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日前召开的“苏州河河道曝气复氧工程方案研究”课题鉴定会上,通过该课题的实验室试验以及计算、分析和论证,对苏州河充氧的作用、效果和曝气工程的可行性得出了以下结论: 苏州河下游水体接纳了过多的污染物,远远超出其自净能力,致使水体的耗氧量大幅超出河道的复氧量,为严重缺氧水体。消除苏州河下游水体黑臭和改善水质的根本措施是削减华漕以下支流对苏州河的污染负荷量。苏州河下游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是水体处于缺氧状态和水体中存在大量的还原性物质。这些还原性物质在有氧的情况下将被迅速氧化去除,从而消除水体黑臭。实验室试验证明,人工充氧对消除水体黑臭有良好效果,并能削减污染负荷。 目前苏州河下游表层底泥处于厌氧状态并影响上复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提高泰晤士河水质,英国制成自动推进充氧船。充氧船每天可往泰晤士河中充氧30吨,每秒可清洗2000升河水。充氧船的能量和推进,由3个3000千瓦的柴油交流发电机提供。空气制氧,建立在特种吸收剂原理上。由“压力旋转吸附”装置,从空气中制取含93%  相似文献   

3.
苏州市政府1994年十件实事之一的“硫酸含砷废水处理”工程,10月13日已在苏州硫酸厂投入运行.该工程总投资104万元,是该厂工作人员经过100多天的紧张设计与施工完成的.去年,在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建设磋商期间,苏州硫酸厂就瞄准国际标准,果断决策并制订了《硫酸污水封闭循环利用设计方案》,苏州市政府对此极为重视,今年将其列入苏州市政府十件实事.这项工程由苏州硫酸厂自行设计施工,采用了目前国内尚属  相似文献   

4.
充氧工程作为河道湖泊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的工程措施之一,涉及环境工程与生态学学科的理论知识。本文介绍了关于对河湖充氧的理论依据及其适用性,分析了充氧工程的计算要点,并对河湖充氧工程合理性的确定进行了探讨。文中也提出了对充氧曝气措施实施的具体建议,为河湖水环境的治理与水生态的修复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了满足太湖地区农村污水处理占地面积小、除磷脱氮效率高、管理简单、运行和建设费用低的要求,研发了厌氧-跌水充氧接触氧化-人工湿地的组合工艺,并进行了工程试验研究.重点研究了跌水充氧接触氧化的设计及运行参数;接触氧化池内采取弹性填料与组合填料以1:1的比例混合装填,平面布置密度为45根/m2时,可使微生物量与跌水充氧能力之间达到平衡;相邻两池间经济有效的跌水高度为0.5 m;竖缝间距5 cm的挡板对水流的分散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充氧效果;水力停留时间越小充氧效果越好,但由此带来的污染物负荷升高又会使污染物去除效果下降,故水力停留时间宜取2.4 h左右.  相似文献   

6.
船舶油污水处理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沈永生 《交通环保》1997,18(1):17-20,24
在分析船舶油污水的水量,水质及其特点,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现状,推荐了同污水处理工程的典型工艺流程,对国内目前现在的大型船舶油污水处理场和处理船两种方案的评价表明,大型船舶油污水处理装置一般不宜建在船上。  相似文献   

7.
生物接触氧化法作为城市给水工程生物预处理工艺,近年来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实际应用。本文对给水生物接触氧化法预处理工艺中常用的两种曝气系统(微孔曝气器曝气和穿孔管曝气)作了简单介绍,并结合中试试验和工程实践对这两种不同曝气系统作了充氧性能、系统造价、运行成本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在实际污水处理厂生物池曝气系统应用中,采用微孔曝气器的曝气系统优于采用穿孔管的曝气系统。  相似文献   

8.
污水厂微孔曝气系统工况下充氧性能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无锡芦村污水处理厂四期曝气池为研究背景,采用尾气法测定了微孔曝气头在实际污水厂正常运行工况下的充氧性能参数,与理论清水中该值比较,评价曝气头运行情况.结果表明,在污水处理厂曝气池不同廊道分布的曝气头氧传质性能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廊道的曝气头在一天内的氧传质能力变化不大.与清水条件相比,实际工况下曝气池中的微孔曝气头充氧性能下降较大,其中氧传质系数KLa、充氧能力OC和氧利用率Ea分别下降了43%、57%和76%.  相似文献   

9.
静态曝气器是国外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曝气混合装置,它具有节省能量、充氧效率高、竖向提升和混合好以及运行操作简单、不需维修等优点。静态曝气器(见图1),可解决现有曝气池因竖向提升和混合差而引起的上下层溶解氧不均匀与底部积泥问题;同时,由于它充氧能力高,使扩建厂在处理水量增加、负荷提高时可不必再增加或少增加曝气池容积和设备。所以国内不少单位希望在设计中能采用这种装置,并希望能用这种装置改选原有曝气池。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设定不同的进水方式、曝气量、悬浮填料投加比,对比研究了MBBR工艺中三种曝气方式——均匀曝气、渐进曝气、单侧曝气的充氧效率,并且运用Matlab软件,采用非线性回归法计算测试条件下的饱和溶解氧浓度Cs和氧总传质系数KLα。得出:投加悬浮填料能明显提升原有曝气方式的充氧效率,但首先须保证填料在水中有一定活动强度,否则反会降低充氧效率;均匀曝气本身的充氧效率最佳,不过由于需要更大的气容比来带动填料运动,运行成本高于另外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苏州河河道曝气复氧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过六支流截污、综合调水等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苏州河沿岸的污染源大部分已被截留,河水水质大有改善。但是,苏州河北新泾以下河段,由于沿江37座合流泵站雨季排江的冲击负荷,雨天苏州河水体仍有黑臭。向苏州河进行曝气复氧,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增强水体的净化功能,对解决突发性的冲击负荷所造成的水质恶化、消除水体黑臭、恢复苏州河水生生态系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彭越浦苏州河河口底泥沉积特征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彭越浦-东茭泾河道污染底泥分布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河道底泥的垂直分布与苏州河及其支流大多数河道的底泥分布一致。而彭越浦交通路桥到中山北路桥段的河道底泥,却出现了特有的垂向分布。这种河道底泥从垂向上,其表层污染物含量较低,接近河道自然底泥的背景值。它是由于苏州河河水流入彭越浦,流速降低而形成的拥水沉积,其形成与彭越浦及苏州河的水文条件密切相关。这种特殊的河道底泥的发现,为苏州河支流及类似河道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provid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benthic insect communities that are present in the impacted reaches of Haggarty Creek.  相似文献   

14.
苏州河的功能定位与综合整治目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苏州河水“变情”,是上海人民长期以来的一个美好愿望。根据市委、市府确定的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该文论述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规划方案的基本思想,提出苏州河的功能定位要从实际出发,并全面考虑迈向21世纪的上海城市发展需要,使苏州河综合整治成为上海环境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相似文献   

15.
苏州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调查苏州河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基础上,计算了几种生物学指数,并根据指数值对苏州河底泥污染程度进行分级。研究结果表明:所调查的苏州河上海河段的底栖动物类群较少,属于贫底栖动物水域环境,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苏州河基本上是中等-严重污染状态,与水质理化指标变化情况基本一致。除Goodnight修订指数外,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在综合评价苏州河上质上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6.
对苏州河氨化菌进行了生态调查,并对其进行了生理生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苏州河水体中氨化菌数量普遍较高,上游至下游氨化菌数量逐步增多。赵屯至北新泾5个断面之间的差异很小,均在104个/mL左右,浙江路桥和武宁路桥的氨化菌数量要比上游的5个断面高出1个数量级。苏州河下游武宁路桥和浙江路桥断面水体中全年氨化菌数量季节变化较大。氯化菌的数量与水体中总氮和氨氮成正比,与硝酸盐成反比。  相似文献   

17.
苏州河底泥的耗氧量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苏州河底泥耗氧量(SOD)的实验测定结果表明,苏州河底泥(北新泾下游)的夏季耗氧强度是冬季的6倍,最大强度发生在武宁路河段,达7500mg/m2  相似文献   

18.
苏州河干流水质模型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廖良  徐祖信  刘东胜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3):136-138,142
对《苏州河水质模型的开发》课题完成的大部分内容进行了介绍,包括水质模型的选择及其原理、模型研究的内容与开发方法、干流水质模型的率定与验证,并据此给出了关于苏州河水环境特性的一些参数值,计算的基准时间为1999年夏季苏州河第3次调水试验时期。需要指出的是,苏州河正处于动态的综合整治过程中,模型中有关参数也会随其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9.
苏州河的污染底泥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底泥与流动水相的边界环境为研究对象,应用苏州河底的释放与耗氧规律,在控制地面水水质标准的环境基础上拟定了底泥评价分级标准,将评价的有机污染指标确定为未污染,污染、重污染底泥的类型级别。应用拟定的分级标准对苏州河的污染底泥进行评价,指出若对属于重类型的部分河段底泥进行整治,则整个市区段底泥释放至水相的深度,将接近地面水三级标准。  相似文献   

20.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对苏州河进行综合整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提出苏州河水环境系统是由水的自然循环系统和水资源利用人工循环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对这一系统的综合整治必须引进或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文章对如何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提出了构想,即一个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基本模式:“:污染源-GIS-水质模拟-治理规划-工程措施-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