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对湖南省长潭西高速公路关键地段(学士收费站和服务区加油站)降雨径流水质进行监测的基础上,分析了高速公路路面径流污染物特征,探讨了各污染物的初期冲刷效应和各污染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收费站路面径流样品中的COD和SS平均浓度分别为70 585 mg/L,而服务区加油站样品的COD和SS平均浓度分别为120 357 mg/L。受汇水面积差异的影响,收费站处的径流污染物未发生初期冲刷现象,而加油站的径流污染物均产生初期冲刷效应,以COD最为明显,20%的径流量携带的COD含量接近50%。2个地段的各污染物之间相关性处于显著水平以上,SS与其他污染物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7。  相似文献   

2.
刘伟  潘杨  黄勇  陈园 《环境工程》2016,34(6):14-17
以4种不同工艺系统为例,分别在反硝化产生浮泥(甲)及厌氧发酵产生浮泥(乙)两种条件下,研究了出水浊度与悬浮固体浓度(SS)以及浊度与悬浮颗粒携带污染物COD、TN及TP之间的相关性规律。结果表明:浊度与SS、COD、TN及TP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在反硝化产生浮泥条件下,SS、COD、TN及TP随单位浊度(1 NTU)的增加分别增加2.737,3.134,0.265,0.063 mg/L,厌氧发酵产生浮泥条件下,各指标则分别增加2.656,3.130,0.187,0.057 mg/L。SS和COD增加量与泥龄呈相关。TN和TP增加量因不同工艺系统特性而异。在浊度大于3.71 NTU,且液相各指标与排放标准相差不大时,出水综合水质指标的提高可通过物理强化降低浊度实现。  相似文献   

3.
采用接种厌氧污泥的EGSB反应器处理含油废水,运行40d后启动,考察稳定运行期内从第73d以后反应器内厌氧颗粒的污泥浓度、胞外多聚物(多糖)、辅酶F420、产甲烷活性等特性指标,并且对反应器进出水COD、油含量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反应器内厌氧颗粒污泥具有较强活性,颗粒污泥SS均值为139.8g/L,VSS/SS均值为0.642,胞外多聚物(多糖)、辅酶F420含量和产甲烷活性均值分别为4.860mg/gVSS、0.435μmol/gVSS和134mL/gVSS·d,反应器对COD、油去除率分别稳定在92.7%和82.4%以上,出水COD、油的含量分别稳定在150mg/L和20mg/L以下。  相似文献   

4.
试验采用化学混凝法对蕉藕淀粉加工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研究了硫酸铝,氯化铁,聚合硫酸铁(PSF),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等不同混凝剂种类和投加量对COD、SS和TP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处理效果最佳,在废水COD、SS和TP的浓度分别为8340mg/L、7060mg/L和320mg/L时聚合氯化铝以500mg/L的用量得到COD、SS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7.1%、98.0%和70%,出水的COD为241mg/L,SS为142mg/L,TP为112mg/L。  相似文献   

5.
猪粪污厌氧发酵沼液SS、COD的混凝预处理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混凝沉淀试验,运用无机、有机高分子混凝剂对猪粪污厌氧发酵沼液进行预处理,考察其悬浮物(SS)和COD的去除效果,探索混凝沉淀工艺对降低该类沼液后续处理难度的可行性。研究表明,投加2.6 g/L混凝剂N可去除沼液SS为44.9%~67.6%,同时添加5.0 mg/L阳离子型助凝剂,SS去除率最高,并同时可去除COD为33.3%,添加阳离子型助凝剂对SS和COD的去除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混凝沉淀处理后沼液SS与COD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可通过对SS进行优化去除的方式进一步协同削减沼液COD。  相似文献   

6.
屠宰废水具有有机物含量高、可生化性较好等特点,因此生化处理是屠宰废水的主要工艺。某公司对屠宰废水采用"气浮-水解酸化-SBR"工艺进行处理,废水处理结果表明,当废水进水SS、COD cr、BOD5、NH3-N平均浓度分别为580 mg/L、1 900 mg/L、1 140 mg/L、54 mg/L时,出水SS、COD cr、BOD5、NH3-N平均浓度分别为45 mg/L、55 mg/L、15 mg/L、10 mg/L,出水水质指标满足《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457-92)的一级排放标准要求,废水中SS、COD cr、BOD5、NH3-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97%、98.5%、72%。  相似文献   

7.
通过长历时天然降雨监测以及人工模拟降雨实验研究了不同基质层及排水层材料对简单式绿色屋顶径流滞留、峰值削减、污染物浓度及负荷削减能力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使用改良土作为绿色屋顶基质层材料时径流滞留能力与峰值削减能力均优于超轻量基质,而使用陶粒作为绿色屋顶排水层材料时仅会降低其峰值削减能力。3类装置对悬浮物(SS)的污染物浓度削减能力相似,但改良土装置的SS负荷削减能力更高;径流中COD负荷均高于雨水,故认为本研究中绿色屋顶是COD的源。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城市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水源。通过对天津市降水特征的监测分析,得出天津市降雨量较为充足且集中在6、7、8三个月份,初期径流雨水污染较为严重(路面SS和COD浓度分别为235 mg/L和131 mg/L,屋面SS和COD浓度分别为72 mg/L和53 mg/L),但经弃流初期雨水后的雨水水质较好(路面SS和COD浓度分别为93 mg/L和57 mg/L,屋面SS和COD浓度分别为30 mg/L和21 mg/L),适合作为回用水水源。讨论了在天津市中心城区内具有代表性区域的雨水利用方案,老城区内宜采用小规模雨水利用装置;新建小区宜将雨水集蓄利用、渗透与园艺水景观等相结合;文化保护区内宜将雨水有组织的快速排除,在该区域外实施雨水利用工程;公园、广场可作为大型雨水储蓄池,在少雨季节时,作为回用水水源。  相似文献   

9.
川中丘陵区村镇降雨特征与径流污染物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专溪  朱波  王振华  汪涛  张金 《中国环境科学》2008,28(11):1032-1036
以野外观测的12 场降雨径流污染数据为基础,分析川中丘陵区村镇的降雨径流污染物之间及与降雨特征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村镇降雨径流中TN、TP、COD、SS 的EMCs(事件平均浓度)分别为21.31,3.00,526,1941 mg/L.TN 和TP 的EMCs 与降雨特征(最大雨强、降雨量、径流量、径流时间、降雨时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氮和磷污染物因初期径流冲刷而具有较高的浓度,但随着雨量、径流量的增大而发生稀释或污染源耗竭效应;TN 和TP 二者的EMCs 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氮和磷的主要污染源相同.COD 和SS 的EMCs 与降雨特征无显著相关关系,且COD 和SS的EMCs 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COD 和SS 的污染源较均匀分布于集水区,来源充足,控制颗粒物污染,可以较好地控制村镇COD 输出.TN、TP、COD、SS 的EMCs 和FF30(由占总径流量30%的初期径流所运移的负荷)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初期径流运移的负荷较大,有将近40%的污染负荷为占总径流量30%的初期径流所运移.村镇降雨径流污染普遍存在中等初期冲刷效应.  相似文献   

10.
城市入河径流排放口总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罗鸿兵  罗麟  黄鹄  何强  刘娉 《环境科学》2009,30(11):3227-3235
流入城市雨源性河流的径流污染不容忽视,以我国南方典型城市深圳市的福田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经过18场典型降雨径流的测定,从污染过程线、径流初期效应识别和降雨事件平均浓度(EMC)等方面分析和讨论了城市河流入河径流排放口的总污染特征规律,有利于指导城市河流污染控制.结果表明,排放口地表径流浓度随时间变化历程中,COD、SS、TN、TP和BOD5普遍超出地表Ⅴ类水标准十多倍以上,某典型降雨场次的重金属(铬、镉、铜、砷和汞)污染较为严重,研究区排放口的浓度范围和平均值均高于重庆沙坪坝雨水口和加拿大Silerwood的雨水排放口,但低于武汉十里铺排放口.COD、SS、BOD5的初期效应尤为明显并且COD和SS冲刷强度较大,TN、TP初期效应不明显.COD、SS、TN、TP和BOD5的EMC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24.14、571.15、5.223、2.04、143.5 mg/L,在某种程度上,深圳市研究点的COD和SS的EMC值高于邻近的澳门、珠海,TN、TP值高于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相比较,EMC值比韩国、美国及加拿大一些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高得多,可见由排放口入河的径流总污染极其严重并需要治理.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光明新区城区径流污染负荷估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深圳市光明新区城区径流,采用SCS径流曲线模型对其SS、COD、TN及TP等污染负荷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光明新区城区径流污染负荷中,SS、COD、TN、TP的污染负荷量分别为18527.8、11023.81、197.29和91.58 t,其中COD的排放负荷已超出其收纳水体茅洲河环境容量6.0倍,COD和SS的年输出系数值也明显高出同类城市,SS和COD为该地区降雨径流中的主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12.
国内对长期困扰海南特区经济发展的天然橡胶加工废水进行完全混合污泥法研究的较少。利用塔式曝气装置对经高效混凝预处理后的该种废水进行完全混合活性泥法处理。废水COD、SS去除率受HRT、DO浓度影响较大。废水在装置中的最佳HRT=10h,此时COD的去除率为75.9%,SS的去除率为81.4%。反应装置中的最适溶解氧浓度为0.92mg/L,此时COD、SS的去除率达到最大,为83.7%、83.2%。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滇池流域蔬菜(豌豆、西葫芦、马铃薯)单作与玉米套作蔬菜两种种植模式下农田地表径流的产生量与径流污染(TN、TP、COD、SS)的浓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蔬菜单作和玉米套作蔬菜种植模式下地表径流量分别为94.7~128.9m·3hm-2和52.6~76.4m·3hm-2.蔬菜单作种植模式下地表径流中TN、TP、COD和SS浓度分别为10.6~35.8、0.79~3.23、54.6~224.1和35.0~478.3mg·L-1,流失量分别为1.74~2.39、0.18~0.26、7.71~10.59和10.4~21.7kg·hm-2;地表径流TP流失量以马铃薯单作模式最大,其余径流污染流失量以豌豆单作种植模式最大.玉米与蔬菜套作种植模式下地表径流中TN、TP、COD和SS浓度分别为11.7~23.8、0.23~3.54、26.5~222.1和49.7~541.3mg·L-1,流失量分别为0.82~1.22、0.10~0.16、4.17~6.03和8.71~12.6kg·hm-2;地表径流污染流失量均以玉米套作西葫芦种植模式最小.玉米套作蔬菜种植模式显著减少蔬菜农田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污染流失,对地表径流量、地表径流TN、TP、COD和SS流失量的最大削减率分别为44.5%、53.1%、46.4%、52.1%和42.2%.  相似文献   

14.
辽河化学需氧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多年水质监测数据和水文资料为基础,分析COD和流量、悬浮物之间相关性,阐明悬浮物对辽河COD贡献的变化。辽河自2000年开始,流量显著下降,西辽河输沙量的减少,悬浮物对辽河COD的贡献下降;通过对比辽河和典型受到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的浑河COD、DO和BOD/COD比值,分析主要支流COD变化,辽河近年污染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在中温条件下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乳品废水厌氧产氢发酵后的出水,研究了反应器的启动情况,考察了pH和HRT对运行效果的影响,并对有无添加填料的两种ABR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固定HRT并逐步增大进水浓度的启动方式,反应器能在88 d内完成启动。在pH为7~8,HRT为24~48 h时,ABR对COD和SS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当进水COD为3 000 mg/L、SS为200mg/L左右、容积负荷1.5~3 kg COD/(m.3d)时,COD去除率达95%以上,SS去除率在84%以上。在ABR中加入聚乙烯多孔小球填料,可使反应器有更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的对高COD、高悬浮物的豆沙废水进行处理,本实验中选用气浮-厌氧-曝气生物滤池为主体处理工艺对其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水质COD为20 000 mg/L,SS为1 500 mg/L的条件下,通过本工艺,出水水质COD降为283 mg/L,SS为200 mg/L,去除率分别为98.58%和86.67%,出水水质完全达到(CJ 3082-1999)《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说明:本处理工艺能够对豆沙废水进行有效处理,有望成为豆沙废水处理的主流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减少排泥提高污泥浓度,试验在高污泥浓度情况下,MLVSS的变化与MLSS的关系,以及COD、SS、氨氮的去除和MISS的关系.结果证明MLSS应维持在6 000mg/L以下,并坚持正常排泥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煤气污水的COD构成进行分析研究,测定煤气污水中无机组分和有机组分的含量,确定了各组分及悬浮物的COD当量,结果表明煤气污水(OD主要由污水中的无机组分、有机组分、悬浮物提供。进水中无机组分10.90%,有机组分66.65%,悬浮物8.49%,总和86.04%;出水中无机组分3.74%,有机组分27.06%,悬浮物39.34%,总和70.14%。  相似文献   

19.
高速公路路面径流水质特性及排污规律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现场连续取样,在雨天某一时段对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路面径流排水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高速公路路面排水具有较高的污染强度,污染物以SS和COD为主,且生物可降解性较差.水质参数SS、COD、总Pb、总Zn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分析探讨了路面径流污染物排放规律及其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