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水电发展深受城市化的影响,因此水电移民问题应该放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和解决,将沿海发达地区和主要大城市作为水电移民永久安置的主体之一。无论从水电移民产生地的生态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即“推”的方面),还是沿海城市对劳动力的需要(即“拉”的方面),都存在着将水电移民彻底城市化安置的必要条件。通过龙滩水库的实例,给出一个政策组合和一个极端状态下的财务估算,说明移民问题彻底城市化解决的充分条件也是成立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非农安置的方式、户口准入、移民就业培训和多次安置选择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外水电环境认证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是世界范围内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国水电事业的发展也开始进入生态制约阶段。建立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推行生态环境认证制度,是降低水电工程不利生态影响的重要措施之一,国际上在这方面已经进行的实践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概要介绍了瑞士“绿色水电认证”和美国“低影响水电认证”的主要内容、技术标准和运行机制,并且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建立水电环境认证程序和推行水电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且讨论了推行水电环境认证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90年代,赛尼在长期非自愿性移民安置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贫困、风险和重建模型(简称IRR模型),IRR模型虽然在解决非自愿性移民安置问题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对如何安置非自愿性移民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但是本文认为,IRR模型存在一系列的缺陷.正因为如此,本文从非自愿性移民安置控制权的分配入手,提出了一个基于移民安置控制权分配的规范分析框架,该框架揭示出影响非自愿性移民可持续安置和发展的因素,进而为实现非自愿性移民的可持续安置提供了思路,同时它可以弥补IRR模型的缺陷.借助这一分析框架所得到的一个结论是:受影响人口主导的安置过程或者移民安置机构主导的安置过程只不过是移民安置控制权安排中集中分布的两个必然推论,也是两个特例,更常见的情形是移民安置控制权的分散式分布于受影响人口与移民安置机构之间,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移民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城镇安置刍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移民安置尤其农村移民安置是大型水利和水电工程普遍遇到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关系工程成败命运。三峡工程移民数量巨大,安置任务繁重艰巨。农村移民城镇安置,具有可靠性大和稳定度高特点,应是三工程移民安置的重要途径。经库区城镇发展程度和农村移民素质适合城镇非农就业数量状况双重分析结果,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的城镇安置比重至少可达45-50%,可望争取达到60-70%。  相似文献   

5.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作为失地农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实施逐年补偿和入股分红的长期补偿机制,成建制地集中安置,同时,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符合要求的移民新村优先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围,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避免传统以土安置方式的弊端,使移民能够同时享受到兴修水利水电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双重利好和发展机遇,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以及移民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的开发性移民目标,实现地方政府部门、项目业主、移民和安置区居民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共赢。首先,本文详细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淹没耕地补偿、移民安置区选择、移民新村建设资金、移民生活水平恢复等方面的优势,突出两者相结合的必要性;其次,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分为调查统计、规划衔接、新村建设和搬迁后扶四个阶段,分阶段阐述了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现实路径,突出两者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然后,从政策制度、经营管理、失业贫困和社会稳定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存在的风险和弊端,突出两者相结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最后,基于各类风险的具体表现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化解相应风险的策略,以期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模式能够得到落实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有效和妥善地解决工程移民的搬迁和安置问题,不仅是水利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也是预防和减缓社会矛盾的关键.在改革开放时期,移民补偿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前所未有的.为了解释这种移民补偿方式,本研究以湖南省洪江和碗米坡两个水电站的移民搬迁和安置过程为案例,从治理机制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完成移民补偿的治理机制是一种包含了命令、交易、合作的混合机制.水电公司是水能开发的最大受益者,也是移民补偿的责任人,但它并不直接去完成移民补偿,而是将移民补偿的任务用合同的方式外包给市级政府.市级政府分解了从水电公司获得的任务和资金,并用行政命令要求下级政府完成补偿任务.县级政府分配了任务给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再分配任务给行政村.行政村的村委会接受任务后,将补偿资金转交给移民,并用村集体中的合作机制向移民提供耕地、宅基地等资源.这种混合式的治理机制使得移民补偿任务能够按期顺利完成,具有非常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分区是实现布局优化的基础,也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为例,利用GIS技术分析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实现了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分区,从而为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实施和村镇建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金牛湖街道农村居民点现状在整体上存在“布局松散、面积零碎”的问题;各村(社区)之间地域差异明显、分布不均衡;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沿“低坡度、低高程、交通便利”地带分布的显著特征;(2)按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程度,可将金牛湖街道划分为5种适宜性分区。其中,高度适宜区占街道总面积的165%,总体上能满足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3)基于农村居民点现状分析及适宜性分区结果,将各村(社区)划分为“就地城镇化”、“内部整改”、“逐步迁村并点”3种优化模式,并从宏观层面上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城镇移民家庭生活安置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回溯性的调查资料来研究已经搬迁的城镇移民家庭在搬迁后的生活安置现状,分析城镇移民家庭的生活安置适应性。在评价方法上首先是对比城镇移民家庭搬迁前后的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的变化,再分析移民各个分项满意程度,最后将所提取的因子得分值作为自变量,总体“生活安置满意度”作为因变量,对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移民安置过程中哪些方面的满意度会影响到城镇移民对总体安置满意度的判断。研究发现城镇移民家庭的生活居住条件良好。搬迁后,城镇移民家庭的生活和居住条件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住房面积增大,房屋居住的安全系数有所提高。城镇移民家庭医疗保险享有率很高,但养老保险的享有率不容乐观,城镇移民家庭的养老保障仍有待提高。城镇移民生活安置满意度随着社区满意度和居住满意度的提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9.
基于力学平衡模型的乡村转型均衡发展判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 生物自然 土地管理三维驱动因素通过“农村人口 耕地 农村居民点”3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驱动着乡村转型发展。以该3要素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力学平衡模型乡村转型发展偏离度的评价方法,并综合应用 2000 年和 2010 年两期 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及2006~2020年规划修编数据,分析了江苏省乡村地区转型变化的特征规律。研究表明:江苏省各县(市区)乡村地区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偏离发展情况;偏离度空间上呈现极角苏南<苏中<苏北,极径苏南>苏中>苏北的规律;农村居民点扩张成为乡村转型均衡发展的最重要阻碍因素,这根源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三元”结构社会体制,目前“生产空间较好的实现了转型,生活空间和身份空间依然滞留在乡村地区”,现阶段的乡村转型发展是一种不均衡的发展模式,必须实现向“以人为本”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模式对移民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7年三峡库区就地后靠农村移民的抽样调查数据,根据农村移民收入来源理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移民户和非移民户,以及不同安置方式移民户的收入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以说明移民搬迁和不同安置方式对移民收入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移民搬迁对移民收入存在结构性的影响,即移民搬迁主要影响移民户的家庭经营收入,同时,移民的后期扶持政策抵消了移民搬迁对移民收入的影响;不同的安置方式对移民户收入也存在显著的影响,纯农业安置和兼业安置对移民收入的不利影响较小,而非农业安置对移民户收入的影响较大;非移民安置户享受到的惠农政策和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好处也相对要少;从收入来源的角度来讲,纯农业安置和兼业安置的收入风险相对较低,而非农业安置的收入风险相对较高,所以,纯农业安置和兼业安置对多数农村移民而言是较为适合的安置模式,移民后期扶持补助政策对于稳定移民收入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兴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不可避免地要征收大量农田,造成大量移民非自愿性搬迁.我国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强调农村移民主要采取农业安置的策略.然而,移民的迁入势必会对安置区居民的土地权益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根据"卡尔多-希克斯"社会福利改进标准,要实现安置区土地向移民转移过程的社会福利改进,需要对利益受损的安置区集体和居民给予相应的补偿以弥补其福利损失.本文以湖北省竹山县潘口水电站为例,在对竹山县溢水镇、宝丰镇两个乡(镇)5个移民安置点的73户安置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对安置区土地流转的补偿标准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潘口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执行标准均未达到农地实际价值的一半,水田的补偿程度为49.54%.旱地的补偿程度为为44.54%,安置区集体和居民没有获得充分的补偿,因此,需要提高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使安置区居民也能和移民一样地分享到水利水电工程带来的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加速,因大型工程兴建导致的移民迁移安置成为缠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解之题,如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移民。在对江苏省三峡外迁农村移民安置点大丰市的个案调研基础上,着力探讨工程外迁农村移民社区安置过程中的资源挖掘问题。主要是(安置地)已有闲置住房、土地资源的利用,社会关系网络资源的重建。技能培训资源的开发,以及投资性资源的启动等。通过各种资源要素的有效挖掘和合理搭配,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和智慧。最终实现工程外迁农村移民的“落户生根”,缓解人类安居和大坝建设彼此间的紧张矛盾。为今后的工程外迁移民安置积累宝贵经验和提供某些先导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库区移民的水质满意度问题,应用有序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基于满意度感知理论,构建了库区移民水质感知有序逻辑回归模型,以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情况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最高教育水平、水源、庄稼种类、日常污水去向、周期性淹没意向等要素对移民水质感知具有显著影响;(2) 上游移民相较于中下游移民对于未来水质政策更乐观;(3)随着教育水平提高,移民对未来预期更加理性;(4) 日常污水去向要素对移民的水质感知存在空间异质影响,使用明渠的群众更倾向于认为水质将会变好;(5) 移民生活用水来源获取越难,对水质变化感知越差;(6)种植主粮作物的移民,对未来的水质预期更好。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能够提升移民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生态移民是近年来诸多景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以世界遗产地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对安置点居民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从居民感知的角度分析生态移民给安置区居民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心理及安置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构建生态移民影响的感知差异分析模型,探讨不同基本背景的居民对生态移民影响的感知差异性。结果表明,安置点居民对生态移民的社会文化、资源环境以及心理层面的正面影响比较认可;对于经济影响的感知分歧较大;而对于移民政策的感知十分消极;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以及不同旅游业参与程度的居民对生态移民影响的认知态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指出武陵源生态移民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5.
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合国里约20周年世界峰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倡导绿色经济。绿色经济的概念最早在1989年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提出,但现在的绿色经济却具有全新的意义。本文基于参加联合国有关绿色新政和绿色经济的政策咨询和研究报告,论述了绿色经济的基本背景、三重效益、研究模型以及绿色经济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对如何开展中国绿色经济研究进行探讨。首先,文章认为在深入探讨绿色经济前,需要了解当前发展绿色经济的基本背景,明确为什么要发展绿色经济、什么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绿色经济,以及怎样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三个基本问题。其二,绿色经济与褐色经济的情景模拟表明,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更好的三重底线效益。联合国的T-21模型对过去40年(1970-2010)及未来40年(2010-2050)进行了绿色情景与褐色情景两种模拟,认为在自然资本的环境收益方面,绿色经济发展情景下自然资本的退化得到了基本遏制,而褐色经济发展情景下自然资本的退化会进一步增强;在物质资本的经济收益方面,绿色经济发展情景下,2020年以前经济增长率(2.5%)会低于褐色经济(3%),但从长期平均增长率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2.5%)可以带来比褐色经济发展模式(2%)更好的经济增长;在人力资本的社会效益方面,在2030年以前绿色经济发展情景下就业机会有小幅减少,但长期来看,绿色经济能够创造与褐色经济同样多的就业机会,甚至可以有小幅的增加(0.6%)。其三,绿色经济研究模型表明,绿色经济投资于自然资本可以实现所需要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本消耗的脱钩。绿色经济假说是:将资金投资于提高资源能源效率与扩大自然资本两个方面,是否能够导致更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于该理论假设,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将自然资本引入生产函数,建立了Threshold-21模型,证明绿色经济即投资于自然资本可以实现所需要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本消耗的脱钩。其四,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经济增长,同时能够增加生活质量。绿色经济假说,强调了绿色投资对生活质量有正的影响。通过生态绩效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以及典型案例研究等三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减少自然资本消耗可以减少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本和维护成本、维持与增加自然资本对人类的功能;可以提高自然资本的生产效率,用较少的自然资本投入达到社会稳定所需要的人造资本;可以提高人造资本的服务效率,用一定的物质存量为更多的人服务。其五,开展深化中国绿色经济理论与绿色发展模式的系统研究。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倡导的绿色经济可以给我们发展中国的绿色经济带来新的启示,笔者认为对中国绿色经济理论与绿色发展模式开展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应该包括理论内涵、实证分析、发展情景、行动领域、政策体系等五个依次递进、前后照应的研究模块。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0年和2010年湖北省102个县级行政区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县际迁入人口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工业经济和迁入人口的空间格局及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关联性;采用面板数据拟合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人口迁入与工业集聚之间的互动机制。结果表明:湖北省迁入人口和规模以上工业的县际分布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关联性,武汉市及其邻近县区一直是迁入人口和工业经济的高高集聚区,鄂西地域则是低低集聚区。人口迁入与工业集聚之间存在相互决定的互动关系,地区工业集聚度提高1%,其全部迁入人口和省内迁入人口分别增加 0.544 9% 和 0.602 3%;全部迁入人口或省内迁入人口增加1%,其工业集聚度则分别提高 0.294 0% 和 0.267 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省区应通过推进人口和非农产业协同集聚,培育地区经济增长极,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人口迁入;工业集聚;空间关联性;互动关系;湖北省  相似文献   

17.
经济植物复层栽培对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和移民经济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三峡工程兴建后,由于大量耕地被淹,移民后靠,库区的生态环境与移民经济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本文提出了经济植物复层栽培方法,对其在减少库区水土流失、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和解决库区移民经济方面的作用作了全面的论述。经济植物复层栽培是解决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移民经济的基本途径,采用扩大种植农作物的方法来解决三峡库区移民经济问题将会加剧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相似文献   

18.
水库农村移民安置区的确定及土地产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库农村移民安置区的土地产权问题是开发型移民政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水库农村移民环境窬一的理论计算公式和常规计算方法,并讨论了据此确定安置区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针对水利工程移民的住房感知问题和住房感知等级为定序变量的特点,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理论,构建移民住房感知的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并针对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移民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施肥种类、最高教育水平和家庭年收入对移民住房感知存在显著正向作用,水源种类对移民住房感知存在显著负向作用。2施肥种类要素分析表明,当地移民生活对农业生产依赖性较高,且移民对区域交通状态改变预期是导致其住房感知差异化的主要因素。3最高教育水平要素分析表明,教育程度越高,移民住房感知越高。4水源要素分析表明,移民对水源的获取难度和成本的预期越差,其住房感知越差。5家庭年收入要素分析表明,家庭年收入越高,移民对未来的预期越好,其住房感知越高,经济发展是解决移民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tries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s that might affect interprovincial migrants'decisions and examine how and why the inftuenee of these characters changed over time individually and synthetically in China during 1985-2005.We have investigated six types of factors,namely,distance,population density,income,employment structure,house price,and migration stock.In addition,we apply the identified factors with a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to a longitudinal dataset,which consists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flow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in China.It is found that different factors have disparate impacts on migration in China,and they can be decomposed into push force in origin area and pull force in destination area.Factors shaping China's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have shifted from traditional factors such as distance to 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incom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obtain detailed migration data with spatial information and develop applicable models for migration processes.Our analysis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development planners and policymakers to develop sound population policies to achiev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