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月18日,第十一届圆明园荷花节如期举行。荷花节本是圆明园每年必办的经典节目。2005年,受“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影响,圆明园荷花节停办了整整一年。因此,本届荷花节,吸引了北京市民的格外关注。无独有偶,就在第十一届荷花节开幕前夕,7月14日,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出品、著名导演张广天编导的先锋戏剧《圆明园》,在北京公映。而《圆明园》的主题,正是去年引起全国范围大讨论的“圆明园环评事件”。《圆明园》与第十一届荷花节,前后呼应,再一次将公众关注的焦点,吸引到圆明园上。理性看待“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走进圆明园,从东门进入,穿过…  相似文献   

2.
关注“圆明园事件”的人,都知道第一个报道圆明园防渗工程事件的人,是《人民日报》教科文部记者赵永新。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对圆明园铺膜的整改决定后,记者在第一时间电话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3.
3月22日:兰州大学客座教授张正春质疑圆明园防渗工程。 3月24日:张正春教授带记者实地考察。 3月28日:媒体披露“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遭专家质疑”。 3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邀请张正春参加关于圆明园防渗工程的专家研讨会。 3月31日:北京市环保局确认该工程没有经过环保部门审批, 随后圆明园防渗工程被叫停。  相似文献   

4.
2005年3月22日,正值“世界水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张正春教授到圆明园参观,发现圆明园的湖底在铺设防渗膜,而且已经快铺完了。他立刻推知此种行径将会给圆明园的生态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在他的呼吁下,圆明园的防渗工程很快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和讨论。本期“热点关注”就将焦点放在圆明园。让我们来听听社会各界的不同声音吧。  相似文献   

5.
“离官从来奉游豫,后居那复在郊圻”。清代大诗人王运在其著名长诗《圆明园词》中,通过这一看似平常的设问,巧妙地指出了圆明园最大的特点——圆明园不是如历代皇家园林一样建在都城附近,而是建在北京西郊的海淀。清代统治者将圆明园选址于此,是煞费苦心的。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对关内特别是北京干燥炎热的气候极为不适应。  相似文献   

6.
所谓政府角色,指的是政府的作用,即指政府的权利界限、基本职能和行为方式等。在历时百日的“圆明园事件”中,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系列举动,为新时期公共事务中的政府角色作出了全面而准确的注脚。在此次“圆明园事件”中,国家环保总局敏锐地捕捉到事件的最核心部分,恰当地引导大众参与论证,权威性地指导当事方如何改正,果断地从环评入手拿出处理结果,从而使得此次事件成为近年来政府成功处理公共事务的典型案例。法律政府的权利界限在“圆明园事件”中,一个现象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主管圆明园环评的国家环保总局,自始至终都没有发表任何“个人…  相似文献   

7.
出于对市场关注度和公信力的考虑,媒体普遍把报道“圆明园事件”看作是一次吸引眼球的契机。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一经《人民日报》曝光,其他媒体立即跟进,从报纸到电台、电视台,无一不被牵动着神经。不少媒体以较大篇幅甚至整版篇幅对整个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跟踪:展开公众参与讨论、对相关人和部门批评报道、深刻反思,等等,基本上起到了传媒应有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先导与监督的功能。从圆明园防渗工程被曝光,至湖心岛出租事件,再到圆明园内私盖别墅等一系列所谓的“问题”报道,我们可以看出,媒体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力图通…  相似文献   

8.
圆明园环评听证既是一件好事,又是对环保主管部门的一次严峻考验。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过听证,圆明园防渗工程如果过不了环评这一关,就意味着防渗工程必须得拆;二是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毕竟是马上要竣工的工程,如果宣布这个工程拆除,那么工程中已经投进的巨额的工程费怎么办?  相似文献   

9.
在“圆明园事件”过程中,一个细节引人深思。在此次“圆明园事件”中,媒体的跟进始终非常及时,国家环保总局也予以了积极的配合,不仅将环评的进展随时向媒体公开,还利用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方式,将听证内容、环评结果等向社会公开。围绕圆明园的讨论也多是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上展开的。对于这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件,媒体报道的深入和透明可谓前所未有。长期以来,一些政府部门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对于某些涉及多重利益诉求的公共项目,如果其决策过程全部向社会公开,便容易影响决策执行,甚至影响安定稳定。然而,在“圆明园事件”的过程中,我们…  相似文献   

10.
“圆明园事件”终于尘埃落定。回首百日历程,有几位创造“第一”的人物在我们的视野中清晰浮现。面对“圆明园事件”的环评结果,本刊特对这些焦点人物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1.
《绿叶》2016,(8)
正尊敬的读者,如果您有机会,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乘坐一架"银色的大鸟",升上万米高空远行,在经过东经116°51′~117°39′,北纬42°02′~42°36′区间,一片隆起的由沙质黄土构成的高岭台地的时候,透过明亮的舷窗俯瞰下面,您会发现由百万余亩人工林海组成的一个墨绿色的雄鹰的图案,展翅翱翔在吐力根河南岸的群山沟谷之间。这里就是古老而又神奇的塞罕坝。说塞罕坝古老,是因为当年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曾在这里多次举行过"木兰秋",围猎次数多达105次。  相似文献   

12.
圆明园环评报告总算与公众见面了,但我认为这个报告是有明确前提和限定的:首先,圆明园在一个干旱缺水的环境下,需要有水或恢复到当年“万园之园”的水景观,而对于一个遗址公园来说,这个前提本身是不能成立的。其次,这个报告是关于“圆明园东区的防渗工程环境影响”的评价。不是对圆明园正在进行的全面改造工程的评价。如不包括西区的砍伐林灌和地形整改及大片铺设草坪和种植花灌等对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生态和遗址的真实性有严重破坏的工程。如果从其所定义的前提和工作范围内讲,环评报告总体上是客观的、认真的;所下的结论是谨慎的,有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3.
圆明园听证会是有史以来我国环保领域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环境问题听证会,也是一次生态知识普及的社会大讲堂。圆明园事件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管理者、决策者、甚至相当一部分专家对生态学不甚了解,没有认识到圆明园防渗膜隔离的不是水,而是生态活力;拆除物理上隔离水与土地的防渗膜容易,但拆除思想上隔离人与自然联系的膜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人认为这是舆论炒作、小题大做,其实,这种舆论有利于生态知识的普及和全民族生态意识的提高,应大炒特炒;这类小题关系到规划管理、体制法规、山形水系、国计民生。  相似文献   

14.
"虽然圆明园环评听证会并没有得出一个令全社会满意的最终结论,其本身也存在着诸多的缺憾和不足,然而,此次听证会,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他们能够合理、合法地表达自身利益要求,使得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时有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参考。从这个角度来讲,圆明园环评听证,对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进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示范性的意义。"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  相似文献   

15.
《绿叶》2005,(7)
圆明园事件万众瞩目。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员、理事纷纷来电来函,支持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系列举措,表达他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建议。本刊摘编部分理事的谈话,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于晓刚先生利用他流域管理(?) 知识,致力于帮助受水坝建设影响(?) 社区重建生活,……他所采取的方(?) 助中国在不牺牲自然资源或人民的(?) 实现经济进步。”——Christopher Flav(?) 研究所主席他花费多年建立了开创性的流域管理计划,同时研究并记录了水坝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他的报告被视为中央政府增加对现有水坝搬迁村民进行赔偿、并开始对重大水坝工程进行社会影响评估的主要依据。他就是于晓刚,“绿色流域”主任。  相似文献   

17.
圆明园事件:尘埃落地 7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复圆明园管理处提交的《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指出:“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 原工程方案存在严重缺陷,在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全面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造成了水生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必须进行全面综合整改。”批复还明确提出了具体的整改要求,包括全部撤除绮春园湖底已经铺设的复合膜。环保总局还告知圆明园管理处,如对该许可决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8.
4月13日上午,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环评听证会如期举行。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国内著名网络媒体进行了现场直播。笔者观看了全程直播,众多的环境、园林和生态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发言,给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教育课,对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圆明园整治听证会存在6大缺憾,直接影响了听证的社会效果。--时间太仓促。73人在一个上午全部发言,留给每个人的平均时间只有几分钟,表达自己观点难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对关键问题说不清楚。如果能够有一天或者两天的时间来让代表充分阐述观点,效果一定会更好。  相似文献   

19.
崔海亭,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植被地理学教授。他是第一个在公众场合指出“圆明园防渗工程破坏生态”的专家。7月16日,记者在北大新地学楼的一间办公室采访了崔海亭。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环保产业》2011,(8):63-63
由江苏省嘉庆水务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小型一体化高效生物滤池污水处理系统,适用于农村村落及小型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采用一体化高效生物滤池工艺,污水由污水管网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