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在对环境问题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揭示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作用的类型、原因、特点,揭示不同区域、不同社会团体、不同人群之间的环境关系、环境矛盾的特点,以及环境问题与社会矛盾相互转化的状况,对如何消除环境冲突和摩擦,协调环境问题中人际关系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是当代宏观经济理论及宏观经济决策甚为流行的目标。与日俱增的社会和环境问题,迫使人们渴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协调和统一,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十分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经济、社会、环境发展顾此失彼的现象却经常使我们陷入困境之中,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完美统一。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中的矛盾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3.
司开玲 《绿叶》2013,(6):62-67
随着乡村环境的恶化,乡村环境危机与管理创新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在思考乡村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刻认识"乡村社会"的含义,及乡村环境危机的基本状况,在权力监督和民间参与上实现突破,以此推进乡村管理创新。如何理解乡村社会及其管理近年来,乡村环境问题频发,农民维权意识显著增强,而在维权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冲突则凸显了乡村管理的创新需求。对乡村管理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认知上。从环境问题以及农  相似文献   

4.
气候政治:国家利益与道义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世功 《绿叶》2010,(6):47-52
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不存在单纯的气候问题,而是各国围绕碳排放权展开了激烈的政治博弈。中国目前从"碳政治"中获利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借气候变化思潮推进环境改善,鼓励新能源技术开发。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没有提出自己的环保理念,道义主张不足根源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没有一个明确、深厚的政治哲学基础。构建道义基础,我们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包括社会主义传统和自由主义传统中寻找资源。  相似文献   

5.
PACE2016中国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就中国环境政府治理、环境市场治理、环境社会治理以及环境治理结构展开了深入研讨并达成以下共识:大国模式下的环境政府治理面临着突出的"污染避难所效应"、"公平与效率的两难"和"多层次治理体系"等问题;不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市场治理必然面临"要不要走环境治理市场化之路"的疑虑,相关研究表明市场手段作为有效的环境治理方式正在逐渐地打消此等疑虑;中国环境治理最主要的短板在于社会治理,提高公众参与度的主要挑战在于改变地方政府的态度,然而社会企业家是环境社会治理的希望;多元环境治理结构是中国环境治理的必然选择,政府引领、企业自觉、公众参与的制衡机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陈琪琪 《环境教育》2014,(1):125-125
环境问题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环境问题解决得好坏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国际形象、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基础,使所有人都能获得清洁的大气、卫生的饮水和安全的食品。  相似文献   

7.
策划人语:当科学遇到技术成为科技,将人们带入到工业时代之后,"环境污染"就成了现代社会挥之不去的症结。在分享科技、工业和商业带来的种种福祉时,如何将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环境所能容纳的阈值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带来了环境文明、环保意识、生态科学和绿色制度的发展,环境信息公开是诸多发展中的一项制度成果。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知识增加带来了社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并且这种不确定呈现极大增长。因而,现代社会被称为"风险社会"。其中,"环境风险"是人类所面临的核心危险。  相似文献   

8.
杨慧宇 《绿叶》2013,(1):87-92
现代社会,公共空间愈益扩大.仅“重私德”而“轻公德”,显然无法应对环境问题。”美丽中国”由图景变成现实,各级政府要从公共的角度出发来处理公共领域的事务i民众也要走出小圈子,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卢思骋 《绿叶》2012,(9):102-104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在绿色和平组织担任项目总监的十多年间,亲身参与了转基因食品、非法农药、电子垃圾、APP毁林、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煤炭的真实成本、中国NGO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等多场重要的民间环境保卫战,不断开拓环保议题的前线,致力于重新定义民间环保行动的空间,扩大社会影响。不过,中国的环境问题恶化的速度非常之快,并呈现"局部改善,全局恶化"的特征,传统的工作方式显然不能跟上环境变迁的速度。2008年和2009年我负责了绿色和平的《超越2008、超越北京:北京奥运会环境评估报告》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评估报告》2份综合类的专  相似文献   

10.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作为预防和控制环境影响、创新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制度,实施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了工作边界和内容范围交叉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环境污染焦虑引发社会风险事件的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导致两者的"天然联系"愈发紧密,工作存在模糊地带的问题愈发凸显,致使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繁复、执行力差。在梳理环评、稳评的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环评和稳评的法律地位、适用范围、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实施主体和程序上的异同,剖析了两者在制度设计和内容衔接方面的关系,并从理清工作边界职责、环境社会风险评估结果共享、强化稳评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环评和稳评政策衔接的建议,为政府有效实施建设项目环境、社会监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资源环境产权制度:资源和环境公平分配的重要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视野》2010,(1):29-32
<正>资源和环境是世界性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在当今中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下,资源和环境更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话题。资源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  相似文献   

12.
从环境社会学角度出发,将自然环境视作社会中的变量,通过对国外环境社会研究历程以及研究成果的阐述来分析中国环境治理主体应实现由政府到社区的转换,和现代社会对以社区为主体开展环境治理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3.
程存旺 《绿叶》2013,(12):89-95
农业生产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已然成为人们的共同焦虑,而农业生产技术的调整方向则决定和影响了这些问题的解决。依据中国农业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以及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探索小农适用性生态农业技术可能更加合乎中国农业现实。  相似文献   

14.
策划人语:近20年,环境问题倍受关注。这既凸现了环境变化事关人类福祉,也表明了环境问题涉及众多学科和社会的各个层面,亟需全世界从制度、学术、文化等各个领域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构建解决之道。事实上,全世界也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们可以断言,在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判断上,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以及社会公众是存在共识的;同时,无论达成制度细则和科学认知的难度如何,国际社会非常清楚,实现全球环境治理需要各国政府"面向未来,共担责任,精诚合作。"  相似文献   

15.
吴文良 《绿叶》2011,(12):49-55
"入世"之后,生态、安全、绿色、有机在中国农业结构中的导向非常鲜明,对中国的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存在着农村空洞化、农业收益低、绿色和有机蔬菜产业化较为困难等问题。传统农业和常规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的转换是解决中国环境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促进国际农业绿色贸易的关键,因此构建新的农业组织形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中环境不公问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玉坤 《青海环境》2003,13(4):145-146,150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环境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程。人们看待环境问题也由单纯关注环境状况到关注社会结构的调整互动与社会过程的重组优化。尤其是东西部的环境关系问题以及江河上下游环境保护与受益补偿问题等。涉及环境公平的问题成为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中的一个严肃而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就此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7.
雷毅 《绿叶》2013,(4):27-33
在当代环境思想谱系中,深层生态学(DeepEcology)和社会生态学(SocialEcology)因将生态环境问题归因于观念和制度而被视为激进的思想流派。它们都力图从观念和制度上寻找解决的路径。尽管在归因上两者大致相似,但在问题产生的根源与解决方式的理解上却存在着巨大分歧,分析造成的原因.将有助于我们客观公正和深刻理解激进环境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8.
环境风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副产物,是市场外部性的表现,需要公共部门的参与解决.然而环境风险的应对并非没有代价,这种代价既包括规制的经济成本,也包括其带来的次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的阶段,政府和公众都非常关注环境风险,并出台了大量的规制性政策对其进行治理.如何在实现环境治理目标的同时,合理控制经济成本、尽量减少次生影响是提升环境治理效能的重要命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对规制的经济成本和次生影响等关键概念做了辨析,对规制的经济成本和次生影响在我国被忽略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对他国应对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开展了讨论.最后提出在我国针对重大环境规制性政策开展规制影响评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观点     
《绿叶》2012,(9):109-110
因为目前中国人口数量增长已进入尾声且会迅速下降,不可能成为资源环境问题加重的主要驱动力,所以那种把人口规模归结为资源环境问题的主因,不仅把问题简单化了,而且还会产生严重误导,不利于资源环境问题的真正解决;从人口学角度讲,更为重要的是继续实施目前的计生政策会加速人口自身内部结构失衡,而人口结构失衡就不可能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所以,今日主张放开计划生育政策,本质在于调节人口内部结构,因为人口内部结构均衡是最终在可持续发展中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必要条件。那么中国目前资源环境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早在几年前,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就曾指出:目  相似文献   

20.
齐骥  滕海键 《绿叶》2012,(8):14-21
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虽然有力地推进了现代化的步伐与文明的进程,但却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城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肮脏的卫生状况、杂乱与破烂不堪的城市建筑等。城市中的这些环境问题又衍生了一系列次生环境问题,进而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城市环境问题既有技术上的成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因素。英国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过很长时间的治理,城市环境才根本改观。英国的教训,应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