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吴卫星 《绿叶》2011,(8):87-93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环境立法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总体上进一步加剧。我国环保困境的根本成因是政府环境规制的失灵,而其根本出路则在于引入"社会合作"理念,创建绿色公民社会。在《环境保护法》修订中,应当认真对待和创立(或完善)公民环境权、环境NGO结社自由、PRTR制度与公众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只有引入社会监督,才能有效克服环境保护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2.
环保NGO在中国已经发展十几年了,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和社会实践的历史向社会证明:环保NGO的存在,对于推进社会和谐,对于推动中国两型社会建设,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现在环保NGO的发展面临瓶颈,如果要在下一个十年继续发展下去的话,要让他们走得更快,改善NGO的生存条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于晓刚 《绿叶》2011,(3):81-85
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服务于社会。三者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博弈。NGO在合作与博弈过程中,要有更独立的思考空间,做社会认可的事。公民社会需要三足鼎立,社会组织、政府和企业相互制约,才能做到稳定。NGO不是只要环保不要发展,NGO希望的是可持续发展。参与话语政治,提高话语能力,是NGO影响决策的新阶梯。  相似文献   

4.
NGO在中国最重要的功能一个是政策倡议,另一个就是维权与合作。本土NGO限于自身财力与人力的限制,向社会服务转型不太明显,自身定位也较模糊。近年来与政府的合作虽然在增加,但不足以上升到影响决策。在中国,现实层面中政府、市场和NGO相互交叉的网络状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NGO的参与有助于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放宽对NGO的限制。突破人才瓶颈,完善内部治理,才能实现NGO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赋予公民和环境NGO环境公益诉权,目前已成为我国法学界的一个共识。但是,环境公民诉讼制度不能仅仅赋予人们一项权利了事,还应该有完善的程序规则来规制和保障权利的行使。具体来说,应当建立以下程序规则:一是合理界定"诉的利益";二是合理设置起诉的前置程序;三是建立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双轨制;四是建立有效的诉讼成本控制机制;五是建立诉讼时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王涛 《绿叶》2011,(6):70-74
环境保护是一个公益问题,涉及各个群体的利益,需要各个层面共同参与,从公民到政府各司其职,构建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维护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环保宣传和教育,并对环保NGO提供更多的支持,鼓励NGO进行环保活动,开展环保宣传,引导人们积极实施保护环境的行动,因为环保意识最终应该是一种理性的行动意识。  相似文献   

7.
刘永龙 《绿叶》2008,(10):75-81
环保理念容易接受,但行动很难,环保工作很容易做成环保宣传。中国现在的NGO大多是项目主导型运作模式,资金提供方把NGO作为可利用的资源,并非从公民社会发展角度来扶持。包括"热爱家园"在内的环保NGO,需补上"短板"——科盲、太多的道德优越感,扎实、持久地把环保做得更有实效。  相似文献   

8.
汪永晨 《绿叶》2008,(11):99-103
社会成熟与否,民间组织的力量是重要指标。在国家突发事件中,发挥民间组织的优势,是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必然。汶川地震后24小时之内,中国的民间组织纷纷站出来,凭着良心和能力,发挥特长,奉献时间与金钱。"抗震救灾——中国民间公益组织联合行动",标志着中国民间组织有了应对突发事件的成长经历:中国的NGO准备好了……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关注的日益增多,配合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发布,中国掀起了关注气候变化的高潮。媒体和NGO成为中国公民社会中参与气候变  相似文献   

10.
正这是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实施后,我国首例由社会组织提起、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判决的生态破坏类民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此案对今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乃至对今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发展,具有多重示范和启示意义。对草根NGO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资格的科学认可,有利于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尹文 《环境教育》2008,(7):29-29
2008年7月8日,由公益中国网主办的以“用影像力量推动公益事业”为主题的2007第二届公益中国数码摄影大赛评选工作在京顺利落幕。  相似文献   

12.
《环境教育》2009,(4):55-55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社会成员,包括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据法律的特别规定,在环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情形下,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不受损害,针对有关民事主体或行政机关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实践证明,这项制度对于保护公共环境和公民环境权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龚民 《绿叶》2007,(10)
由自然之友、乐施会、绿色和平、行动援助、地球村、世界自然基金会、绿家园及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等数家NGO联合开展的"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共识和策略"项目工作坊日前在北京举办。本次工作坊收集到一批  相似文献   

14.
《绿叶》2016,(5)
正2016年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联合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一杯水的约定"——"绿动未来"环保公益众筹平台大型系列宣传活动在京隆重举办。来自环保部、主办方等单位的领导和嘉宾,多位社会公益名人,首都高校环保志愿者,环保NGO社团代表,环保众筹项目发起人,百家主流媒体记者等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  相似文献   

15.
NGO的理念根源于多中心治理的治理秩序观,其基本模型是政府与社会分享治理权,形成分工合作的治理体系。中国当代NGO的功能局限与发展困境根源于政府奉行的单一中心的治理理念,由此对社会以及NGO的发育施加了过度的管制。中国古代的治理理念和制度经验,尤其是秦汉之变,为我们提供了分享治理权的本土资源。秦制奉行苛法集权,削弱贵族和传统家族网络,建立单一中心的王权制,以战时体制而速灭六国,却又迅速崩溃。汉制重建社会,通过儒生社团和家族制创设政府之外的社会治理组织和制度架构,成为古代社会稳定之根基。从垄断治理权到分享治理权,NGO的发展转型应从中国自身的治理理念与技术中获得再生资源。  相似文献   

16.
我进入环保公益圈子,是受到了很多优秀女性公益人物的影响,假如没有她们,我想我不会走上公益环保这条道,至少不会像今天这样走得这么坚定执著。响铃草和三峡库区行动我大学学的是环境工程,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大学毕业之后,我对口的工作将是工程设计。但是我不喜欢。我喜欢语言,喜欢用文字表达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黄真平 《绿叶》2008,(10):90-93
中国NGO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NGO,具有"半官方"特色;另一种多由民间人士自发成立。社会注册的环保NGO主要来自四个阶层的力量:青年学生、白领阶层、知识分子和媒体。环保NGO要注重在组织中推行自我控制和反组织性。环保NGO的发展已经是一种趋势,我国的NGO总有一天会站在国际的舞台上。  相似文献   

18.
郭虹 《绿叶》2008,(10):68-74
在灾难面前,民间公益组织和志愿者显示出了一种重要的力量。"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发挥了民间组织专业服务、扎根基层工作的特点,为汶川灾区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推动了各地来川援助的民间公益组织和社会团体之间的资源分享和行动合作,大大拓展了NGO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策划人语:NGO是舶来品,非"公"(政府、国企)非"私"(个体),不姓"社"也不姓"资",既是公民社会的基石,又是维权抗争的主体,但实际操作中,限制大、声音小、权力有限、动员能力各异、天南海北难  相似文献   

20.
民间组织,在国际上称为NGO,其定义为“志愿性的以非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十几年来,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用异于政府和个人的社会角度,以独立的地位接受政府、私人的资源,用于社会公益目的,并发挥出培养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促进环境领域的公众参与以及实现环境权利的救济等作用,发挥着政府与公众之间、国内国际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及监督和维权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和世界环境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间环保组织还属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幼年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