013年11月北黄海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H4和N2O开展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H4和N2O均呈中部海域浓度较低且较均匀,近岸海域浓度较高且变化较剧烈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辽东湾及其附近海域的海水、表层沉积物和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风险评价等研究进展,发现Cd、Zn和Pb是海水中主要的污染因子,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从海岸和河口处向外海递减,这可能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辽东湾北部的污染比东部和西部严重,其附近海域的重金属污染水平总体上较轻,空间分布上呈现由近岸海域向中心海域递减的趋势.而锦州湾潮间带存在极强的潜在生态危害.生物体对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受到海水环境质量的影响.辽东湾近岸贝类体内Cd含量普遍超出第二类国家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4.
渤海典型海域表层沉积物正构烷烃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雪  马启敏  周华  程海鸥 《环境化学》2012,31(9):1315-1320
对渤海典型海域表层沉积物正构烷烃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分别采集葫芦岛市近岸海域(1#)、东营市近岸海域(2#)、营口市近岸海域(3#)9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样品,经索氏提取、柱净化后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各站位都表现为双峰型,显示了陆源与海源双重贡献特征,但主导峰各不相同;正构烷烃含量(∑n-alk)均值分别为5.43μg.g-1、2.27μg.g-1、4.30μg.g-1;三海域碳优势指数CPI、奇偶优势指数OEP、姥鲛烷和植烷比值Pr/Ph等特征比值基本相同,指示混合来源及中性偏氧化的沉积环境;C31/C19均值分别为11.19、4.51、6.73,短/长链比值L/H均值分别为0.50、1.48、1.31,类脂物比值TAR均值分别为3.61、1.03、1.19,综合显示葫芦岛市近岸海域正构烷烃来源主要为陆源高等植物,而营口及东营近岸海域沉积物正构烷烃更多来源于内生浮游生物源及石油源,三海域沉积物受人类污染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2#海域(东营)>3#海域(营口)>1#海域(葫芦岛市),且东营近岸海域沉积物受石油污染特征明显.这些特征都与3个海域周边城市发展与污染输入特征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00年6-7月在厦门海域11个测站进行赤潮监测,6月28-29日在西海域发生聚生角毛(Chaetoceros socialis)和金藻(Chromulina sp.)水华.根据表层浮游植物样品和同步观测的理化参数进行多元分析,揭示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和水华机理.聚类分析显示浮游植物聚群可分为与水华过程相关联的3个群落,群落Ⅰ位于半封闭性的水交换条件差的西海域,主要由微型浮游植物组成,这些赤潮原因种在赤潮爆发时剧增.群落Ⅱ位于受九龙江冲淡水影响较直接的外港,主要由低盐的小型浮游植物组成.群落Ⅲ位于受外海水影响较大的东北部,主要由广布性的小型浮游植物组成;主成分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营养盐尤其铵氮含量密切相关;西海域样品因子载荷较大指示该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比外港和东部海域严重.降雨是这次水华的激发因素,由其引起的降温抑制暖温性中肋骨条藻繁殖,促进寒冷性聚生角毛藻旺发;然而降雨带来的有机污染是水华的内在原因.此外,本文还讨论了浮游植物水华优势种小型化与营养盐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近海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南海北部近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及来源,在珠江口至北部湾海域进行了密集的采样工作,然后对4 000多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测试,1 000多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金属含量测试,之后对粒度平均值及Cu、Pb、Zn、Cr含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4种重金属含量平面分布特征较为相似,相对高含量分布区主要位于珠江口及其西侧的粤西近海海域,且均呈现由珠江口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以国家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中一类沉积物为参照,Pb、Zn超标站点范围主要分布在珠江口内及海陵岛西部,Cu、Cr的超标站点范围较广,在调查区域分布广泛。相关性分析显示4种重金属相关性较高,说明具有同源性,由分布图梯度变化可以看出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珠江口。将该区域重金属含量进行分区分析后认为,在南海北部近岸海域存在4个重金属富集海域,分别位于珠江口海域、上川岛至海陵岛海域、琼州海峡东部及雷州半岛西部。结合粤西沿岸流及琼州海峡西向流等水动力特征对4个区域重金属来源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得出琼州海峡周边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来自珠江径流输入,并认为珠江径流输入的重金属污染物目前最远可到达北部湾东部。最后,为全面了解重金属对该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选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重度污染区主要分布在珠江口至崖门口,中度污染区在调查区东部至西部均有分布;由珠江口向西至阳江近岸海域存在3个潜在生态危害中度风险区。  相似文献   

17.
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作为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关注的一种新型污染物,具有颗粒小、难去除和分布广等特性,并且易携带有毒有害物质,易被生物吸收,因此海洋微塑料成为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研究近岸珊瑚礁海域水体中微塑料的污染分布特征有助于了解陆源污染对近岸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珊瑚礁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数据.为探究中国南海近岸珊瑚礁海域(文昌和徐闻海域)表层水体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本研究采用拖网法(0.33 mm)在该海域设置10个站位并收集表层水体中的微塑料样品,经过微塑料鉴定及数据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南海近岸珊瑚礁海域表层水体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1.186±1.370) n·m-3,高于外海珊瑚礁海域;与国内外其他近岸海域相比,其丰度处于中等水平.(2)粒径0.1—3.0 mm范围内的微塑料数量检出最多,占总数的82.1%;文昌珊瑚礁海域微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主要颜色为白色,形状以纤维为主;徐闻珊瑚礁海域主要成分为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主要颜色为白色和透明,形状分布相对均匀,以片状和泡沫状为主.(3)南海近岸珊瑚礁海域表层水...  相似文献   

18.
向罗京  苏趋  孙刚  张耀  丁嘉琪  王琪  余江 《环境化学》2022,(6):2022-2034
为探究湖北省某地典型医药化工企业腾退地块土壤污染状况及对周边环境介质的影响并量化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贡献,系统采集地块内及其农田影响区的土壤样品592个、水稻样品23个、河流沉积物样品11个,测定了As、Cd、Cu、Pb、Hg、Ni等重金属含量,分别运用地累积指数法、生态风险评估法、土壤污染风险评价法分析了地块内及其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并探究了土壤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医药企业地块内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均值显著高于周边农田土壤,土壤重金属As地累计指数最高,是地块内土壤生态风险的主要污染元素,最大污染深度达4.5m.地块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As、Cd、Pb、Hg超过标准筛选值,水稻重金属含量未超食品安全标准限值.地块内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历史生产企业生产活动,地块内地表径流对其周边河流水质造成了影响,河流作为周边农田的灌溉水,长期的灌溉活动和可能的淤泥回填已经对农田土壤环境安全产生了威胁.医药企业聚集区及其影响区的重金属源汇关系应得到重视,相关部门应针对不同介质和区域的污染现状加强重金属的污染防治和风险管理,并对企业聚集区腾退地块土壤污染进行源头管控.  相似文献   

19.
中小化工企业尽管能给当地政府带来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对其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影响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隐患。然而,公众如何看待中小化工企业造成的环境风险、企业与政府的环境管理和污染改善策略如何,目前还鲜有深入研究。本文基于河北省X县化工厂周边居民问卷调查(N=550),旨在了解公众对当地化工厂环境风险及管理的认知状况,分析影响公众环境风险认知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了解化工厂管理情况和环保局监督情况的受访者分别占10.9%和7.5%;64%的受访者认为化工企业建成后环境质量变差,受访者认为化工厂给当地环境质量和居民健康带来风险的可能性比带来社会、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更大。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受访者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生活经历等都会影响受访者的风险认知情况。最后基于调查结果从政府、企业环境信息的及时发布、化工企业排污管理以及政府、企业与公众的风险沟通方面提出改善管理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黄备  邵君波  魏娜  王益鸣 《生态环境》2014,(9):1457-1462
为准确掌握东海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情况,深入了解东海海域赤潮发生时和未发生时的生态环境条件,根据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对东海近岸海域常年的监测结果,选定从杭州湾外侧向南到温州南麂列岛的东海近岸海域为赤潮高发区,开展生态环境研究.2014 年4 月和5 月利用专业海洋调查船,按《海洋监测规范》对东海赤潮高发海域进行了二次综合海洋生态环境调查,结果发现调查海域氮、磷营养盐含量普遍较高,4 月研究海域无机氮均值为0.406 mg·L^-1,活性磷酸盐均值0.013 mg·L^-1;5 月无机氮均值0.244 mg·L^-1,活性磷酸盐均值0.004 mg·L^-1.大多数样品无机氮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尤其是4 月91.7%的样品超-类海水标准,5 月也有35.7%样品超-类海水标准.硝酸盐氮是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2014 年5 月调查期间发生了大面积的赤潮,赤潮原因种是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细胞密度平均在107/L 以上.分析赤潮发生前后的水环境变化,5 月调查海域海水温度有较大上升,各海域水温均超过了20 ℃,海域平均温度从4 月的15.9 ℃上升到5 月的21.9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营养盐浓度普遍较高的调查海域,水温上升是引发赤潮的关键因素.使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7 发现赤潮藻类的细胞密度与水温、化学需氧量和溶解氧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活性磷酸盐、硝酸盐氮和无机氮存在着显著负相关(P〈0.05).另外本次调查还发现,大面积东海原甲藻赤潮暴发后,活性磷酸盐被大量消耗.综合目前有关东海原甲藻赤潮期间对活性磷酸盐的吸收动力学研究,发现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