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降低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区域环境合作是西亚地区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地区工业空气污染水平的人均值和均GDP值是世界最高的区域之一。那里正在进行一些天然气项目,随着燃烧天然气,二氧化碳排放可能会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2.
3.
北京市冬季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4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象观测塔院内进行了PM10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冬季气溶胶浓度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峰值与交通和生活排放源有关;气溶胶元素浓度分析表明,北京市除受局地排放源影响外,还受远距离输送的影响;与1983 年相比,北京市冬季人为污染明显增加, 自然沙尘污染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Susann  Nordrum  Christopher  P.  Loreti  Mike  McMahon  Karin  Ritter  夏光 《产业与环境》2005,27(2):72-75
要获得有意义的温室气体清单,重要的是清单中包括的内容的方法论和定义应该是一致的.国际石油工业环境保护协会(IPIECA)、国际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者协会(OGP)以及美国石油学会(API)已经制定了温室气体摔放计算和报告的准则.国际石油工业环境保护协会(IPIECA)报告温室气体摔放的石油工业指南的熏点是放在石油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和报告上.为了提供摔放估算一致的方法论,美国石油工业协会制定了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温室气体捧放估算方法论概要.从美国石油学会可以得到一个估算摔放的工具——SANGEA^TM能源和捧放估算系统.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IPCC推荐的计算方法对中国农业排放源的甲烷排放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估算。分别得出了中国稻田甲烷排放量、家养动物甲烷排放量和农业残留物甲烷排放量。  相似文献   

6.
我国几种典型树种非甲烷烃类的排放特征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赵美萍  邵敏 《环境化学》1996,15(1):69-75
采用封闭式采样法和带有预浓缩及程序升温装置的熔融毛细管柱气相色谱仪,对我国的松、柏、杨、槐等几种典型树种排放非甲烷烃类(NMHC)的组成和排放速率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测定,初步确定了不同树种和的特征物种和排放规律,结果表明,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排放的NMHC组成差别很大,各树种的排放规律除了与自身的结构和生理活动等在内在因素有关外,还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界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光强)的影响,一般温度越高,光强  相似文献   

7.
大气中还原态硫化合物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一套简便易行的还原态硫化合物的采集及分析方法,该方法可分离和检测11种还原态硫化合物。利用该方法测定了北京市和青藏高原地区还原态硫化合物的混合比,结果表明,北京市和青藏高原地区存在较强的COS和CS2人为和自然排放源。  相似文献   

8.
美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美国大气固定源排放标准的体系、标准内容、标准制定程序与标准实施的有关规定,并分析了其特点。  相似文献   

9.
10.
介绍了美国大气固定源排放标准的体系、标准内容、标准制定程序与标准实施的有关规定。并分析了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焦作市各类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系数法,编制了焦作市2016年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6年焦作市人为源VOCs排放总量为28804.80 t,其中,工艺过程源、溶剂使用源、化石燃料燃烧源、移动源和生物质燃烧源分别占排放总量的36.19%、25.48%、14.38%、13.72%、10.23%.2016年焦作市VOCs的重点排放二级源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表面涂装业、道路移动源、生物质露天燃烧、工业燃烧,其排放量之和共占排放总量的72.47%.在焦作市各区县中,博爱县、孟州市、武陟县和马村区的排放量较高,4个县区的VOCs排放量均超过3000 t,其排放量之和占排放总量的54.26%.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甲烷主要人为排放源及各排放源的排放通量,甲烷在大气中的浓度及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估算了上海市各人为排放源的甲烷排放通量。  相似文献   

13.
14.
为开展天津市挥发性有机物(volait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普查,修正天津市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因子,开展了滨海新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调查工作,调查企业的原材料使用量、生产工艺、污染治理设施等情况,根据环保部制定的排放因子对被调查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进行估算;分析估算结果,并与污普库估算数据及企业填报监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发现估算结果较为准确,且滨海新区单一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最大的为石油化工及储运行业,建议下一步重点开展石油化工及储运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及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加强无组织源排放治理。  相似文献   

15.
城市面源污染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研究城市面源污染特征及排放负荷,为城市面源防治提供借鉴有重要意义。在内江市将城市下垫面按照水文效应和面源污染特性不同划分为屋面,庭院,交通道路,城市水环境四类,每类下垫面中选取一定数量的点进行监测,根据选取的典型点位的监测结果,研究城市面源污染特征及污染物负荷,结果表明:(1)各类下垫面中,交通干道污染质量浓度普遍较高,屋面污染物质量浓度相对较低,交通干道 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15.31 mg·L-1、280.20 mg·L-1、0.35 mg·L-1、2.29 mg·L-1、4.06 mg·L-1;屋面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85.56 mg·L-1、117.25 mg·L-1、0.13 mg·L-1、2.03 mg·L-1、3.63 mg·L-1。(2)不同材质屋面中,沥青屋面的污染物质量浓度普遍较高,陶瓦屋面的污染物质量浓度相对较低。沥青屋面 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3.4 mg·L-1、56.0 mg·L-1、0.181 mg·L-1、2.529 mg·L-1、5.254 mg·L-1;陶瓦屋面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0.8 mg·L-1、45.4 mg·L-1、0.106 mg·L-1、2.099 mg·L-1、4.167 mg·L-1。(3)单次降雨COD污染负荷在34.6~73.7 t之间,相当于整个城区城镇生活污水不加处理排放1天;根据3次降雨监测结果估算全年COD、悬浮物、总磷、氨氮、总氮排放量分别为2177.1 t、2778.3 t、3.855 t、41.410 t、69.133 t,城市面源COD污染负荷是城镇生活源的近20%。(4)各类下垫面中,屋面的污染物排放负荷贡献率最大,其次为庭院、交通干道、一般道路、城市水环境,一次典型降雨中,屋面对COD污染负荷的贡献率为30.9%,庭院为28.7%,交通干道为24.7%,一般道路为14.9%,城市水环境仅为0.8%。(5)各类下垫面中,交通干道的初始冲刷效应最明显,其次为一般道路、庭院、屋面。根据分析得出结论:城市面源中COD、悬浮物的污染不容忽视;不同下垫面呈现不同的污染特征,屋面的污染物质量浓度较低,但由于面积贡献率大,污染物负荷贡献率较高,均在25%以上,交通干道、一般道路五类污染物由于质量浓度较高,各污染物负荷贡献率均超过其面积贡献率,可作为城市面源防治的重点;截留和处理城市降雨初期径流对于城市面源污染处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17.
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区域大气硫、氮沉降速率趋于平稳甚至下降,但西北地区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硫、氮沉降速率加快.燃煤电厂作为酸前体物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在其周围开展硫、氮沉降效应研究,可为合理评价煤矿区大气污染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提供数据支撑.该文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3个燃煤电厂为采样点,研究了电厂周围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路机动车10种污染物的排放量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为了定量分析中国道路交通过程机动车污染状况,综合利用MOBILE5模式和燃料消耗计算方法,在调查分析中国1995年(基准年)机动车基本数据基础上,建立了THC、NMVOC、CH4、CO、NOx、CO2、SO2、Pb、PM10、N2O等10种主要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因子和排放总量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机动车排放的02、CH4、SO2、PMl0等污染物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工业排放是环境中二恶英(PCDD/Fs)最主要的人为排放源. 2010年我国九部委联合发布PCDD/Fs污染防治指导意见,之后出台多项政策要求对主要行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开展污染防治.在一系列防治措施下,PCDD/Fs的工业排放水平有所下降,整体取得良好成效.本文针对固体废弃物焚烧、钢铁生产、有色金属生产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四类主要行业的PCDD/Fs排放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述了不同行业PCDD/Fs排放量、排放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比较分析了目前四类主要行业针对PCDD/Fs排放的控制技术及其效果,并对烟气中PCDD/Fs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可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工业排放PCDD/Fs的研究现状以及污染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大约在7.8—60mg/m~2·h。稻田甲烷的排放包含着甲烷在水田土壤中的生成和从土壤向大气释放这样两个过程。前者是通过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分解复杂的有机物质,在渍水还原条件(氧化还原电位低于-200mv)下,由产甲烷菌最后转化形成甲烷;后者主要是通过水稻植株向大气释放,只有少量通过气泡或分子扩散从水田土壤通过田面水层向大气排放。显然,稻田甲烷的生成、排放是一个以生物学过程为中心,并与土壤环境、土表水层和大气环境的一些物理、化学条件密切相关的过程。土壤温度、pH值、水稻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稻田的水浆管理、施肥措施等等都会影响稻田甲烷的排放。只有研究并掌握稻田甲烷排放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才能真正做到在争取水稻优质、高产的同时,抑制或减少甲烷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