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利用微生物絮凝剂处理煤泥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利用微生物絮凝剂处理难于自然沉降的煤泥水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了草分枝杆菌这种微生物絮凝剂对煤泥水的絮凝效果,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草分枝杆菌絮凝煤泥水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处理后的煤泥水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并可回收利用煤泥水中的可燃物质,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煤泥水沉降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某选煤厂煤泥水难以自然沉降的问题,从煤泥水本身的矿物组成出发,探讨了絮凝的机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选用了3种凝聚剂和3种絮凝剂对煤泥水进行絮凝沉降实验,研究出最佳的凝聚剂和絮凝剂以及最佳药剂配比,加速了煤泥水的沉降,实现了洗水闭路循环。  相似文献   

3.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带来的突出问题是蓝藻水华暴发,打捞与治理蓝藻水华的关键是实现藻水分离。研究选用7种无毒粘土类絮凝剂作为供试材料,分析比较了7种絮凝剂对浊度去除率和蓝藻去除率及使用絮凝剂后水体pH和EC的变化。结果表明:1)7种天然絮凝剂中,藻水分离效果顺序为:三级海泡石绒、滑石>硅藻土>蒙脱土>海泡石粉>四级海泡石绒>高岭土;2)效果较好的三种絮凝剂为三级海泡石绒、滑石和硅藻土,最适宜投放用量分别为0.2‰、0.6‰、0.4‰;3)三种絮凝剂的投加使用对水体pH、EC均有一定的影响,适宜投放用量条件下,三级海泡石绒使水体pH增加了3.68%,EC值增加了3.42%;滑石使水体pH值降低了5.64%,EC值增加了3.59%;硅藻土使得pH和EC值分别增加了0.86%和0.51%,总体变幅均小于6%。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应用斜管浅层沉淀技术处理煤泥水和矿井水装置的使用条件、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以及与斜管浅层沉淀技术相关的工艺技术,如粉状聚丙烯酰胺絮凝剂水溶液调配装置,絮凝剂添加泵,絮凝剂合理用量的试验方法,絮凝剂沉降规律等一整套工艺技术。实践证明,该项技术处理煤泥水和矿井水,具有投资少、效率高、占地少、耗电少、易维护等优点,是一项节能经济型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絮凝剂在活性污泥调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自制的壳聚糖絮凝剂在活性污泥调理中的应用,通过污泥比阻、上清液剩余浊度、泥饼含水率及沉降性能等的测定,重点分析了活性污泥脱水的pH范围、絮凝剂投量和壳聚糖分子量及其脱乙酰度对调理效果的影响,并与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和聚合氯化铝(PAC)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双絮凝剂两段法处理污泥的初步探索。研究发现,壳聚糖作为活性污泥调理剂,投量(干污泥质量百分比)在0.8%~1.2%,pH值在5~8时即有较好的调理效果,与PAM效果基本相当,接近于8%~16%的PAC;壳聚糖相对分子量在30×10~4左右,脱乙酰度在70%左右时有较好的调理效果;双絮凝剂两段法处理污泥,在同等用量时效果好于单絮凝剂一段法。  相似文献   

6.
水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水环境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质环境的监测指标根据研究内容和指标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水的物理性质指标,如水温、浊度、透明度、电导率等;水质量金属化合物化学指标,如总硬度、汞、铜、铅、锌、镉、总铁等;水质非金属化合物化学指标,如pH值、氟离子、氰离子、氯离子、总氮、氨氮、总磷、深解氧、硫酸盐、硫离子及其他阴离子等;水质有机化合物指标,如化学需氧量、生化南非 氧量、挥发酚、矿物油等.  相似文献   

7.
用改性壳聚糖复配无机絮凝剂FeCl3处理微污染水。结果表明:用改性壳聚糖替代壳聚糖,在用量节省约50%时,显著提高了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与单独使用壳聚糖相比,改性壳聚糖、FeCl3、改性壳聚糖复配FeCl3处理微污染水,UV254去除率分别从26%、42.4%、47%提高到68%,浊度去除率分别从52.6%、83.7%、79.7%提高到92.6%。在pH=7,沉降时间10 min等最佳条件下,改性壳聚糖复配FeCl3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水效果优于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8.
用聚丙烯酰胺作絮凝剂,研究了所含黏土类型、絮凝剂投加量等因素对煤泥水絮凝效果和絮凝体分形维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含高岭石的煤泥水絮凝剂最佳投加量为10.0 mg/L,所对应絮凝体的分形维数最大,为2.70. 投加量不足时分形维数降至1.55,投加量过量时分形维数降至1.95;含蒙脱石的煤泥水絮凝剂最佳投加量为15.0 mg/L,所对应絮凝体分形维数最大,为1.68. 投加量不足时分形维数降至1.01,投加量过量时分形维数降至1.51.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煤泥水难以自然沉降,研究了其性质,并研究出采用新的混凝剂DS和高分子絮凝剂GBF联用治理的新方法。该方法处理效果好,方法简单,药剂费较低。该矿在煤泥水治理工程上已经采用,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李嘉  王刚  徐敏  常青 《环境科学学报》2018,38(10):3990-3996
以聚丙烯酰胺、甲醛、亚硫酸氢钠、氢氧化钠、巯基乙酸为原料,通过化学方法制备出一种新型高分子重金属絮凝剂—巯基乙酰化磺甲基聚丙烯酰胺(MASPAM).采用含Cu(Ⅱ)、含浊水样及其混合水样为处理对象,研究了不同Cu(Ⅱ)初始浓度、原浊、pH值等条件下MASPAM对Cu(Ⅱ)和浊度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MASPAM对水样中的Cu(Ⅱ)和浊度均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对于单一体系,Cu(Ⅱ)初始浓度为25mg·L-1、pH值为6.0时,Cu(Ⅱ)的最高去除率为94.7%;原浊为230 NTU、pH值为6.0时,浊度的最高去除率为88.9%.对于含Cu(Ⅱ)、含浊混合体系,Cu(Ⅱ)、浊度的去除效果相比单一体系均明显提高,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8.7%、99.8%,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1.
周俊  周立祥  刘奋武  任云  王电站 《环境科学》2011,32(11):3400-3404
采用嗜酸性硫杆菌,通过摇瓶试验研究了不同硫杆菌及其复合生物沥浸对含固率为3.4%的沼液脱水性能的影响.设置了如下5个处理:①原始沼液(作对照);②4 g.L-1 Fe2+(不接菌);③2 g.L-1S0+25 mL A.t;④4 g.L-1Fe2++25 mL A.f;⑤2g.L-1 S0+4 g.L-1 Fe2++12.5 mL A.t+12.5 mL A.f.考察了不同的处理生物沥浸过程中的pH、Fe2+、Fe3+、总Fe、比阻、毛细吸水时间(CST)、沉降性能及沉降12 h后上清的浊度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原始沼液+Fe2+、原始沼液+Fe2++A.f和原始沼液+Fe2++S0+A.f+A.t这3个处理沼液的比阻和CST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综合沼液的脱水性能、沉降性能以及沉降12 h后的上清液浊度,结合经济成本分析,建议选择原始沼液+Fe2++A.f作为沼液生物沥浸处理比较合理.生物沥浸后沼饼中的有机质、N、P、K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14%、0.09%、0.05%、0.1%,不影响肥效,对沼饼中的重金属Cu、Zn的去除率分别为63.2%和91.3%,同时对沼液中的总大肠杆菌的杀灭率超过了99%.可见,生物沥浸技术为沼液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煤矿区土地复垦的优化设计——以南屯煤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矿区土地复垦的基础上,对南屯煤矿区复垦用地的平面结构和垂直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3.
郑丽娜  马放  迟熠 《环境科学》2008,29(6):1544-1549
利用高岭土悬浊液和松花江原水作为研究对象,以混凝试验为基础考察了生物絮凝剂(BFs)对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单独使用生物絮凝剂进行混凝处理在投药量5~19mg/L的范围内能够使高岭土溶液浊度去除84%,低于Al2(SO4)3(93%)和Fe2(SO4)3(94%). Zeta电位和混凝pH变化结果表明,生物絮凝剂的混凝效果主要受吸附架桥机理支配.向生物絮凝剂中投加少量的Al盐和Fe盐能够明显强化混凝效果,且在相同的混凝效果时Fe盐投加量小于Al盐投加量.这种强化作用主要是因为无机盐和生物絮凝剂的复合加强了电性中和与吸附架桥作用. Fe盐和生物絮凝剂复合使用可以在低投药量和中性pH条件下有效去除原水的浊度(94.6%).生物絮凝剂能够在较大的投药量范围内有效去除水源水中的颗粒物,形成的剩余污泥能够被自然降解;同时,由于不使用金属盐,大大降低了由于铝的积累而导致的致病风险,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絮凝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采煤塌陷地复垦的潜力调查、分析和评价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塌陷地复垦的潜力空间分布情况、等级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采煤塌陷地复垦建议和对策。本文结合徐州市铜山区实际情况,选取影响采煤塌陷地复垦潜力的地形及水文条件、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为潜力评价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铜山区采煤塌陷地复垦潜力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把该塌陷区分为四个潜力区,针对不同潜力区塌陷地提出相应的复垦模式。  相似文献   

15.
利用设计的试验装置研究了燃煤电厂粉煤灰浆中碳酸钙沉淀反应动力学 .该试验装置可以有效地完成灰与水的瞬间混合 ,并通过设计的特殊真空取样装置完成灰浆的快速取样 .取样完成后 ,迅速通过离心、快速密闭过滤措施 ,实现灰与水的分离 ,从而终止体系中所发生的沉淀反应 ,制取清水样品供测试 .采用此法 ,首次以粉煤灰浆水相中的总无机碳含量为检测因子 ,直接测得了该体系中碳酸钙沉淀反应的动力学数据 .根据动力学数据特征 ,提出了能够表征该反应动力学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并经数学推导、计算机拟合求得了针对具体动力学数据的表达式参数 .  相似文献   

16.
超声能量对剩余活性污泥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新  邓金川  李碧清  罗刚  雷恒毅 《环境科学》2011,32(10):3004-3010
采用从0~26 000 kJ.kg-1中的7个超声能量水平进行活性污泥的破解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能有效改变污泥特性,破坏污泥絮体结构和细胞壁,使污泥中固体物向液相转变,从而改变污泥的沉降性能和可生化性能.低能量超声波作用污泥时,污泥的沉降速度和上清液浊度能得到明显改善,1 000 kJ.kg-1的超声能量使污泥在45...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柴油机替代燃料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评价,建立了油水煤浆燃料的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油水煤浆中煤炭含量的增加,除光化臭氧形成潜能降低以外,其它污染指标值都有增加,说明油水煤浆系统比柴油系统消耗能量要多,对全球环境有一定影响,但在局部条件下与燃油相比,燃用油水煤浆可以减少NOX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8.
蒙脱石伊利石化过程中伊-蒙混层形成的Gibbs自由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Vieillard(2000)提出的计算含水粘土矿物形成的Gibbs自由能的方法,对热液蚀变作用下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变过程中伊利石 蒙脱石混层形成的Gibbs自由能进行了计算。根据伊利石 蒙脱石混层的化学成分,详细计算了一个端元伊利石样品形成的Gibbs自由能,其值为 5401.36kJ/mol。该值与已给出的天然伊利石和理想伊利石形成的Gibbs自由能非常相近,表明Vieillard(2000)的方法对计算伊利石 蒙脱石混层形成的Gibbs自由能是可行的。伊利石 蒙脱石形成的Gibbs自由能可进一步用于计算因地下水过量开采而产生的地面沉降的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生态覆盖系统的合理设计,利用非压实覆盖土层储蓄降水、依靠植物的蒸腾和土壤蒸发消耗土壤水从而控制渗沥污染,在武汉大学灌溉排水与水环境综合试验场开展了不同组合覆盖形式的渗沥控制试验,并对生态覆盖系统进行非饱和水运动数值模拟和水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适合于生态覆盖的土壤类型为壤土和粘壤土,覆盖土层填筑密度宜在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