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一、前言早期安防报警业利用人体红外热辐射特性,开发出被动式红外探测器(Passive Infared Detector,PIR):人体辐射的红外波长3~50μm,其中8~14μm占46%,最大辐射出现在约9.5μm处,人是恒温动物,红外辐射也最为稳定。被动式红外探测器本身不发射任何能量而只被动接收、探测来自环境的红外辐射。探测器安装后,在无人或动  相似文献   

2.
试图通过试验,研究从林火点火源的红外辐射谱特性确定火焰性质的方法。为此,研制了模拟试验台,可以同时测定各特征火焰区的红外辐射谱和平均温度。用普朗克定律和维恩位移定律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对三种典型的引火源(烟头、树枝和纸)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引火源辐射特征波长在1.1-2.1um,3.8-4.0um,7.8-8.2um波段内分布,此波长与各火焰区的特征温度存在对应关系。辐射温度随波长变化。在短波长  相似文献   

3.
试图通过试验,研究从林火点火源的红外辐射谱特性确定火焰性质的方法。为此,研制了模拟试验台,可以同时测定各特征火焰区的红外辐射谱和平均温度。用普朗克定律和维恩位移定律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对三种典型的引火源(烟头、树枝和纸)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引火源的辐射特征波长在1.1-2.1um,3.8-4.0um,7.8-8.2um波段内分布,此波长与各火焰区的特征温度存在对应关系。辐射温度随波长变化。在短波长处较低,此结果与将火焰辐射处理成黑体辐射时的普朗克定律大致相符  相似文献   

4.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与无线电波及可见光一样的本质,红外线的波长在0.76 u m~100 u m之间,按波长的范围可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极远红外四类.它在电磁波连续频谱中的位置是处于无线电波与可见光之间的区域.红外技术是研究红外辐射的产生、传输、转换探测及应用的一种高新技术,军事应用是推动红外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历次战争中,红外技术曾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它已成为现代军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利用煤岩电磁辐射采集系统和红外测温仪,试验研究由顶板岩、煤层、底板岩组成的复合煤岩体受载破裂的电磁辐射信号及煤层内部的红外辐射温度。对复合煤岩体内部进行钻孔,利用红外测温仪研究试样内部红外辐射温度的演化特征,采用环形天线测量电磁辐射信号强度。结果表明:煤岩内部微观裂隙和宏观破裂均对电磁辐射及红外辐射信号产生明显影响,且其影响程度随载荷增强而逐渐增强;红外辐射主要来源于摩擦热效应与热弹效应,呈温阶跃式、突增型上升。两者呈现较强的相关性,决定系数均在0.8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分析循环加卸荷过程中复合煤岩能量演化特征,以平庄煤业集团风水沟矿为研究对象,利用三轴试验机和长波热像仪对复合煤岩在不同加卸荷速率下进行循环加卸荷试验并实现红外辐射监测,得到复合煤岩在加卸了过程中各部分表面平均红外温度变化,研究了不同加卸荷速率下弹性能密度、耗散能密度随温度及轴向载荷变化的规律,确定了总能量、弹性能和耗散能与轴向载荷和红外辐射温度之间的拟合关系。结果表明,煤岩红外辐射温度变化分为起始升温、温度平稳、温度骤降和快速升温4个阶段,其中快速升温阶段各能量增长速率最大。总能量、弹性能、耗散能与轴向载荷、煤体红外辐射温度高度相关,可以采用非线性曲线较好地拟合。研究成果为采用红外辐射温度变化法来分析循环加卸载过程中煤岩能量演化特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论红外热像仪的应用领域及技术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一、前言随着现阶段全球安防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安全防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模拟监控到数字监控,从普通画质到高清画质等等,这一切都代表着安防重要性的提高。近几年来,随着红外成像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红外热像仪最早是因为军事目的而得以开发,后来迅速向民用工业领域扩展。自二十世纪70年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开始使用红外热像仪在各个领域进行探索,红外热像仪也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非常轻便的现场测试设备。由于红外  相似文献   

8.
哈兰 《安全》2007,28(12):13-15
红外热像技术是红外检测技术的一种,可以用来发现所有运行的电气设备的热隐患,能有效地防止电气事故、火灾的发生.本文主要阐述红外热像技术的原理、分类、检测方法和检测原理、局限性和不足以及在电气设备故障检测中的应用,并以实例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9.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在无线遥控报警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释电红外探测无线遥控报警系统由热释电红外探测模块、无线电收/发射模块、数字编/译码集成电路和语音录放模块组成.当人体进入监视区时,红外传感器首先将接收到的红外辐射能转换成电能信号,再经内部电路放大处理,输出控制信号启动发射系统工作,经编码脉冲调制后,由发射模块向空间辐射无线电遥控编码信号;接收机收到信号后,便进行解调、放大、整形,从解码器输出编码脉冲,然后触发语音录放系统,播放事先录制好的警示语,提醒值班人员.该系统主要采用了RDP218热释电红外探测模块,具有从信号接收至控制输出的全部功能.整体装置为模块化结构,具有频率稳定、工作可靠、免调试等特点,遥控距离1 000m,可适用于多种场合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崔岩 《中国安防》2008,(3):46-50
概述 究竟什么是微波?这是我们关心的首要问题. 从现象看,如果把电磁波按波长(或频率)划分,则大致可以把300MHz~3000GHz,(对应空气中波长入是1m~0.1mm)这一频段的电磁波称之为微波.纵观"左邻右舍"它处于超短波和红外光波之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外试验的方法、从二维角度入手并将排桩参数与瑞利波波长建立联系研究了几何参数变化时隔振半径的变化。结果表明:单排桩可取得整体性的隔振特点,并且隔振效果最佳的区域在桩后较近的距离;桩长增加可使其隔振效果提升且隔振半径随桩长与波长比值的增加而增加,当桩长与波长比值小于0.320时,隔振半径为0;随比值增加到0.820左右,隔振半径增加到约0.680 m。桩间距的增加可使其隔振效果变差,隔振半径随桩间距与波长比值增加而降低,当比值达到0.300~0.430时,隔振半径长度降为0。振源距离增加可使得排桩隔振效果增强,而隔振半径随振源距与波长比值增加而增加,当比值在0.165~0.305的范围内时,隔振半径为0;随比值增加到0.808左右,隔振半径的长度增加到约0.512 m。  相似文献   

12.
煤层自燃火灾的自燃火源位置的精确探测是防灭火的关键,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近年来,应用红外技术探测煤层隐蔽火源位置已成为一个热点,通过红外技术定性和定量研究松散煤体升温过程中红外辐射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掌握松散煤体内部热量传递规律,对于利用红外成像技术探测井下煤层自燃隐蔽火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采用在松散煤体中加线状热源,保持热源位置不变,改变热源温度,当温度场达到稳定时用红外热像仪采集表面照片的方法,研究松散煤体表面温度与热源温度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热源上方为高温区域,近似椭圆状,随着热源温度的升高,高温区域不断扩大,表面温度t与热源温度T、像素坐标χ满足关系式。  相似文献   

13.
微波是频率大约在300 MHz~300GHz,即波长100 cm~1 mm范围内的电磁波,位于电磁波谱的红外辐射波(光波)和无线电波之间,主要是指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  相似文献   

14.
冯毓 《劳动保护》2002,(10):66-66
高频电磁场与微波统称为射频辐射,是电磁辐射中量子能量最小,波长最长的波,其中波长1m~3000m的电磁波是高频电磁场。在工业生产中金属高频焊接、冶炼等加工设备都会产生高频电磁场,其使用频率一般为300kHz~300MHz。一、感应近区场与辐射近区场的划相对地划分为近区场和远  相似文献   

15.
利用红外技术探测地质构造是预防巷道作业重大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径。笔者根据红外辐射原理 ,分析了地质构造引起的岩石密度变化和巷道围岩辐射功率之间的相关性 ,提出了红外探测巷道地质构造的理论、方法及适用条件。应用结果表明 :红外探测技术不仅可简便、直观地分析和预测采掘巷道围岩地质的变化趋势 ,而且可用于巷道围岩瓦斯涌出异常地段的原因探测 ,指导安全防范措施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高铁隧道内无砟轨道上拱变形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基于实测数据获得无砟轨道上拱变形特征,从而建立仰拱填充层-无砟轨道-车辆系统动力学计算模型。利用计算模型获得不同无砟轨道上拱变形特征对车辆动力响应的影响,进而评估高速行车安全性。结果表明:高铁隧道内无砟轨道上拱变形的实测波长主要范围为3~30 m,幅值主要范围为0~8 mm,其中,以波长10 m、幅值2 mm的上拱变形为主。上拱波长不超过6 m时轮轨力峰值较大,上拱波长在12 m左右时车体垂向加速度峰值较大。波长6 m左右的上拱变形对高速行车安全性的影响显著,具有一定的脱轨风险,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7.
高灵敏度红外图像式烟雾相对浓度测试的研究和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准确可靠的对大空间的早期火情做出监测,避免大规模火灾的发生,对烟雾情况进行研究,研制了图像式的高灵敏度红外烟雾相对浓度测试仪。该测试仪利用了烟雾粒子的光衰减原理工作,接收主动的矩阵式红外发射源发出红外光,将获得的CCD图像登信息传送到计算机,利用相邻帧平均滤波进行数字滤波处理,插值形成浓度的二维平面投影图,连续监测得到动态监测图。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煤氧化过程中活性基团的演变规律及热效应的变化特征,利用原位红外实验装置,实时测量煤升温过程中官能团的动态变化,数据处理得到弱粘煤红外波谱图,利用差减法对特征温度点下的红外光谱图进行处理,得到煤样的差示光谱,计算特征温度点下的红外结构参数;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量煤氧化过程中热流的变化,得到弱粘煤的热流曲线图,并对热流曲线进行阶段划分和氧化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弱粘煤中芳环数量比较少,环周围侧链较长,内部结构疏松,内部毛细管比较发达,内表面积较大,更容易发生自燃;整个氧化过程中羟基最为活跃,含氧官能团次之,其次是脂肪烃;红外参数计算结果HAL,I2整体呈减小趋势,I1,I3整体呈增大趋势;弱粘煤放热阶段的活化能值为25.12~61.26 kJ/mol,并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减小,与此阶段放热量随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增大相对应。  相似文献   

19.
煤矿井下有害气体的浓度监测对煤矿生产安全预警至关重要。介绍了一种基于非分散红外光谱技术能够同时定量探测煤矿井下一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的方法。入射红外光经过高速旋转的滤光轮,得到各种待测气体相应滤波通道的调制光信号,经怀特池中待测气体吸收后得到各种气体的吸光度。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吸收光与被测气体浓度,得到测量系统的浓度定标曲线,一氧化碳、甲烷和二氧化碳三者定标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2、0.9996和0.9998。分析了系统的测量精度,通过比较样气标准浓度与实测浓度大小,发现所有被测气体的这两组数据的相关性均大于0.998,测量误差均小于5%。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非分散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实现煤矿井下多组分有害气体的同步精确探测,为扩展煤矿安全预警技术手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对煤岩动力灾害的非接触式预测预报,采用红外热成像仪,研究由煤和顶底板岩组成的复合煤岩与泥岩受载变形直至破裂过程中表面红外辐射温度的演化特征。建立煤、顶底板岩、泥岩温度与应力、应变之间的拟合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煤岩和泥岩试样加载产生红外辐射的物理机制一致,均存在热弹效应和摩擦热效应。煤岩破裂失稳红外辐射前兆表现为阶跃式、台阶式上升趋势;加载速率增大,温度变化更加明显,与应力、应变成较强线性正相关关系,其中,煤样红外辐射温度变化最大,顶底板岩的红外辐射温度变化相对较小;泥岩红外辐射温度有阶跃式、突增型上升趋势,温度变化较煤岩明显,其与应力、应变的相关性稍高于煤样和顶底板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