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向媒体通报,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二阶段监测实施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40个城市共172个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监测点位已建成或改造完毕,投入监测试运行并发布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2.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求应急监测准备工作常备不懈;应急监测准备和响应贯穿于事前、事发、事后几个阶段,包括日常准备、应急监测、结果发布、跟踪监测、经验总结等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四川环境》2007,26(4):I0003-I0003
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四川省水环境检测中心)是四川省水文行业管理的职能部门,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和预报、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承担全省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监测及防汛、抗旱、减灾的任务。目前,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已建成水文水资源监测站941个(其中水文站134个,雨量站530个,水质监测站210个,地下水监测站50个,墒情监测站17个),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水资源监测网络。  相似文献   

4.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德阳市已经初步形成了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应急监测等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对德阳市环境监测网络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的思路,从建立和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污染源自动监测网络、环境应急监测网络、农村环境监测网络、环境监测信息网络5个方面对德阳市全域监测网络建设进行论述,并结合德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布局,对如何提高监测网络运行效率,形成区域监测合力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质量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应针对应急监测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从日常质量保障和现场质量管理两个方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环境应急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6.
《国外农业环境保护》2012,(5):F0004-F0004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坐落于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农业环境保护研究和监测机构。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农业环保研究室,1979年正式建所,迁到现址,直属农业部领导,1997年划归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全所现设有2个管理部门、7个业务部门、1个后勤服务中心(代管所内1个科技开发公司天津市东方绿色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7.
《国外农业环境保护》2012,(1):F0004-F0004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坐落于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农业环境保护研究和监测机构。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农业环保研究室,1979年正式建所,迁到现址,直属农业部领导,1997年划归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全所现设有2个管理部门、7个业务部门、1个后勤服务中心(代管所内1个科技开发公司天津市东方绿色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8.
矿区环境监测与治理是区域经济、生态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选取辽宁省鞍山矿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提取矿区的各类工矿用地和环境改善的变化信息,进而监测矿产资源的开发情况及矿区环境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运用遥感技术按照3个层次,即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监测、中等分辨率重点区矿产资源开发多目标监测、高分辨率关键区矿产资源开发多目标监测进行实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方位的监测,是矿区环境实施动态监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赵天燕  徐俊军 《四川环境》2007,26(3):59-61,79
自动监测是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桐乡市从2004年初开始着手建设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到目前为止,已建成两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一个空气自动监测站。投入使用后,积累了大量有效的监测数据,显示了人工监测不可比拟的优势,大大提高了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为解决水环境污染日趋加重的问题,我国相继实施了污染物总量控制及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等措施。由于济南市现行的水污染源监测办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环保形势的发展,我们以“济南市水污染源优化监测方案研究”课题为依托,对全市18个重点排污行业的200余家主要水污染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监测系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分类监测为核心的水污染源监测办法和具体措施,从而为我国的水污染源科学监测和总量监测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济南市水污染源监测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不能满足新时期环保…  相似文献   

11.
黄浦江水环境污染风险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孝辉  吴敏  王悦 《四川环境》2008,27(6):60-62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2005年黄浦江6个监测断面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5年间黄浦江6个监测断面水质均属于V(严重污染)类,其主要污染物为氮磷营养物。  相似文献   

12.
湟水水环境监测断面优化设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静 《青海环境》2002,12(1):27-30
根据湟水污染的特性,利用模糊集合聚类分析法对其27个监测断面进行分析,得到了湟水水环境监测断面优化设置方案,实际运行表明该方案具有“全面、高效、经济”等特点。其分析方法可在其它相似河流水环境监测断面设置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西南地区卫星林火监测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建立GIS支持的NOAA卫星林火监测系统进行了分析.内容包括:监测区GIS的形成;NOAA卫星图像叠加经纬度网格;GIS与NOAA卫星图像的复合.1994年春天,我们对西南林区林火进行了1个多月的实时监测,证明了该系统具有林火分辨率高和定位准确的特点.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林火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4.
人工放射源在石油勘探、开采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土壤环境。大庆油田有13个单位应用放射性物质(非密封源或密封源)。为了对大庆油田地区的土壤放射性状况进行较全面的调查,因此对土壤放射性本底、现状水平及放射源周围土壤放射性强度进行了监测,采集样品200多个,总α的测定采用饱和厚度法,总β的测定采用有效厚度法,监测结果说明原油开采应用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环境未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罗彬  余恒  吴小清  雷鄂蓉 《四川环境》2006,25(6):75-77,85
高速公路作为以生态环境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与其它工业污染型的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本文按照国家相应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如何进行高速公路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从污染影响监测与调查,生态环境影响调查、社会环境影响调查三个方面在施工期的回顾调查及试运行期的监测调查两个时间段上作相应介绍,以明确高速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的重点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曲晴 《环境教育》2009,(1):48-49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汇总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环境质量状况呈现改善趋势。2008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为中度污染;746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比例为427%,较2007年提高了4.2个百允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3.1%,较2007年下降了3,0个百分点,整体呈好转趋势。207个“十一五”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确定的水质目标考核断面中,148个达到2010年要求,占71.5%;59个未达到2010年要求,占28.5%。从目前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看,全国地表水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与“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尚差1.1个百分点。七大水系国控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已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7.
浅析我国水污染防治制度体系的不足及完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绿色视野》2009,(5):36-39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世界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挑战,中国尤其严重,据环保部最新调查数据,全国7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7%的断面为劣V类水质,113个重点环保城市的222个饮用水地表水源的平均水质达标率仅为72%,  相似文献   

18.
昌吉市大气环境监测优化布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将昌吉市大气常规监测网点从原来的5个点优化为3个点,经研究符合昌吉市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青海湟水河主要污染物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桂基 《青海环境》2002,12(3):100-102
文章介绍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在河流主要污染物辩识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并利用该方法对青海湟水主要污染物进行了计算,其结果表明:湟水河19个监测断面的污染物所含信息主成分较为集中,一般可用2-3个主成分表示,第一主成分水体主要污染物为矿化度,第二和第三主成分主要污染物为化学耗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该计算结果可为湟水水资源保护、管理和水环境监测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岷江流域地表水水质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个重要支流,其水质安全对维持成都平原正常的生产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岷江流域14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14个监测断面中,处于清洁和未污染程度的断面占50%,主要位于岷江流域的上游和下游,其水质状况较好;处于重污染的断面占29%,主要位于岷江流域的中游,水质状况较差。因此,需要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尤其是对岷江中游的治理,以确保岷江流域的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