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经1984—1986年的研究,在掌握三峡库区鸟类资源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对国内已建水库鸟类的变动情况进行考察,了解影响鸟类的各种因素,研究这些生态因子对鸟类群落的影响,采用统计学方法量化三峡工程对鸟类资源的影响程度,作出定性、定量的预断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兴建三峡水库必将引起适应原有生态环境的鸟类群落在组成、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变化,一方面使珍稀鸟类、经济鸟类受到破坏,使已趋贫乏的森林鸟类更加贫乏;另一方面水禽资源将会增长。但总的影响是弊大于利。建坝150m和180m对不同群落的影响各异。高坝对森林和农田鸟类不利影响值均大于低坝30%;对水域鸟类的有利影响值,高坝为低坝的两倍。  相似文献   

2.
徐闻沿海风力发电场对鸟类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风电场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和鸟类造成一定的影响。以2003年徐闻县鸟类资源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徐闻县风电场建设规划,研究了徐闻县风电场对鸟类栖息、觅食、迁徙的影响。结果表明:风电场建设通过占用鸟类栖息地,产生噪声等影响风电场周围鸟类的栖息和觅食,但总体来说,其影响较小;风机转速较慢及保护区鸟类飞行高度均高于风机高度,风机与鸟类的碰撞风险较低。为了保护鸟类的安全及保障其正常生存,需要采取设立候鸟监测救护站、将风机及输电线涂成警示色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云南鸟类敏感区域已建风电场进行了连续4年野外观察,对风电场造成鸟类伤亡数量、种类进行记录、分析,结果表明:位于秋季鸟类夜间迁徙区域的风电场对夜间迁徙鸟类存在影响,影响的程度升压站大于风机及场内输电线路;位于重要鸟类越冬区域的风电场对越冬鸟类存在影响,影响的程度输电线路大于风机及升压站。  相似文献   

4.
溢油对鸟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斌 《交通环保》1996,17(3):7-9
论述了溢油对鸟类尤其是海洋鸟类的综合影响,结合深圳福田红树林鸟类保护区态一生态实例,阐述了保护鸟类不受溢油污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和减少溢油对鸟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风能资源的地域分布与鸟类迁徙通道重叠,表现为沿海及岛屿、内陆湖泊、水库、沼泽及其它湿地,既是风能资源丰富地区,也是鸟类迁徙的主要通道和停歇地;风能资源的季节分布与鸟类迁徙季节重合。导致风力发电场的兴建对鸟类迁徙带来直接影响。所以,在发展风力发电的同时,必须注意对鸟类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风力发电场对鸟类迁徙的影响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能资源的地域分布与鸟类迁徙通道重叠,表现为沿海及岛屿、内陆湖泊、水库、沼泽及其它湿地,既是风能资源丰富地区,也是鸟类迁徙的主要通道和停歇地;风能资源的季节分布与鸟类迁徙季节重合。导致风力发电场的兴建对鸟类迁徙带来直接影响。所以,在发展风力发电的同时,必须注意对鸟类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已发现1244种,占全球鸟类种数近14%。但目前我国鸟类面临危机,大约有15%~20%的野生鸟类处于濒危状态,高于世界10%~20%的水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鸟进入被保护名单。国家保护鸟类的名单由1973年的17种增加到1977年的247种。由于对大自然采取无情的掠夺而造成鸟类陷入重重灾难。如农药的滥用,使鸟类丧失繁殖能力;工业的污染,使鸟类难以  相似文献   

8.
百鸟园     
鸟类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人类的朋友。鸟类以其轻盈秀丽的体态、绚丽多彩的羽毛和婉转动听的歌喉,为自然界增添了生机和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鸟类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鸟类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科研、教育、文化艺术、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保护鸟类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浅海滩涂湿地环境污染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6-2001年对黄河三角洲浅海滩涂湿地环境质量。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监测与研究。评价了环境质量。分析了鸟类种群组成,区系组成,季节居留型及多样性特点,确定了鸟类多样性分布中心,研究了环境污染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提出了保护鸟类多样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绿地结构与鸟类栖息生境的营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对城市鸟类多样性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城市绿地结构是鸟类栖息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分析公园面积、连通性、岛屿化等影响城市鸟类多样性的城市绿地结构特征基础上,提出通过优化绿地结构营造鸟类栖息生境的原则,探讨了保护城市自然保留地、建设环城绿化带、构建河岸带与道路绿色廊道、复层植物群落配置、特殊空间绿化等途径作为鸟类生境营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态环境敏感区评价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采用遥感和GIS技术,针对区域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土地沙化、土壤侵蚀和石漠化等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建立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开展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定量揭示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及地域空间差异,划定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红线控制区域。研究结果表明:① 土地沙化以轻度敏感为主,敏感性程度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和北方地区的主要沙漠边缘和沙地;土壤基质多为沙粒、冬春季节多大风且植被覆盖率较低是土地容易发生沙化的主要原因。② 土壤侵蚀以轻度敏感和不敏感为主,受降雨强度和地质条件空间差异影响,敏感性等级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西南、东南湿润地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③ 石漠化以不敏感为主,受岩溶地质条件影响,石漠化易发生区域集中分布在西南喀斯特地区。④ 综合生态环境敏感性以轻度敏感、不敏感和中度敏感为主,综合敏感性程度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南湿润地区、东南湿润地区以及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⑤ 基于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将极敏感区划为生态红线区,在全国尺度上初步划定3大类和23个重点生态红线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2.86%。  相似文献   

12.
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沿海地区是自然保护区、滩涂湿地、珍稀与经济鱼类3场(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的密集区,对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同时又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易受到外界环境的胁迫与干扰,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在对沿海地区生态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梳理、总结了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提出了减缓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以期为沿海地区可持续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识别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虞虎  钟林生  曾瑜皙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0):1766-1780
国家公园是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资源的自然生态区域,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国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论文基于国际经验、国家公园功能和政策内涵,依据国家公园主导定位和生态系统服务理念,构建了包含6个关键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包括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重要性、原真性、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价值与人文遗产价值,分别进行单一要素层评价和多指标空间叠加分析,再结合中国生态地理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和省级行政区管理等因素进行比对和范围遴选提取,初步确定了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潜在区域。结果表明,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重要性、生物多样性、原真性的高值集聚区域具有趋同性,生态系统完整性较好的区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也较高,原真性保存较好。中国三大阶梯与自然地理区域的叠加分布特征明显,东西部潜在区域的面积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的空间连续性较强,潜在区域的跨界性较为明显。初步遴选出55处未来可以重点考虑建设的陆地型国家公园潜在区域。研究可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合理布局提供方法参考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从 1 984年开始立法建立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问题很多 ,一方面是现有水源保护区不成功 ,另一方面是水源保护区数量太少。本文运用中外比较研究方法 ,就我国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划分与政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公路两侧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的含量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Cr、Ni、Cu、Zn、As、Cd、Hg、Pb含量同对照区差异较大 ,但Cu、Pb均为污染区大于对照区。蔬菜重金属Cr、Ni、Cu、Zn、As、Cd、Hg、Pb含量在不同蔬菜品种表现出不同特征 ,大葱、莴笋大部分重金属含量高于对照区 ,甘蓝大部分重金属含量低于对照区。不同公路两侧土壤和蔬菜重金属含量差异明显。两公路土壤和莴笋重金属Pb含量表现出一致性 ,因此公路边重金属累积较重的元素主要为Pb  相似文献   

16.
湘西多金属矿区汞铅污染土壤的环境质量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李永华  王五一  杨林生  李海蓉 《环境科学》2005,26(5):187-187-191
以湘西典型多金属矿区为现场,研究了矿区土壤中汞、铅等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成因.结果表明,湘西矿区是汞、铅污染严重的区域,与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汞矿区土壤中汞、铅含量分别增加1315倍和3.1倍,铅锌矿区土壤中汞、铅含量分别增加14.8倍和16.1倍.运用Muller地积指数进行风险评价,证实湘西矿区是汞、铅等重金属的复合污染区,汞矿区汞污染以极重污染为主,铅污染以中度和轻污染为主;铅锌矿区铅污染以中度和中-重污染为主,汞污染以中-重污染为主.矿区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和分布受原生地球化学条件的控制,而人为采矿活动对矿区土壤中汞、铅的污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农业非点源磷污染是我国农村水环境面临的严重污染问题,由于非点源污染治理难度大,所以识别流域内磷流失的关键源区成为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重点.本文在Hughes等的流域尺度磷分级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的流域尺度磷分级方案,并运用到官厅水库上游妫水河农耕区的磷元素危险性评价.提出的新方案中包括8个评价因子,每个因子都有3个磷流失危险性等级,各评价因子均确定了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从作物的人为管理角度来看,蔬菜地的磷肥管理方式最不合理,发生磷流失的可能性最高.研究区内大部分区域的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但土壤侵蚀程度较小.评价结果图显示,研究区内磷流失危险性低的区域所占面积较小.根据评价结果,确定了研究区内磷流失的关键源区,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管理对策.研究表明修正的流域尺度磷分级方案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云南省典型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对129个水源地达标情况做了评价,并阐述了水源地保护区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9.
社会空间是社会过程与空间过程的有机统一,把握山区农村社会空间的形成、演化,可以为通过空间规划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切入点。在对陕西省太白县、柞水县、商州区三个秦岭山区县的农户进行入户调查、县乡调研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占比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山区农村社会的特征,从结构角度分析社会空间的参与者、基本组成和演化类型三个方面的内容。结果表明:(1)在参与农村社会空间演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最为显著,乡村精英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外部工商资本是新的推动力量,本地农民是农村社会空间生成的基质;(2)山区农村社会空间由物理空间、意愿—行动空间和制度空间三个层次有机结合、共同构成;(3)山区农村社会空间的演化过程可以分成生产、分离、转移、扩展、压缩和消亡等几种基本演变类型。通过空间规划中考虑营造植根于农村并能扩展的社会空间,引导山区农村社会在变革中向良性发展,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浓度的Cd对铅锌矿区和非矿区重金属超累积植物——小花南芥真菌根际pH的影响,以便更有效地减轻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