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指出地球具原始不均一性.并且,这种原始不均一性起源于前地球阶段堆积星子的不均一性。地球不均一性的演化从早期不均一性经1800Ma前后变格“事件”而发展成为晚期不均一性。地球化学不均一性和地球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地球形成经历了原地球堆积和补堆积两个阶段,地球的演化可以1800Ma为转折点具明显两阶段演化特征:早期以初生壳体星子源地体的形成和发展为特点,后期以岩石圈板快运动为特点。并认为,区域矿产分布的不均匀性,从根本上是由化学不均一控制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总结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分布和形成规律,认为超大型矿床和超大型矿床密集区的形成与上地幔不均一有关。而上地幔不均一性受地球原始不均一性的制约,是后者的体现。因而起大型矿床的分布和形成与地球原始不均一有关,研究地球的原始不均一性可能是寻找和预测超大型矿床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地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壳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往往控制和影响着动植物的发育,形成了生物生态的地域性差异.当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超过了正常变化范围时,就会使人类和动植物出现各种具有地域性分布特征的疾病.这就是地方病.由于这种地方病和地壳的地球化学特征有关,所以又被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北京地区的地方病,主要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氟中毒.  相似文献   

4.
康滇地轴东缘岩石与铅锌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康滇地轴东缘不同时代岩石及不同含矿层位铅锌矿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并加以对比。认为本区地壳演化的不均一性及多期构造岩浆活动反映在不同时代岩石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也不相同 ,继承性差。本区矿石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不同于以前报道过的呈W型 ,而是一种新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不同含矿层位铅锌矿石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及其参数类似 ,与岩石差异明显 ,说明主要成矿物质不来自基底及盖层岩石 ,而来自深部 (上地幔 ) ,并且是在同一个成矿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讨论了地球的单阶段均一吸积模式在解释全球地球化学特征时所遇到的困难。作者认为地球的吸积是分二阶段进行的;还原的原地球附积阶段和氧化的晚期吸积阶段。第一阶段吸积形成的原地球,其体积已达地球体积的99%以上,处于还原的全熔状态,导致地核的形成;第二阶段吸积形成氧化态的冷或部分熔融的初始地球的上地幔,控制着地球后期的地质演化作用,并同时构成原始地幔挥发性组份的内部储库。根据上地幔微量亲石元素、亲铁元素过剩和配分特点及地球的形成年龄等论证了氧化的晚期吸积过程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二阶段不均一吸积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安徽月山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成岩-成矿区段。本文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和阐明了月山地区闪长岩类的形成环境、物质来源、源区特征、岩浆形成与演化机理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地球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给出了一个推测的时间表。目前公认的地球形成年龄是以陨石年代学推断的,因而,实际的地球年龄应晚于陨石形成年龄而大于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球物质年龄,即介于4560Ma和4276Ma之间。根据球粒陨石年代学资料,球拉的年龄约为4560Ma,星子的形成年龄间隔为107~108Ma年,考虑到原地球形成和土地幔补堆积层形成时间,地球最后形成年龄约在4400Ma前后。上、下地幔的差异和上地幔化学特征充分说明了上地幔具独立演化的历史,没有参与地球的成核过程,上、下地幔过渡带应是原地球分异壳转化而成,该层圈所富集的不相容元素及生热元素对土地幔后期演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REE地球化学研究为岩石成因、成岩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信息。作者曾对REE地球化学研究方法作过概括介绍(《地质地球化学》1982年第1期)。在许多地球化学文献中,为了定量地描述REE地球化学特征,采用了一些特征参数,现择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地球化学意义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应江苏省地质学会、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邀请,地学奇才、四川地球起源演化研究所所长、成都理工学院客座教授杨怀研究员,9月23日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作《地球非球对称膨胀论》学术报告。报告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板块理论进行了质疑,以9个方面的大量资料,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板块理论的得失,重新评价了板块学说,指出了板块理论无法逾越的当代若干重大地质问题。第二部分从12个方面论述了《地球非球对称膨胀论》假说要点,提出了“态变”演化、“X应力场”、“非球对称三维运动观”等理论。第三部分以印度洋地质资料为例,论证了《地球…  相似文献   

10.
根据航天探测器对行星长期探测的结果,简述比较行星地质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从行星大气的化学组成与化学演化、行星表层特征、行星内部结构与热历史、行星形成环境与平均化学组成、类地行星的地质演化等方面,以地球为基础,对比各行星形成演化的共性、特性与规律。  相似文献   

11.
<正> 宇宙化学是研究太阳系核素的形成,元素和同位素(核素)的组成、分布以及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在研究地球、陨石、月球、太阳和恒星的化学组成和化学演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天体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范围涉及太阳系核素的起源,太阳系历史中的天然核反应,太阳系的化学演化,太阳系中有机化合物的形成和前生期的化学演化,以及自然界新元  相似文献   

12.
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的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撞击作用与地内核转变能是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演化的根本机制。地球吸积形成期,原地球捕获太阳星云大气形成的原始大气经太阳风驱赶和星子撞击而逃逸,早期大规模的撞击过程又可能使地球上的矿物脱去挥发分,形成地球次生大气的一部分,也可使其次生大气部分脱离地球,地球形成期曾经历过撞击生气与气体逃逸的多次旋回,撞击作用决定其环境条件;地球形成之后.撞击作用仍起着使地球矿物脱去挥发分组成大气圈的重要作用,大气中CO2的演化,海水pH值的演化.各类沉积岩间的消长关系与地内核转变能计算所得的“幻数”──3.5×109年、(2.6+0.1)×109年、(1.9+0.1)×109年、(1+0.1)×109年、(0.6+0.1)×109年和(0.2+0.1)×109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地球内部核转变能的累积、释放过程所导致的构造、岩浆运动(火山喷发、板块运动等)制约着地球的环境演化,其间.显生宙以来,地外物质对地球的撞击作用在小时间尺度上(几千年到几万年)造成地球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生物演化的突变以致生物灭绝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利用稀土元素(REE)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月球、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发表了不少论文。尽管有些工作是初步的,但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地质记录告诉我们,在地球约46亿年的整个历史中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劫难,其中在地球生命处于起源和早期演化阶段的前寒武纪,首先是“狂轰滥炸”,4.5亿-3.8亿年前由太阳系形成时留下的岩石林-小行星仍不断撞击着地球并烧焦了整个地球;后来的“雪球”,2.2亿-1.8亿年及大约6亿年前也许是大气中氧气的增加或/和二氧化碳或/和氨气或/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缩减,使我们的星球进入冰封期,显然,生命挺过了所有的磨难,并以柔克刚的脱颖而出。甚至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向高级阶段演化。在至少38亿年前,随着“狂轰滥炸”的停止,原始的生命也许已出现在地球上,到大约5.8亿年前,“雪球”刚结束,新元古代末期的埃迪卡拉大辐射和早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就接接踵而来,似乎早期地球生命大的进步性演化都是由大的劫难诱发的。  相似文献   

15.
陨石学的研究将近有200年的历史,最近20年发展异常迅速。深入研究陨石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将对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理论提供重要论据。陨石学的研究范畴极其广阔,现简要叙述四个问题:一、陨石作为太阳星云初始物质的某些地球化学证据,二、地球演化的能量来源与演化阶段,三、陨石对研究宇宙线及探索超重元素的意义,四、陨石中的有机质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蛋白质以及作为蛋白质结构单元的氨基酸是所有生物的普通成份。恩格斯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氨基酸在生命系统中的重要性决定了它们在地球化学领域中的意义。它们在地质体中的产状、来源、以及在地质史中的演化,已成为有机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地质古生物学,天体演化和生命起源等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对地质体中氨基酸的光  相似文献   

17.
通过撞击作用与地球的形成、撞击与全球环境演化、撞击与大陆的分裂、撞击与成矿等方面的详细讨论,认为地外营力与地球内部管力一样在全球演化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加强这一新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地球与地外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地球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中酸性侵入岩与成矿(地质出版社1990.6)毛建仁苏郁香陈三元著章琴芬本著作讨论了长江中下游中酸性侵入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工作,对本区中酸性侵入岩的分布规律、形成时代、地质特征、造岩矿物、副矿物、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划分和确定了岩浆段和成因类型,探讨了岩浆起源和演化,论述了区内主要成矿岩体岩浆演化与铁、铜及多金属的成矿规律。可供从事岩石、矿床、地球化学等专业的生产、科研、教学的有关人员阅读和参考。长江中下游中酸性侵入岩与成矿@毛建…  相似文献   

19.
皖南江南隆起区出露的前寒武系变质杂岩研究的新资料,进一步揭示了岩石成因、时代、地球化学组成和地壳演化特征。重新厘定了上溪群为古元古代,由一套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层凝灰岩经变质而成,它构成了江南-雪峰隆起高原科马提绿岩的一部分。地球化学组成具原始地幔特征。其上的新元古代蛇绿岩套,是由10亿年左右的一套橄榄-蛇纹岩、辉橄岩、辉长岩、堇青石斜长闪长岩、辉绿岩、细碧角斑岩、硅质-碧玉岩组成。其地球化学组成为亏损地幔,呈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的大洋盆生长层。不整合覆于老地层之上。上述两套岩层性质的确定.证明了元古宙上、下两套绿岩是组成华南基底的主要生长层。由地幔柱活动所引起的两次突变事件形成的火山物质组成了扬子地块的中下地壳。因此,地球系统的演化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物质交替所推动,它强烈的影响气圈、水圈、生物圈,也推动生物的前进演化。鉴于此,皖南元古宙绿岩的新资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对正确认识华南的壳-幔演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地球的演化发展以及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增添了新知,极大地丰富了地球科学。根据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研究对地球发展和地壳形成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要重新理解原有的矿产形成和分布规律的概念。其中包括根据现代地球科学的知识,重新提出油气起源、油气运移以及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