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筛选出了一株适用于石化污水处理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产微生物絮凝剂菌株HAD-2,鉴定其为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考察了其最佳硝化条件、反硝化性能及在模拟污水中的脱氮能力。菌株为耐热菌,偏碱性(pH=8.5)和高碳氮比(25∶1)时硝化性能最佳。在异养硝化体系中,12 h时菌株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2.29%,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积累少;在反硝化体系中,12 h时菌株对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6.40%和84.92%;在模拟废水中,48 h时菌株对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5.25%、65.47%和72.40%。菌株在多种培养基中可产微生物絮凝剂,在葡萄糖培养基中絮凝能力最佳,絮凝率为94%。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反硝化脱氮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去除饮用水中的硝酸盐氮(NO3ˉ-N),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和固定化微生物进行异养反硝化;自制固定化反硝化菌涂层电极和生物电化学脱氮装置,并用于自养反硝化。试验结果表明。若以甲醇为碳源。当碳氮比(C/N)≥1.o时,室温下经UASB处理4h,NO3ˉ-N去除率为97.7%;若以乙酸为碳源。当C/N≥1.0时,30C下经固定化微生物处理6h,N03ˉ-N去除率为98.6%;在无外加碳源的条件下处理东湖现场水样,30C下经60h后。N03ˉ-N去除率达93.5%。生物电化学脱氮装置可迅速建立自养反硝化菌所需的厌氧环境,水样在室温下经72h处理,脱氮率达96.3%。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协同脱氮除碳过程,采用ABR反应器控制进水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分别为75 mg/L、110 mg/L,研究在不同进水COD浓度下脱氮除碳效果。结果表明,在ABR反应器的不同隔室脱氮除碳途径存在差异,低浓度COD(质量浓度120 mg/L)为Anammox菌和反硝化菌之间良好的协同作用提供了保障从而实现稳定高效脱氮除碳,TN和COD去除率分别在98%和79%以上,但在高进水COD(质量浓度120 mg/L)条件下,异养反硝化作用增强使得COD去除率可达到92%,Anammox受到限制致使总氮去除率降至70%。  相似文献   

4.
短程反硝化菌种的筛选及条件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对某实验室保存的反硝化混合菌液进行分离复壮,筛选到7株反硝化速率较高的菌株(编号为B06,B08,B15,B16,B19,B21).经正交试验,选出短程反硝化的最佳作用条件.分离株B08在温度25~30℃,pH值7.0~8.0,NO-2N质量浓度200 mg/L,C/N 1.4和厌氧条件下,反硝化8 h,NO-2N的去除率达到86.37%.  相似文献   

5.
序批式生物膜(SBBR)同步硝化反硝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序批式生物膜法(SBBR)以连续曝气和A/O运行模式处理生活污水,探讨序批式生物膜同步硝化反硝化特性,研究SBBR系统中的DO浓度、C/N比、SRT及运行方式的变化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水质和反应条件相同时,将DO质量浓度控制在2.5 mg/L,C/N比为12~16,出水水质最好,去除率大于80%,TN去除率达到76%.保持SRT约为20 d,可以为SBBR创造一个稳定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环境.连续曝气之前的厌氧搅拌对SBBR同步硝化反硝化有益.实验结果证明,SBBR中的脱氮机理为全程硝化反硝化.  相似文献   

6.
同步硝化与反硝化(SND)好氧颗粒污泥脱氮过程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好氧颗粒污泥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寻找消除氮素对水体污染的途径。在反应器中培养了好氧条件下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功能的颗粒污泥,进行脱氮过程研究。好氧颗粒污泥为无载体结构,直径2~3 mm,其构成松隙,具有厌(兼)氧与好氧微生物生长代谢的环境;反应液中氨氮浓度为201 mg·L-1时,6 h反应周期内氨完全被氧化,出水中检测不到NO2--N,仅残留2 mg·L-1的N03一N,硝化与反硝化两个过程完成了脱氮反应,颗粒污泥中存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改变反应器中进水有机物浓度,发现COD浓度越大,氮去除率越低,硝化细菌在高有机物浓度下反应活性受抑制,自养硝化细菌竞争氧及其他营养物质的能力弱于异养细菌;在好氧条件下(4 mgO2·L-1),进水中不加有机碳源,反应6 h后NH4+-N去除率达75%,反应过程中pH值下降,说明颗粒污泥中硝化细菌为自养型,硝化反应产酸降低反应器中pH值;在厌氧条件下,进水COD和NO3--N浓度分别为227.25 mg·L-1和103.63 mg·L-1,反应结束后,NO3--N去除率为74%,反应过程中pH值呈上升趋势,证明了好氧颗粒污泥中存在厌氧反硝化细菌,且反硝化细菌生长于颗粒污泥内部的厌氧区域,反硝化产碱使反应液pH值上升。  相似文献   

7.
溶氧对好氧颗粒污泥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氧颗粒污泥外表和内在的不同溶氧(dissolved oxygen,DO)水平分别适合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生长,形成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功能的脱氮体系.DO水平对颗粒污泥内部厌氧好氧区域的构成有影响,改变DO可以研究氧对好氧颗粒污泥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反应系统在一定DO参与下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较高,各种条件下均能达到90%左右;高DO(≥3.0 mg/L)提高硝化速率,但易造成反应过程中NO2-和NO3-的积累;低DO(≤2.0mg/L)下反应积累的硝化产物少;在颗粒污泥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过程中适当控制供氧,可减少运行过程中N2O的排放.实验条件下,控制DO在1~2 mg/L为佳;在低DO情况下,NO2-通过短程反硝化反应直接还原为气态的N2O和N2;高DO情况下,大部分NO2-以全程反硝化方式还原为气态氮.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硝化反硝化能力,而DO对硝化反硝化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且低DO更有利于氮的去除和N2O排放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有机碳不足抑制反硝化反应造成的脱氮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qy37固定化过程中分别加入乳糖、柠檬酸钠、可溶性淀粉、蔗糖、葡萄糖作为碳源研究其脱氮效果.试验结果显示,脱氮效果从大到小为可溶性淀粉、葡萄糖、蔗糖、柠檬酸钠、乳糖;其中可溶性淀粉作为碳源的脱氮效果最佳,脱氮率能达到85%.加入适量的可溶性淀粉可以很好的改善海藻酸钠、PVA小球的机械强度,减少PVA小球吸附成团,吸水溶胀现象.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3 g/L、5 g/L、8 g/L、10 g/L的可溶性淀粉,确定菌株qy37菌最适碳源的质量浓度为8 g/L.对碳源的包埋方式即将碳源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分开包埋和一起包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将碳源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qy37一起包埋的小球脱氮效果较好,最终脱氮率达到92%以上.同时发现碳源材料固定化后具有缓释性能,随着反硝化过程中有机质的消耗,可以不断向水体释放有机质.  相似文献   

9.
有机碳源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好氧脱氮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间歇式生物膜反应器研究了有机碳源对低碳氮比(COD/TN在3左右)实际生活污水好氧脱氮的影响.处理实际生活污水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好氧条件下总氮平均去除率为80%.投加葡萄糖进行5个碳氮比的对比实验,随着COD/TN的升高,好氧总氮去除率由67%(COD/TN=1.63)逐渐上升至93.6%(COD/TN=8.43);但是当COD/TN超过8.43后,总氮去除率提高的并不明显(当COD/TN为8.89时,总氮去除率为96.8%).最后进行了不含有机碳源的实验,其好氧总氮平均去除率为24%.综合分析表明,同时硝化反硝化和好氧脱氨共同导致了SBBR处理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的好氧脱氮.此外,在所有实验过程中,好氧脱氮终点在DO和pH的变化曲线上有相应的跃升点.利用该特征点可以实时控制好氧脱氮的反应时间,并有利于实现短程好氧脱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1株中度嗜盐异养硝化菌gs2的脱氮特性和耐盐性能.从处理高盐度废水的成熟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株中度嗜盐的异养硝化细菌gs2,对该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为盐单胞菌属(Halomonas),能在NaCl质量分数为0~20%的培养液中生长; 能耐受较宽范围的pH值(6~11),且最适pH值为8; 在25~35 ℃下均可生长,且30 ℃时生长最佳.采用CH3COONa和NH4Cl作为碳源和氮源对菌株gs2进行硝化特性研究,经过24 h培养后gs2对NH+4-N和COD的最终去除率分别为81%和74.24%; 在亚硝化和反硝化培养基中经过24 h后,gs2对NO-2-N和NO-3-N的最终去除率均可达到90%以上,表明该菌株可实现同步硝化和反硝化,即可以独立完成生物脱氮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孟庆峰 《环境与发展》2020,(2):26-26,28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当前的河湖水环境现状,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主要问题包括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河湖面积严重萎缩,河湖水的功能逐渐退化;难以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污染量加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我国河湖水环境的管理以及治理模式,进一步落实了保护河湖水环境工作,加强水资源周围生态环境的文明建设,实现河湖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赴英国、丹麦组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化考察团针对英国、丹麦和国际劳工组织的职业安全健康立法、执法和监察等方面进行了座谈和交流。作为发达国家,英国和丹麦的职业安全健康绩效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主要介绍了英国职业健康安全组织机构和职责、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制修订程序、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和立法执法及监察经验,以及丹麦职业安全健康组织机构、安全健康法律法规体系和安全健康监察经验。以此为基础,在关于法律原则和定位方面、法律法规落实、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察人员履行监察职责、基于风险的分级监察和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诚信评级系统等五方面提出对我国安全生产立法及监察工作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船舶行业中,造修船不仅是集资金、技术、劳动力的密集性行业,同时又是我们国家目前较高危险的行业之一,各类事故经常发生。特别是生产过程中的火灾与爆炸事故,往往带来的是不可预计的后果,事故性质都非常恶劣。经过调查研究发现,18~30岁阶段的年轻人是事故发生的高发人群,生产组织单位就这一问题展开应对,从而达到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的方针。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不仅会给企业和职工带来了严重危害,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同时又在社会上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对造修船过程中的火灾与爆炸作了分析,了解火灾爆炸事故的原理,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企业如何在技术上和管理上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就如何控制与减少造修船中的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提高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行人和疏散动力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行人和疏散动力学的研究在步行设施的设计,人群的安全疏散,城市规划及计算机疏散软件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对研究成果及应用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领域中研究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矿山嗣后充填法中,采用经验类比法判定胶结充填体的强度存在诸多问题。利用新的方法来分析充填体与岩体的匹配是必要的。对某铜矿灰砂比为1∶6、1∶8、1∶10和1∶12的4种尾砂胶结充填体进行力学试验和匹配分析。首先利用损伤力学方法建立充填体破坏前本构方程,根据岩体开挖释放能量与充填体蓄积应变能相近的原则,来判定岩体与充填体的匹配;然后运用GTS/MI-DAS有限元软件模拟开采-充填过程,根据应力变化与充填体极限强度的大小关系判定两者的匹配。2种方法所得到的结论一致。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山宜采用充填配比不小于1∶10的尾砂胶结充填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材料和结构损伤与安全性的研究进展.首先从损伤所造成危害的严重性来说明研究材料和结构损伤的重要性,介绍目前材料和构件损伤问题研究所遇到的现状.进一步对材料和结构损伤做了归纳,并介绍了几种典型损伤的研究方法,以及损伤程度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最后指出了材料和结构损伤及安全性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1979年9月7日13时55分,浙江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在充装氯时,一液氯钢瓶突然爆炸,大量液氯气化,巨大蘑菇状黄绿色气柱冲天而起,高达40余米。其间夹杂瓦砾、铜瓶碎片在空中横飞。一块重725公斤的钢瓶封头飞至85米外的居民院中,砸死一位老太太。另一块重1公斤的钢瓶碎片飞至830米外的地方。有两个液氯钢瓶各重1750公斤,被气浪冲至数十米外的荷花池内和盐仓内。几只液氯钢瓶被钢片击穿,液氯储槽也被击穿,全部厂房倒塌,当  相似文献   

18.
19.
针对松散煤岩体巷道钻孔成孔困难、锚固力低的问题,提出了钻封注分次注浆时空耦合加固方法,实现了钻孔内“全长封孔+带压注浆”,分析了钻封注分次注浆加固技术原理,研发了自钻锚杆、封孔及加固注浆材料,其封孔材料具有膨胀性大、强度大和凝固时间快等特点,注浆加固材料具有速凝早强、流动性好、固结效果好及强度较高等优点。研究结果表明:全长封孔后带压注浆,浆液扩散半径大,钻封注锚杆锚固力相对于数脂锚固提高1倍以上,表明钻封注分次注浆加固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尾矿库安全隐患及风险,应用基于证据(Evidence-based)方法和事故树分析模型,辨识并表征尾矿库事故影响因素、隐患及耦合状态,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潜在后果严重性和受体暴露程度相关独立参数,给出尾矿库事故风险表征方法,建立尾矿库事故多情景、多阶段(3段)、多层次和多等级(4级)风险防控框架。结果表明:对尾矿库5类事故(溃坝、漫顶、渗流、输送冒漏、库区扬尘)进行分析,得出基本事件或蛰伏隐患对尾矿库事故结构重要度或影响程度,给出尾矿库事故风险3维表征方法,并结合巴西布鲁马迪尼奥尾矿库进行实例应用,确定尾矿库风险等级(最高级4级),验证方法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尾矿库减灾防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