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对比研究了国内外基于技术的排污许可限值确定现状,分析了我国确定现状的不足之处.并借鉴美国基于技术的排污许可限值确定体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突破传统的简单以行业排放标准、环评报告、国家分配的目标总量等为依据的排污许可限值核定方式,提出了基于技术的排污许可限值确定流程.同时,设计出企业递交申请材料-数据初步审核-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数据汇总和限值计算的排污许可限值确定技术流程,详细分析了污染物指标和两种限值——浓度限值及总量限值的确定方法.最后,以铁岭市企业为例,进行基于技术的排污许可限值计算的示范,并参照《水污染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和《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选取悬浮物、COD、动植物油、氨氮作为排污许可证监管项目.研究发现,参照美国国家污染物排放削减体系以COD为例进行最大浓度限值、年总量限值、日最大总量限值的计算,计算结果分别为50 mg·L-1、6.1 t、33.4 kg.结果表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技术方案,可为本行业和其他行业基于技术的排污许可限值的确定提供依据,并为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十三五”期间,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已基本建立;“十四五”时期,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将逐步过渡到注重水质达标的管理阶段.为适应我国排污许可新的管理需求,研究了基于技术和水质相结合的排污许可限值核定技术.其中,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值核定主要根据企业的行业属性和核定产能,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污染物排放额度,确定其排放浓度限值和排放总量限值;基于水质的排放限值核定需建立污染源与水质之间的响应关系,以地表水水质达标为目标,计算各污染源的最大允许排放量.最终的排污许可限值为基于技术的排污许可限值和基于水质的排污许可限值的最小值.以常州为例,从常州排污许可证核发重点行业选取了两家化工企业A和B,核算其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值;采用水质模拟和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分配技术,计算了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分配到两家化工企业,作为基于水质的排放限值.结果表明:A化工企业CODCr和NH3-N的最终排污许可限值分别为6.53和0.075 t/a,其中,CODCr的最终取值为基于水质的排放限值,NH3-N基于技术和基于水质的排放取值相同;B化工企业CODCr和NH3-N的最终排放限值分别为11.60和0.17 t/a,最终取值均为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值.研究显示,基于水质的排许可限值受到企业自身和外部水环境容量的双重影响,应从严制定排污许可限值,既能达到企业行业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要求,又能满足水环境质量达标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关于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实施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洪强  张静  周佳 《环境保护》2016,(23):13-16
排污许可制度是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并证明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也是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核心制度。文章针对各地原有排污许可证制度与新制度衔接、基于环境质量和最佳技术的许可限值核定、排污许可证管理范围和内容、与其他相关制度共生共存、排污许可证监管力度、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等问题,分析了排污许可证改革实施可能面临的若干挑战,并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的技术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施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制度的技术核心是确定排污指标。该文根据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状况、可利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及经济水平,分别论述了以管理目标总量控制和质量目标总量控制为基础的核定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限值的技术原则与方法,文中也初步分析了几个试点城市的典型经验   相似文献   

5.
我国工业点源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鉴美国国家污染物排放削减制度(NPDES)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工业点源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框架,点源排放标准需要包括排放限值和描述性要求,还要包括生产和排放控制环节的相关监测、记录和报告要求;国家按照行业制定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应用统计方法和成本效益分析技术,确保排放标准的合适性;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是全国最低标准,任何点源都必须执行,与排入水体的水质无关,确保排放控制技术的进步;排放限值的形式必须包括日最大和月平均,对应地表水质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的两个限值;由排污许可证确定每个点源的排放限值(日最大和月平均),包括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值和基于地表水水质的排放限值两个层面,在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值不能保障地表水水质达标的情况下,执行基于地表水水质的排放限值。排污许可证制度是确保点源排放标准得以高质量制定和修订的前提,因此需要加快点源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副食品加工行业生产特性的排放限值核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的简单以行业排放标准、环评报告、国家分配的目标总量等为依据的排污许可限值核定方式不同,本研究从农副食品加工行业产量、废水排放等生产特性出发,筛选控制项目,确定多级许可限值,运用直接数据分析法、间接数据分析法、假设推导法,制定基于不同时间尺度的最大日排放浓度限值(CMDL)、月平均排放浓度限值(CAML)、日最大负荷限值(MDL)、月平均负荷限值(AML),并以河南省某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为例,进行基于生产特性的排污许可限值计算示范.结果显示:该企业产量随季节变化率超过20%,氨氮排放量波动明显;制定多级排放限值,COD、总氮和总磷无明显变化,制定统一限值,计算结果均严于传统方法核算的排放限值;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排放限值,可在有效约束企业排污的同时,为排污许可制度的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胡颖  邓义祥  郝晨林  赵健  乔飞 《环境科学研究》2020,33(11):2507-2514
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从探索、停滞到不断发展的历程.为研究我国排污许可的未来发展方向,对我国排污许可发展的历程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进行了分析.从我国排污许可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第一阶段排污许可管理立法层次不高,反复试点、推进力度不够,且经济迅速发展导致污染物负荷量不断增长,客观上增加了排污许可实施的难度.“十三五”以来,我国已初步构建了以行业为基础的排污许可管理体系,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按行业发放排污许可难以与地表水水质直接挂钩、部分企业排污许可量过大难以约束企业排污、排污许可证核发任务重难以考虑水质达标要求、缺乏基于水质核发排污许可限值的管理实施细则等.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排污许可管理经验,表明基于水质达标是实施排污许可管理的基本法律内涵和发展方向.在国内外排污许可发展经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排污许可的实施进展,建议我国逐步实施基于水质的排污许可管理,主要措施有完善基于水质的行政区、流域和控制单元排污许可总量审核系统,编制和修订排污许可证管理相关技术规范,以水质达标为目标完善流域排放标准,完善基于水质的排污许可监管和处罚机制,尽快开展基于水质的排污许可示范,扩大公众参与等.“十四五”时期,建议我国的排污许可制应从重视系统体系构建,逐步过渡到基于水质的排污许可管理,并制订有针对性的管理法规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不同时间周期排放量的排污许可限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理论和实践表明,受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影响,污染源的排放具有明显的波动性. 我国污染物总量控制往往为年排放量,在颁发排污许可证时,为避免污染源短时间大量排放对水质造成的冲击性影响,同时也方便对企业进行监管,需要制订更短时间平均周期的排污许可限值. 以铁岭市各污水处理厂出水ρ(CODCr)和流量在线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在线监测数据方法和NPDES(美国国家污染物排放削减系统)中关于各类限值的计算方法,对污水处理厂MDL(日最大限值)、AWL(周平均限值)、AML(月平均限值)与LTA(长期平均限值)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随着污水处理量的增加,MDL、AWL、AML与LTA的比值基本保持稳定并略有减少,说明污水处理厂规模越小,比值波动性越大;从MDL、AWL和AML的比较来看,排污许可限值计算的时间周期越短,波动性越大. 铁岭市各污水处理厂出水ρ(CODCr)的MDL、AWL、AML与LTA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52、1.19和1.09,变差系数分别为4.9%、2.5%和1.0%;出水CODCr负荷的MDL、AWL、AML与LTA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74、1.27和1.12,变差系数分别为7.8%、4.1%和2.3%. 研究结果有助于根据LTA(如年均值)推导较短周期的MDL、AWL和AML.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科学》2015,(5):86-89
为进一步从全新角度探索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思路和实现方法,文章从江苏省排污许可证制度、刷卡排污和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等的实施现状情况,分析了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刷卡排污与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之间的关系,剖析了江苏省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提出了总量综合管理系统构建、排污许可量确定、总量核定和监管体系等下一步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要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文章指出法律约束力不强、制度定位不明确、许可量核定方法不统一是现行排污许可制度未发挥效用的主要原因,进而对许可条件、许可内容、许可量核定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前述分析,文章提出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建议,应当构建基于排污许可的点源污染管理体系,以排放量核算为重点,结合总量控制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强调落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严格执法与处罚。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特殊要求,聚焦太湖流域印染行业,构建了涵盖生产工艺与设备、资源能源利用、污染物产生、经济效益、工艺设备、处理效果以及管理水平等指标的企业先进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印染产品由GB 4287-201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5大类细化为14类。结果表明:采用企业监测数据、行业标准、环统数据以及排污许可申报数据4种方式计算取严得到的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负荷限值,远低于GB 4287-2012的排放限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技术方案,可为基于先进技术的排污许可限值的确定提供依据,并为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国内外流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与削减技术评估体系进行了归纳,系统介绍了美国和欧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与削减技术评估体系的框架和特点,指出其对我国流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与削减技术评估体系建设的借鉴意义.以水质保护目标为前提,按照“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的理念,建立了流域控制单元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与削减技术评估体系,阐述了该体系的内涵和特点;探讨了控制单元各类污染源的水污染物削减技术评估和最佳可行技术,削减技术评估指标、方法和程序,污染物削减技术检测平台,污染物排放限值确定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排污权交易制度需全面完善的背景下,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环节的建设显得更为薄弱,总体来看,中国的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还存在一些必须明确的问题和必须面对的挑战.为更好地开展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通过分析实施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过程中的若干技术问题,提出以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前提的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计算方法,量化排污权交易可行性,预测由水污染排污权交易导致的水质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创新及与排污许可制的关系,探索我国未来水环境总量控制制度的发展方向,对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水污染控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措施,排污许可制是水环境管理的核心手段.②我国水污染总量控制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容量总量控制研究,先后经历了理论探索、应用探索和理论深化3个阶段,在管理上则经历了排污许可制试行阶段、制度探索阶段、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制阶段.③我国目前实施的总量控制仍然是目标总量控制,难以与地表水质直接挂钩.对我国水环境保护形势和相关法律政策的研究表明,我国从污染源达标排放控制1.0时代、目标总量控制2.0时代,逐步进入容量总量控制3.0时代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建议以排污许可制作为推进总量控制3.0的重要抓手,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严格问责机制,确保容量总量控制的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大气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制度作为美国空气质量管理的核心手段,有效控制了常规和有害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为美国空气质量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该制度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框架体系和实施机制.鉴于中国排污许可证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简要梳理了美国大气污染物排污许可证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美国大气污染物排污许可证的实施程序、实施效果及实施特点,为中国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全面有效实施乃至推动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水污染物总量管理面临由目标总量管理向容量总量管理的转变趋势,提出了一种兼顾两种管理模式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计算方法.该方法建立在水体分类计算、汇水区与行政区相关联、自下而上、不同保护要求的水体予以差别化对待、污染物控制类型扩展的原则上,将水体按环境容量利用方式的不同划分为保护性利用、恢复性利用、控制性利用、开发性利用和限制性利用5种类型,分别采用目标总量、混合管理、容量总量、容量总量和混合管理等不同模式,并给出了分别按汇水区和行政区计算污染物排放限值的一般过程. 将上述方法应用于西南区域发展战略环评案例,结果表明云南省31.25%地市需调减COD总量,43.75%地市需调减氨氮总量,而贵州省55.56%地市可适当调增COD总量,44.44%地市可适当调增氨氮排放总量.该方法可将总量限值的确定与当地水环境质量改善紧密结合,强化水环境对现状质量不达标地区未来发展的约束,同时适当减弱水环境条件对达标地区的约束以换取其发展空间.以计算出的排放限值为依据对当前的减排目标进行调整可为云贵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经案例验证,本文所建立的方法为中国水环境管理从目标总量模式向容量总量模式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