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保障我国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提高高铁安全管控水平,建立安全运营技术体系。首先分析引发高铁安全事故的主要诱因,分为设备质量、违章违纪和外部原因3个方面;然后根据分析结果重点阐述高铁安全运营技术体系和保障措施,共分为5个方面,包括建立高铁技术体系、从技术体系上保安全;强化工程质量管理、从源头上保安全;强化产品质量管理、以设备保安全;严格高铁运营管理、在高铁运行过程中保安全;全面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全方位保安全等。研究表明:提出的中国高铁安全运营的技术体系能够提高高铁各运营环节的安全性,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2.
韩颖 《劳动保护》2014,(9):32-33
<正>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截至目前,我国内地共有16个省份、22个城市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涵盖地铁、轻轨、单轨、磁悬浮和有轨电车等多种类型,运营线路84条,线路总长度2 481 km。在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同时,路网运营安全影响因素众多,运营风险也在增大。随着客流负荷量的提高,路网规模不断扩大,运营过程中随之产生的安全隐患不断增多,运营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增大。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高铁运营事故,消除高铁运营过程岗位链条安全风险识别存在的主观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弱的缺陷,降低安全风险因子获取的随机性,基于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方法,研究高速铁路运营过程岗位链条安全风险识别与优化问题。首先,基于对线路基础、运行调度、列控中心及列车运行系统的研究,建立高铁运营过程岗位链条模型;然后,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对运行调度进行安全风险因子识别,涉及"钢轨"、"道床"、"路基"、"桥隧建筑物"、"道岔"、"信号设备"、"接触网"、"供电设备"8大设施设备;最后,运用粗集理论对安全风险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外轨超高、路基翻浆冒泥、桥隧建筑物坍塌、道岔故障、信号设备故障、接触网供电线路中断6大因素为运行调度单元的核心风险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反映高铁车站运营的安全管理现状,在参考铁路法律法规和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由4个准则层和18个指标层组成的高铁车站运营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并应用区间数特征根法(IEM)确定指标权重,结合Vague集建立高铁车站运营安全的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实证分析我国西北某高铁车站的运营安全现状。实证表明:车站设备水平和人员能力水平对高铁车站运营安全影响较大。该模型能够有效反映高铁车站运营安全管理情况。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高校实验室火灾爆炸事故风险因素,以2001-2021年56起高校实验室火灾爆炸事故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基础,构建11个高校实验室火灾爆炸事故风险影响因素,采用DEMATEL-ISM方法分析影响因素间的层次关系,提出实验室火灾爆炸事故防范措施。结果表明:在实验室火灾爆炸事故中,人为因素、设备因素和管理因素导致的事故占比较高;实验室火灾爆炸事故影响因素可分为直接因素、中间因素和深层因素3个层次;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实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实验条件存在安全隐患、实验安全检查不当、安全规章制度缺乏这5个因素应予以重点关注;应从安全制度建设、加大安全投入等方面提升实验室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李维乔  屈娜 《安全》2018,39(10)
在我国目前的高铁运营中,单司机制决定了高铁驾驶员在高铁列车安全运营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本文基于高铁驾驶过程中高铁驾驶员驾驶高铁的习惯程度对高铁驾驶员注意力集中情况和驾驶操作速度的不同影响,研究了如何通过调整驾驶过程中的"规则"来改变高铁驾驶员对驾驶高铁的习惯程度,从而使高铁驾驶员注意力集中情况和驾驶操作速度更好地保持在安全限度内。  相似文献   

7.
林静 《劳动保护》2011,(3):54-55
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两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投入运营的高铁线路达到8358km,正在建设的高铁有1万多km,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速度最高、运营里程最长、  相似文献   

8.
《劳动保护》2013,(2):79
本刊讯铁道部于2013年1月份在全路开展了春运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全路以客车安全、季节性安全和作业安全为核心,深化安全风险管理,加强专业指导和现场检查,落实岗位职责,确保春运安全。铁道部对机、车、工、电、辆等各系统的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提出了明确要求。工务系统要以防断轨、防冻胀、保客车径路安全为重点,开展线路安全检查和整治。南方各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设施设备均置于公共场合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除风、雨、雪及地质灾害等外部不可抗力因素外,高速铁路运营前的遗留问题、外部人为因素、实时监控不到位等因素造成的外部环境安全问题,对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影响日益突出。通过汇总分析京津冀地区多条高速铁路运营期间外部环境问题,结合现场高速铁路外部环境问题处理实例,详述问题成因,建议进一步整合高速铁路外部环境管理资源,完善相关管理模式,降低外部环境问题对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各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猛增,地面线路因具有技术难度小、投资造价省、建设速度快等优点受到青睐,建设规模增长很快。地面线路的安全运营管理与地下线路有一定区别,最为突出的是运营环境的影响。本文结合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地面线路运营经验,分析地面线路运营环境特点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置对策。  相似文献   

11.
安全、便捷且受天气影响相对较小的高铁是人们出行的理想选择。刚刚投入运营的中国京沪高铁,7月10日以来先后发生多起停车晚点故障,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事实上,在较早发展高铁的法国、日本和德国,都难免发生小故障,特别是在运营初期。  相似文献   

12.
安全、便捷且受天气影响相对较小的高铁是人们出行的理想选择。刚刚投入运营的中国京沪高铁,7月10日以来先后发生多起停车晚点故障,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事实上,在较早发展高铁的法国、日本和德国,都难免发生小故障,特别是在运营初期。高铁投入运营之初都会有一个磨合期,在此期间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说是高铁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风雨。法国  相似文献   

13.
张建雄 《中国安防》2014,(22):28-31
正随着铁路的六次大提速、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大建设,我国铁道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运力和速度得到极大提升,高铁和客运专线建设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速度的提升对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客运专线高铁建设,桥梁多、隧道多、公跨铁多,安全隐患增加,高铁的运行安全问题以及  相似文献   

14.
<正>建筑施工现场用电环境十分复杂而特殊,临时用电性强,用电设备繁杂,用电负荷变动大,工作状态不稳定,加之电气设备及供配电线路工作环境恶劣,极易导致漏电、触电及电气火灾事故发生,用电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一、建筑施工现场用电安全隐患多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线路设备。施工现场多为临时线路,线路不固定、绝缘老化、接头较多,破损现象严重;手提式行灯等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客运安全较为严峻的问题,研究将安全审计应用到客运安全优化中.通过剖析农村公路客运安全影响因素及交通事故原因,认为农村公路客运管理者、经营者、司机、客运车辆、道路条件、交通环境等均与农村公路客运交通安全有关联,但绝大多数农村公路客运交通事故的发生与司机的驾驶行为是直接相关的.因此,借鉴道路安全审计方法,从主动控制、主动审查的角度提出在农村公路客运线路上进行农村公路客运安全审计,探讨了农村公路客运安全审计的定义、内容和基本方法,设计了农村公路客运安全审计清单,并在杜村乡进行了示范.结果表明:在现有农村公路客运条件下,实施安全审计是实现其安全优化的有效手段;农村公路客运安全审计的重点应是人,通过对客运主要相关人的行为进行审计和评价,确定农村公路客运线路潜在的安全隐患,从而考虑合适的安全对策,最大限度地提高客运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6.
高铁司机作为铁路安全生产一线作业人员,承担着重要的工作职责和较强的生理、心理压力。通过收集相关铁路运输企业业务资料,到机务段等单位进行现场调研,并组织高铁司机座谈及开展问卷调查等方法,调查单司机值乘制度给高铁司机职业健康带来的影响以及高铁司机健康状况给高铁行车安全带来的隐患,分析铁路企业对高铁司机职业健康的管理与保护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建议。结果表明:现有标准办法中对高铁司机职业健康管理的要求不够明确,单司机岗位存在值乘时间长、易疲劳、心理压力大等职业健康问题,需要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加强对单司机职业健康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社会-技术系统不断发展中安全问题凸显的问题,需要构建适用于复杂系统和具有普适性的新安全系统模型。运用系统分析法、要素归类法及系统层次法,构建由微-中-宏3尺度(3MS)和安-人-机-物-管-环-信-文(5Meic)等8要素组成的嵌套式安全系统模型,并阐述该模型的特点及其应用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高铁的迅猛发展与高铁运营中潜在的突出风险,将该通用模型应用于高铁运营系统的安全管理模型构建之中,并实证社会力量参与高铁安全治理的作用机制和必要性,同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可用于指导微系统-中系统-宏系统各要素的安全微匹配-中匹配和宏匹配工作,从而实现复杂系统的安全目标;该模型也可应用于各种尺度和多种场景的安全分析与评价以及安全因素分类与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水电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致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减少安全隐患,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提出事故致因重要性的多证据融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收集306例典型事故案例,进行致因分析,归纳提炼人、物、管理、环境4类风险因素下的23项事故致因指标,构建安全事故致因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区间层次分析法(IAHP)、模糊集评价方法,分别确定风险因素和致因指标权重,进而建立基于专家群决策和D-S证据融合理论的多证据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违章作业、处于不安全位置、冒险心理、无防护措施、使用不安全措施等事故致因所占权重较大;在采取安全防控措施时,应重点考虑上述因素。  相似文献   

19.
八闽动态     
正福州市全面加强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市政府连续召开7场全市安全生产会议,部署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岁末年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二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全市安全生产大检查,全面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强化道路交通、交通运输、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油气管道、消防火灾、学校安全、冶金、有色、民爆等重点行业领域检查力度,突出1372个重点监管对象和地铁、电梯、渣土受纳场、人员密集场所等风险点城市  相似文献   

20.
针对输电线路工程施工作业风险全过程安全管控需求,从“人、机、料、法、环”5个维度,梳理了线路工程施工过程风险点,重点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作业的不安全环境,利用电力物联网技术,从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4个方面分析了基建现场作业风险管控平台架构及内容,完成了输电线路工程施工作业风险点分析及感知层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线路工程基建现场作业风险管控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