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起重机械检验人员对一起塔式起重机在拆卸过程中,由于违章指挥和作业导致的事故进行了技术分析,找出了事故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孙世梅 《安全》2020,(5):7-13,I0003
为有效预防建筑施工起重机械事故,笔者将建筑起重机械一线作业人员按工种分为设备驾驶员、现场施工人员、安拆维修工和信号司索工4种。以行为安全“2-4”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对70起建筑施工起重机械事故样本中各类人员不安全动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建筑施工起重机械事故一线作业人员发出不安全动作196次,其中设备驾驶员发出不安全动作29次,占比41.43%,安拆维修工、信号司索工、现场施工人员分别发出不安全动作18、14和9次,占比分别为25.71%、20%和12.86%。一线作业人员常见的不安全动作是擅自拆除或起吊、未佩戴劳动防护用品、作业现场环境误判断、违反安全操作规程、资质不足作业,其中资质不足作业、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现场环境误判断发生频次最高。  相似文献   

3.
王昕 《劳动保护》2003,(6):70-71
起重机械是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设备。由于起重机械的作业过程和工作环境都比较复杂,因此危险性较大,极易发生事故。  相似文献   

4.
根据人员行为形成因子的理论,对化工企业事故进行分析。探讨化工企业中事故的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排序,评估人的因素在化工企业事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起重机械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物料的起重、运输、装卸、安装和人员输送等作业中,由于起重机械存在结构庞大、机构复杂、吊运物种多样、暴露的活动零部件众多、作业环境恶劣等诸多危险因素,起重伤害事故频发。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起重伤害事故的死亡人数,占全部工业事故死亡总人数的15%左右。为了保证起重机械的安全运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依据相关规定对在用起重机械进行法定检验。国家质检总局最新修订的《起重机械定期检验规则》(TSCQ7015—2008)自2009年4月1日开始施行,《起重机械监督检验规程》(国质检锅[2002]296号)同时作废。  相似文献   

6.
化工行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重要性排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人员行为形成因子的理论,对化工企业事故进行分析,探讨化工企业中事故的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排序,评估人的因素在化工企业事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起重机械在电气系统上的长足发展,起重机械电气系统的复杂化给予检验检测人员带来较多困惑,同时起重机械由于漏电而造成的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此类事故又多与接地系统缺失或不完备有关。在起重机械电气系统中,最为基础,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是起重机械的接地系统,接地系统的安全设置,可以避免因为漏电所连成的操作人员触电事故。本文对起重机械接地系统进行完整分析,并对检验人员现场检验起重机械接地系统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上少军 《安全》2011,(8):19-21,24
起重机械吊物坠落伤人事故是起重机械使用过程中时有发生的事故,本文应用事故树分析方法对该事故进行了分析,为制定预防和控制该类事故发生的措施提供了参考,为起重作业安全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人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随着人们对人在整个安全系统中的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 ,如何对人的安全性进行科学的评价也就越来越显得重要。笔者在综合论述了目前我国对机车乘务人员、起重机械作业人员、驾驶员以及电力运行人员的安全性研究以及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有关人的安全性评价的定义 ,并提出如何建立人的安全性评价体系以及对人的安全性评价的通用指标 ,探讨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上述指标去评价人的安全性。为人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起重作业挤压事故的成因,并利用事故树分析方法分析了可能造成起重作业挤压事故的具体因素,对导致起重作业挤压事故重要度进行了排序分析.最后根据挤压事故原因提出了起重作业挤压事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起重机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环境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城市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核心项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类、属性以及特征的关系,明确了属性在其中的重要性,建立了以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城市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指出权重与核心项之间的关系,确定以第75百分位数作为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属性核心项判定标准,经过专家计算,确定了20项城市应激能力评估体系属性的核心项,为顺利开展城市应急能力评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美、英、澳职业安全健康业绩指标及对我国借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我国安全生产统计及业绩指标体系发展现状,研究美国、英国及澳大利亚的职业安全健康统计指标体系,为我国完善职业安全健康体系提供借鉴。研究得出,美、英、澳3国的职业伤亡统计以工作单位为统计范围,国家统计部门定期汇总、公布因工作原因造成的死亡、伤害或职业病数据。统计指标使用死亡人数、可记录伤害人次数、损失工作日数及相应的比率等。认为我国应明确职业安全健康统计范围、统计边界、统计对象,以利于准确评估安全生产业绩;建立可记录伤害和损失工作日天数统计标准,改革安全生产统计指标,以满足行业通用、国际对比。  相似文献   

13.
伍培  易佳向  党萧  胡海  尹高红 《安全》2019,40(7):43-46
职业能力倾向对长期从事职业活动的安全性起着决定性影响。本文通过人员访谈法调查了建筑施工现场145名特种作业人员,并咨询建筑特种作业领域相关专家35名,最终确认了对建筑施工行业特种作业人员安全职业能力倾向最重要的5个影响因素(准确性、注意力、判断力、快速反应能力、稳定性),它们在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职业能力倾向的控制和支配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Kappa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建立城市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利用Kappa方法统计对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的设置进行分析。Kappa统计量是比较两个或多个观测者对同一事物,或观测者对同一事物的两次或多次观测结果是否一致,以由于机遇造成的一致性和实际观测的一致性之间的差别大小作为评价基础的统计指标。Kappa统计量和加权Kappa统计量不仅可以用于无序和有序分类变量资料的一致性、重现性检验,而且能给出一个反映一致性大小的“量”值。结合专家对南方A市的城市应急能力评估,利用Kappa统计方法对指标设置的合理性以及专家评分的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专家的打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为完善民航安全绩效体系建设,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其健康发展,参考“空客飞行品质监控项目”和企业QAR监控项目,结合指标重要性分析和一线人员、专家的有关建议,构建飞行安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基于混合型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和TAN模型设计运输航空飞行安全绩效模糊动态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满足航空公司对安全绩效评估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预测量化我国职业病的发病趋势,在灰色GM(1,1)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马尔科夫过程构建灰色GM(1,1)-马尔科夫预测模型,探讨灰色GM(1,1)-马尔科夫模型在职业病预测领域的应用。通过平均相对误差、后验差比值、小误差概率3个指标对该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0维灰色GM(1,1)-马尔科夫模型与原始数列的拟合程度较高,预测精度等级为一级(好),该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优于单一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在遵循新陈代谢原理的情况下,我国职业病发病呈现上升态势,2015—2018年的职业病发病例数依次为31 196,36 284,37 724,39 147例。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预测船舶引航员作业中的安全可靠性,预防引航事故,基于其职业特点,提出了情绪状态、注意力、心情状态等动态和静态评价指标各5个,并采用专家评价或自评的方式对指标赋值。采用专家调查、DEMATEL方法,研究、验证了指标的合适性和指标间关系的正确性,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引航员心情状态的权重最大(0.123 6),基本生理素质的权重最小(0.082 6);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得到某一级引航员的可靠性值为91.342 5。引航员在工作中有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良好的操作技能,有助于引航员可靠性的提高,从而减少引航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监察力量配备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职业危害形势严峻与监管力量相对匮乏的矛盾,是我国当前职业危害监管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实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有效监管,应当配备多少数量的监管人员,一直以来缺乏系统的研究论证。本文根据国务院经济普查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关工业企业的数据,初步探讨了分级监管模式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力量的配备情况,认为实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有效分级监管,万名工人监管人员数至少达到1.34较为适宜,根据我国当前的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全国范围内宜配备至少18590名职业卫生监管人员。  相似文献   

19.
视屏显示终端作业的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屏显示终端作业不仅提高了人—机—环境系统的信息传递效率。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负荷,也带来了若干有损健康的问题,如眼睛疲劳,职业性肌肉骨骼慢性疾患,职业性应激。对此进行讨论。提出对策,并就开展我国VDT作业健康研究阐述了看法。  相似文献   

20.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of research i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OSH), major contributions have been made by psychology in general, foremost German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This is the result of an empirical study with 216 scientific projects that were analyzed by content, and 32 interviews on OSH with experts on science, as well as in professional occupations and federations. Its sound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 has helped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to embody itself as a driving force of OSH.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ols for job analysis, striving for the valid diagnosis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mental load. Consequently,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provide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deriving human and personality ameliorating organizational measures. Among the predominant means of intervention are training in coping with stress, behavioral training and modeling, health circles, and the arrangement of environments sensitive to occupational load. Major deficits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show up within evaluation and transfer as well as within quality control of the developed diagnostic and devices regarding intervention. Future scientific effort by means of application-orientated methods is vital to detect and overcome effectively a mounting mental load in the occupational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