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张昌佳 《环境工程》2012,(Z1):19-20
声环境是居住物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城市居民对噪声问题的投诉始终高居不下,一方面源于城市环境声环境的持续恶化,另一方面则是与居住建筑隔声性能紧密相关。本文将在考察广东省近几年新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的材料选择、构造做法基础上,评估其隔声性能。通过与建筑隔声的相关规定比对,分析这些居住建筑满足要求的情况,并对广东省绿色居住建筑的隔声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城市是新世纪人类理想的居住模式,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呼和浩特环境承载力、人口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以及其他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针对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现状,提出了呼和浩特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及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既要能保证城市持续增长,更要保证城市发展的质量,既要满足城市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更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应做到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进行观念创新。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对象要从以物和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培育和贯彻“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催生了大量的污染源,使得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这不仅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给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显得迫在眉睫。为达到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还给城市一片蓝天的目的,就必须要将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相融合。本文意在通过对生态城市中的环境工程建设技术做简要分析,讲解环境工程建设对生态城市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将环境工程建设技术运用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去,为创建健康、绿色、宜居的生态城市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活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越来越向往回归大自然的田园生活。在此背景下,在住宅区进行植物造景变得越来越普遍。植物不仅可美化居住环境,提升住宅区人文品质,还可作用于住宅区的功能组织,促进住宅区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而如何建立起植物造景与住宅区环境的协调关系,是相关人员所需开展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居住空间室内外环境设计》一书全面介绍了居住空间室内外环境设  相似文献   

6.
一、居住环境浅议人类始终是以环境作为行为的空间,若缺少居住环境,人们的基本需求则难以满足。所谓居住环境,是由住宅环境和居住区环境以一定的结构形式综合组成,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我国煤矿城市的镇群组建基本上依据煤炭工业的布局。随着煤炭工业的迅猛发展,势必形成众多的新兴煤矿城镇,对煤矿居住区的环境质量予测及评价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建设城市生态型居住环境符合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也符合人们对未来城市居住环境的要求,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城市生态型居住环境建设的关键在于规划设计,生态型居住环境的内在特点也要求城市规划设计应体现生态型居住区的特点,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共生、协调发展的城市居住区。  相似文献   

8.
《环境保护》2013,(2):12
享受生态、宜居的城市生活是每个市民的期盼,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城市居民幸福感一再下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坚定不移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创建生态品质城市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国家城市发展的潮流趋势,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的内在要求。城市生态品质建设要从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居四个方面入手,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从系统  相似文献   

9.
郎炜 《云南环境科学》2008,27(Z1):52-53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大城市环境管理综合治理力度,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0.
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而生态环境保护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容忽视,只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更好地规划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本文主要从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出发,探讨加强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举措。  相似文献   

11.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乌鲁木齐市“九点阳光”小区为例评价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的视觉环境。综合“公众参与-平衡”和“环境-判别调整”的评价方法,以13个环境要素为研究对象,评价其视觉环境和各要素等级,将相关和回归分析运用于数据评价中。评价结果表明:建筑布局、景观小品、植被类别、水景与居住建筑外部空间视觉环境显著相关,而山石、阶梯、树池、娱乐设施、小区照明对其影响不显著;市政设施、道路、休息设施、服务设施也是影响居住建筑外部空间视觉环境的重要因素,其中市政设施对其存在负面影响。研究真实反映居民的评价,分析了与其他研究的异同点,提出了如何规划未来城市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郭方 《环境》1994,(1):15-16
最近中国科学院吴良镛、周干峙学部委员提出“人居环境学”新学说,融土木建筑、城市建设、房地产等学科于一体,建立综合研究科学体系,这是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将大大促进我国建设事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从而推进我国经济与环境进入“持续发展”新阶段。无疑。也将引导我国房地产业走向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现就我国发展房地产业与改善居住环境方面的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趋向:突破——调控——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居住环境设计》是针对居住环境进行研究的书籍,全书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配备大量经典的实例图片及案例讲解,侧重策划创意分析、艺术表现及设计能力的培训,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新形式、新概念应用其中。详细讲解了居住环境设计市场分析和运用,是一本具有实用性质的书籍。全书分为八个章节,分别为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居住环境设计的分类、居住环境设计的依据、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方法、居住环境设计的表现形式、从楼盘分析居住  相似文献   

14.
浅谈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安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在“十五”期末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文明城市,到2010年最终建成生态城市,并通过这一进程做好城市的合理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乡环境,协调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多种关系。环境综合整治淮安市市委、市政府已经把建设生态城市列为淮安市发展的长远目标,并于2002年7月22日召开了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动员大会,明确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任务。淮安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任务是围绕“水、气、声、渣”的治理目标,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和工业生产不断扩大,城市工业及生活中用水量急剧增长的同时,污水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城市水环境在城市发展中具有生活与生产、防洪排涝、生态和景观以及文化娱乐等功能,但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质恶化,会使城市水环境失去生态功能,制约着城市居民的生存和健康发展,水污染环境已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水环境质量评价也成为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从瓦房店市地表水、地下水两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城市水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对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质量展开评价,利于充分了解城市内部空间与结构差异及其形成机制,对于改善居住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还可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与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于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结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紧紧围绕居住的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等评价指标以及城市内居住环境经济价值评价方法展开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污染问题,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城市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建设生态城市有两个重要的举措:城市绿化和城市“蓝化”。城市绿化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城市建设中保留和增加绿地面积对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什么是域市“蓝化”呢?这就不一定为人们所熟悉和重视。城市“蓝化”是指城市建设中保留和增加水体面积,使水面与城市建筑,绿地有机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一个良好的城市生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全球范围内城市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扩张不可避免地将大量的森林、农田、草地、湿地和水域等发挥着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对城市、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系统造成较大的影响。在未来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保护必需的生态用地对于维持城市自身生态系统健康、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研究以中国经济特区深圳市为例,将景观生态概念模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结合起来,在GIS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了城市最小生态用地空间分析模型,并分别按照保留城市面积30%、40%、50%和60%生态用地的4种情景,分析最小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论文所构建的最小生态用地模型能够很好地将城市当中具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土地提取出来。  相似文献   

19.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生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相似文献   

20.
现代城市工作主要有规划、建设和管理这“三大块”,实际上都应当有保护环境的考虑。因而全体城市工作者和城市居民,也都要有鲜明和强烈的环境观念或意识,环境文化建设问题便应运而生。人们常希望城市要做到净化、绿化和美化,三者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五讲四美”中有“环境美”;城市创“三优”的头一条,就是“优美环境”。可见环境受到高度重视。环境本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之别,反映和体现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对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的破坏、污染、使生态失去平衡,令人类自身受到惩罚,显然极不明智,甚至非常愚蠢,这也正是缺乏环境文化的具体表现。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