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剩余污泥的吸附特性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述了剩余活性污泥的结构和组成;总结了活性污泥吸附重金属离子及染料的作用机理;讨论了接触时间、温度、pH值、吸附质的初始浓度和污泥量、污泥的种类及特性及污泥的预处理方法等因素对活性污泥吸附特性的影响;阐述了解吸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活性污泥吸附的深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磁技术在污废水处理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不断地向工艺流程简单、处理费用低和处理效果好的方向发展。磁技术在该领域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磁场具有生物效应,可增强微生物活性。磁粉能与活性污泥絮体紧密结合,形成具有特殊分离性能并能抑制剩余污泥产生的磁化活性污泥。磁化活性污泥法在日本的污水处理厂有未排泥连续运行2年的成功先例。近年来微生物的磁效应在废/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者的注意,磁技术与其他水处理技术之间的结合是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污水处理的伴生产物污泥的处理现状,提出了使用蚯蚓与土地处理结合的方法处理活性污泥,并对蚯蚓处理污泥中有机物及重金属等物质的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简要说明了使用蚯蚓处理活性污泥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在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污水处理方法,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污泥减量机理的研究关键是活性污泥微生物的监测,传统的检测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本文简述了污泥减量化机理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DGGE技术在剩余污泥减量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活性污泥法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污水处理技术,但目前受能耗和剩余污泥处置问题困扰而亟需技术革新。投料活性污泥法应运而生,其中投加细颗粒流动载体可以提高微生物浓度和活性,增强系统对有机物、氨氮等的去除能力以及抗冲击负荷能力,抑制污泥膨胀并提高污泥的沉降和脱水性能。文章主要总结了细颗粒流动载体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并针对现有研究的局限提出研究展望,除了出水结果(COD、BOD5、总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等)和活性污泥性状结果(MLSS、MLVSS、SV30、SVI、好氧速率等)等指标外,需要更多针对细颗粒载体自身物化特征的变化的研究,利用各种先进仪器及手段多方面观察和证实细颗粒载体在活性污泥系统中的改变和对活性污泥的影响,包括活性污泥在细颗粒载体表面的生长情况,活性污泥絮体粒径大小分布等,为此类工艺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磁效应及其强化废/污水生物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微生物磁效应的现象、原理及其在强化废/污水生物处理过程应用的研究进展,包括磁场对微生物运动、微生物生长、微生物酶活力以及对活性污泥法或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废/污水过程的影响。提出生物亲和亲水磁性填料以及磁粉的合理运用,可能是实现微生物磁效应在废/污水生物处理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磁性活性污泥在废水处理中作用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讨论了磁性活性污泥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机理,指出了在活性污泥中加入磁性粉末后,使活性污泥的结构得到了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污泥中微生物活性及抗污染物冲击负荷能力都优于普通活性污泥,并且使污泥对废水中的有机物、N、P等营养物质及重金属的去除效率有较大的提高.这主要与磁性粉末有较大比表面积及表面的键态、电子态有关.  相似文献   

8.
好氧及厌氧固定化微生物处理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聚乙烯醇(PVA)为包埋剂,分别包埋固定活性污泥及厌氧污泥进行了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好氧及厌氧降解试验,比较了固定化及未固定的污泥,固定化活性及厌氧污泥对废水处理力。结果表明,固定化污泥的容积负荷是未固定的污泥的1.3-2.1倍,在试验条例上,固定化厌氧污泥与自由厌氧污泥的容积负荷比(2.13)明显高于固定化活性污泥下自由活性污泥的比值(1.30-1.54)。综合污泥负荷及单位污泥产气量,说明固定化  相似文献   

9.
活性污泥膨胀是影响污水处理出水水质的重要因素,文章总结了污泥膨胀的特点及分类,并从污水水质、营养成分、pH、污泥负荷、DO等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进水水质、运行条件下产生污泥膨胀的原因各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一种克服活性污泥膨胀的废水处理新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是我国应用较广的一种工业废水处理工艺,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容易在运行中发生污泥膨胀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能经济、有效地克服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中污泥膨胀的新工艺,即选择器——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工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微波辐射对污水处理厂动态流活性污泥性能进行实验研究,考察了微波辐射3min内污泥沉降性能、脱水性能的变化,探讨了微波辐射对污泥挥发性悬浮固体(VSS)溶解率、上清液中COD和污泥微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强度的微波辐射对活性污泥相关性质的影响不显著,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活性污泥的结构.适宜的微波辐射能显著改善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和脱水性能,500、700和900W微波辐射的适宜辐射时间分别为180、150和60s,此时,活性污泥的比阻为0.3×109S2·g-1左右,较原活性污泥减小了88%,泥饼含水率由原活性污泥直接抽滤的85.2%降低到70.0%.VSS溶解率和上清液COD都随着辐射功率及辐射时间的增加而升高.适宜的微波辐射能促进污泥的团聚絮凝,过度的辐射会破坏活性污泥结构,使活性污泥颗粒细小化,混合液黏度增大,导致脱水性能变差.通过动态流动下微波辐射对活性污泥性能影响的研究,可为微波辐射在活性污泥处理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MBR反应器中分别采用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通过比较两种不同形态的污泥在相同运行条件下膜通量的变化趋势及膜污染的变化情况,研究可提高MBR性能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颗粒化污泥MBR系统内的膜通量明显高于活性污泥系统的膜通量,同活性污泥MBR系统相比,颗粒化污泥MBR系统将显著降低操作过程的能耗。同时由于颗粒化污泥MBR系统显著地降低了膜污染的可能性,因而可使MBR系统在不用清洗的条件下长时间稳定地运行。  相似文献   

13.
纳米磁粉协同解偶联剂作用下活性污泥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解偶联剂作用下活性污泥减量化效果及污泥沉降性能,本研究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的设施中同时添加解偶联剂和纳米磁粉,分析其协同作用下对活性污泥性能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2,4,5-三氯苯酚(TCP)单独作用下污泥减量达41%,但活性污泥基质降解性能及沉降性能降低,而纳米磁粉与TCP联合作用下污泥减量仍达34%,且对C、N、P去除效能和污泥沉降性能均无明显影响.运行31 d后,脱氢酶活性提高10%~18%,且具有一定的时间累积效应;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污泥絮体结构紧实,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多.结果还表明,在活性污泥工艺中运用纳米磁粉与TCP协同作用可抑制剩余污泥的产生,并能提高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效能.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化工化纤污水时,生化部分长期存在污泥膨胀现象,从生物相、冲击负荷、进水水质、营养比等多方面分析诱发污泥膨胀的多种因素,并总结归纳了控制污泥膨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MBR活性污泥培养驯化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MBR反应器启动调试阶段的活性污泥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传统活性污泥法(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CAS)污泥接种至MBR反应器内污泥培养驯化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情况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规律.同时,在传统污水污泥检测指标的基础上,对各阶段污泥中总细菌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应用PCR-DGGE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了相应的凝胶电泳图谱并进一步分析了菌群间的相似性.结果表明,以CAS污泥为接种污泥在MBR反应器内培养驯化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变化突出,细菌群落结构演替明显,不同阶段菌群间的相似性说明了各阶段菌群的演变关系:污泥培养驯化是一个逐步有序的过程,微生物随反应器内不同时期及环境的变化而调整,逐渐演变成适应MBR工艺的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6.
对近年来国内外寡毛类蠕虫污泥减量技术的稳定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评述。除了选择适合稳定减量的蠕虫种属以外,蠕虫反应器构造和废水处理工艺流程、污泥减量工艺的运行操作参数、以及活性污泥本身,都是影响寡毛类蠕虫在活性污泥系统中稳定存在并直接影响到其对活性污泥的捕食和削减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分析,指出寡毛类蠕虫污泥减量工艺投入实际工程应用的技术和经济瓶颈。  相似文献   

17.
特公/昭60—28559介绍一种应用好气性微生物,通过接触生物化学的氧化净化作用,处理下水污泥或者活性污泥等的处理水,以及有机污水。以往的活性污泥法,在分离活性污泥的泥浆和处理水时使用沉降分离法,由于活性污泥的沉降性不好,就会使最终沉淀池表面负荷变小,容易发生微细悬浮物溢出,以及发生污泥膨胀,破坏活性污泥本身工艺等缺点。  相似文献   

18.
污泥膨胀问题与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进一步探索污泥膨胀的影响因素,研究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简称SBR法)发生污泥膨胀的可能性。本文在参阅大量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在普通活性污泥法中引起污泥膨胀的本质原因、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与措施。试验结果表明,虽然SBR法的底物降解过程是一个理想的推流式,它确实是活性污泥法中最不易发生污泥膨胀的工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SBR法不可能发生污泥膨胀,通过大量试验发现,在低负荷和沉淀及闲置时间过长时.SBR法也会产生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19.
化学解耦联剂对活性污泥工艺中剩余污泥的减量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合建式曝气沉淀池模拟装置,将3,3′,4′,5 四氯水杨酰苯胺(TCS)作为代谢解耦联剂添加到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工艺中.连续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每g固体悬浮物中含量为0 5mg时,TCS是一种有效的化学解耦联剂,可降低剩余污泥产量约30%.在60d的运行期间,活性污泥工艺的COD去除效率和污泥的沉降性能未见有明显影响,但出水氨氮及总氮浓度升高,污泥的SOUR值相应增加.镜检发现,添加解耦联剂运行60d后,污泥中的丝状菌增多,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减少,且活性也降低.以上结果表明,可以应用TCS来降低活性污泥工艺中的剩余污泥产量,但对污泥的种群结构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和  李光伟  云娇  陈坚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9):1445-1450
应用一种新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方法--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法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和活性污泥在毒性化合物五氯酚(PCP)影响下的废水处理性能及其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响应.结果表明,PCP浓度为30 mg·L-1时,颗粒污泥和活性污泥的COD去除率为38%、77%,与10~20 mg·L-1 PCP相比,分别下降了56%和15%.另外,PCP浓度为20 mg·L-1时,去除率为13%和58%,与10~20 mg·L-1 PCP相比,分别下降了86%和40%,说明PCP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大于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对颗粒污泥的影响大于对活性污泥的影响.PCP对好氧颗粒污泥和活性污泥的细菌种群结构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好氧颗粒污泥的变化程度大于活性污泥;PCP浓度为30 mg·L-1时,好氧颗粒污泥中的细菌种群数量明显下降,TRFs片段数从26下降到14,但活性污泥中的细菌种群数量基本不变,污泥中细菌种群结构的变化趋势与污泥的水处理性能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