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露于加拿大苏必利尔罗灵河杂岩体中的合角闪石斑晶和单斜辉石斑晶的煌斑岩,具有磁性、含霞石标准矿物的玄武岩质成分(SIO2<50wt%),成分变化从原始岩浆到分异岩浆[Mg/(Mg+∑Fe)。0.66~0.40;Ni=200~35PPm],岩石富含LREE[(Ce/Yb)n=16~26,Cen=60~300;n=球粒陨石标准化],Sr(870~1800ppm)、P2o5(0.4~1.3wt%)和Ba(150~90OPPm)。煌斑岩结晶分异产生了辉长岩和单斜辉石岩堆积岩体。煌斑岩和辉长岩一辉石岩的全岩Sm-Nd等时钱给出的结晶年龄为2667土51Ma(I=0.50929z0.00O04:end=+2.3+0.7)。全岩的Sr同位素数据分散,但其中有一个初始87sr/86sr比值(。0.7012)与全球的相似。煌斑岩富含LREE和Sr的原因并非是地壳混染或与同期二长闪长质岩浆的混合,而是幔源部分熔融的结果,幔源在熔融之前不久就已富集了上述元素和其它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煌斑岩与太古宙“方辉安山岩”岩套中幔源的高Mg、富LILE的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为同期产物。两套岩石LREE曲线的“上凸(concave-downward)”表明,它们的源区与亏损地幔相同,但母岩二长闪长岩具较高的LREE丰度、较高的Ba/La比值和较低的εNd值(+1.3±0.3)表明,其源区为相对较富集的地幔。煌斑岩和高Mg二长  相似文献   

2.
把从大西洋洋中脊采集的无斜长石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中的单斜辉石的NaAlIV和AlVI浓度与陆下和前大洋的无斜长石的尖晶石橄榄岩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单斜辉石的A12O3含量在洋底橄榄岩组和陆下橄榄岩组中的同一范围内发生变化,从高铝至贫铝。然而,洋底橄榄岩中单斜辉石的Na含量(0.02~0.6wt%Na2O)和AlVI/AlIV比值(0.3~1)都低于陆下橄榄岩单斜辉石的Na含量(0.7~2wt%NaO2)和AlVI/AlIV比值(>1)。这些差别似乎与这两个橄榄岩组经历的溶融程度以及它们的熔融后演化(如晚期交代作用和岩浆/橄榄岩相互作用)都无关。大洋橄榄岩组中单斜辉石的成分变化起因于在石榴子石稳定区开始的、在洋中脊下由绝热地幔上涌造成的不同的熔融程度,而陆下橄榄岩中观测到的羊斜辉石成分的变化范围不能仅仅用相似的绝热减压期间的熔融来解释。数据表明。陆下上地幔在部分熔融前富含硬玉组分,压力和(或)温度变化不是熔融的主要原因。陆下上地幔中的部分溶融可能是由热的超镁铁质中加入了富水流体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在0.5,1,2和3千巴1)以及800℃,850℃和900℃温度下分别测定了F、B2O3和P2O5对人造花岗岩液体(36wt%SiO2,39wt%NaAlSi3O8,25wt%KAlSi3O8)中水溶解度的影响。水的溶解度随熔体中F和B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水溶解度的增加在高压下要比在低压下更明显。在2千巴和800℃下,水的溶解应随着熔体中F含量由0增加到4.55wt%而相应由5.94wt%增加到8.22wt%,相当于线性增长,即0.53molH2O/molF。在2千巴和800℃条件下,当加入4.35wt%B2O3时水的溶解度则增加到0.86wt%H2O,相当于一线性增长.即1.05molH2O/molB2O3。根据测定结果可以确定F和B各自对人造花岗岩熔体中水溶解度的影响(0.5~3千巴)。虽然P对人造花岗岩体系中的相关系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在天然熔体成分中其对水溶解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水的溶解度伴随F含量增加而增大的现象是不能根据现有的光谱资料作出解释的(存在水化氯化铝配合物与否)。相反,已证实在含硼含水溶体中有水化硼酸盐(更可能是硼基配合物)存在。  相似文献   

4.
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又叫卡林型金矿床,是世界重要金矿类型之一。该类矿床普遍含有一套中、低温的矿物共生组合及围岩蚀变,赋矿地层有机碳含量高。本研究以我国著名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四川省松潘县东北寨金矿为例,对该类矿床进行了实验和地球化学热力学研究,获得以下认识与结论:(1)实验测定了Au0在80℃、大气氧逸度和水饱和蒸气压下,不同浓度[(100~250)×10-6]纯甘氨酸(Glycine)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为亿分之几至千万分之几[(7.0~153.5)×10-9];热力学标定结果显示配合物形式为(G代表脱质子后的甘氨酸),配合反应(…  相似文献   

5.
对TiO2的两种常见同质多像变体金红石和锐钛矿与水之间的氧同位素分馈系数的实验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水热品化法(575~775℃)和水热氧化法(300~700℃)以及低温水解(22~50℃)获得的实验金红石-水体系分馏系数与增量方法理论计算结果相一致。低温水对法获得的锐钛矿-水体系分馏可能是一种不平衡分馏,其分馏系数的大小决定于锐钛矿的形成机制。同时,低温水解实验还揭示.在低温矿物形成和同质多像转变过程中可能存在氧同位素继承性,这对解释低温环境氧同位素数据具有重要的地球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论文(Ⅰ)中所述陨石成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小行易区的太阳星云凝聚模型;星云的不同氧逸度区的中间层是各类球粒陨石的形成区;各区的中心层是各类非球粒陨石的形成区。小行星区的最外部是C1陨石的形成区。各氧逸度区的边缘层则是类C1陨石的形成区。从而推断与组成原始地球的星子成分最接近的陨石(包括铁陨石、顽辉石无球粒陨石、顽辉石球粒陨石和类C1球粒陨石)的成分,并依据这些陨石的成分和地球核幔质量比等计算出近似于原始地球的成分。  相似文献   

7.
大别-胶南造山带温泉气中的CO2含量较低(多数在1.00%以下).δ13C变化范因为-20.34‰至-3.0‰,主要为源于地壳浅层的有机成因气。整个造山带各温泉气体成分均以N2为主(90%左右),其来源除大气N2以外,可能为地壳岩石释放或地层中有机体演化形成。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表明,Ar主要来源于大气,He为壳内岩石放射成因。本区温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与现今中国东部的构造应力场有关,即大别-胶南造山带可能正处于紧密挤缩的构造环境,难以形成深部幔源气体脱排和运移的通道。本区温泉气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探讨天然气地质理论,而且有助于揭示造山带现今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应用27Al、29SiMASNMR(魔角自旋核磁共振),喇曼(Raman)和红外(IR)光谱技术研究了KAlSi3O8溶体中水的溶解机理。在0.1MPa和2GPa下由等压淬火熔体制成了无水玻璃。含2.5wt%[H2O]总的含水玻璃在5和7GPa压力下等压淬火制成。在2GPa压力下等压淬火制成含2.5,6.0,和7.5wt%[H2O]总的含水玻璃。所有含水KAlSi3O8玻璃的Raman和IR谱中均在900cm-1附近出现一谱峰。所有2GPa含水玻璃900cm-1谱峰的强度相对于高频外围的强度保持恒定。[H2O]总恒定时900cm-1峰的强度顺压力增大而减弱。相对2GPa无水玻璃样品,2GPa含水玻璃的27Al共振峰向高频方向移动数个ppm。含水玻璃比1大气压1)和2GPa无水玻璃具更窄的谱线。我们认为,这种谱线特征表明水溶解有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水与铝硅酸盐网络作用形成Al-(OH)端键。当水含量较高[>(25~30)mol%(H2O)总]时,水的溶解机制只表现为H+对M+(M=Na,K,Li)的置换,及碱性阳离子周围形成部分水化配合物。  相似文献   

9.
构造环境对幔源岩中稀有气体同位素比值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有气体是地球化学研究中有效的物源示踪剂。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He、Ne、Ar同位素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对比了不同构造环境幔源物质中轻稀有气体同位素的组成特征。统计表明,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中3He/4He=7 0~10 0Ra者约占统计样品的90%;洋岛幔源物质(OIB)的3He/4He值变化范围大,但>10 0Ra者占65%;消减带幔源岩的3He/4He值总体略低于MORB;大陆幔源岩的3He/4He值主要变化于6 0~10 0Ra间,但环太平洋大陆边缘低于MORB者普遍;大陆热点地幔流体具有类似OIB的3He/4He值分布特征。MORB与OIB的40Ar/36Ar值分布范围类似(主要范围为296~12000),但低于1000者在MORB中仅24 5%,而在OIB中约43 4%;板块俯冲区幔源岩的40Ar/36Ar值总体较低,<1000者约占67%;大陆各类地幔流体的40Ar/36Ar值普遍偏低,主要在4000以下。大陆、大洋幔源岩中20Ne/22Ne值主要介于9 8~12 5间,但<9 8者在各大陆地幔普遍存在。幔源物质的上述组成特征与大气、地壳等源区对其影响有关。我国东部幔源物质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具有大气 地幔混合源区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侵入岩长石铅、矿石硫化物铅同位素组成对比研究。说明长江中下游铜铁多金属成矿带可划分为东区(宁芜以东宁镇和苏锡地区)和西区(宁芜及其以西至鄂东南地区).东、西两区的侵入岩长石铅和矿石硫化物铅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差异,在207Pb/204Pb-206Pb/204Pb图上它们的投影点明显地分为两个分布区。据铅同位素资料计算,长江中下游地壳形成时间主要是26-38亿年;据亮幔混合铅模式计算的μMix值表明,本区侵入岩和接确交代型矿石铅为壳幔混合源,以地幔源为主,前者幔源铅约占63-74%.后者幔源铅约占51-74%,层状含铜黄铁矿型矿体矿石铅主要来自上地壳。  相似文献   

11.
在壳幔作用道程中,壳幔源岩浆常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混合,而它们Sr含量的差异会对混合岩浆的Sr同位素组成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简要介绍壳幔源岩浆的Sr含量差异对形成大陆型等同位素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的制约、幔源基性岩浆岩高(87Sr/86Sr)i的可能成因、岩浆混合程度的定量汁算及壳幔相互作用的一些最新的观点与研究成果,并讨论东南沿海白垩纪等同位素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指出基性端员玄武岩起源于上地幔楔.其高的Sr含量和高(87Sr/86Sr)i归因于地幔源区受到了俯冲板决的深海沉积物的参与,而酸性端员流纹岩岩浆由古老变质基底部分熔融生成的初始熔体与少量(5~6%)玄武质岩浆混合而成,并由于后者Sr含量近高于前者而使混合成因的流纹岩岩浆之(87Sr/86Sr)i明显低于古老变质基底而接近于玄武岩。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复合添加剂(I),以稻草(或麦杆)为原料,用硫酸酸化水解制糠醛,研究了复合添加剂(I)各成分的含量和添加量以及蒸馏条件对渣酸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0%(wt/wt,%)硫酸,液固比为3∶1~4∶1(wt/wt),复合添加h们)与原料的比为02:1〔WVWt),添加剂(I)配方为:磷酸钙7%,磷酸和重钙5%-10%,亚硫酸氢钠和碳酸钙3%-5%,助剂(III)5%-10%;蒸馏温度110~130℃,时间2.5~3.0h,出醛率可达理论量的80%以上,废渣全部转化为中性复合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建立了断面域兴安、松嫩地块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岩石组成模型,估算了地壳—上地促各结构层的元素丰度(地壳53种,地幔34种)。根据不同结构层的元素丰度,建立了兴安、松嫩地块地壳—上地幔垂向地球化学分带。兴安、松嫩地块化学组成的横向对比表明每个地块都有其独立演化历史。与华北地台南缘化学组成对比表明两地块与华北地台无明显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4.
这个研究确定,压力小于总压,增加水对玄武岩固相线、角闪石稳定上限以及在控制水逸度和氧逸度(fH_2O, fO_2)的条件下对共存结晶相、液相、流体相成分的影响。这些实验证明了在fH_2O≈0.6 f~0H_2O (f~0H_2O为纯水逸度)的地质环境中对于玄武岩浆的一些可能分异模型的尝试。它们也证明了控制P_eH_2O(平衡水压)值小于P_T(总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以大气降水为主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流体包及体问位素研究,为研究古气候提供了唯一的机会,因为这种流体能直接提映古代水样品。由于气候因素,诸如降水的年平均温度、相对湿度、气团的成因和历史,以及海水的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大气降水中的氧和氢同位素组成也会有所不同。萤石(CaF2)中的包裹体流作都非常有用,因为它们的主矿物缺乏氧或氢,因而排除了捕获包裹体后有同位素交换发生。爱达荷州东北部贝霍斯矿区的始新世(51~50Ma)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其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具有低盐度《大多数低于0.6eq.wt%NaCl)和低至中等的均一温度(98℃~146℃),说明流作为大气降水成因。包裹体流体的氧和氢同位素数据与该地区的现代大气降水几乎完全相同。始新世包裹体流体与现代大气降水在同位素组成上相同,说明始新世的气候条件与今天的是相似的。这一结论支持了Sloan和Barron的气候模拟实验结果。他们认为,大陆内地的气候并不反映始新世期间由深海古气候记录所揭示的温暖程度。  相似文献   

16.
铬酸钡光度法是测定水中硫酸盐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因为过滤法本身的粗糙使得检测结果重现性差、准确率低。为了提高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现用离心机分离代替实验中过滤分离沉淀。实验表明离心机分离法线形范围0~200mg/L,回归方程:y=0.1129x-0.0030,γ=0.9992,检出限为7.10ng/L,回收率约96%~10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5%.2.37%,结果无显著性差异(t=0.24,P〉0.01)。该方法可应用于水中硫酸盐含量测定以提高准确度,方法快速简便,并与标准方法(重量法)比较,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主要通过包裹体对粤西地区产于岩体内及接触带的梅洞、三水、深塘、大剑洞等金矿床的成矿温度、盐度、压力进行了测定,并做了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粤西地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金矿,其含矿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以岩基和岩带形式产出的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主要成矿期温度为220~270℃,盐度为7.2~2.7wt%,密度为的0.81~0.95g/cm3,压力为(1~6)×107Pa,早期成矿以石英-硫化物矿石类型为主,晚期以石英-方解石矿石类型为主,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晚期有大气降水的混入。  相似文献   

18.
<正> 深部地球化学主要是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及其演化规律,当前则侧重于研究各种幔源物质和地幔物质的相平衡与相转化以及它们处于地壳浅部环境下所发生的退变和与水介质等相互作用的规律。深部地球化学的科学知识和理论对于阐明地球的化学分异、大陆的演化、成矿物质的来源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其基础则是深部实验地球化学。  相似文献   

19.
滇西地区基性 超基性岩、碱性岩中的长石、石榴子石、橄榄石等单矿物及羊拉铜矿区二叠世海相玄武岩的铅同位素组成可以代表原始地幔的铅同位素组成 ,由此确定的该区上地幔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为 2 0 6Pb/2 0 4Pb =1 7.877~1 8.5 0 6,平均 1 8.1 0 8,2 0 7Pb/2 0 4Pb=1 5 .470~1 5 .5 87,平均 1 5 .479,2 0 8Pb/2 0 4Pb=3 7.797~ 3 8.5 67,平均 3 8.1 77。研究发现 ,由于受地壳物质的混染和成岩后U、Th衰变产生的放射成因铅的影响 ,这些幔源岩石全岩铅同位素组成已不能代表原始上地幔的铅同位素组成 ;金顶铅锌矿床的铅并非上地幔来源 ,而是相当于下地壳来源的铅与兰坪盆地沉积岩铅二者的混合铅。  相似文献   

20.
<正> 洋中脊玄武岩(MORB)覆盖了约60%的地球表面。在大洋中脊喷出的这种次碱性玄武岩(拉斑玄武质)岩浆的庞大体积和上地幔中这些岩浆的生成都表明,洋中脊火山作用是地幔化学分异作用中最主要的事件之一。洋中脊环境产生的玄武岩不受大陆壳物质的污染。因而它们可能记录了下伏地幔的化学特征。因此,MORB的成因研究成了玄武岩岩石学的一个主要课题。对于了解洋中脊系统轴部层状洋壳的产生过程,这也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