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徐州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典型金属污染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徐州地区生活垃圾填埋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填埋特征和地质状况选取4座典型填埋场为调查对象,采用ICP-MS对垃圾渗滤液及地下水中26种重金属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在4个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及渗滤液中ρ(Sr)均相对较高(700μg/L);地下水中金属元素均正在以Ca,Mg为主向Na,Mg为主转化;地下水中Al,B质量浓度大小顺序为Y场(雁群)S场(睢宁)C场(翠屏山)P场(邳州);4个垃圾填埋场共同典型重金属污染物为Mn,Fe,Zn,Ba;除上述污染物外,Y场地下水潜在典型重金属污染物为Pb和Mo;S场为Mo和As;C场为Tl和Co;P场为As。  相似文献   

2.
将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应用于垃圾填埋场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扩充了评价因子,确定了各重金属的毒性系数及参比值。研究结果表明,评价区土壤中Hg的潜在生态风险较重,其后依次为Cd、As、Ni、Cu、Pb、Co、Cr、Mn和Zn。对污染场地的风险评估及生态修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淮安市某垃圾填埋场土壤中13个采样点中典型重金属 Cr、Pb、As、Hg、Cd、Cu、Zn 的含量进行了调查,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综合污染指数及 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土壤中典型重金属对其所在环境的污染程度,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潜在生态风险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标准。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为 As,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大小顺序为 As>Hg>Cd>Cu>Cr>Pb>Zn。  相似文献   

4.
选取某危废填埋场作为研究区域,结合地质及水文地质特性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水分运动和溶质迁移耦合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定量计算并预测渗滤液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扩散模式.结果表明,受下游敏感点的强开采扰动影响,污染物迁移速度较快,地下水发生显著\"捕获\"效应,污染物将在1 987 d左右到达下游敏感区域;模拟期污染羽最大迁移距离为875.62 m,超标范围最大可达9 986.4 m2.基于预测结果,提出建立源头预防-过程监管-末端治理的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5.
下辽河平原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下辽河平原布设217个地下水采样点,调查监测其中典型的无机、有机化合物,并应用美国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地下水中无机化合物较有机化合物浓度水平高;无机化合物中NO_3~-、NO_2~-、Mn及As浓度较高,有机化合物中γ-六六六浓度较高。所有监测的无机、有机化合物通过饮用水途径引起的致癌风险高于非致癌风险;所有化合物的非致癌风险数值均小于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0~(-6)a~(-1),As致癌风险最大值为6.15×10~(-5)a~(-1),超过EPA推荐的可接受值5.0×10~(-5)a~(-1)。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拉萨市垃圾填埋场周边布设4个监测井,于2017—2018年采样分析24项地下水水质指标,并运用单因子指数、综合评价法、污染指数P_(ki)法、等标污染负荷比法等对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水质在良好—优良范围内;单项污染指数1的有pH值、铅,相比背景井地下水水质有所下降;填埋场周边地下水污染程度呈轻污染,主要受到影响的指标为pH值、高锰酸盐指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铅、氟化物。  相似文献   

7.
对常州某废弃农药生产场地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状况和健康风险进行了调查评价。结果表明,该场地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以苯系物、氯代苯类和氯代烃类为主;部分点位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超出可接受范围,可能危害人体。  相似文献   

8.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选址涉及多方面因素,该文通过对丽江市生活垃圾填埋的历史与现状、填埋量、填埋场分布等状况的分析,用层次分析法对正在使用填埋场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了导致污染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对已污染填埋场的治理和未来填埋场的选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典型水源地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污染是由含水层本身的脆弱性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负荷造成的。污染物的荷载可以控制或改变,但是含水层的敏感性是本质的、天然的特性。污染风险不仅取决于相对稳定、不宜改变的含水层天然特征,还取决于主观的污染活动。因此,从地下水天然防污性能、地下水污染源荷载以及地下水社会效益3个方面评价了典型水源地地下水受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西安市区主要大气污染物暴露水平及健康风险状况,基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使用GIS方法、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2015—2020年西安市区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和O3)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以及年均健康风险、季均健康风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①西安市区2015—2020年PM2.5、PM10和NO2年均浓度值均超出了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除O3外,其余5种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在2020年最小,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西安市区空气质量逐年好转。②PM2.5、PM10、CO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SO2和O3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经开区和阎良区监测点空气污染较严重,兴庆小区(碑林区)和曲江文化产业集团(曲江新区)监测点空气质量相对较好。③PM2.5、PM10、SO2、NO2和CO等5种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指数(HI)在冬季最高,在夏季最低;O3的HI在夏季最高,在冬季最低。在冬季,PM2.5和PM10的HI平均值均大于1,存在非致癌健康风险;SO2、NO2、CO和O3等4种污染物的HI平均值均小于1,不存在非致癌健康风险。在夏季,O3存在一定的非致癌健康风险,超阈值天数占4%;其余5种污染物的HI平均值和最大值均小于1,不存在非致癌健康风险。从年均值来看,6种污染物的HI年均值均小于1,不存在非致癌健康风险。④男性、户外劳动者和老年人面临更高的大气污染物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国内外危险废物分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健康风险的评估步骤,提出了基于全过程危险废物污染物释放情景的精细化-动态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充分考虑处理利用工艺、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对于危险废物中污染物释放概率和能力的影响,并基于污染物向环境介质的迁移转化,定量评估危险废物的健康风险。基于危险废物污染特性数据库和事故情景数据库,结合全过程信息采集技术,构建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平台,进行涉废企业的风险级别划分,实施差异化管理,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危险废物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某化工厂致癌有机污染物分层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某化工厂污染场地为例,根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运用HERA风险评估软件,将污染场地分为4层分别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场地存在高致癌风险,需要修复后才能开发再利用;关注污染物氯仿、苯,在地下0 m~3 m的风险控制值分别为0.07 mg/kg、0.83 mg/kg,在地下3 m~5 m的风险控制值分别为0.15 mg/kg、1.91 mg/kg,在地下5 m~9 m的风险控制值分别为0.40 mg/kg、5.05 mg/kg,在地下9 m~18 m的风险控制值分别为0.73 mg/kg、7.82 mg/kg。与以往计算单一的风险控制相比,分层计算污染物的风险控制值能有效减少治理土方量,降低治理成本。  相似文献   

13.
太湖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并根据太湖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4个饮用水源地通过饮水途径引起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5~2009年,4个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个人年风险多数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标准,主要风险因子为化学致癌物六价铬和砷;化学致癌物对人体健康危害个人年风险度远高于非化学致癌物;化学致癌物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呈波动降低变化,非化学致癌物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4.
为评估阿特拉津(ATR)对人体的健康风险,通过文献检索及追溯方式,收集了93篇文献中关于我国环境介质中ATR的检测数据,基于美国环保署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并运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评价了我国成年男性和女性ATR的健康风险,分析了各参数的敏感性和相关性。结果显示,我国成年男性和女性的非致癌健康风险熵值分别为4.53×10~(-2)和4.30×10~(-2),分别有89.8%的成年男性和89.9%的成年女性风险熵值低于0.10;饮用水中ATR的浓度对其健康风险的贡献(即敏感性)分别为男性88.0%和女性83.3%,与健康风险的关联性(R)分别为男性0.907和女性0.895。我国ATR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饮用水中ATR对其健康风险的贡献最大。该方法可为有毒有害物质的健康风险预警和精准控制提供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美国环保署(US 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乌鲁木齐市饮用水源地中的邻苯二甲酸酯(PAEs)通过饮水途径致人体健康危害风险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市地表饮用水源地的2种PAEs[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四酸二丁酯(DBP)]浓度全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特定项目标准限值要求,DEHP总检出率达58.3%~100.0%,DBP总检出率达100%,DEHP通过饮水途径引起的致癌和非致癌总风险数量级达10^(-10)~10^(-8),DBP通过饮水途径引起的非致癌风险数量级达10^(-13)~10^(-11)。乌鲁木齐市地下饮用水源地的DEHP浓度全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Ⅰ类标准限值要求,总检出率达66.7%~100.0%,通过饮水途径引起的总风险数量级分布中,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10^(-10)~10^(-9),县城(区)饮用水源地为10^(-10)~10^(-8)。地表和地下饮用水源地的致癌和非致癌总风险均低于US EPA和国际癌症机构(ICRP)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并低于瑞典环境保护署、荷兰建设和环境署以及英国皇家协会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处于Ⅰ级,低风险状态。  相似文献   

16.
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述了区域环境风险及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的内涵,以及国内外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研究发展进程及现状,指出了现阶段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重点开展区域环境风险发生机理、定量表征区域环境风险方法等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以湖北某含砷金矿污染场地为例,依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对其周边土壤和地下水中砷元素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金矿周边土壤和地下水中砷分别通过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和吸入土壤颗粒物、饮用地下水4种暴露途径的致癌风险均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10-6),对周边居民造成潜在危害。计算得到经口摄入、皮肤接触和吸入途径基于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分别为1.6 mg/kg、9.3 mg/kg和12.1 mg/kg,应予以重视,并建议对矿山进行综合治理和目标值修复。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7—2020年山东某沿海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美国环保局(USEPA)的健康风险模型对该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7—2020年该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Ⅲ类以上水质比例为98.7%;总健康风险年均值为4.11×10-6,超过英国皇家协会、瑞典环保局和荷兰环境部的可接受风险水平限值(1×10-6),低于USEPA(1×10-4)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5×10-5)的可接受风险水平限值,风险等级为Ⅰ级,处于低风险水平。该市水源地健康风险主要来自致癌物,致癌物健康风险为:砷>镉。2017—2020年该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健康风险分级稳定在Ⅰ级,并呈逐年降低趋势。通过对比分析,水质与健康风险评价结论不尽相同,健康风险评价可作为现阶段水质评价的有益补充,进一步说明水源地的水质状况和健康风险,为生态环境管理及居民生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石家庄市黄壁庄水库和岗南水库及上游河流为研究对象,对1 700余种典型特征污染物开展定量或半定量分析,获得了27 000余个检测数据,共筛选出98种特征污染物,建立了石家庄市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源排放数据库。利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筛查出的化学污染物、生物毒性和病原微生物等污染因子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各采样点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值(HQ)均小于阈值1,不会对暴露人群的身体健康造成明显的非致癌危害。各采样点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值(LCR)均在10-6数量级以下,对人体的致癌风险较弱。  相似文献   

20.
分析总结了美国在比较风险评价研究、环境风险评价指南、环境风险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交流等方面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环境风险评价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开展比较风险评价研究,完善环境风险评价指南体系,减小环境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和建立有效可行的环境风险交流体系的建议,从而完善我国环境风险评价体系,提高环境风险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