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玉兰、龙爪槐和黄杨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水华的主要物种——铜绿微囊藻,初步测定了60种植物的浸提液对其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结果表明,8种植物的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率达到90%以上。其中,广玉兰、龙爪槐和黄杨叶片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率分别达到97.4%、95.6%和91.2%。通过计算得到培养7d后广玉兰、龙爪槐和黄杨的50%抑制效应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0.52、1.04、5.87g/L,而90%抑制效应质量浓度(EC90)分别为3.79、6.45、9.09g/L。首次发现此3种植物浸提液中富含能抑制铜绿微囊藻细胞增殖的化学物质,可以作为抑藻化感物质的一个重要来源。根据EC50和EC90对培养时间的拟合方程判断,广玉兰和龙爪槐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较黄杨浸提液更为长效,且由于其抑制效果优于农作物秸秆,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共生培养的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黄菖蒲、狭叶香蒲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黄菖蒲在质量浓度大于10 g/L时对初始密度为1.0×107 ind/mL的铜绿微囊藻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表现为黄菖蒲质量浓度为10、20和40 g/L时,第15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分别为30.1%、51.8%和84.0%;狭叶香蒲在质量浓度大于20 g/L时对铜绿微囊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狭叶香蒲质量浓度为20 g/L和40 g/L时,第15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分别为34.2%和77.7%,实验过程中,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逐渐减少,而藻密度、SOD活性及MDA含量先增加后逐渐降低,表明经过一段时间持续地化感胁迫,黄菖蒲和狭叶香蒲可以诱导铜绿微囊藻产生氧化胁迫,导致细胞结构严重损伤和叶绿素大量分解,从而强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柑橘类果皮水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采用二倍稀释法将儿种柑橘类果皮水提液分成7个浓度组,每组3个平行,在温度(25.0±0.5)℃,光照强度3000 l×下培养铜绿微囊藻。结果表明,柑橘类果皮水提液能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抑藻作用增强。其中,蜜桔皮、马水桔皮、蜜柚皮水提液质量浓度在6.25、3.13、6.25g/L时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实际应用时,柑橘类果皮水提液质量浓度为6.25g/L时较为合理。柑橘类果皮中存在一种或几种能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合成的物质,从而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此类物质在高温处理下仍能保持一定的抑藻活性,这为控制蓝藻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 Linn.)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共生培养的实验方法,通过追踪测定铜绿微囊藻的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苦草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浓度大于10 g/L时,苦草对铜绿微囊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苦草质量浓度为10、20和40 g/L时,第15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分别为63.3%、94.7%和99.8%,培养过程中,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逐渐减少,而SOD、POD活性及MDA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苦草释放的化感物质在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后能够明显抑制铜绿微囊藻SOD和POD的活性,引起细胞的氧化损伤,促进叶绿素的分解,从而导致藻类死亡,这是苦草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有效药物材料,确定其最佳的抑藻浓度,采用叶绿素a检测法来确定铜绿微囊藻的生物量,从而对10种药物材料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定性研究,并采用二倍稀释法对筛选出的8种药物材料进行了最佳抑藻浓度的测定。大黄、黄连、土槿皮、蜜桔皮、马水桔皮、蜜柚皮、铁观音、大蒜等药物材料能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大麦茶、仙鹤草不能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当蜜桔皮、蜜柚皮水提液质量浓度大于6.25g/L,马水桔皮水提液质量浓度大于3.13g/L,铁观音、大黄浸提液质量浓度大于5.000g/L,土槿皮、黄连提取物浸提液质量浓度大于2.500g/L时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有有效的抑制作用,且随着各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其抑制效果呈上升趋势;而大蒜液质量浓度大于5.000g/L时能使铜绿微囊藻维持在初始水平。将各材料抑藻浓度设定在以上浓度时较为合理。研究结果为水产养殖治理蓝藻以及控制蓝藻药物进一步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分别采用黄菖蒲(IrispseudacorusL.)、狭叶香蒲(TyphaangustifoliaL.)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共生培养的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黄菖蒲、狭叶香蒲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黄菖蒲在质量浓度大于10g/L时对初始密度为1.0×10^7ind/mL的铜绿微囊藻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表现为黄菖蒲质量浓度为10、20和40g/L时,第15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分别为30.1%、51.8%和84.0%;狭叶香蒲在质量浓度大于20g/L时对铜绿微囊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狭叶香蒲质量浓度为20g/L和40g/L时,第15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分别为34.2%和77.7%,实验过程中,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逐渐减少,而藻密度、SOD活性及MDA含量先增加后逐渐降低,表明经过一段时间持续地化感胁迫,黄菖蒲和狭叶香蒲可以诱导铜绿微囊藻产生氧化胁迫,导致细胞结构严重损伤和叶绿素大量分解,从而强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将空气源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APPJ)引入到液相,构建新型的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液相反应体系,考察了不同APPJ处理方式对铜绿微囊藻的灭活效率,观察了放电处理的藻细胞形态,分析了培养基p H的变化和液相产生的主要活性物质(H2O2和O3)对藻灭活的作用,并探讨了APPJ灭活铜绿微囊藻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电压为7 k V,空气气体流速为4 L/min,藻液吸光度约为0.200,铜绿微囊藻的灭活率达到99.16%;处理后的藻发生细胞变形和破裂;处理后的藻液中产生H2O2和O3等活性物质,同时产生大量的NO-3和NO-2离子,导致液相p H迅速下降。通过考察主要活性物质(H2O2和O3)及藻液p H因素发现,单一因素灭活效果不佳,主要活性物质(H2O2和O3)和p H的组合因素是APPJ灭活水中铜绿微囊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采用共培养的实验方法,通过测定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叶绿素a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了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和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对铜绿微囊藻光合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共培养条件下,黄菖蒲和狭叶香蒲对铜绿微囊藻的光合系统具有明显的化感作用,表现为,处理组中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从第4天开始显著(Paried t-test,p0.05)低于对照组;培养过程中,YⅡ(光系统Ⅱ有效量子产量)和Fv/Fm(光系统Ⅱ最大量子产量)值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黄菖蒲和狭叶香蒲对铜绿微囊藻产生了化感抑制,光合效率和光能转化效率下降;而Ik(半饱和光强)和α(光限制斜率)值呈现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从第4天开始显著(Paried t-test,p0.05)低于对照组,表明黄菖蒲和狭叶香蒲的化感作用在短时间内可以激发铜绿微囊藻对光强的耐受能力并能提高藻的光能利用效率,但是随着化感时间的延长,铜绿微囊藻对强光的耐受能力及光能利用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9.
碳源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及微囊藻毒素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水体中不同碳源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响,以Na2CO3与葡萄糖分别作为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无机碳源与有机碳源,将铜绿微囊藻于光照下进行培养,并对其一系列的生理特性与微囊藻毒素产率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同等碳浓度下,有机碳源更能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经过30 d的培养,铜绿微囊藻在有机碳源中的产量为187.55 g,比其在无机碳源中的产量提高了6.06%;微囊藻毒素在有机碳源中的产量为969.00μg/g,而在无机碳源中的产量却升高至1 193.60μg/g。参与藻毒素合成的3种氨基酸在无机碳源中的浓度要比有机碳源中的浓度高,但是其余几种氨基酸的含量与之情况相反。而有机碳源培养的铜绿微囊藻总可溶性蛋白含量为387.00μg/g,比无机碳源培养的铜绿微囊藻的蛋白含量提高了93.60%。  相似文献   

10.
以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壳聚糖为原料制备了水溶性的壳聚糖季铵盐(HTCC),利用HTCC对河沙进行改性,并用于铜绿微囊藻的处理。结果表明:(1)在HTCC用量为7.5 mg/L、预处理河沙用量为0.500g/L的最佳条件下制备得到的HTCC改性河沙(简称改性河沙)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良好的降藻效果,当藻密度为9.5×106个/mL、水温25℃左右、藻液pH为8左右时,降藻率达到最高(99.50%)。(2)改性河沙的加入能大大缩短絮体形成及沉降的时间,压实絮体,减少其上浮。(3)改性河沙具有较宽的pH适用范围(7~12)。(4)改性河沙适宜在水温为25~35℃的夏季对铜绿微囊藻进行降藻。(5)改性河沙悬浊液在2~8℃下存放不宜超过10d。(6)HTCC的氨氮溶出率较低(最高为1.77%),氨氮溶出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