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6,(3):221-228
以宁芜北火山岩覆盖区南门头工区为例,利用地质、物探等综合找矿方法进行深部矿勘查方法技术的探索。通过研究岩石物性特征,综合分析研究区重力、航磁异常、1:10000面积性高精度磁法测量和重力测量、电法(CR法)综合剖面测量资料,对异常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并对成矿有利部位进行钻探验证,辅以井中物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以南门头工区勘查工作为例,总结了火山岩覆盖区勘查过程中制约找矿的干扰因素,为今后类似覆盖区开展深部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以宽阔线状低重力为特征的特雷戈宁-戈多尔芬花岗岩体北部向 NNE 方向延伸(图1)。这被解释为是由一个不规则的花岗岩岩脊所引起的。为证实这一看法,在花岗岩体靠近地表的博斯沃盖(SW 5806 3367)打了一个钻孔  相似文献   

3.
一、导言 人们经常强调花岗岩作为成矿源所起的作用。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发现锡的成矿作用与花岗岩有明显的联系(Tischendorf,1969)。至于其它的成矿研究以及构造研究,对查明各个地区花岗岩表面的位置也都是有意义的。除岩体表面出露情况以外,蒂申多夫等人首次利用钻探成果和重力测量成果提出了厄尔士山脉的花岗岩表面图。然而对于没有或没有明显可用的地球物理成果以及钻探或其它工程没有达到花岗岩的小地区,就必需详细确定花岗岩表面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西藏措勤尼雄地区地面磁法测量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藏措勤-昂仁地区铁铜矿评价》工作中,安排了1∶ 5万地面磁法测量.地面ΔT表明:整个工区属磁异常区,表现出北西低、南东高的总趋势.通过对磁测资料的转换处理,发现磁场特征与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调查所反映的地球物理特征基本吻合,反映了全工区磁场的变化特征,证实了藏C-99-297航磁异常的存在,应为矿致异常,可以指导青藏高原中西部找矿工作.通过对磁测剖面数据的推断,结合异常查证,在全工区圈出一批具有找矿意义的异常,为今后该地区基础地质研究和矿产资源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地球物理资料,并为今后在青藏高原开展矿产资源评价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 表明,花岗岩类中含钛副矿物(磁钛矿、钛铁矿、榍石)的不同共生,取决于下列参数——温度、氧化还原电位和体系的总成分(主要是Al_2O_3和Ti的  相似文献   

6.
<正> 采用航磁法普查金伯利岩岩筒型弱异常的目标时,测量效果相对不高,因而难于评价“筒状型”的局部磁异常。正如试验表明,在研究大面积航空磁测结果时可以划分出大量上述类型异常,但要初步评价这些异常则感到困难。为了评价苏联某地区的航磁异常,在实际  相似文献   

7.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7,(2):138-146
选取纵贯宁芜北段东带范围内5条穿过主要矿床(点)和主要构造的NW向剖面,结合钻探、地质和矿床资料,对前人重磁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对剖面进行2.5D重磁联合反演。综合各剖面反演成果,编绘区内剖面立体示意图,认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辉石)闪长玢岩在研究区西部埋藏较浅,东部埋藏较深,中部隆起区中深部仍有隐伏岩体。通过解译认为赋矿地层黄马青组埋深由出露地表的隆起部位向北西向、南东向加深,且北西向加深趋势缓于南东向,该区重力异常对断裂的指示强于磁异常对断裂的指示。文章以图像化的方式展示宁芜北段东带的地质结构特征和基底空间分布特征,可为该区进一步找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 我们于1975年开始进行成岩实验研究,这是我国第一次在高温高压和含水条件下进行的岩石(花岗岩)实验研究。获得了四条初熔曲线,其中两条是国际上尚未做过的(锂云母钠长花岗岩与堇青石黑云母花岗岩)。以后,国内各单位也陆续仿此进行花岗岩的实验研究,所获结论,基本上和我们的结果一致。花岗岩初熔曲线实验结果为当时争论的问题,即华南花岗岩的成因究竟是花岗岩化还是重熔,提供了实验证据,支持了重熔观点。  相似文献   

9.
X5912(X)l(X) 256花岗岩体单裂隙中核素迁移数学模型皿.扩散模型及其有限单元法解/苏锐(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会一20()0,22(2)一80一86 环图0一16 以北京市阳坊地区地表新鲜花岗岩为实验介质,在含有天然裂隙面切割的花岗岩柱中进行了核素扩散实验。考虑了花岗岩基质扩散,裂隙表面吸附和基质吸附等因素对核素扩散的影响,着重探讨了花岗岩基质扩散对核素在裂隙中迁移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二维扩散数学模型,运用有限单元法求得其数值解。将数值解、解析解和实验值进行了对比,三者较吻合。…  相似文献   

10.
花岗岩的副矿物(其中包括锆石)是金属元素和挥发组份的主要富集者,也是岩浆杂岩的成矿专属性指示剂之一。但是直到最近对金属元素在副矿物中的存在形式的研究还很不够。本文作者利用MS—46型电子探针,对苏联不同时代(锡和稀有金属)矿化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研究,从而进一步认识和发展了早先对于矿化花岗岩成因的论述和金属元素及挥发份元素在造岩矿物和副矿物中的分布特点。作者研究了下列各时代的稀有金属和锡矿化花岗岩中  相似文献   

11.
分布于湖南东北部的石蛤蟆岩体侵位于新元古代地层中。由微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两期侵入体组成。通过锆石SHRIMP U-Pb法测得岩体侵位年龄为157±2 Ma(2σ),MSWD=0.98,成岩时代为晚侏罗世。SiO2=68.26%~68.53%,K2O/Na2O=1.37~1.59,岩石属镁质、准铝质-微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Rb/Sr较低(0.40~0.56);ΣREE较高(171.48~183.81),Eu为弱负异常(δEu=0.86~0.93),(La/Yb)N=27.11~45.87;具较高的εNd值(-5.11)和高T2DM(1.63 Ga)。综合研究表明,石蛤蟆花岗岩为混合源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KCG),其花岗岩浆有大量幔源物质加入。讨论认为岩体形成于构造体制转换下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是造山晚期张弛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华南花岗岩类可以看成一个整体。随着时代的更替,其化学成分呈现有规律的递变。两个地质时代岩石平均成分的差异,是化学演化真实存在的重要证据。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取岩石化学分析数据的特征信息。将华南五个期次的花岗岩体作为标准样本,利用模糊滤波器,对湖北随州市北部地区的6个岩体及196个南岭地区的花岗岩体进行评判。其结果表明,利用岩石的化学分析结果,可以建立花岗岩体的年龄“时间表’。  相似文献   

13.
放牛沟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早元古代晚期的火山作用无明显的直接联系 ,矿床和华力西早期后庙岭花岗岩具有共同的物质来源。矿床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 :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上地幔或下地壳 ,部分来自上地壳。后庙岭花岗岩以I型为主 ,并兼有S型特征。成岩物质主要来自深部地壳同熔岩浆 ,有部分火山~沉积岩系的同化重熔物质加入。 (87Sr) / (86Sr)初始化比值0 .70 5也表明成岩物质以深源为主。后庙岭花岗岩物质来源的双重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放牛沟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的双重性———以下地壳为主并兼有上地壳物质  相似文献   

14.
湘东北燕山晚期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湘东北中生代多期陆内花岗岩浆活动中 ,燕山晚期花岗岩占有重要地位 ,燕山晚期大规模花岗岩侵入代表一种特殊的构造环境。本文通过湘东北主要燕山晚期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来判别成岩构造环境 ,认为该期花岗岩属于富碱质的钙碱性花岗岩 ,为陆内拉张环境下的产物 ,进一步进行构造环境分类 ,判别其属于后造山PA型花岗岩 ,形成于造山作用后期的拉张环境 ,与陆内裂谷长期拉张的构造环境明显不同。在区域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湘东北燕山晚期花岗岩形成于印支—燕山早期陆内挤压 走滑剪切造山作用后期的构造松弛阶段拉张环境 ,燕山晚期PA型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陆内活化由挤压向拉张的构造转折 ,同时也反映湘东北的陆内活化至少经历了陆内挤压和陆内拉张两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5.
Sixty five per cent of the Paleozoic basement of western and central Europe is hidden by a sedimentary cover and/or sea. This work aims to remove that blanket to detect new structures which could used to build a more comprehensive model of the Variscan orogeny. It is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various forms of data: (a) published gravity maps corrected for the effects of the crust–mantle boundary topography and light sedimentary basins; (b) aeromagnetic maps; (c) measurements of densities; and (d) induced and remanent magnetizations on rocks from Paleozoic outcrops of the upper Rhenish area. From the northern Bohemian Massif to the eastern Paris Basin, the Saxothuringian is characterized by a 500?km long belt of gravity highs, the most important being the Kraichgau high. Most of the corresponding heavy bodies are buried under a post-early Viséan cover. They are interpreted as relics of Late Proterozoic terranes overlain by an Early to Middle Paleozoic sequence, equivalent to the Bohemian terrane in the Bohemian Massif. The most probable continuation of these dense Bohemian terranes toward the west is the Southern Channel–Northern Brittany Cadomian terrane. The gravity lows are correlated with Variscan granites and pre- and early Variscan metagranites. Gravity and magnetic maps demonstrate large-scale displacement in Devonian–Early Carboniferous times along the parallel and equidistant, NW–SE striking, Vistula, Elbe, Bavarian, Bray and South Armorican dextral wrench faults. In the Vosges–Schwarzwald and Central Massif the faults continue with the east–west striking Lalaye-Lubine–Baden-Baden and Marche faults and with south vergent thrusts. The Bavarian faults shift the Kraichgau terrane by 150?km relative to the Bohemian terrane, whereas the offset of the Northern Brittany Cadomian relative to the Northern Vosges–Kraichgau terranes is estimated at 400?km along the Bray fault. Sinistral wrench faults are the NE–SW striking Sillon Houiller, Rheingraben, Rodl, Vitis and Diendorf faults. The southern Vosges–Schwarzwald Devonian–Dinantian basin is interpreted as a pull-apart basin at the south-easterly extremity of the Bray fault. The Bohemian and Kraichgau body form allochthonous terranes which were thrust over the Saxothuringian crust. Thrusting to the north-west was accompanied by back-thrusting and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pop-up structures. Contemporaneous dextral and sinistral wrench faulting resulted in transpressive strain during collision. The zonal structure of the Variscides in the sense of Kossmat (1927) is relevant only to the Rhenohercynian Foreland Belt. Kossmat (1927) already spoke of a Moldanubian Region because it displays no real zonal structure. The Saxothuringian Zone was formed by terrane accretion. Their apparent zonal structure is not a pre-collisional feature, but only the result of accretion and collision.  相似文献   

16.
粤东燕山期与成矿有关的火成岩主要有早、晚两期,分别由火山岩与二长花岗岩及火山岩与黑云母花岗岩组成,两期的火山岩与花岗岩之间均为部分熔融关系,早期火成岩的源岩以沉积岩为主,晚期火成岩以火成物质占优势。锡矿化可划分为锡石—石英期次、锡石—硫化物期次及硫化物—银、金—碳酸盐期次;钨矿化可分为黑钨—石英期次,白钨—硫化物期次及碳酸盐期次。据系统的矿物包裹体,成矿热力学、成因矿物学、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花岗岩,锡的矿化与早期二长花岗岩有关,钨矿化与晚期黑云母花岗岩关系密切。矿床成因类型应属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7.
浙赣皖相邻地区燕山期大茅山、铜山、里山岭、黄山、伏岭等岩体主要由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其中斜长石属钠长石和富钠更长石,黑云母呈它形填隙状,结晶晚于浅色矿物。岩石化学成分富SiO_2(73.92%-77.55%)、富碱(Na_2O+K_2O为7.81%~8. 67%),贫CaO(0.26%-0.92%)、MgO(0—0.45%);微量元素中富集Y、Nb、Zr等HFSE,贫过渡元素及Sr、Ba;稀土配分曲线呈“海鸥型”。这些特点与区内及华南I型和S型花岗岩明显不同,而具有A_2型花岗岩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经济与工业污染重心演变及脱钩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海霞  蒋晓威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0):1911-1919
以2000~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市GDP、工业总产值、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数据为基础,运用重心模型,通过测算重心坐标及其偏移距离,揭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重心和工业污染重心移动轨迹和演变规律,并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污染转移、环保投资等方面解析其演变机理.研究结果显示:经济重心与工业污染重心均位于几何重心的西北方向,但两者重心路径偏移呈现出一定的脱钩现象;经济重心呈现向西北方向偏移,其中GDP、工业重心偏移距离分别为9.45,7.58km;工业污染重心则向东南方向移动,其中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重心偏移距离分别为18.11,28.98,3.84km;工业污染重心和经济重心迁移轨迹之间的脱钩现象受多种因素的驱动.其中,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不平衡加剧了经济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环保投资推动了工业污染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产业结构重型化及污染的地区间转移一定程度的加剧了工业污染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9.
海南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对海南四种不同母质来源的土壤样品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砂岩母质外,海南省其它母质的土壤中稀土元素总量都高于全国土壤、世界土壤和地壳中稀土元素的平均含量;各母质类型土壤中Eu亏损明显。花岗岩上发育的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最高,总量达419.42mg/kg。砂岩和花岗岩上发育的土壤中LREE相对富集。LREE和HREE在不同母质来源的土壤剖面中的富集、迁移等地球化学行为不完全相同,这说明:土壤发育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和分布不仅仅和成土过程、气候及其它地球化学因素有关,而且与母质也有重要的关系,母质往往制约着风化成土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20.
能源消费产生的SO_2和工业烟尘排放量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消费产生的大气污染问题已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研究我国空气污染的时空变化,关系到国计民生问题。论文利用重心模型研究发现:①如果以1990年的SO2污染物重心(113.83°E、34.03°N)为起点,17 a来我国SO2污染物重心差不多是沿西南45°方向运动;②如果以1990年的烟尘污染物重心(115.52°E、36.18°N)为起点,17 a来我国烟尘污染物重心差不多是沿西南45°方向运动;③上述两大污染物运动规律是由于17 a来我国能源消费重心差不多也是沿西南45°方向运动,同时还与中西部地区技术水平落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