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正发展核能事业对保障能源安全与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核能事业应当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核能事业成就斐然,已成为核能和核技术的大国。然而,伴随着核能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和储存量也不断增加,相关安全风险和生态风险日益引起核能界的关切,对中国政府积极有序推进核能发展的政策实施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2.
<正>积极发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绿色核能,是新时代中国建设美丽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及能源革命的重要任务。新时代核能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充分认识新时期中国核能公众沟通工作面临的形势、挑战、任务和存在的问题,推动社会公众科学理性认识中国核安全状况,构建核能行业公众沟通工作新格局,协力共创核能  相似文献   

3.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国际社会对核能的危险性更为敏感,德、日等国计划削减或关闭核电产业,我国政府在事故发生后也紧急叫停了新的核电项目.核能利用过程中的放射性污染及热污染等问题伴随而生,核安全问题始终贯穿核能开发利用的全过程.2012年10月国务院审议通过《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以下简称《核安全规划》),提出要"坚持以提高核能和核技术利用安全水平,加快放射性污染防治为核心,以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应急响应和核安全管理为依托,全面加强我国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欧美等国核能开发利用较早,积累了较多核安全管理经验.尤其是美国、俄罗斯、日本在分别经历三哩岛、切尔诺贝利及福岛核安全事故后,其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核能利用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核能的起源与发展,世界核电发展现状,论述核能对环境影响和核能利用的环侏对策,预测核能是今后解决能源危机最主要也是最本质的途径,并对核能大发展的情况下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装备环境工程》2022,(1):I0006-I0006
核能以其无碳排放、功率密度高、运行稳定等鲜明优势成为多数发达国家背负电力基本负荷的能源形式。到2022年1月,我国在运核电机组53个,在建18个,计划建造35个,核电占比为4.9%,机组数量全球第三,核发电量已成为全球第二,但仍远低于美国。然而,一旦发生核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惊人,社会影响极为严重。核能发展的基础是其安全保障和不断提高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6.
近期,由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撩拨起了全球性的核恐慌。而就在两年前,国际社会还在欢呼"核电的春天",此次日本大地震前一周,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他们的核能复兴计划。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的预算中就为新核反应堆的建设准备了360亿美元的贷款保证,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把核能放在发展新能源之首,而欧洲各国也在为自己的核电站进行选址工作。  相似文献   

7.
《环境保护》2013,(Z1):15
核能是一种低碳能源,发展核能是确保我国能源供应安全的有力保障,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举措,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核安全是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发展的生命线,保障核安全是实现核能核技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发展核能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污染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和核电"走出去"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是我国核能发展的基本要求。福岛核事故后,世界核能发展的安全性再次受到质疑,我国也不例外。本文介绍了我国核电和核安全发展现状,分析了核电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述了核安全与核能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核安全的角度提出了核能发展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核电是一种经济、高效、清洁、低碳和环境友好的能源。我国是核能利用大国,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1—12月,全国47台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3481.31亿千瓦·时。核能利用是一把"双刃剑",核能发展也伴生着安全风险和挑战。在全球核能发展进程中曾经发生过三里岛、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三次大的核事故,一次次为核能的安全利用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0.
<正>邻避冲突已成为核能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我国近些年核能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强,在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将核能作为重要发展方向。作为一种优质能源,核能的开发利用备受青睐,但是基于安全考虑,质疑甚至反对核能利用的声音也不绝于耳,特别是在经历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福岛核电站事故等灾难之后,质疑与反对之  相似文献   

11.
《安全与环境工程》2007,14(3):14-14
据国外媒体报道,生命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Life)计划主持人,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Jesse Ausubel最近在Nuclear Governance Economy and Ecology上撰文说,可再生能源并不意味着就是绿色的,就是对生态环境无害的。相反,如果发展太多的风电、水电、生物能等来满足全球能源需求,这会彻底破坏掉生态环境。Ausubel分析了每种所谓的可再生能源在单位面积内的能源产出,他也比较了这些可再生能源与核能对自然的单位面积的破坏情况。最终得出的结论与人们想象的恰好相反:与这些所谓的可再生能源相比,核能更绿色;从单位面积的能源产出看,核能比…  相似文献   

12.
《环境》2014,(7)
正为让香港各界充分、系统、全面了解我国核能事业发展和核安全核应急情况。6月5日,由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主办的核电安全发展研讨会在深圳召开。核电发展形势在运和在建核电机组安全是有保障的研讨会上,国家能源局核电司项目官员王海指出,"核能是世界上最清洁的能源,尽管福岛事件后对不少国家的核能事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发展核能的世界大趋势并未改变。福岛事故后,我国  相似文献   

13.
李干杰 《环境保护》2013,(Z1):16-22
核能作为一种低碳能源,代表着能源优质化的方向,是目前唯一可大规模发展的替代能源。国务院审议通过和发布实施《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以下简称《核安全规划》),是我国核能开发和核技术利用领域的一件大事,对于推动我国核能开发和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环境》2014,(4):42-43
正核安全是国际安全的重要一环。核能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增进世界人民福祉,已是广泛共识。目前尽管少数国家选择放弃发展核能,但从总的趋势看,人类还将进一步加强对核能的探索和利用。与此同时,核安全面临的风险不断上升,日渐成为国际社会一大隐忧,涉及核材料的恶意行为及恐怖分子获取核武器的风险是国际社会必须直面的问题。试想,如果不法分子破坏核电站,导致核泄露,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环境》2009,(5):64-65
面向21世纪核能部长级国际大会4月20日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中国将坚持实施积极推进能源节约和优化能源结构的能源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核电,提高核电等清洁能源的比重,加强与世界各国及国际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世界核能和平利用事业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环境保护》2017,45(7)
正核能的发现和运用,如同普罗米修斯带到人间的火种,为人类发展拓展了美好前景。但是,如果不能有效维护核安全,不能妥善应对核材料和核设施的潜在安全风险,则会给这一美好前景蒙上阴影,甚至带来灾难。我国是核能核技术利用大国,在建核电机组数量世界第一,如何处理好核能发展和安全的矛盾,尤显重要。为确保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高效发展,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规  相似文献   

17.
核能、核安全一直是国内外公众关注的焦点,我国核能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公众的大力支持,而公众的支持、接纳首先要对核能、核安全有全面清晰的认识。本文采用分析对比等方法,就什么是核安全问题、核电厂设计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核安全、如何看待核安全问题、如何进行核安全监管进行详细、清晰的阐述,以期为我国核能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我国对于核能的开发力度变得越来越强。核能事业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能源,相应的科学技术也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可以说核能事业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当前我国有利用核能事业中的核辐射技术对污水和废水进行相关的治理,极大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对核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相关应用作出一个大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由于核电站具有能源潜力大,环境污染小,安全运行记录高,燃料费用(包括运输)低等突出的优点,使得核动力工业发展异常迅速。截止到1984年底,在34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319座(堆)核电站投入了商业运行,209座(堆)正在建造,总电功率为404997MW。我国已确定了发展核能的计划,一些  相似文献   

20.
正原子的发现和核能的开发利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极大增强了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核能发展也伴生着核安全风险和挑战。人类要利用好核能、实现更大发展,就必须应对好各种核安全风险和挑战,维护好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作者在此结合多年来从事核电厂安全审查的工作,介绍核电厂的安全情况,希望能够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