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赋予了湖北"先行先试"的权利.湖北省省长李鸿忠指出,在环境保护上要做到合得投入、舍得发展速度、合得个人"声誉"和"仕途".  相似文献   

2.
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湖南经济发展的一个机遇,也是湖南率先探索中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历史责任.本文研究了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环境状况,并就如何加强生态环境的优化来促进"两型社会"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围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立过程中的热点问题,阐述了现代社会组织暨再生资源服务中心的基本特征;强调了以民主促民生的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现代社会组织助力"两型社会"建设的可行性;概述了以华中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中心为例的创新型现代社会组织市场化运作公共服务项目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2009,424(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把建设"两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相似文献   

5.
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两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建设"两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旨,是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全面落实,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和今后国家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建设高度文明、高度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  相似文献   

6.
张通 《环境保护》2012,(1):36-37
湖北省是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胡锦涛总书记指示,要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迈进."十一五"期间,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北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牢记嘱托,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实现了全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7.
肖建华 《环境保护》2011,(14):58-60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也是目前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2007年底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时任省长周强提出"湖南将把湘汀打造成美丽、清洁、富庶的‘东方莱茵河'", 从而拉开了湘江治理新政的大幕.4年来,湘江治理新政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为我国地方政府流域环境治理提供了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为确保实现"十三五"节能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编制印发了《天津市节能"十三五"规划》。天津既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历史机遇,也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法治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佑海 《环境保护》2006,(11):44-49
一、中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最高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为"两个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必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及主题标识于近日发布,环境保护部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围绕中国主题,以宣传"办绿色奥运,促节能减排,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点,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掀起一次环境宣传热潮.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北京市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进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努力建设宜居城市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2.
古城湘潭力促减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湖南省湘潭市传统的产业结构使其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近年来,为适应"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湘潭市把推进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环境保护》2007,(9):12
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2007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冰川消融,后果堪忧".为呼应这一主题,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和行动,环保总局将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确定为"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4.
《环境保护》2007,(23):7-20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阐明"十一五"期间国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目标、任务、投资重点和政策措施,重眯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环境保护部门的责任和任务,同时引导企业、动员社会共同参与.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5.
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环保构想 关键思路: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统筹兼顾、环保优先,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比较借鉴,自主创新,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再生资源》2008,(12):12-13
2008年3月武汉市被商务部列为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26个试点城市之一;2008年又被国务院批准成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党和国家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的高度关注为武汉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规范管理和加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为贯彻落实《武汉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促进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武汉市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7.
李霞  邵景安  谢德体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2):2025-2038
使用重庆国土整治的规划规模、增加耕地和投资及其运行实践,并考虑到未来经济运行对土地利用形态变化的需求,构建"减压增效"理念下重庆国土整治运行框架。结果表明:未来国土整治的"减压增效"框架,不可能再走以往依靠国土资源开发的老路。新农村建设、集体土地流转、城乡统筹试验区等国家对重庆的政策倾斜凸现在框架构建中的作用;促进增长合作型框架运行模式,把政府权利置换工作与国土整治结合起来。模式中的政府主要提供宽松环境,最大限度地动用社会资源参与区域国土资源的整治;都市圈旧城改造和迁村并点区以"减压增效"为主,渝西整治提高耕地系数区和长江北岸库区平行岭谷整治增加耕地产出区以"增效"为主,而渝东南(东北)和长江南岸库区整治增加林地分布区以"减压"为主,形成"新框架"下重庆国土资源整治的空间互补格局;都市圈、渝东南(东北)和长江南岸库区以整治恢复重建为主,而渝西和长江北岸库区平行岭谷区采取整治恢复措施,各区建立生物篱保护区内植被的自然恢复,并通过廊道将平行岭谷或"孤岛"的生态流流动起来,实现天然-人工生态经济实验区的设想。研究有助于服务于成渝城乡统筹试验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经济梯度的转移,丰富国家层面对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理解和认识,为重庆国土整治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通 《环境保护》2012,(5):11-13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湖北省既是三峡库区所在地,又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指示,湖北要为保障全国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十一五”以来,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北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牢记嘱托,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构建生态湖北,为保障全国生态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三个转变",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前我国形势作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带动区域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的"生态化"发展将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大面积的城镇建设及伴随而来的工业化已经产生了污染加剧、生态失衡等诸多环境问题,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引导城市走上"生态化"发展之路,已成为探索我国的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在探讨生态学角度的城市及其功能特征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城市"生态化"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