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法律制度的作用1.环境的特点和环境问题的发展环境,在同人类活动的关系方面,起着两大作用。一是提供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人们的衣食住行,哪一项都离不开同自然界的物质交换。二是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同化和处理。例如,生活垃圾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被环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中小城市是区域内经济活动、生产活动、物资能量流通的中心。本文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如何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邓超  李培根 《环境技术》2002,20(4):45-49
当前经济研究中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已经有多种不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材料和物质流在经济中的运转,物流分析模型(SFA)就是其中一种。本文将SFA应用于一个单一的,假设的污染问题中,这样以实践的方式来评价模型的结果。结果显示,SFA模型能够发现潜在的或预料不到的物质流和排放物,并能发现在将来某一时候会引起经济和环境问题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地球是一切生命的摇篮、环境创造孕育了人类,人类又变革开发了环境,人类是组成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之一,必然参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和信息流。当前,人口、食物、资源、能源和环境污染以及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问题,陷人类于困境之中。人类生态学就是研究人类与地球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科学文化,它具有沟通现在与未来的双向性。本文分别阐述上述困境的形势,并指出缓解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人对自然的认识,加强环境意识和生态文化教育。创立生态文化的目的在于协调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配合目前正在进行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本文将根据国内外一些不完整的资料对这两个问题简介如下: 什么是城市环境? 目前有大同小异的两种解释,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是生态环境,由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两部分组成。自然系统包括地理条件、生物、大气、水体、岩石等。人工系统包括人口、人文景观、交通、信息、经济活动与环境污染等。二是生产环境,也可叫经济环境,是指物质生产环境。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布局与生产组织状况,工农业生产和各项经济活动以及经济活动造成的污染与防治状况等等。三是社会环境,是指非物质生产环境。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一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好坏,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搞好环境管理。 (一)城市环境管理的指导思想根据国家环保法和我国环保工作的实践看,应该明确的指导思想是: (1)促进生产发展的观点。城市经济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城市对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在,还有不少人认为,要搞好环境保护,就不能发展生产;要发展生产,就搞不好环境保护,把环境与生产发展割裂开来,把环境管理与生产管理对立起来。按照这种思想去管理环境是行不通的。只顾生产,不顾  相似文献   

7.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环境教育既要遵循教育整体系统的发展规律,又因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事业的特殊性而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这包括环境教育的社会性、全球性、科学性、综合性、道德性、多样性、实践性。 环境教育的社会性   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人类长期向大自然掠夺索取造成的。人类在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中,逐渐认识到,在造成环境问题的诸多因素 (如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等 )中,总是以人类活动为开端,又以对人类的影响为结果的。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解决与人类自…  相似文献   

8.
城市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重庆大学资源中心贺云华环境是人类的生存活动空间。城市环境是人类最为密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城市持续发展是指当代城市聚居者的生存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利用不能影响后代的发展能力,更不能牺牲后代的利益,要确保城市有较强的发展后劲。1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9.
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和环境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其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最佳结构功能的新的生态系统。由于人类——环境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大系统,环境问题的产生又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因而,环境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人作为高等智慧生物,具有最大的复杂性。要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目的是摆在环境管理人员面前的十分艰巨的任务。十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清楚地表明,环境管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有极  相似文献   

10.
绿洲的形成机制和分类体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为系统,绿洲与其外围环境(即山地系统与盆地系统)之问进行一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转换,这正是绿洲发生的根源所在.在对绿洲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绿洲发生学的一般模式。并且根据绿洲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非天然绿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和天然绿洲的主要植被类型,主导经济部门结构和开发历史,以及地貌部门对除矿业绿洲外的各经济绿洲类型进行四级分类,得出绿洲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1.
环境结构     
环境结构是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即环境要素)在数量上的配比、空间位置上的配置、相互间的联系内容和方式。它是阐明环境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一个基本概念。环境结构直接制约着环境要素间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方式和数量,并且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运动之中,因此,不同区域或不同时期的环境,其结构可能不同,由此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不同的宏观特性,从而对人类社会活动的支持作用和制约作用也不同。沙漠地区的环境结构基本上是简单的物理学结构,而植被繁茂地区的环境结构则主要是十分复杂的生态学结构。陆地与海洋,高原与盆地,城市与农村,水网地区与干旱地区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动力,是通过利用周围环境的资源(食物、化石燃料等)获取能量的,它很少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根据普里高律的耗散结构理论,如果进入地表的负熵流总数一定,那么人类社会系统从周围环境中吸入的负熵越多,它本身的熵值就越低,即向有序化发展。反之,环境熵值就越高并向无序化发展,其结果就是目前所看到的地表环境被严重破坏的景象。因此,环境的变化是地球高度发展到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如何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呢?作者提出把人类社会系统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人类生活系统,农业生产系统和工业生产系统。将这三个子系统在地表分置不同地点,让它们彼此间边界明显地分离开来,从而建立起一种  相似文献   

13.
环境问题可以说主要是一个经济问题。一方面,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的资源超过环境的补给和再生增殖能力,造成了资源的稀缺;这些取得的资源经过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又以废物的形式排入环境,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化又反过来制约经济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能量审核作为清洁生产审核的一部分,以物质的焓为基础,将物质的焓看成是随物质移动的能量对审核重点展开能量衡算。以物质流为纲,追踪系统或企业的能量流。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分别按能量损失的不同形式计算能损率,或计算整个审核重点或其中一操作过程的能量利用效率、能损量、能损率。在清洁生产审核的同时进行能量审核,可使审核内容更加全面细致,清洁生产方案更加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5.
作者根据生态学原理,讨论了如何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合理安排工业结构的问题。文章指出:城市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很类似,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通过各种食物链的交叉结合,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络结构。在这个网状结构中,物质的利用率极高,没有“有用物”和“废物”之分。因此,也就不会产生环境污染。而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例如在我国工业内部的物质循环多半是链状的,各种物质间依赖性大,资源浪费大,给环境造成污染。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在工业内部形成一个整体的物质循环网络结构。网络结  相似文献   

16.
生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既研究各种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本质,又研究生物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是摆在每位生物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为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  相似文献   

18.
戚志坚 《环境教育》2000,(1):21-21,26
当今世界 ,环境已成为全球范围的热点问题。1995年6月以“两个湖泊 ,一个地球”为主题的杭州温哥华青年环境研究活动 ,实现了浙江省中学生环境研究国际交流“零”的突破 ;自1996年起杭州又与日本AMR民间环保组织开始了为期三年的青年环境教育合作。作为两次国际环境教育活动的主体力量 ,全国环境教育先进单位———杭州市中策职业高级中学(原杭三中)先后有1800余名学生参加各类活动 ,使青年学生受益匪浅。国际间合作进行青年环境教育 ,不再局限于单纯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现已扩展到更高层面的人类精神 ,物质生活的质量、经…  相似文献   

19.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及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人为释放的各种化学元素、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加入自然界原有物质循环中,它们在环境中的集中、分散和迁移转  相似文献   

20.
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环境危机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松 《绿叶》2011,(6):19-26
始于工业革命的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方向和基于人类生活的物质与能量的转换方式,并形成了以实现资本增值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模式,由此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不只是技术或科学层面的问题,也不只是经济或政治层面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体的文明结构——工业文明——存在问题。因而,环境问题无法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得到有效解决。我们需要反思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工业文明体系,构建有助于实现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生态文明,发展与本地生活环境相吻合的社会体系和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