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提高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与应急准备行为,降低居住场所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采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设计的居民火灾应急准备行为调查问卷,从居住场所火灾应急准备行为与动机,威胁评估、应对评估与非保护反应2个方面,对普通居民进行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当前居民对居住场所火灾的应对评估能促进其产生保护动机;居民应急准备的知识、能力不足,应对资源状况良好;居民的准备动机和实际准备行为之间存在缺口,准备行为存在较多不足。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包括关注“高威胁评估—低应对评估”人群;培育服务家庭火灾防范与应对的市场主体;加强消防宣传教育设计和完善社区及物业消防自查体系等策略,以提升居民居住场所火灾应急准备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学急救就像学游泳,一旦学会受用一生浙江省人大代表、省国土资源厅厅长陈铁雄认为,应该进一步普及公众应急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如果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定的应急避险知识或者互救自救能力,或许可以大大降低灾难带来的伤害。"事实上,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还是衡量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指标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发达国家已达到80%以上,但在中国普及率并不高。陈  相似文献   

3.
AT070003应急处置基本知识与实战技能——第一时间挽救生命本书由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任编委会主任,多位业内权威专家参与编写。针对目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应急、抢险、救援等相关问题,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进行了全方位解析。内容包括: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的基本知识;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公共聚焦场所突发事件、交通事故、建筑倒塌事故、矿山事故以及自然灾害事故等应急处置的方法与程序;营救、搜救、自救、互救、安全疏散、逃生以及医疗救护的方法和技能;救援人员防护用品、应急器材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应急技能的综合训练与评估;金属栅网通道训练等。定价:32元/册规格:18开  相似文献   

4.
陈樱花 《安全》2021,42(8):前插1-前插2
很欣喜地读完由夏保成教授领衔,刘娇、夏元兴两位青年学者共同完成的《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一书后,一时间感慨万千.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持续推进,应急管理,尤其是应急预案这个词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所知晓,更被各级各领域应急管理实践部门加以重视.但同时,每当出现应急响应不太及时的情况,民众在第一时间就会出现对应急预案存在与否及其有效性的质疑.在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现代社会中,应急预案的相关知识体系及实践操作就显得愈加重要.  相似文献   

5.
解鹏 《劳动保护》2023,(9):44-45
<正>科学知识的传播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关键举措,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应急科普在提升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普及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中自救和互救知识、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及伤亡损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短视频凭借其碎片化、场景化和通俗化的传播优势成为应急科普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6.
<正>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的经验证明,紧急疏散和安置受灾民众已经成为政府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灾难降临,如何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并且有保障的地点作为临时住所,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本刊特邀国家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应急协调处侯建盛处长为您详细介绍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201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减灾从社区做起"。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活动,增强了国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同时对于提升普通民众的自救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劳动保护》2023,(4):8-9
普及事故及灾害中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及其造成损失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提高公众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关键是要通过科普宣传教育,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2023年1月5日,在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上,应急管理部党委书记、部长王祥喜将创新应急管理科普宣教手段作为建强基层应急和社会共治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创新成为下一步应急科普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劳动保护》2011,(10):I0009-I0014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严加密闭,防止泄漏,工作场所建立独立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相似文献   

10.
新书推荐     
《事故现场救护与应急自救》;《企业重大事故应急管理与预案编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正应急救援队伍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以及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是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安徽省应急救援力量蓬勃发展,在参与灾害救援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且在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普及防灾减灾和安全自救知识工作上成绩显著,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救援队伍参与  相似文献   

12.
五、必须开展从业人员岗位应急知识教育和自救互救、避险逃生技能培训,并定期组织考核。依据:《安全生产法》第25条、第55条有关要求。解读:新《安全生产法》第25条中明确了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应当包括的内容,增加规定了"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以及熟悉从业人员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两方面的内容。事故应急知识是应急培训的重要内容,从业人员掌握了这些知  相似文献   

13.
紧急避难场所优化布局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安全避难场所.本文在对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城市避难场所布局、选址及其要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避难场所数量、容量的确定路线,并对避难场所布局优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网络优化模型,并结合实际应用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正>应急避难场所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本文主要介绍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维护管理、启用运行和结束管理阶段的工作内容,以期为灾害事故发生后,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合理高效、避难安全有序、功能运行正常带来启示。日常维护管理明确管理机构避难场所日常维护管理具有公共机构与私人团体互相协作支持的多主体参与特点。政府为避难场所日常维护管理提供协调指导、政策保障、监督检查、经费保障等,  相似文献   

15.
201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2个"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减灾从社区做起"。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活动,增强了国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对于提升普通民众的自救能力也有很大帮助。虽然"防灾减灾日"已经过去,但面对近期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我国南方多省的水灾,防灾减灾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如何减灾,都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成为困扰普通民众的一道难题。本期我们组织社区工作者、安监系统工作人员、媒体从业人员、普通民众,从多个角度对"减灾如何从社区做起"进行探讨,希望能给广大读者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6.
201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2个“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减灾从社区做起”。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活动,增强了国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对于提升普通民众的自救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7.
<正>应急演练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依据有关应急预案,模拟应对突发事件的活动。其目的主要就是通过模拟演练的方式,查找本单位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检查锻炼队伍,宣传抢险救灾知识等,以提高本单位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应对灾害的能力。组织经常性的应急演练,是防范和消除意外发生的必然要求和铁律,也是为在将来可能遭逢的实际灾害中减少  相似文献   

18.
从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特点和以往事故教训可以看出,公众聚集场所发生火灾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的惨剧,且火灾中多数死亡人员是因不懂疏散逃生知识,选择了错误逃生方法或者错过逃生时机而造成的.因此,掌握公众聚集场所正确的疏散逃生方法以提高自救能力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2月8日,公安部消防局发布了《家庭消防应急器材配备常识》(以下简称《常识》),并提醒公众根据家庭成员数量、建筑安全疏散条件等状况适量选购消防应急器材,仔细阅读使用说明,熟练掌握使用方法,以提高家庭扑救初起火灾和逃生自救能力。下面介绍《常识》中提到的5种家庭消防应急器材的选购及使用知识。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解决在保证高效完成救援任务的同时考虑受灾民众行为,进而提高灾民对救援处置效果的满意度问题,结合行为运筹学相关理论和不公平厌恶理论,提出民众对于应急物资到达时间的风险感知度量模型,以及民众对于所得到的应急物资数量的公平满意度度量模型,构建基于灾民心理感知的应急物资多阶段调度模型,解决应急物资到达时间风险感知、物资分发数量公平满意度等多目标下的调配决策问题;设计基于蚁群优化思想的求解算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实例分析对比验证了模型在提升灾区民众对于应急物资分发策略满意度方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